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MI组(n=15)和假手术(SH)组(n=5),AMI组又分为术后AMI 1、2、4周组,每组5只.AMI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建立AMI模型,SH组回旋支仅穿线不结扎血管.Ⅷ因子免疫组化测定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免疫组化及Q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PTEN的表达.结果 AMI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VEGF的表达较SH组明显减少(P<0.01),PTEN的表达明显高于SH组(P<0.01).AMI 4周时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45.4±10.0/mm2)与SH组(103.2±13.3/mm2)比较明显减少(P<0.01).PTEN蛋白及mRNA表达与VEGF表达之间均呈负相关(r=-0.990,P<0.05;r=-0.994,P<0.01).结论 AMI后心肌组织中PTEN的表达增加抑制了VEGF水平,从而使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减少;抑制PTEN的表达可能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心梗部位局部注射壳聚糖水凝胶的促血管生成及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19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壳聚糖水凝胶注射组、单纯心肌梗死模型组、PBS注射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致心肌梗死30min后,心肌缺血处注射壳聚糖水凝胶.术后1、2、4周,分别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壳聚糖水凝胶注射1、2周后有明显存留,4周后已降解吸收,无明显残留,但注射后明显提高了心梗部位的心室壁厚度,梗死部位的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存活的心肌数量增多,结缔组织增生程度减轻.结论 心梗部位注射壳聚糖水凝胶可明显促进血管增生,有利于梗死部位心肌细胞的存活,适宜作为可注射性组织工程化心肌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粒对局部缺血心肌区促血管生成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2只健康杂种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bFGF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分别结扎所有犬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下0.5 cm处;同时,bFGF组中的犬在缺血心肌区5个位点注射包含100 μl bFGF缓释微粒的生理盐水1 ml,而生理盐水组中的犬按相同方法 在相同部位注射包含明胶水凝胶的生理盐水1 ml.在处死所有犬之前采用MR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处死后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测定心肌缺血区血管数量和bFGF蛋白的表达. 结果 术后14天,bFGF组的LVEF比生理盐水组明显高(bFGF组 0.47±0.02,生理盐水组 0.43±0.02;P=0.017),bFGF组的微血管密度比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生理盐水组163±11,bFGF组189±16;P=0.008),bFGF组的蛋白条带比生理盐水组蛋白条带清晰. 结论 实验表明在缺血心肌应用bFGF缓释微粒体,能够明显提高左心室功能和促进缺血心肌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有关血管生长因子在血管生成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与子宫内膜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及其阳性表达率的关系。结果 在异位内膜中VEGF、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和63.89%,明显高于正常内膜组42.86%和39.29%(P<0.01,P<0.05)。VEGF、bFGF的阳性表达率在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组织、子宫肌腺症组织中无差异(P>0.05)。微血管密度在VEGF、bFGF的阳性组表达明显高于VEGF、bFGF的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VEGF、bFG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血管生成密度相关,VEGF、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缺血心肌局部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左室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贴壁培养Wistar近交系大鼠MS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VEGF165转染MSCs。30只Wistar近交系大鼠随机均分为转染组(MSCs/VEGF组)、对照组(MSCs组)、无血清培养基组(DMEM组)。结扎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在梗死区边缘区行5×106(40μl)细胞移植,DMEM组行等量培养基注射。移植前细胞行CM-DiI标记。移植1个月后行心脏B超测量EF值,经右侧颈内动脉左室内置管测量如下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eart rate,HR)、左室收缩末压(left ventricularend-systolic pressure,LVESP)、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LVEDP)、最大左室内压上升速率(+dp/dtmax)、最大左室内压下降速率(-dp/dtmax)。大体标本组织行HE、Masson染色。结果培养的MSCs呈典型贴壁生长成纤维细胞样外观,CM-DiI能近100%标记MSCs。移植后1个月MSCs/VEGF组较其余两组LVEF、LVESP、LVEDP、+dp/dtmax、-dp/dtmax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体标本HE、Masson染色染色病理变化亦明显优于其余两组。结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梗死心肌局部移植VEGF基因转染MSCs能显著改善左室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而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6.
蜕皮甾酮促进缺血心肌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植物药有效成分蜕皮甾酮 (Ecdysterone ,EDS)是否能促进心肌的再血管化。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致大鼠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 ,腹腔注射EDS 5mg·kg-1,ip ,连续 7d。测定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冠状动脉血流量、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量。结果 EDS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冠状动脉血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增加 ,VEGF表达量亦增加。结论 EDS能产生促进心肌再血管化的效应 ,机理可能在于促进VEGF的表达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肌内注射人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hFGF-2)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治疗组于梗死心肌周围心肌内注射重组质粒pAdTrace-hFGF2 100μ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4周取心肌组织行冰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Ⅷ因子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结果 术后4周时,治疗组有红色荧光蛋白表达,HE染色及Ⅷ因子染色均可见梗死心肌周围新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增多(P<0.05);治疗组左室壁横截而积较对照组增加(P<0.05),但两组左室腔大小、瘢痕心肌厚度及心肌细胞大小无显著差异;治疗组Ⅰ、Ⅲ型胶原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Ⅰ/Ⅲ型胶原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直接心肌内注射FGF-2可能促进血管新生,调节胶原含量及胶原比值,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8.
人参皂苷Rg1对急性心肌梗死后VEGF和HIF-1α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0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治疗组(1mg/kg)和高剂量治疗组(5mg/kg),于术后3、7、10、14天测定梗死区微血管密度,RT-PCR法检测梗死区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免疫组化法检测VFGF在梗死区内的表达。结果梗死区的血管生成数量稳定持续的增加,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后VEGF、HIF-1α mRNA表达随缺血时间的延长(3、7、10天组)有增高趋势,治疗组明显升高(P〈0.01),14天时VEGF的增长出现停止或下降,而HIF-1α继续升高;假手术组VEGF表达明显低于各手术组。结论严重缺血可刺激心肌组织产生大量的VEGF、HIF-1α,其对缺血心肌起保护作用,人参皂苷Rg1可通过增加其表达而刺激心肌梗死区的血管生成和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模型梗死面积及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白鼠,分为左冠状动脉未结扎组12只,另38只以手术方式结扎左冠状动脉,术后6 h 5只大鼠死亡,存活的33只再分为HBO对照组(n=16)和HBO组(n=17),HBO组心肌梗死后应用HBO治疗,7 d后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差(LVEDP)及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变化.结果 HBO组与HBO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5),左室功能明显好转(P<0.05).结论 及早应用HBO治疗可以明显减少AMI大鼠模型心肌坏死面积,并且可以改善左室的收缩及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对急性心肌梗死 (myocardialinfarction ,M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作用。方法  2 4只犬建立急性MI模型后随机分成对照组 (MI区注射生理盐水 15ml)和实验组 (MI区注射 5 0mgbFGF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 15ml) ;每组观察 4个不同的时间点 (术后第 1、3、10、17天 )。各组动物分别在处死前应用敏感编码技术 (sensitivityencodedtechnique ,SENSE)行磁共振电影成像 (cinemagneticresonanceimag ing ,cine -MRI)。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心肌缺血区对照组VEGF的表达增多 ;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 ,LVEF)自第 10天明显增加 (第 10天 :对照组 2 4.0 9± 3 .3 2、实验组 45 .71± 6.2 7;第 17天 :对照组 3 1.46± 4.60、实验组 5 3 .46± 5 .2 4;单位 :%)。结论 局部心肌内注射bFGF有促进MI区域VEGF的表达及提高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心内膜心肌内直接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猪心肌缺血后的远期心脏电机械活动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30只实验用小香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15)和治疗组(n=15)。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后,通过NOGA系统经心内膜分别将空载质粒pIRES2-EGFP及质粒pIRES2-EGFP-hVEGF165直接注射至对照组或治疗组缺血部位心肌内。在注射前及注射后1年,分别应用左心室电机械标测(LVEMM)监测局段线性缩短率(LLS)和单极电压(UpV),并用超声监测M型局部室壁运动幅度和背向散射积分的心动周期变异(CVI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年后处死动物,组织学切片观察心肌组织中毛细血管生成情况。结果LVEMM监测显示,注射后1年治疗组LLS显著高于注射前及对照组(P<0.05),而UpV与注射前及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超声监测显示,治疗组注射后1年的局部室壁运动幅度和CVIB、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治疗组心肌内毛细血管数目(38.1±4.8/HP)显著高于对照组(13.2±5.1/HP,P<0.01)。结论经心内膜直接注射pIRES2-...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VEGF165cDNA治疗缺血心肌后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变化,将36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基因组、空质粒组和心肌梗死组(n=12),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检查不同时期实验区心室壁节段心肌灌注和代谢变化。结果发现,基因组4周和8周时左心室前壁、前侧壁、前间壁血流灌注量和FDG摄入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转染VEGF165cDNA后4周和8周成活心肌的数量显著增加,成活心肌功能显著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构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并将其转入受照小鼠机体,研究VEGF蛋白表达对放射损伤的救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通过随机化分组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转基因组。转基因组应用VEGF重组质粒进行肌肉注射,注射后24 h接受8 Gy X射线照射,进行小鼠临床表现和死亡率观察。并于照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学和原位胸腺和脾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用PCR方法从pSP73/HVEGF165质粒扩增得到VEGF165基因片段,经双酶切后与酶切的pcDNA3.1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 VEGF165,经电泳和测序表明序列与GeneBank完全一致。X射线8 Gy照射小鼠,单纯照射组14 d内死亡率为64%,而转基因组为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5)。转基因组小鼠胸腺和脾组织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t=3.11、3.53,P<0.05),放射病理损伤明显改善。结论 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cDNA3.1/ VEGF165,重组质粒转基因治疗可显著降低严重辐射损伤小鼠的死亡率,显著减低胸腺和脾脏细胞凋亡率,明显改善免疫器官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不同负荷运动对大鼠心肌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并探讨不同运动负荷对大鼠心肌VEGF表达及组织学的影响。方法 :5 4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中等负荷运动组和大负荷运动组 ,进行游泳训练 ,各运动组又分为训练1周 ,训练 3周和训练 5周 3个亚组 ,每组 6只。训练过程中对各组一般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期处死 ,取左心室室前壁心肌组织块切片进行HE染色 ,VEGF表达染色 ,组织化学SDH、LDH和AKP ,5’ -N染色 ,并进行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 :对照组中 3周组和 5周组体重增长明显 (P <0 . 0 1 ) ;中等负荷运动组一般情况基本正常 ,3周组和 5周组体重出现下降 (P <0 . 0 5 ) ;大负荷运动组一般情况较差 ,3周组和 5周组体重较 1周组显著下降 (P <0 . 0 5 )。HE染色可见 ,中等负荷训练 3周组和 5周组心肌毛细血管有增多、增粗的趋势 ,大负荷运动 3周组和 5周组心肌细胞核周隙增宽、组织水肿、心肌细胞浊肿。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中等负荷训练 1周组、3周组和 5周组VEGF着色深度 (平均灰度差 )、面积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P <0 . 0 1 ,P<0 . 0 5 ) ;而大负荷训练组 3周组和 5周组明显降低 (P <0 . 0 5 ,P <0 . 0 1 ) ,且染色分布不均 ,部分区域不着色。酶组织化学和电镜结果显示 ,持续大负荷训练对心肌线粒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对心肌梗塞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  2 4只犬随机分成对照组 (心梗区注射生理盐水 )和实验组 (心梗区注射bFGF)。每组观察 4个不同的时间点 (1d、3d、10d、17d)。各组分别在术后 3h内及处死前行MR心肌灌注成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数量。结果 微血管的数量除第 1天外各个时间点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多 ;VEGF的表达除第 17天外各时间点实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强 ;TTC染色和MR心肌灌注成像 2种方法显示心梗范围对照组和实验组各个时间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局部心肌内注射bFGF有促进心梗区域新生血管形成、减小心梗范围的作用 ;VEGF的表达与组织中微血管的密度密切相关 ;MR心肌灌注成像可有效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和定量评价心肌梗死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pIRES2-EGFP-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表达。方法应用DNA重组方法构建pIRES2-EGFP-VEGF165,并将其转染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采用ELISA和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HGF165的含量及生物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IRES2-EGFP-VHGF165,将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VE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转染后的细胞培养上清具有促使内皮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VEGFl65.将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可高水平地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VEGF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_(165))基因转染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治疗慢性下肢缺血兔模型,探讨CTA、DSA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形成评价的敏感性,并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方法:①制作高脂血兔,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用内皮细胞专业培养基(EGM-2)诱导培养EPCs,脂质体介导转染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VEGF_(165)质粒转染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整体转染率。②制作兔单侧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A、B、C组,分别移植注射未转染EPCs(EPCs组)、VEGF_(165)转染的EPCs(EPC/VEGF组)、EGM-2培养基(EGM-2组),多种方法检测移植效果。结果:①自兔骨髓诱导出的梭形贴壁细胞为EPCs。②流式细胞仪检测其总体转染率约22.5%。③DSA、CTA、多普勒超声及免疫组化显示移植基因修饰后的EPCs组比未转染EPCs组能更好地促进缺血肢体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缺血肢体血运。DSA较CTA对新生血管显示更清晰,各处理组内对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DSA及多普勒超声均能客观评价缺血下肢侧支循环建立情况,DSA对新生血管的显示上优于CTA,但DSA为有创检查,技术要求高,CTA为无创性检查,对缺血下肢评价时宜首选CTA检查,超声多普勒用于对治疗效果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