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缝核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晓霞  谢玉丰 《医学综述》2002,8(8):487-488
中缝核是位于脑干正中缝两侧的许多细胞群 ,包括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中缝背核、中缝脑桥核、尾侧线形核、中间线形核和嘴侧线形核[1 ] 。通过对中缝核进行的多方面研究 ,发现它们纤维联系十分广泛 ,是一重要的神经结构 ,广泛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如 :胃肠道运动、心血管活动以及机体的镇痛机制等。1 中缝核参与消化系统的活动调节中缝核对消化道的调节主要是对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胃运动调节。中缝苍白核、中缝背核、中缝大核和中缝隐核的 5 羟色胺神经元通过 5 HT3和 5 HT1A 受体的介导对咽肌运动起精确调控[2 ] ,其中中…  相似文献   

2.
闫励  赵华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1,22(10):873-877
目的:观察α-氨基丁酸B受体(GABAR)在大鼠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的定位分布,方法:GABABR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果:GABABR样阳性胞体较密集地分布于中缝核簇的核团,如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此外,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内也有GABAR样阳性胞体,上述核团内亦可见GABABR样阳性纤维和终末,结论:中枢内源性镇痛系统内有GABABR样阳性胞体,纤维及终末,这些阳性结构可能与对该系统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实验资料表明,弓状核、中缝背核和蓝斑三个核团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神经联系。本实验拟通过观察电刺激中缝背核和蓝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室以往的工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C)和中脑中缝背核(DR)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刺激这两个核团都有镇痛作用。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表明,从弓状核发出的β-内啡肽能纤  相似文献   

5.
取20只大白鼠,应用HRP和免疫组化双标记法对缰外侧核向中缝背核腹侧亚核投射的递质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在缰外侧核看到三种细胞:①HRP单标记细胞;②SP免疫阳性反应细胞;③SP-HRP双标记细胞。实验从形态学上证明缰外侧核的SP能纤维投射到中缝背核腹侧亚核,该结果对进一步探讨缰核、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中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缝背核(DR)是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比较集中的一个核团,它与镇痛机理密切相关。DR在针刺、吗啡和应激三种镇痛中的作用已积累了不少资料,但研究所得的结果往往因实验条件不同  相似文献   

7.
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出投射的PHA-L顺行追踪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显示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向内源性镇痛系统的直接传出纤维探讨。方法:将顺行追踪剂PHA-L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术后存活20天后取脑,连续冠状切片,继而对切片进行PHA-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发现中缝大核,蓝斑核,巨细胞网状核,中缝背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及丘脑室旁核等均有阳性终末。结论: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与内源性镇痛系统之间有广泛的纤维联系,提示该核与痛觉调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针刺镇痛基本上是一种神经效应。根据实验观察,中缝核群与针刺镇痛作用有密切关系。电解毁损大白鼠中脑中缝背核,能使唇针镇痛效应减弱。在生理条件下,对于不同的机能状态,脑内核酸和蛋白质比有相应的变化。一般认为核酸特别是RNA的变化大体上与蛋白质的变化相平行的,适当的刺  相似文献   

9.
中缝背核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已有不少资料证明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作用。该处是5-羟色胺(5-HT)神经元及阿片受体分布密集区。是处理痛觉信息的重要“驿站”,研究其中5-HT 和内啡肽对针刺镇痛的作用当有一定的意义。应用5-HT 能神经元化学切除剂5.6-两羟色胺(5.6-DHT)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分别注入中缝背核及邻近灰质区,都有明显对抗或减弱电针镇痛效应,说明电针过程中受两者的双重支配,该处注射微量吗啡并可与电针镇痛有显著协同效应,更说明两者的参与。在实验中看到5.6-DHT 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强于纳洛酮的作用,当应用5.6-DHT 明显减弱针效时,再注纳洛酮仍可进一步翻转剩余的部分针效。但其翻转率明显变小。似乎说明肽能神经元在针刺镇痛中有赖于5-HT 能神经元的完整。该处注射亮氨酸脑啡肽(150μg)可产生较弱的镇痛作用,也不与电针镇痛协同,因例数太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量研究资料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系统是实现针刺镇痛的重要因素。脑内5-HT能神经元系统的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干的中缝核群。本实验用记录单位放电的方法,分析中缝背核神经元在唇针镇痛中的机能状态以及外周伤害性刺激与唇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报道家兔针刺镇痛时,丘脑和延脑中5-羟色胺(5-HT)的含量明显增加,脑室注射5-HT,有提高痛阈的作用,从而推论针刺镇痛可能同脑干网状结构中的5-HT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干内中缝背核和中缝大核(5-HT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的电刺激均有镇痛的效应。若抑制脑内5-HT神经元的活动,则有减弱针刺镇痛效应。相反,电刺激兰斑核(脑干内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集中的部位),有抑制针刺镇痛的效应。损毁兰斑核可使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12.
经多年研究,现已查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及位于其腹侧的中缝背核(NDR)在镇痛中起重要作用;PAG和NDR中有脑啡肽能神经元和丰富的阿片受体存在;NDR中含大量5-HT能神经元,其传出纤维广泛分布于前脑和间脑,并有纤维下行至脊髓后角;吗啡微量注入至PAG或电刺激PAG能引起镇痛。因此有人认为这种镇痛作用是直接或间接通过阿片受体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闫励  赵华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1,22(10):868-872
目的:观察GABAB受体(GABABR)与5-HT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a(部(GiA)神经元内的共存,方法:GABABR和5-HTGABABR5-HT和GABA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及三重染色技术,结果:GABABR/5-HT双标神经元胞体较密集地见于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此外,PAG和GiA内也可见双标神经元,GABA样阳性终末与GABABR/5-HT双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密切接触,结论:PAG,K中缝核簇和GiA内的5-HT能神经元几乎均呈GABABR样阳性,GABA能终末与GABAB受体/5-HT双标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GABA可能通过GABAB受体调节5-HT能神经元的活动,参与对伤害性信息传递的的调控。  相似文献   

14.
近年研究证明,脑内5-羟色胺(5-HT)的消长与针刺镇痛有着密切的关系。脑内5-羟色胺来自5-羟色胺能神经元。经荧光组织化学研究证明,5-羟色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于脑干内的中缝核群。并表明中缝背核(NRD)和中缝中央上核(NCS)是5-羟色胺能上行系统的重要来源。据报道,在针刺镇痛中,电刺激NRD可以提高痛阈并增强针刺镇痛效应,毁损NRD能明显降低针刺镇痛作用。由此可见,NRD为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镇痛结构之一。我们研究NRD传出性联系之后,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性传递法进一步研究其传入,以观察NRD与脑内各级水平和镇痛有关核团的联系,当可为功能研究及其作用环路提供一定形态学的根据。 用大鼠28只,在乌拉坦腹腔麻醉下,经定向仪导入HRP,选择其中定位较准确的24只进行分析。应用微量注射法和微电泳法导入HRP,其中n只用于垂直入路,13只经小脑斜行入路。动物存活24~48小时后,经灌注固定,冰冻切片,应用Graham及Karnovsky所介绍的二氨基苯胺棕色反应法显色。  相似文献   

15.
脑内5-羟色胺能神经元较多集中在脑干的中缝核群,电生理研究证明,中缝背核在针刺镇痛过程中,无论是上行或下行抑制,都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我们继尾核纤维联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中缝背核与中枢神经系统内各级水平和镇痛有关结构之间的纤维联系,为功能研究提供形态学的根据。 用大鼠35只,在乌拉坦腹腔麻醉下,在定向仪上插入电极,用0.5毫安的直流电流毁损,持续20秒钟;在动物存活7~8天后,经灌注固定,冰冻连续切片,采用Nauta溃变纤维银染法染色。 上行纤维 一般可分成三组:(1)背侧组:经中央灰质上行,沿途终止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第三脑室的室周灰质。(2)中间组:这部分纤维柬行于中缝内和内侧纵束间,并成放射状向腹外侧至中脑网状结构。(3)腹侧组:行于被盖腹侧区和内侧前脑束以及外侧的未定带。  相似文献   

16.
许多资料表明,原癌基因C fos的表达产物FOS蛋白可作为神经元活动的一个标志。中缝背核在脑内镇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有密集的5 HT能神经元分布。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观察了福尔马林皮下注谢(持续痛模型)和电针刺激对大鼠  相似文献   

17.
1.为探讨针刺镇痛效应和痛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的传导通路,用实验形态学方法观察了大白鼠及猫脊髓上行纤维的行程及投射点。 2.脊髓颈下部半离断后,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可见到散在的溃变纤维和终末前溃变。其中以网状巨细胞核及网状外侧核为最多,延髓中央腹侧核、脑桥网状尾侧核及脑桥网状嘴侧核次之,而延髓中央背侧核、网状小细胞核及旁正中核则较少。 3.在中缝核群中的中缝苍白核、中缝大核以及中缝暗核和中缝脑桥核内,可见到一些溃变纤维及终末前溃变。 4.于中脑下丘底部、上丘深层以及中央灰质的外侧部,可见到一些溃变纤维及终末前滑变。 5.在丘脑,脊髓丘脑束可投射至内侧膝状体的内侧部、髓板内核中的束旁核和中央中核,以及丘脑腹后外侧核。 6.本文讨论了痛觉信息和针刺镇痛效应在中枢神经系的传导通路,以及有可能进行整合的部位。  相似文献   

18.
(1)27只清醒活动家兔的慢性微电极实验表明,电针“合谷”可调制部分杏仁神经元的活动,以激活性为主,多数属于低顿单位。(2)电针与电刺激中脑中缝对部分杏仁神经元有同相性影响,也以激活性为主,该单位可同样被电针同相性地激活,见于低频神经元。由此设想,电针激发的冲动,以中脑中缝为其中驛站之一。上行性影响调制部分杏仁神经元的活动。文中就杏仁复合体在针刺镇痛中的可能作用进行了讨论,并强调指出深入研究杏仁复合体低频神经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最近,我们观察到将P物质(以下简称SP)注入到家兔的中缝核群,可以显著地提高动物尾部透入钾离子引起尾部收缩及局部轻度挣扎反应的耐痛阈。1977年MalicK等人报导将SP注入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的中缝背核,有镇痛作用。这些资料提示SP可能改变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结构的活动而起镇痛作用。国内不少工作认为尾核是一个抗痛结构,尾核神经元活动的调制与抗痛有关。  相似文献   

20.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大鼠中缝核及其邻近网状结构的细胞构筑,5-羟色胺免疫阳性细胞见于以下核团:中缝大核、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背核、中缝脑桥核、巨细胞网状核和外侧网状核。其中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和外侧网状核的神经元突起多在脑干横断面上连结成网,而中缝脑桥核和中缝背核在脑干横断面上的突起却很少。对中缝核群及其邻近网状结构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构筑和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