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1例左眼角膜溃疡、右眼失明的患者实施自体双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功能较前提高,跟踪回访1个月,未发生排异反应。术前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生理状况,使其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术中主动、熟练配合医生,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以及出院后跟踪回访,监控术眼状态,是保障手术安全及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背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可显著提高视力,且并发症少,排斥反应率低,但对于瘢痕期圆锥角膜仍以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为主。目的:评价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瘢痕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Ⅲ期、Ⅳ期有角膜瘢痕患者分为角膜浅基质层有角膜瘢痕形成患者37例(浅瘢痕组),角膜深基质层或全层有角膜瘢痕形成患者21例(深瘢痕组)。58例患者行深板层角膜移植,移植后随访12个月,比较移植前后视力变化。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角膜移植后裸眼视力与移植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58只眼角膜植片均透明,其中1只眼角膜移植后2个月发生上皮型排斥反应,经药物治疗后恢复透明。深瘢痕组2例角膜移植后出现眩光,改做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移植后1年浅瘢痕组与深瘢痕组视力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瘢痕期圆锥角膜可显著提高视力,且并发症少,排斥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长期疗效稳定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大基底的圆锥角膜应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行手术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例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的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预防感染、提前应用预防排斥药物、关注术前散瞳情况;术中注意是否有虹膜粘连、防止高眼压、减少内皮细胞损伤;术后预防排斥反应、抗炎、预防感染;出院前注意事项宣讲。结果15例患者手术后视力平均提高0.3,眼压在正常范围,术后随诊6个月内无1例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及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患者满意程度高。结论角膜移植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眼部病情复杂,手术后容易发生角膜移植免疫排斥,良好的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深板层角膜移植与穿透性角膜移植视力恢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角膜移植可主要分为以恢复角膜透明性和提高视力为主要原因的光学性角膜移植和以修补及重建角膜完整性为主要原因的治疗性或结构性角膜移植.目的:对比分析深板层角膜移植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深板层角膜移植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43例43眼,26例26眼行深板层角膜移植,17例17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供体角膜均来自死亡后的捐献,24 h内4℃湿房保存,移植后用药常规抗炎抗排斥反应,随访3~37个月,观察两组移植前后的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对比疗效、排斥反应、并发症.结果与结论:与移植前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有提高(P<0.05).深板层角膜移植后并发症为后弹力膜穿孔1例,移植排斥反应2例,穿透性角膜移植后青光眼1例,虹膜前粘连1例,排斥反应4例.深板层角膜移植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并发症,移植后视力恢复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无明显差异,但建议内皮功能正常的角膜基质病变可尽量选择深板层角膜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高眼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50例(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高眼压患者实施精心围术期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50例(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高眼压患者经降眼压等药物治疗,41例眼压恢复正常,出院时眼压高9例,其中角膜溃疡穿孔1例,角膜溃疡2例,感染性角膜炎2例,角膜植片混浊2例,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大泡性角膜病变1例。结论: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高眼压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高眼压患者角膜内皮及视神经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排斥期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物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其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术后观察排斥反应指数变化,急性排斥期取已经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植片,透射电镜观察角膜植片各层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以正常大鼠角膜做对照。结果:与正常角膜相比,已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植片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共存的特征。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急性排斥期大鼠角膜移植物超微结构的特征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永强  陆晓和  袁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5,9(6):142-143,i006
目的:研究急性排斥期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物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其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术后观察排斥反应指数变化,急性排斥期取已经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植片,透射电镜观察角膜植片各层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以正常大鼠角膜做对照。结果:与正常角膜相比,已发生排斥反应的角膜植片超微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共存的特征。结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导致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软壳技术应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疗效.方法: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白内障患者20例2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应用Duo Visc粘弹剂的软壳技术保护角膜内皮,超声乳化Soverign超声乳化仪行冷超声,并植入AR40e丙烯酸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前,术后7 d、30 d、90d、1年随访观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六角形细胞计数.结果:20例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范围0.2~0.7,最佳矫正视力0.3~1.2,角膜内皮细胞损失率6.2%,经过3~12个月的随访,无一例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时使用DuoVisc粘弹剂软壳技术,超声乳化时行冷超声并行囊袋内超声能有效保护角膜内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临时人工角膜及婴幼儿供体角膜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眼后节手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复杂性眼球穿通伤所致角膜混浊同时伴有玻璃体视网膜病变8例患者8眼,施行临时人工角膜下的经睫状体平坦部的闭合式玻璃体切除、球内异物取出、视网膜复位、硅油充填、穿透性角膜移植等联合手术。结果:术后随访3月~2年,6眼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2眼矫正视力>0.1,4眼矫正视力0.02~0.1,2眼视力无提高。角膜移植片7眼透明,1眼角膜产生排斥反应。视网膜脱离6眼中,4眼复位,2眼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应用临时人工角膜及婴幼儿供体角膜进行玻璃体手术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严重眼前后节受伤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真菌性角膜炎49例49眼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观察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49例患者中除4例眼球摘除、3例放弃治疗外,其余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视力0.01~0.3.15例术后出现真菌复发,5例患者在术后3 d内眼压暂时升高,27例出现排斥反应.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Lamellar (anterior and posterior) keratoplasty entails the surgical replacement of diseased-only corneal tissue, while healthy host corneal tissue is preserved. Selective keratoplasty offers several advantages in comparison to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such as a lower rate of graft rejection, less endothelial cell loss, faster/superior visual rehabilitation and enhanced resistance to closed injury. The surgical approach of “partial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echniques including superficial and 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 (SALK and DALK, respectively) an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as well as Descemet stripping automated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DSAEK) and Descemet membrane endothelial keratoplasty (DMEK). These novel surgical procedures are rapidly becoming the preferred therapy option for specific corneal dysfunctions involving the corneal stroma (SALK, DALK), or corneal endothelium (DSAEK, DMEK).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 continuing advancement of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surgical instruments hav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Lamellar keratoplasty techniques facilitate corneal surgery, provide patients with superior outcomes and can successfully restore vision in corneal-related blindness. Nevertheless, more long-term evidence is needed to better evaluate these promising new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性化手术方法治疗角膜穿孔的适应证及其疗效。方法对角膜穿孔患者36例(36眼),其中病毒性角膜炎9眼,细菌性角膜炎8眼,真菌性角膜炎6眼,角膜化学伤4眼,暴露性角膜炎3眼,圆锥角膜、Morren角膜溃疡、异物剔除(伴绿脓杆菌感染)术后各2眼,根据角膜穿孔的病因、大小、位置等综合情况,分别选择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眼前节重建术、板层角膜移植术和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时间5—20(平均12.3)个月。观察患者穿孔愈合情况、术后视力、角膜植片透明度及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角膜穿孔完全愈合,眼球得以保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手术增视率为100%),术后无一例角膜原发病复发。18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植片与植床对合良好,其中12眼角膜移植片透明,4眼半透明,2眼因排斥反应而混浊;9眼板层角膜移植术中,5眼移植片透明,4眼半透明;眼前节重建术者4眼均恢复了眼前段的解剖结构,未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结论根据角膜穿孔所处的位置、大小及病因等因素,采用个性化的手术治疗方案能够达到治疗原发病、有效封闭穿孔、控制感染、增进视力等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肖静  邓应平 《华西医学》2004,19(4):545-546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侧锥角膜的疗效。方法: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43例(46眼),术后随访3~38月,观察疗效和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4者31眼,植片与植床相同直径或较植片大于植床的裸眼视力好,3例发生排斥反应。结论:穿透角膜移植对圆锥角膜晚期病例可明显提高视力且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选择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2003-04/2008-04接诊的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病例26例,男16例,女10例,反复发作病毒性角膜炎9例,创伤性后角膜白斑8例,各种内眼手术引起角膜失代偿5例,先天性角膜白斑2例,其他2例,上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基质型免疫排斥反应、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均有,排斥反应发生在术后2个月~2.5年,其中19例是外院西药治疗无效而转入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要求加用中医治疗.所有病例均局部使用激素和类固醇类抗炎眼药水,部分病例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中药以黑睛排斥汤为主方治疗,1付/d,2次/d,平均用药时间为11~42 d.以临床症状为观察指标,26例患者全部有效,表现为球结膜充血和水肿减轻,角膜混浊变淡,其中排斥反应完全消退9例,其中因外院西药治疗无效而转入山东施尔明眼科医院要求加用中医治疗的19例患者中的5例排斥反应完全消退,免予手术,视力平均提高3行.另外在临床上发现清肝利湿复方中药还能迅速减轻前房炎症反应,回退角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15.
背景:深板层角膜移植已广泛应用于圆锥角膜的治疗,不但能够达到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同样的增视效果,且具有移植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目的:探讨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降低深板层角膜移植后散光度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深板层角膜移植的圆锥角膜病例50例(50眼),分别在移植中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25例(25眼)和直接剖切植床即未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25例(25眼),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散光度及角膜地形图模拟角膜镜度数。结果与结论:移植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患者无角膜植片排斥反应、继发感染、继发性青光眼等发生。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治疗后患者散光度及角膜地形图模拟角膜镜度数均较未采用四点定位降低。深板层角膜移植术中采用植床四点定位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眼内压下降、眼球变形、植床扭曲造成的移植后散光。  相似文献   

16.
刘盛春  王琳 《华西医学》2007,22(4):711-712
目的:调查分析西南地区角膜移植患者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施行的610例穿透或板层角膜移植病人资料,回顾性分析角膜移植病人的流行病学状况。结果:目前我院角膜移植适应症以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瘢痕为主,约占50.8%,其中以病毒性角膜病造成的角膜瘢痕居多,占38.1%,年龄分布以中青年为主,职业以农民、学生和儿童为主。结论:角膜移植术目前仍是治疗角膜盲最有效的方法,但因供体有限而被制约。及时有效治疗病毒性角膜炎,防止角膜瘢痕的形成可有效降低角膜移植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角膜移植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但二者与高压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高压氧对角膜移植后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角膜移植免疫反应的关系。方法:分别以鸡、兔为供、受体建立异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将健康新西兰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高压氧组从手术当日至术后第6天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未行高压氧治疗。分别于角膜移植后第3,7,14,28天抽取房水,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正常兔眼房水中均可检测到少量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移植后早期两组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即升高,与移植前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移植后14d左右急性排斥反应期,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达最高值。高压氧组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高压氧可通过降低房水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抑制角膜移植后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颈淋巴结是角膜的引流区淋巴结.角膜移植后,抗原提呈细胞随着房水经由脉络膜巩膜外途径引流至颈淋巴结而诱发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目的:观察在碱烧伤的角膜植床上行角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现象,认识颈淋巴结切除抑制角膜移植后免疫排斥的效应.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材料:实验于2005-05/2007-02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完成(眼科学国家重点试验室.实验室编号2006DA105054).选用SD大鼠104只, Wistar大鼠40只,均为雄性,鼠龄1~2个月,均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所用的白细胞介素2 和干扰素γ ELISA试剂盒由美国Biource International公司提供.实验过程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在眼科研究使用动物的ARVO声明.方法:以SD鼠为受体,Wistar鼠为供体,所有受体大鼠均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受体鼠被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行正常角膜移植;B组为颈淋巴结切除组:正常大鼠切除双侧颈淋巴结;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角膜碱烧伤后21 d时行角膜移植;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角膜碱烧伤后立即行双侧颈淋巴结切除,21 d后再行角膜移植;每组20只.应用ELISA法检测角膜移植后各组植片中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记录角膜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并比较各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其余24只受体鼠用于在裂隙灯下及组织切片后显微镜下观察碱烧伤后角膜炎症及新生血管的动态变化.结果: ①病理组织学:正常角膜无炎症及新生血管.碱烧伤后3天时,角膜基质中存在着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3周末时无明显的炎症征象,但角膜新生血管达到高峰.碱烧伤后8周时,角膜新生血管已完全消退.②植片平均存活时间: 正常对照组、颈淋巴结切除组、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分别为(10.40±1.14),(46.30±9.46),(7.00±1.58)和(15.00±3.39)d;颈淋巴结切除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 < 0.05),而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较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③移植后角膜中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角膜移植后颈淋巴结切除组植片中无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2蛋白的表达.在角膜移植后3,7,10,14 d,碱烧伤后角膜移植合并颈淋巴结切除组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2的表达均明显下降,与碱烧伤后角膜移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颈淋巴结切除能有效抑制正常及碱烧伤后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