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两种剂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产糖丸剂型和法国产液体剂型3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本市农村进行了观察。对126名≥2月龄婴儿分2组,分别以一种剂型疫苗免疫,免疫前和每次免疫后1个月采血,用ELISA法检测脊灰IgG抗体。结果表明,两种剂型疫苗免疫后,3个型IgG抗体阳性率均在96%以上;几何平均滴度(GMT)糖丸疫苗Ⅰ、Ⅱ、Ⅲ型分别为1:3825.1、1:2954.4和1:2763.3,液体疫苗则为1:4467.6、1:3141.4和1:2753.3。两种剂型疫苗免疫后的抗体阳性率和GMT的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脊髓灰质炎国产糖丸疫苗与进口液体疫苗基础免疫血甭学效果,对102名2-12月龄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全组接种两种疫苗后,检测血清和抗体的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RT)。结果显示两种疫苗和各型别中和抗体性率达80%以上,且两苗型间无显著差别,但免疫后Ⅱ型抗体GMRT水平,糖丸疫苗组显著高于液体疫苗组,说明现任上疫苗虽均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但国产糖丸疫苗更优于进口液体疫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和2月龄婴儿血中脊灰三型中和杭体垂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孕妇血中脊灰三型抗体阳性率在92.5%以上;GMT在14.58~32.67之间;Ⅰ、Ⅱ型阳性率、GMT基本一致,Ⅲ型较低,新生儿脐血比该孕妇血中GMT低50%左右,2月龄婴儿血脊灰三型抗体阳性率和GMT均低于母血和新生儿脐血中脊灰抗体阳性率和GMT;2月龄婴儿脊灰单型抗体阴转率达64.1%~83.87%,三个型别抗体均阴转者达44.8%,与生母及新生儿脐血中和抗体水平呈明显负相关,表明婴儿出生后至2个月初次免疫前,确实存在着免疫裂隙,建议推行新生儿“0”次接种或孕妇第28周开始服OPV。  相似文献   

4.
1994年5-7月在广州市荔湾区和越秀区的2-6月龄的健康婴幼儿分别使用脊髓灰炎三价糖丸疫苗和液体疫苗进行基础免疫。结果表明,两种剂型疫苗免疫后的脊灰Ⅰ,Ⅱ,Ⅲ型中抗体阳性率均为97-100%,GMT在56-105之间。在免疫效果方面,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江苏武进县农村对2~6月龄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易感儿中,比较液体Ⅰ型,糖丸Ⅰ型和三价糖丸疫苗免疫应答。3种疫苗3次免疫后,抗体阳转率均达到95~100%,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以液体Ⅰ型最高,液体Ⅰ型与糖丸Ⅰ型、Ⅰ型糖丸与三价糖丸无显著性差异,但三价糖丸与液体Ⅰ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鉴于2~4月龄婴幼儿服用糖丸十分不便,且不易保证服苗效果,建议生产厂家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尽快将脊灰糖丸剂型改为液体剂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国产脊灰疫苗与进口疫苗的各项指标。方法依据《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和《WHO生物制品规程》,对17批进口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和抽检国产脊灰糖丸疫苗进行质量检产。该研究还分析了国产疫苗半成品的质量和43名1岁龄儿童服用糖丸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进口疫苗的基础滴度和热稳定性试验的合格率均为82.4%(14/17)。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在基础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其热稳定性略低于进口液体疫苗。国产脊灰糖丸疫苗经全程免疫后Ⅰ型抗体阳转率为97.6%(42/43),Ⅱ型和Ⅲ型均为100%(43/43)。结论进一步提高国产脊灰疫苗的热稳定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为比较脊髓灰质炎国产糖丸疫苗与进口液体疫苗基础免疫血清学效果,对102名2~12月龄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全程接种两种疫苗后,检测血清中和抗体的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RT).结果显示两种疫苗和各型别中和抗体阳性率均达80%以上,且两苗型间无显著差别,但免疫后Ⅲ型抗体GMRT水平,糖丸疫苗组显著高于液体疫苗组,说明两种疫苗虽均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但国产糖丸疫苗更优于进口液体疫苗。  相似文献   

8.
我省于1993年首次接受外援脊髓灰质炎液体疫苗(下称液体疫苗),为了评价其免疫效果,给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于1993年在本省部分地(市)抽取174名2~12月龄未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健康婴儿,用液体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下称糖丸疫苗)进行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郑州市金水区内1~5岁的流动儿童及同龄常住儿童的脊髓灰质炎(脊灰)免疫状况及抗体水平,进行随机抽查并分别做了分析评价.流动儿童中达到>3次服苗的占80%,常住儿童占98%。采用脊灰中和抗体测定法测定流动儿童脊灰中和抗体,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98%、94%;3个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Ⅰ型1:110,Ⅱ型1:202,Ⅲ型1:的常住儿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Ⅰ、Ⅱ、Ⅲ型均为100%,3个型抗体GMT分别为Ⅰ型1:298、Ⅱ型1:377、Ⅲ型1:229.结果提示两组儿童的抗体水平有差别。如何提高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是当今计划免疫工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通过本次调查分析,为今后加强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143名4 ̄7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及其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 ̄7月龄婴儿麻疹胎传抗体的阴性率为75.00% ̄94.87%,且6 ̄7月龄婴儿较4 ̄5月龄婴儿的阴性率更低(χ^2=5.11,P〈0.05);而4 ̄7月龄婴儿初免麻疹疫苗后,其免疫成功率为84.38% ̄100.00%,6 ̄7月龄婴儿的免疫成功率显著高于4 ̄5月龄的婴儿(χ^2=5.37,P〈0.05),GM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8月龄以下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水平及6~8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探讨控制小月龄婴儿麻疹的免疫策略。[方法]在南昌市的12个县(区)随机抽取0~8月龄婴儿各70余名,监测麻疹母传抗体;对6~8月婴儿初免麻疹疫苗后免疫效果及安全性观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免前和免后1个月的麻疹IgG抗体滴度。[结果]8月龄以下婴儿母传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09,各月龄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均未达保护水平;6月龄、7月龄、8月龄初免后GMT分别为1︰1407、1︰1897、1︰2410,初免前后G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免后3组的阳性率均≥90%,免疫成功率﹥85%,接种MV未出现异常反应,提示6月龄的MV初免程序是可行的;但6、7、8月龄3组间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前母传抗体阴性和阳性的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婴儿母传抗体的存在对MV的免疫成功率有干扰作用。[结论]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滴度均较低,无有效保护作用;6足月后接种麻疹疫苗安全有效。建议进行育龄妇女孕前接种MV和提前婴儿MV初免时间的成本效益研究,制定安全有效的免疫策略,减少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程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乙型肝炎疫苗(HBV)纳入计划免疫的儿童免疫程序进行了研究,探索了HBV与现行程序中的其他疫苗的免疫应答性。在顺德县三个乡镇进行了现场试验,对180名新生儿分为三组,按三种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并检测免前、免后血清学抗体。结果各组不同程序的抗-HBs、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三价混合疫苗(TOPV)和卡介苗(BCG)抗体的阳转率、几何平均滴度(GMT)均无显著的差别;HBV纳入计划免疫程序后,第3针与麻疹疫苗(MV)同时接种免疫应答良好。表明HBV纳入计划免疫程序是可行的,血清学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梁家素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32-1434
目的对北海市辖区连续17年34轮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利用该市1991—2008年1月的3岁以下儿童OPV强化免疫以及人群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脊灰发病监测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市17年OPV的强化免疫合计接种率97.9%;零剂次儿童占3岁以下总儿童的3.9%;1-59岁健康人群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99.5%、97.5%,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115.7、1:97.2、1:32.6。病毒学监测已连续15年无脊灰野病毒病例发生。结论该市辖区17年OPV的强化免疫效果显著,人群对脊灰已形成免疫屏障,维持了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14.
1995年在藁城市农村进行了4-7月龄婴儿接种沪191麻疹疫苗(MV)临床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以及对婴儿母亲麻疹抗体的监测。结果表明:婴儿的母亲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I.15%,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373。4~7月龄婴儿胎传抗体阳性率仅为2.17%,为6一7月龄婴儿接种0.2ml或0.5mlMV,免疫成功率均80%,GMRT为252-356;4月龄婴儿接种0.2ml和0.5mlMV,免疫成功率分别为33.33%和28.57%,GMRT分别为159和122:5月龄婴儿接种02ml和0.5mlMV免疫成功率分别为50.00%和71.43%,GMRT分别为200和244。婴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完善似乎是决定能否免疫成功的主要因素。接种MV高热率(>38.6℃)为5.38%,皮疹率为10%。  相似文献   

15.
唐金凤  侯文俊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649-2650
目的了解北京市大兴区2011年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简称麻风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为制定麻疹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集40名8月龄儿童麻风疫苗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双份血标本,分别进行麻疹、风疹IgG抗体测定。结果免后麻疹抗体阳性40人,阳性率100%,GMT 1∶1 385.52;风疹抗体阳性33人,阳性率82.50%,GMT 1∶31.18。结论该区现行的麻风疫苗所包含的麻疹成分免疫原性好,风疹成分免疫效果较差,应进行风疹疫苗复种弥补。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1995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市1995年对637名0一45岁健康人群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监测,抗体阳性率为86.03%,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683。以现有的抗体水平,本市近年不会出现大面积的麻疹流行,但局部大年龄组人群麻疹暴发或散发病例的出现不可避免,本次监测结果显示,4~6月龄婴儿麻疹易感率已高达75%,阳性者中抗体均处于低水平,易造成麻疹疫苗(MV)初免前发病比重增加。因此,建议MV初免提前至6月龄,或考虑给婚的体检的女青年进行MV加强免疫,以提高育龄期妇女的抗体水平。本次结果还显示,麻疹抗体水平无地区差异,说明本市接种工作发展比较平衡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两种乙型脑炎疫苗的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将 319名受隐性感染机会较少的 5~ 18月龄的婴幼儿分为两组 ,分别接种乙型脑炎 (乙脑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经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抗体发现 ,免疫前血清抗体仅有 3.76%阳性。基础免疫后 ,两种疫苗的抗体阳性率分别增加至 59.56%和 56.0 8% ,但尚不能达到保护性水平。 1年后加强注射 1针 ,1个月后阳性率分别增加至 94 .62 %和 98.2 1% ,GMT也明显增加 ,半年后 ,阳性率改变为 72 .34 %和 94 .74 %。减毒活疫苗在加强免疫后的免疫效果及持久性明显高于灭活疫苗。根据观察结果认为 ,乙脑灭活疫苗免疫 ,应基础免疫两针 ,间隔 7~ 10天 ,第二年加强免疫1针之后 ,间隔 1年再加强 1针。减毒活疫苗基础免疫 1针 ,第二年加强 1针 ,经 4~ 5年后再加强注射。由于减毒活疫苗高的免疫效果 ,较少的接种次数以及较高的安全性 ,适宜于广大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控制兰山区的麻疹疫情。方法:1999年度对该区149 016名8月龄—14岁儿童实施了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接种率为97.38%。随后开展了麻疹免疫监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HSA)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微量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强化免疫后麻疹抗体阳转率达100%,GMT从1:5.56上升到1:52.68;经过流行病学观察,强化免疫后麻疹疫情被控制,2a后发病率下降到0.75/10万,麻疹发病数与1999年相比,下降了97.53%。检测79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其中麻疹IgM阳性16例,占20.25%;风疹IgM阳性12例,占15.19%。结论:开展麻疹强化免疫对控制麻疹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联合免疫的可行性,于1997年4~12月随机选择了本市342名8月龄婴儿进行了观察.所有入选婴儿被随机分成3组:第1组105人,皮下接种BRD-Ⅱ株风疹疫苗;第2组105人,分别在左、右上臂同时皮下接种BRD—Ⅱ株风疹疫苗和沪191株冻干麻疹疫苗;第3组132人,皮下接种沪191株冻干麻疹疫苗.在免疫前,第1组与第2组的风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均为2.86%,几何平均滴度(GMT)均为1:1.06;第2组与第3组的麻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6%和5.30%,GMT分别为1:1.02和1:1.60.免疫后1个月,第1组与第2组的风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8.10%和99.05%,GMT分别为1:144.15和1:148.99,两者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第2组与第3组的麻疹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05%和97.73%,GMT分别为1:35.10和1:32.85,两者的差异亦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所有免疫的儿童均未发现局部和全身反应.结果表明:麻疹、风疹减毒活疫苗联合免疫可产生与常规免疫相同的免疫应答,风疹疫苗初免月龄定于8月龄与麻疹疫苗联合免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