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52例60岁以上的无冠心病证据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特点,并与正常组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52例中15例(29%)出现ST段压低,共55段,其中53段ST压低时无症状,2段有胸闷。对照组21例中仅1例(5%)有2段ST段压低,亦为无症状性。高血压病组ST段压低时伴心率增快(从65±2增至85±6次/min,P<0.01),血压升高。ST段压低程度与心率血压变化呈正相关(P<0.01,P<0.05)。高血压组中有与无左室肥厚者ST段压低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在15例ST段压低者中,左室肥厚与ST段压低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果提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生率高于血压正常者。其机理可能与冠脉血流储备降低及心肌结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
雷玲  张彤 《云南医药》1996,17(4):261-262
分析400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现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左室肥厚组,如左室肥厚同时伴血压升高及高龄,更易发生恶性室律失常,提示左室肥厚是高血压病恶性室律失常发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血压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疗效。方法:对42例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患者每日给予氯沙坦50~100mg,疗程24周。于用药前后分别测定血压,进行超声心动图和Holter检查。结果:经氯化沙坦治疗24周后室间隔厚度、左 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降压总有效率为71.4%(30/42)。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较前明显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78例经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明确有LVH的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及104例无LVH的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分析并比较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VA)、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CVA)发生例数分别为:68(87.18%)、9(11.53%),对照组则分别为:31(29.81%)、0(0%),观察组VA及CVA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LVH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莉 《淮海医药》2010,28(6):514-5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各种心律失常之间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对94例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与无LVH心律失常发生有明显差异;原发性高血压伴心肌缺血组与无心肌缺血组心律失常发生有显著差异;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发生亦与年龄有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心脑靶器官损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生理改变分析其临床预后,进一步探讨结合逆转左室肥厚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左心室肥厚组(164例)与非左心室肥厚组(对照组,276例)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进一步分析结合逆转左室肥厚治疗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左心室肥厚组的心绞痛、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左心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积极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干预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左心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脏彩超检测结果,将208例EH患者分为LVH组(n=80)与非LVH组(n=128),同时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房性早搏、房速或房颤、室性早搏、室速或室颤和心肌缺血发生率,LVH组分别为47.5%、40.0%、38.9%、31.3%、43.7%,均高于非LVH组(30.5%、21.9%、23.4%、11.7%、15.6%),P均〈0.01。结论LVH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16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信息,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结果在调整了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质指数( BMI)、收缩压水平、舒张压水平以及血糖水平等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杓型的患者,昼夜节律为反杓型、非杓型和超杓型的患者患有心肌缺血的风险都明显升高,其OR值和95%CI分别为1.38(1.15~1.61)、1.24(1.09~1.39)和1.57(1.36~1.78)。结论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预防并发心肌缺血的关键除控制血压外,还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是否异常。  相似文献   

9.
郑小雍 《河北医药》2012,34(7):1012-10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高血压患者160例,所有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试验组)及非左心室肥厚(对照组),全部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均根据Lown分级法进行分类.结果 2组患者Ⅱ、Ⅲ、Ⅳ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患者为68.75%,2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压波动及升高密切相关,因此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高血压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对 12 5例高血压病患者检测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彩色超声心动图 ,旨在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2 5例高血压病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 1999年WHO/ISH高血压病指南标准 ,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病例分两组 ,左室肥厚组 5 2例 ,其中男 39例 ,女13例 ;平均 74.6± 5 .0岁 ,高血压病程 11.8± 6 .7年 ,血压平均 184.7± 15 .5 /99.2± 9.0 mm Hg(1mm Hg=0 .133k Pa)。无左室肥厚组 73例 ,其中…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王晓卉,张亮清山西纺织印染厂职工医院阎引婵山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杨国闻为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了43例高血压并左室肥厚和29...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们对68例高血压患者(男性5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2岁±6岁)与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者(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9岁±6岁进行研究。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检查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并根椐改良的Lown和Wolf分类的3级和4级室性心律失常认定为复合性心律失常。将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分为5组:(1)左室直径和室壁厚度正常,(2)同心性左室肥厚,(3)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4)扩张型左室,(5)扩张型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3.
季宗杰 《河北医药》2000,22(5):329-33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和非左室肥大(NLVH)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关系 对8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有或无左室肥厚两组进行QTcd与24h动态心电图及HRV测定。结果 发现高血压LVH组的QTcd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高血压NLVH组(P〈0.01),而高血压LHV组的HRV明显低于高血压NLVH组(P〈0.01)。结论 高血压LVH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部分神经体液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80例病人分2组:原发性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35例为A组;原发性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45例为B组。对比观察心率变异、肾素、血管紧张素(AT—Ⅱ)、醛固酮、24h动态心电图等指标。结果(1)A组肾素、血管紧张素(AT—Ⅱ)及醛固酮明显高于B组;(2)A组病人交感神经张力明显增高,迷走神经活性下降不明显;(3)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室性期前收缩的级别明显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的患者。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AT-Ⅱ)及醛固酮水平增高,具有正相关,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与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动态血压和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同步监测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015年入住我院128例(经协商后患者自愿签署参与实验的相关协议)患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实验的研究,分为A、B两组,A组患者64例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B组患者选择在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及应用β受体等方面与A组相匹配的64例左心室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采用动态血压心电图进行同步监测,统计两组患者生理相关指标,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并对其并发症与不良症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血脂、用药等常规监测方面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分析显示,观察组A组12例患者血压保持正常昼夜节律,B组51例患者保持正常昼夜节律。观察组患者中出现了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有35例,而对照组中仅出现18例,两组比较出现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的存在;A组合并心肌缺血患者的心率明显比B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发现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患者早间跟晚间心率对比具有很大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率较高,利用动态血压和心电图对患者进行同步检测能够观察到血压变化、心率变化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诊疗依据,特别是使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得到早期准确的诊断,应积极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左心室肥厚者的血压变异性增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大可引起左室明显肥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时监测24h动态血压(ABPM)及动态心电图(DCG)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和30例血压正常。根据血压负荷值:轻度负荷(10.1%-40.0%)、中度负荷(40.1%~80.0%)、重度负荷≥80.1%。根据24h血压负荷把患者分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中度、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在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分白昼组和夜间组,中度、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白昼组间、夜间组间),重度组与中度组比较(白昼组间、夜间组间),在同等程度血压负荷下夜间组与白昼组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不同组间ST段压低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结果24h血压负荷值各组比较:轻度负荷组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各组比较:轻度负荷夜间与白昼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他各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随着24h、白昼、夜间血压负荷值增高而增加,特别是中度负荷以上,且在同等程度负荷下夜间比白昼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吴绪伟 《河北医药》1997,19(2):79-80
近年来研究报道,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冠状动脉储备(CFR)受限和有潜在的心律失常发生,有关高血压左室肥厚出现的心肌缺血部位及心功能状态未见报道,我们对64例高血压肥厚患者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采用X~2和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心电图运动试验有关冠状动脉储备与心动能的关系,以及运动状态下血压、心率的变化,指导高血压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1 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校正QT离散度(QTcd)对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我们检查了98例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动图、心电图校正QT离散度及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左室肥厚组68例,17例(25%)出现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其中QTcd>60ms者16例(941%);非左室肥厚组30例,4例(13.3%)出现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P>0.05),其中QTcd>60ms者3例(75.0%);两组中QTcd>60ms者Lown2b级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60ms者。说明高血压病QTcd延长,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加。  相似文献   

20.
心脏是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最常累及的靶器官,主要表现为左室肥厚(1eft Ventncular hypertrophy,LVH)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高血压伴左室肥厚(LVH)患者存在心脏体积和功能上的变化,并与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脑卒中和猝死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因此,逆转LVH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