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情是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对医学生进行恰当培训使其从医后具备较高的共情能力,是从医者角度入手,改善医患关系、使患者"身心皆愈"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我国医学生共情能力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生共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受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影响。同时,系统有效提升医学生共情力的培训相对较少。今后应当在...  相似文献   

2.
《西北医学教育》2017,(3):382-384
共情是医患沟通的重要途径、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对满足患者需求、改善医患关系和调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了共情能力培育的多种途径,以期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为将来的医学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维  樊洁  史淑萍  张维 《广西医学》2020,(2):244-245
目的探讨叙事医学教育对临床专业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75名临床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叙事医学教育,分别于教育前后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调查学生共情能力。结果完成教育后,学生共情量表总得分和情感护理维度得分均高于教育前(均P<0.05),但教育前后学生的观点采择和换位思考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叙事医学教育可以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的共情能力,有助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改善医患沟通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学生共情特点并分析三维人格对共情能力的影响,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提高医学生共情能力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医学院校学生284名,用人际反应性指标量表和三维人格问卷进行测量,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维人格的躲避维度对观点采择、个人痛苦有显著影响(P〈0.05),奖赏维度对同情关心、观点采择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医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需要考虑到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医学院校系统内部反省医患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突破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医患矛盾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培育观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配套体系和辅助手段等五方面提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我院新生情绪及心理状态素质,对我校2008级医学专业新生中进行了一项情绪智力的专项调查。方法:运用徐光兴著《情绪智力的测定与训练》一书测定量表对我校医学专业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新生绝大多数标准得分偏低;2.二本与专科学生之间绝大多数条目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通过对新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测定,掌握新生情绪及精神状态方面的情况,为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医患关系有利于实现诊疗效果的最大化。现代社会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呈现的诸多医疗纠纷皆要求现代医务人员不仅应掌握渊博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更应该加强、提高自身的人文执业能力。因此,对即将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学生进行人文执业能力培育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加强二者的融通和对接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然选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需要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教师队伍的整合与塑造、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搭建和隐形教育功能的发挥等多个环节着手,以培育医学生优良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要构建融人文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并通过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高品位校园文化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0.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五年制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医学生内科见习教学的经验,包括重视培养五年制少数民族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应用病案讨论教学法、PBL教学法、讲授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及时调整带教方案等,旨在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医学生内科见习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是循证医学的核心与灵魂之一.本文阐述了临床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简况,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在临床医学生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对临床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影响.强调指出,对临床医学生的人文教育需要使学生了解循证医学指南的变化,跟上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并融合对循证医学人文精神不断加深的认识,以指导临床实践,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文素质是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影响医疗实践的效果。为此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人文氛围、人文素质教育空间和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尊重病人、患者至上"的人文精神是当代医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医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优秀的治病救人的医学人才,而现今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人文教育很薄弱,如何让医学生深刻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保证今后更好地治病救人,应该是医学生临床见实习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以下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5.
浅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医学模式、医患关系、高等教育模式、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带来了人才评价标准、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变革。这必然要求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途径 ,让医学生学习丰富的人文知识 ,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 ,使其获得政治、道德、法律、社交、心理、文化等人文素质的充分发展 ,以适应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对当代医学生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遗体捐献为着眼点 实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体捐献是解决遗体标本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造福后人,恩泽社会”高尚行为。以此为切入点对医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整个遗体捐献工作以及解剖操作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尊重捐献者、尊重生命,对捐献者表达由衷的敬意,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医学模式的人文回归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医学模式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变迁而变化,从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神灵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无不体现了人文因素的偏移与回归。为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各国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改革,大力加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形成医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俱全的教育结构,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多维立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构,以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18.
在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班的教学中着重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实施:1.贯彻“以人为本”的医疗观,树立医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加强带教老师的人文素质,不断向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3.重视参与临床实践活动,着重培养综合素质;4.重视社会责任的认同感及管理才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从制定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全程监控等方面,探索留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确保留学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在稳定临界病变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直径狭窄40%~70%的NSTEACS、FFR测定值≥0.75不需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患者32例,排除CAG显示的不稳定斑块,平均年龄(68.6±11.4)岁。主要终点事件为1年内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及因心脏原因再入院。结果:32例患者共36处病变,14例(43.8%)为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CAG显示的平均直径狭窄率为(41.6±7.8)%,平均FFR值为0.86±0.08,术中无并发症发生。1年随访率100%;未见死亡和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1例(3.1%)靶血管血运重建和2例(6.3%)因心脏原因再入院,90.6%患者未见任一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结论:对排除不稳定斑块且CAG显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NSTEACS患者,FFR测定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