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期李中良等作者撰写的"用于替代皮肤刺激试验的组织工程表皮模型的构建研究"一文,展示了组织工程技术向非治疗目的转化的初步实践,至少释放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第一,不再以动物或人体模式为基础的医用产品毒理学、有效性评价系统已成为医药领域重要发展方向。任何一种新产品上市,除了严谨的基础科学研究外,均需要动物实验评价  相似文献   

2.
体外培养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表皮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皮肤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运用黏附实验将人表皮干细胞分选出来后大量培养,将成纤维细胞和表皮干细胞转移到真皮底物上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并将之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模型,于术后第1、2、4周处死动物,收集标本,进行组织学、透射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组织工程皮肤移植后4周具备完整的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层中具备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表皮细胞间还可以看到有桥粒、半桥粒、角质透明颗粒和粗张力微丝柬。表、真皮层间有连续的、完整的基底膜。真皮网架破坏明显,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增殖活跃,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组织学形态和超微结构上已接近于正常的皮肤,从而为临床修复皮肤缺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含表皮干细胞组织工程皮肤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用表皮干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研制一种增殖能力强的具有表皮、真皮的组织工程化人工复合皮肤。方法从幼儿包皮中分离表皮干细胞,用胶原Ⅳ纯化、富集表皮干细胞,接种在3T3细胞滋养层上,将体外传代培养的表皮干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分别接种在经冷冻干燥及戊二醛交联的Ⅰ型胶原基质网架的两侧,在液面下培养3周后,改为气-液界面培养,构建含表皮干细胞的复合皮肤,并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观察。结果表皮干细胞呈克隆状生长,G0/G1期细胞和α6briCD71dim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K1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对照组呈阴性。光镜下观察可见体外培养的含表皮干细胞的人工复合皮肤,具有表皮和真皮,表皮层由基底至浅层可见3~5层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表皮干细胞种植于胶原海绵膜上,可生成全层组织工程皮肤,具备了同正常皮肤类似的结构,表明其具有在体外分化成表皮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改良传统人表皮干细胞(hESCs)分离、培养方法,为组织工程皮肤构建提供产率更高、活力更好的种子细胞。方法:应用改良的酶消化法(改良法)及传统酶消化法(传统法)分离、培养hES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绘制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法测定hESCs标志物角蛋白19(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并且进一步比较上述两种方法所获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的形态学的特性。结果:台盼蓝染色显示改良法细胞消化分离数为92.25±15.61个,传统法细胞消化分离数为68.50±26.91个(P〈0.01);改良法活细胞比率是(94±0.01)%,传统法活细胞比率是(75±0.04)%(P〈0.05)。在8天时改良法细胞MTT法OD值为1.300,传统法为0.779,改良法较传统法活力好,增殖快;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表皮干细胞标志物角蛋白19(K19)和β1整合素均为阳性染色;HE染色结果显示采用改良法hESCs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细胞复层层数为5~6层、基底细胞排列整齐,传统法hESCs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表皮细胞复层层数为3~4层、基底细胞排列散乱。结论:利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可获得数量更多、活力更好的人表皮干细胞,为以hE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皮肤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组织工程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现就皮肤组织工程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早在 195 1年 ,就有学者建议用实验室生长的皮肤来治疗烧伤病人[1] ,但由于表皮细胞培养困难 ,此方法未能实施。直到 1975年Rheinwald和Green[2 ] 攻克了体外大规模培养表皮细胞的难题 ,皮肤替代物的研究和制作才日渐广泛。皮肤替代物可分为 :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和复合皮肤替代物。一、表皮替代物1.表皮细胞悬液 :Billingham等[3 ] 首先用培养的表皮细胞悬液治疗大面积全厚皮肤缺损 ,但该方法存在两大难题 :一是无法确定转移到…  相似文献   

6.
皮肤组织工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综述近阶段皮肤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期在皮肤组织工程研究的文献,着重阐述表皮替代物,真皮替代物,培养的表皮真皮复合皮片的研究进展和重要问题。结果 多数学者认为理想的皮肤替代物应及时重建已人的表皮和真皮结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尽早移植表皮细胞,并保护移植后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以及研制能更有效地促进细胞功能,诱导创床血植入,移植后可降解,无毒性,无病原携带风险的细胞  相似文献   

7.
DMEM培养基、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霍乱毒素、dispase酶(美国Gibco公司),小鼠Ⅳ型胶原、L-谷氨酰胺、纤维蛋白、牛胰岛索(美国Sigma公司).角蛋白14单克隆抗体、角蛋白19、整合素B,(美国ADI公司),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凝血酶(奥地利Immuno AG公司),聚乙醇酸(PGA,日本Synthecon公司,[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利用胶原构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利用胶原构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方法用Na2S、弹性蛋白酶预处理胎牛皮得到胶原纤维;经蛋白酶M降解胶原纤维后,0.5mol/L醋酸溶液溶解得到酸溶性胶原;再用蛋白酶N处理上述酸溶性胶原,最终得到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胶原溶液;将胶原溶液构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通过SDS-PAGE试验,分析酸溶性胶原分子量及基本结构;用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包覆大鼠创面,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研究支架材料对大鼠创伤愈合的影响;在支架材料上种植成纤维细胞,观察细胞扩增情况,以及支架材料对细胞移植影响。结果通过特异性蛋白酶M处理得到的酸溶性胶原,显示典型的1型胶原SDS-PAGE图谱;构建的皮肤组织工程支架呈多孔海绵状,孔径为50~200μm;在支架材料上种植成纤维细胞扩增情况良好;用于修复大鼠创面,具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结论酸溶性胶原经蛋白酶N处理后,生物相容性良好,适合于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并具有良好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9.
构建含黑色素细胞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目的 探讨运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含有黑色素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方法 以包皮组织作为细胞来源,采用消化法获得角朊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黑色素细胞,在自行设计的组织工程皮肤培养系统构建组织工程皮肤。行Dopa染色、透射电镜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构建的皮肤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和状态。结果 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完整,细胞状态良好,Dopa染色、透射电镜和S-1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显示含有大量黑色素细胞并处于良好状态。结论 构建了含黑色素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可用于下一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组织工程化方法在体外建立复合汗腺的三维皮肤模型,阐明汗腺体外再生的可行性,并为初步建立含有汗腺的仿生化功能性组织工程皮肤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分离培养人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汗腺细胞,将表皮细胞与汗腺细胞按1:1的比例共培养,在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含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的微球,噻唑蓝(MTT)法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并与培养时直接加入EGF及不加EGF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将共培养的细胞接种于复合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基质并通过三维培养方式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模型,在模型中加入复合EGF的微球释放载体促进汗腺再生和上皮化进程,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所构建组织工程皮肤以及体外再生汗腺的结构,并与模型中直接加入EGF和未加EGF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与两对照组相比较,通过共培养方式获得的表皮与汗腺细胞团在复合EGF微球作用下生长良好,有明显增殖作用;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所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模型具有和正常皮肤相似的结构,并在真皮浅层形成了类似汗腺结构的细胞密集区域,存在大量汗腺特异性标志——角蛋白19(CK19)和癌胚抗原(CEA)阳性的细胞,这种现象在单纯EGF组仅有微弱表现,在空白对照组则无此现象出现。结论:构建具有汗腺结构的体外皮肤模型具有可行性,这为汗腺再生和功能性组织工程皮肤的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由人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与纤维蛋白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全层皮肤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 将人全层皮肤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使表皮干细胞和真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后,分别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将体外扩增培养至第3、4代的表皮干细胞(5×104/mL)和真皮成纤维细胞(1×104/mL)共0.5 mL与纤维蛋白支架(0.5 mL)混合凝固构建组织工程皮肤.取4~5周龄雄性裸鼠45只,体重19.5~20.3 g,平均20.0 g,制备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9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组),创面仅覆盖凡士林油纱,自然愈合;单纯支架组(F组),创面移植无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表皮支架组(S组),创面移植含有表皮干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复合物;成纤维细胞支架组(Fb组),创面移植含有成纤维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复合物;组织工程皮肤组(T组),创面移植组织工程皮肤.术前及术后1、3、6、8周行全身及移植部位大体观察;移植后3、6、8周,取材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细胞培养4周后,表皮干细胞培养皿内可见圆形细胞,在加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6 d后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成纤维细胞培养皿内可见梭形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可见CK19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细胞、Nestin染色阳性细胞.移植后T组新生皮肤较其余各组生长快、瘢痕轻.术后6周,C、F、S、Fb及T组皮肤厚度分别为(0.460 ±0.049)、(0.480 ±0.055)、(0.540 ±0.043)、(0.510 ±0.032)及(0.60 ±0.047)mm,T组明显厚于其余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8周,HE染色及扫描电镜示,T组新生表皮层数及真皮成纤维细胞、血管数量均多于其余各组,且T组真皮血管及胶原纤维排列均较其余各组整齐;术后3周,Ⅳ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组已形成连续的染色带,而其余各组均不连续;术后6周,CK1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T组可见阳性细胞,其余各组均未见. 结论 用表皮干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纤维蛋白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后能使创面迅速愈合,可望成为一种较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低温保存的可行性。方法将人源性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成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4℃和-196℃的温度环境中保存3个月和6个月,同时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和生物衍生骨材料作为对照,分别修复实验兔桡骨的长段骨缺损。8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左前肢植入材料):A3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3个月;A6组:组织工程骨在4℃保存6个月;B3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3个月;B6组:组织工程骨在-196℃保存6个月。2个对照组(右前肢植入材料):C组:组织工程骨未行低温保存;D组:单纯生物衍生骨材料。于术后2、4、6和12周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于6周和12周行X线片检查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大体观察,A3、A6、B3、B6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D组骨痂少且断端更为明显。各时间点组织学观察,A3、A6、B3、B6和C组植入材料周围胶原及骨痂均较D组明显,术后12周组织学评分,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X线片示D组植入材料皮质骨无明显变化,骨痂较少;余各组12周植入材料与自体骨融合,髓腔开通,骨折线消失,塑形好。生物力学检测D组与其它各组比较P值<0.05。结论以4℃和-196℃保存方法能有效保存组织工程骨,对修复骨缺损有明显效果,这一方法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修复皮肤缺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两种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移植修复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分别以胶原凝胶和壳多糖-胶原凝胶为网架与体外培养的Wistar大鼠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构建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ibroblast-populated collagen lattice,FPCL)、壳多糖-胶原凝胶口腔黏膜固有层(fibroblast -populated chitosan collagen lattice,FPCCL),用BrdU标记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后,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大鼠背部全层皮肤圆形缺损.将36只21~25周龄Wistar大鼠分为FPCL组、FPCCL组及创口仅覆盖纱布的对照组,每组12只.术后行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4、7、14和21 d 3组创面直径测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大鼠创面均无感染,创面结痂在14及17 d自然脱落,创面逐渐愈合,被新生表皮覆盖,术后21 d新生皮肤光滑,颜色与正常皮肤接近,无体毛.术后各时间点3组创面直径均逐渐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4 d以后,创口大小较稳定.术后7 d,FPCL组受植创面比FPCCL组受植创面和对照组创面小(P<0.01).组织学观察:术后7 d,3组创面未完全表皮化;14、21 d,FPCL组、FPCCL组受植区完全表皮化,有钉突,对照组无明显钉突,表皮已分层,基底细胞层完整,最表面有角化物;真皮中新生胶原纤维细,含毛细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FPCL组、FPCCL组术后各时间点阳性成纤维细胞出现在肉芽组织的细胞密集处和新生真皮中,与新生肉芽组织共同参与了皮肤缺损的修复重建,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结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作为修复皮肤缺损的种子细胞是可行和有效的,壳多糖胶原凝胶在限制受植区创面收缩变小方面优于单纯胶原凝胶.FPCL和FPCCL两组新生皮肤的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种组织工程口腔黏膜固有层作为皮肤缺损区永久性真皮替代物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以胶原缓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 b inan t hum an bone m orphogenetic prote in 2,rhBM P-2)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arrow m esenchym a l stem ce lls,M SC 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制备颅骨极限缺损,按植入的修复物不同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Ⅰ组:自体髂骨,为阳性对照组;Ⅱ组:珊瑚,为阴性对照组;Ⅲ组:rhBM P-2+珊瑚;Ⅳ组:胶原+rhBM P-2+珊瑚;Ⅴ组:M SC s+胶原+rhBM P-2+珊瑚。将其分别植入兔颅骨极限缺损处,术后8、16周行大体观察、X线片、HE染色及M asson三色染色法观察比较骨缺损修复的情况。结果术后Ⅴ组材料与Ⅰ组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相近,缺损区大体标本可见骨样组织充填,硬度与周边骨质相近,并与周边骨质形成明显骨融合;X线阻射程度高,16周时达80.45%±2.52%;组织学观察为板层状结构的新骨组织,空白孔隙区较少。Ⅳ组修复效果次之,Ⅲ组材料成骨能力较弱,Ⅱ组大部为半透明的纤维薄膜,缺损区界限清晰。结论胶原是rhBM P-2适宜的缓释载体,胶原及M SC s对促进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有重要意义。以M SC s+胶原+rhBM P-2+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成为一种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在烧伤创面中厚供皮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ActivSkin)在中厚供皮区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例患者,年龄17~43岁.其中5例1%~6%总体表面积烧伤,深Ⅱ度~Ⅲ度;4例烧伤后瘢痕.每例患者2个部位创面,均使用自体中厚皮片修复.切取皮片后供区遗留创面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行自体对照观察.试验组创面采用ActivSkin修复,对照组创面采用凡士林油纱覆盖.术后观察创面疼痛、愈合时间及治愈率;术后7~30 d每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3、6个月定期随访.结果试验组创面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愈合时间为9.67±2.92 d,比对照组16.56±2.96 d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均为100%.术后随访试验组创面供皮区愈合后未见水疱、残余创面发生,瘢痕形成减轻;对照组创面4例于术后3个月内有水泡形成,残余创面发生. 结论ActivSkin可减轻中厚供皮区创面疼痛,加速愈合,并能预防供皮区愈合后水疱、残余创面发生,降低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6.
组织工程肌腱保存过程中细胞存活率研究方法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肌腱保存过程中细胞存活率研究的方法. 方法采用碘化丙啶(PI)将第4代人成纤维细胞的死细胞染色,双苯并咪唑染料(Ho)染色活细胞后经适当波长紫外光激发,分别产生红色荧光和蓝色荧光,利用流式细胞仪区分活细胞和死亡细胞;将组织工程化肌腱种子细胞悬液4 ml(6.0×105个/ml)平分成两管,其中一管反复冻融,将细胞冻死;另一管不冻.再将两管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采用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研究其量效关系;并用荧光摄影,图像分析,即刻及2小时荧光标记到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荧光染色流式细胞分析可反映加入冻融死细胞比例与存活细胞的量效关系,即细胞存活率与未冻融细胞和冻融细胞比例分别成正、负相关,相关系数r=0.970(P<0.05);荧光摄影后图像分析也显示了同样的量效关系,r=0.982(P<0.05);荧光标记后2小时检测比即刻检测细胞存活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荧光显微镜可直接观察组织工程化肌腱上的细胞. 结论 PI和Ho荧光染色后流式细胞仪分析及荧光摄影是组织工程肌腱保存过程中细胞存活率研究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于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与聚丙交酯/乙交酯/天冬氨酸/聚乙二醇[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asparagic acid—co—polyethylene glycol),PLGA—ASP—PEG]的生物相容性,为构建组织工程骨进行骨缺损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以及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体开环共聚法合成PLGA—ASP—PEG三嵌段共聚物。取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体外分离培养MSCs。将第3代MSCs以1.0×10^6/ml接种到PLGA—ASP—PEG材料上,测定细胞黏附力和黏附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增殖指数、DNA指数及凋亡;通过考马斯亮蓝测定法和^3H-脯氨酸掺入实验观察细胞的蛋白合成和胶原合成情况。以PLGA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结果MSCs在PLGA—ASP—PEG支架材料上贴附、生长良好,其黏附、增殖和蛋白、胶原合成能力均显著高于PLGA组(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PLGA组(P〈0.05)。DNA指数显示两组细胞均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结论PLGA—ASP—PEG的生物学性能与PLGA相比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可作为MSCs的理想载体构建组织工程骨进行骨缺损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18.
雪旺细胞和生物蛋白胶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雪旺细胞-生物蛋白胶复合物构建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4周龄新西兰兔瓦勒变性坐骨神经,采用组织块反复种植培养法培养雪旺细胞,分离纯化,并用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收集已纯化的雪旺细胞,配制成1×10^6/ml的细胞悬液,加入生物蛋白胶制成雪旺细胞-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雪旺细胞生长情况。将雪旺细胞-生物蛋白胶复合物填充于硅胶管(A组)和生物膜(B组)内,构建组织工程神经,分别移植桥接修复2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左侧10mm胫神经缺损(n=8);C组(n=8)作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0周,行实验动物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移植体大体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3~4周A组所有动物左侧足底均出现溃疡,B、C组小部分动物出现足底溃疡。10周,神经电生理检测发现A组所有神经移植体未能传导电刺激;B、C组所有移植体均能传导电刺激引起腓肠肌的动作电位,两组动作电位振幅和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21±0.82mV、33.40±5.40m/s和4.80±1.15mV、36.55±6.43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所有神经移植体内未见神经纤维长入,两端均有神经瘤形成;B、C组无明显神经瘤形成,B组整段神经移植体内有神经纤维长入。组织学观察示B、C组再生神经的新生轴突形态无明显区别,均接近正常神经组织。结论用生物膜包裹雪旺细胞-生物蛋白胶复合物,构建组织工程神经,能够促进神经再生,其修复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兔自体种子细胞构建的纳米仿生组织工程血管(nano-biomimetie tissue engineered bloodvessel,NBTEBV)移植置换兔腹主动脉,观察NBTEBV在兔体内降解和重塑演化过程,检测NBTEBV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 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不限,体重2~3 kg.取兔自体种了细胞体外构建NBTEBV.取新两兰大白兔,游离.肾下腹主动脉结扎其分支,剪下长约10mm腹主动脉,采用同体种子细胞来源的NBTEBV置换兔腹主动脉,吻合口置钛夹标记.观察NBTEBV在兔体内降解及重塑演化过程:术后第12周行DSA检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术后第1、4、12周,取移植血管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并行移植血管14C标记的PLGA X射线电子能谱检测. 结果 17只兔移植NBTEBV在观察期内保持通畅,3只兔分别于术后36、72 h死于移植段腹主动脉闭寒.术后第12周DSA检查示移植血管显影良好,彩色多普勒检查示移植血管通畅,血流为层流,血流速度末见异常,无血管扩张.术后第1周移植血管腔被覆单层内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细胞分布层次欠清晰,周围较多仿ECM夹杂未降解的黑色PLGA;术后第4周管壁平滑肌细胞分层,ECM开始形成,仿ECM成分部分降解,PLGA含量明显减少,颜色减淡;术后第12周管壁分层更清晰,ECM已形成,仿ECM成分完全降解,几乎无PLGA,血管形态近似自体血管.14C标记的PLGA射线电子能谱检测示14C能量峰值逐周递减. 结论 构建的NBTEBV有较好的手术操作性,同体移植术后具备良好组织相容性,在动物体内的自然重塑演化过程符合组织工程技术要求,电纺构建NBTEBV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自体组织工程化软骨在动物自体内形成的最佳细胞浓度和最佳形成时间。方法取贵州香猪部分耳廓软骨组织体外消化分离软骨细胞,与可注射性生物材料Pluronic混合形成复合物,浓度为10、20、30、40、50、60、70×106/ml,将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接种于猪自体腹外侧壁皮下。第6周取材,分别称重,并作HE、SafraninO染色,评价软骨组织形成的最适细胞浓度。参考上述实验结果,制成最适软骨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接种到猪自体腹外侧壁皮下,分别在接种后第1、3、6、9和15周取材,大体观察,并作HE、SafraninO染色,确定软骨组织形成的最佳时间。结果在动物自体内形成的软骨组织,与正常软骨组织有相似的组织学特性,形成软骨组织最适细胞浓度为50×106/ml,最佳形成时间是第6周。结论成功地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在具有免疫功能的自体动物体内形成了软骨组织,并确定了软骨组织形成的最佳细胞接种浓度和接种的软骨组织形成最佳时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