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督醒神针刺法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年8—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率谷透角孙、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2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2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率谷透角孙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Hz,持续10min,1次/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天、14天、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d,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脑性瘫痪幼鼠十针刺Ⅱ组(P〈0.01)。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针刺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或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脑性瘫痪幼鼠+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针刺可抑制脑性瘫痪幼鼠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损伤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促进脑瘫患儿的脑功能代偿的良好方法。方法:将10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体针(穴取臂臑、风池、环跳、阳陵泉等)及神经生长因子足三里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用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做头颅CT、SPECT检查以观察病变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治疗后发育商(DQ)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合神经生长因子注射能促进脑功能的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瘫患者康复中脑功能代偿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评定两组临床康复疗效以及头颅CT、SPECT病变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为52.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发育商、头颅CT恢复率和头颅SPECT恢复正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具有促进脑功能的代偿作用,是治疗脑瘫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不同针刺部位和针刺方法等方面来分析阐述针刺对脑瘫的治疗效果及机理实验研究现状.认为针刺加康复手段是治疗脑瘫最有前途的方法,但是在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应加强前瞻性的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5.
电针对脑性瘫痪幼鼠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脑瘫幼鼠海马、皮层、基底神经核、脑干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观察针刺对其影响,探讨针刺治疗幼鼠脑瘫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缺血缺氧的方法制备幼鼠脑瘫的模型,给予针刺治疗后断头取脑,分离所需脑区,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瘫幼鼠基底神经核区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及脑干区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针刺治疗后脑瘫幼鼠基底神经核区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及脑干区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提示升高相关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可能是针刺治疗幼鼠脑瘫痪的可能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认知功能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瘫患儿(脑瘫组)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11例)和康复组(9例),并纳入1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组.康复组采用康复训练,每次训练30 min;针刺康复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大椎、身柱、命门等,其中四...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及独立步行远期预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临床研究,观察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临床疗效,探讨预测患儿独立步行可能性的指标.对92例CP患儿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有效率79.2%,对照组有效率55.0%,针刺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越小,疗效越好,3岁前是CP患儿针刺的最佳治疗时机;CT异常的CP患儿其运动障碍明显高于CT无异常者,运动障碍多见于中央型萎缩,智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多见于皮质型萎缩;针剌可尽早建立CP患儿的主要运动功能,为CP患儿独立行走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脑瘫(cerebral palsy)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包括痉挛性双侧瘫、手足徐动等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癫痫发作等。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142例小儿脑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海波  靳瑞 《四川中医》1997,15(1):54-55
脑瘫,一般是指大脑在发育完成以前,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系统伤残疾病。现代医学对本清的治疗无特异性措施。本文通过运用特定组穴,对1993年以来在广东省弱智儿童治疗中心的142例患儿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效果较为理想,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男性99例,女性43例。年龄最小11月,最大16岁,其中1~3岁85例,3~6岁35例,6岁以上22例。痉挛型81例,松弛型27例,共济失调型13例,手足徐动型8例,其他型13例。除2例语言正常外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语言障碍,有明显视力障碍者13例,有显著听力障碍者16…  相似文献   

10.
针刺治疗脑瘫失语33例青州市中医院(262500)刘炳辉,黄志孝,郝峰指导李守业关键词脑性瘫痪,针刺疗法,脑瘫失语脑性瘫痪为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产伤、感染等多种原因造成,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对伴有语言障碍者,称为...  相似文献   

11.
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的影响 ,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 ,脑组织甲醛固定切片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 6hr与术后 15天组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电针组与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组间 15天时比较 ,电针组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异(P >0 .0 5) ,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在第 15天时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比较 ,电针组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针刺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针刺组与电针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头皮针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产生并延长神经生长因子产生时限 ,这可能是头皮针减轻脑缺血损伤并促使肢体功能恢复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脑片诱发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假手术组(DM+Sham-CI)、脑缺血组(CI)、糖尿病+脑缺血组(DM+CI)、糖尿病+脑缺血+针刺组(DM+CI+Acup)。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3d后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2次造成脑缺血模型。针刺治疗从术后1周开始,针刺穴位为"百会"、双侧"三阴交"脾俞"或"百会"、双侧"肾俞"足三里",两组穴位交替进行,留针30min,隔日1次,共治疗15次。术后40d,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诱发群峰电位(PS),然后施以100Hz、100串的高频刺激诱发LTP。结果: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脑片PS的形状、波幅与正常动物没有明显差异,提示其并不影响海马的基础突触传递。给予高频刺激后,Con组可见PS波幅增加、斜率增大,表现为突触传递强度和效率的增强;而DM+CI组脑片在受到高频刺激后,在所观察的60min内,9个时间点PS波幅和斜率基本表现为下降趋势,与同一时间点Co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DM+CI+Acup组在给予高频率刺激后,PS波幅和斜率基本表现为上升趋势,与DM+CI组同一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大鼠的LTP效应明显降低,而针刺可以改善这种LTP效应的下降。结论:针刺对糖尿病合并脑缺血导致的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LTP效应,增强突触的可塑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王春霞  孙远征 《针刺研究》2012,37(5):375-379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抗慢性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另设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头穴丛刺组于术后第5周起,取"百会"和"百会"左右旁开2mm 3个穴位针刺,留针30min,每日1次,治疗4周。尼莫地平组于术后第5周起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每天1次,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术后8周,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变性的神经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均可见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VEGF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从而对慢性脑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神经元恢复。  相似文献   

14.
观察补肾醒脑解毒中药复方对HSV-1感染后神经元内NGF、BDNF表达的调节作用.用HSV-1感染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造成急性感染与潜伏感染,然后运用Northern杂交方法检测中药煎液对感染神经元NGF和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1)正常培养海马神经元内有微量NGF和BDNF表达,加入中药煎液后NGF和BDNF表达明显提高;(2)感染0.1MOI HSV-1后6-12h出现BDNF与NGF表达增加,24h后下降,48h后显著低于正常水平,4d后表达消失.加中药煎液后NGF和BDNF表达时间延长;(3)补肾醒脑解毒方能使潜伏感染神经元NGF和BDNF表达持续增加,并维持潜伏感染神经元存活达10周以上.结果表明补肾醒脑解毒方对HSV-1感染神经元NGF和BDNF表达具有上增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心包经组、肺经组,每组10只。采用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心包经组取"天泉""曲泽""内关""大陵"穴,肺经组取"天府""尺泽""列缺""太渊"穴,于造模后6、24、48、72h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梗死区NGF和Nogo-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能上调NGF在血清中的含量及脑梗死区的表达(P0.01),心包经组、肺经组较模型组进一步上调(P0.01),心包经组提高NGF在血清的含量、脑梗死区表达的作用优于肺经组(P0.01)。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Nogo-A含量增多(P0.01),心包经组、肺经组少于模型组(P0.01),心包经组降低血清Nogo-A含量作用优于肺经组(P0.01);Nogo-A在脑梗死区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血清、脑组织中NGF的表达,并降低血清Nogo-A的含量,且心包经组作用优于肺经组,对急性脑缺血后神经修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detect the content of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in hippocampus, cortex, basal nucleus and the brainstem of newborn rats with cerebral palsy,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an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to newborn rats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hypoxic ischernic to make the model of newborn rats with cerebral palsy, decapitating brain after giv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 separating the required brain regions, and detecting the content of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with spectrophotometer.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sham operation group, the content of dopamine (DA), 5-Hydroxytryptamine (5-HT) in basal nucleus area of newborn rats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norepinephrine (NE) in Brainstem area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which elevated significantly(P〈0.05)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Conclusion it indicated that to improve the ontent of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in related brain areas may be one of the mechanisms in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newbom rats with cerebral paraly.  相似文献   

17.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nNOS mRAN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NOS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P<0.01),针刺可明显下调其表达水平(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以及非穴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血管性痴呆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区nNOS的过度表达、减轻NO神经毒性有关,且具有腧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针刺涌泉、重灸百会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灸组,每组20只。以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制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缺血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缺血脑组织VEGFmRNA表达,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结果脑组织VEGFmRNA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组缺血半暗带区VEGFmRNA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组织VEGF蛋白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针灸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大鼠的脑组织出现大面积梗死灶,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灸组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涌泉、重灸百会能显著增强脑组织VEGF蛋白及VEGFmRNA表达,促进缺血半暗带区血管生成,这可能是针灸治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刮痧治脑瘫(CP)的临床疗效和治疗规律。方法:采用针刺刮痧配合治疗小儿脑瘫24例。结果:24例中22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中医针刺风府、哑门,配合刮痧治疗脑瘫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而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P-选择素和E-选择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灌注3h各实验组P-选择素和E-选择素均开始表达,于再灌注24h均达到高峰(组内比较P<0.01),持续至再灌注48h,针刺可显著降低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表达(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P<0.01)。结论: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表达上调与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有关,早期针刺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粘附分子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表达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