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定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测量的不确定度。方法 用热释光方法进行个人剂量测量,并计算各个不确定度分量。结果 个人剂量当量Hp(10)总不确定度的绝对值为0.0223mSv,相对总不确定度为9.70%(95%置信水平),主要受探测器分散性、量值传递、刻度因子和探测器重复性的影响。结论 相对总不确定度符合标准要求,但非常接近限值,需要查找原因,以减小不确定度,提高测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热释光个人剂量测量数据的准确性,评定其不确定度。方法分析不确定度来源,通过计算给出不确定度。结果 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8.2%。结论个人剂量测量不确定度主要受刻度因子、探测器重复性和发光系统偏差3个分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保证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与规范性。方法以2011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工作为契机,对准备阶段、测量阶段、数据处理阶段三个过程采取不同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及数据进行不确定度分析评定,有效降低并评估了不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与规范性。结论实施质量控制是热释光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我市个人剂量监测系统质量控制能力,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方法 按照"关于开展2011年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能力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参比剂量计准备、寄往组织者、测量参比剂量计和报送比对结果。结果 5组比对结果单组判定和综合性判定均合格,并评定了比对结果的不确定度。结论 该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技术水平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验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水平,保证监测质量.方法:按照"2010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方案"要求,完成参比剂量计准备、寄往组织者、测量参比剂量计和报送比对结果.结果:3组比对结果单组判定和综合性判定均合格,并合理地评定了比对结果的不确定度.结论:该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技术水平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5组已知真实值的个人剂量探测计进行检测,比较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偏差,并评定不确定度,确保个人剂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值与真实值的偏差为-10.00%~-18.67%,不确定度最大为9%。检测值与真值的偏差及不确定度均符合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7.
测量不确定度是与测量结果相关联的参数,用于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所有测量结果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确定度,在卫生检验中,它不仅反映了测量结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定量说明一个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测量不确定度越小,测量结果越可靠,检测水平越高,因此实验室有必要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保证医用CT剂量指数量值的准确性,评定其不确定度。方法建立Barracuda系统10 cm长杆电离室测量CT剂量指数数学模型,分析不确定度来源,通过计算给出不确定度。结果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6.5%。结论利用Bar-racuda系统测量医用CT剂量指数量值不确定度主要受测量系统不确定度、校准因子、层厚偏差等分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保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方法 参加2011年全国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结果 综合性能|B|+S > 0.4,比对不合格。结论 探测器的筛选、校正因子的正确使用、工作人员的操作技术等对个人剂量监测数据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加深对测量不确定度概念的理解和实际操作过程的掌握。方法: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作以介绍,按照JJG270-2008《血压计和血压表计量检定规程》对汞柱式血压计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从而获得被检血压计的示值误差。结果:被检血压计的示值误差表示为:=0.2 kPa±0.4 kPa,νeff=40,k=2.02。结论:在血压计检定过程中,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大小取决于测量过程中存在的误差。  相似文献   

11.
自1990年至1999年之间对大理州辖区内270名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监测率为96.42%,98.51%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在年限值的十分之一内。不同级别医院的放射工作者的个人剂量以县级医院的年均剂量最高,这主要是由于人均工作量较大,设备陈旧及防护条件较差所致。今后要特别关注县级医院设备的更新改造和放射防护的监督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评价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状况及估算突发放射事故物理剂量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热释光个人剂量测定方法对宁波市接触职业放射的医疗单位及工厂企业工作人员进行监测. [结果]共监测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1563人,2011年的人均年剂量当量为0.2980 mSv,其中,1528人的人均年剂量当量低于2 mSv,28人在2~5 mSv之间,5人在5~20mSv之间,2人超过20mSv;不同单位中,以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所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其次为县级医院工作人员,工厂企业、市级医院工作人员最低;不同工种中,放射治疗学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人均年剂量当量较高,加速器运行工作人员最低. [结论]宁波市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处于较低水平,放射防护工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非正当化医疗照射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合理使用医疗照射,综合济南市近几年医疗照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一些非正当化医疗照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辐射危害认识不足以及利益驱使等,因此急需加强宣教,完善监管制度,从而保护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个人剂量盲样比对检验参比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整体技术水平。[方法]按照《全国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比对方案》,某实验室2010年至2012年连续3次参加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医学安全所组织的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盲样比对。[结果]2010年比对实际测量值与约定真值的相对偏差在±18%以内;2011年和2012年单项性能和综合性能均在±10%以内,3次盲样比对结果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结论]该实验室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整体技术水平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部高、低管电压X线摄片对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受照荆量当量大小。方法:通过热释光测量计来检测胸部高、低管电压及不同大小照射野摄片时,投照中心点、甲状腺、乳腺及耻骨联合处受照剂量当量。结果:以中心测量点为参考点:胸部后前位用高管电压比低管电压摄片平均减少82%剂量当量,侧位高管电压比低管电压摄片平均减少194%剂量当量。高管电压摄片时,非投照中心点各敏感器官受照刺量当量均比低管电压摄片时低。结论:胸部摄片时管电压越高,照射野越小,照射野外各部位受照荆量当量亦越少。各敏感器官以乳腺受照剂量当量最大.其次为甲状腺.性腺区最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2004年度乐山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水平,进一步探讨管理措施。方法 依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进行监测与评价。结果 2004年度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人均剂量为1.603mSv,99.24%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0mSv),77.86%低于1mSv。不同工种之间剂量水平:医用诊断X射线〉密封源应用〉工业X射线探伤〉核医学〉放射治疗〉其他射线装置应用。在不同类别的医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个人剂量最大。结论本市放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及防护设施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回收率较低。建议采取行政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省级三甲医院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水平,为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97名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资料,对不同诊疗科室人员外照射剂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全年个人剂量最高值为3.8 mSv,≤0.20 mSv的人数为26人(26.8%),0.2~1.0 mSv之间60人(61.9%),≥1.0 mSv11人(11.3%).个人剂量最高值为PET CT(正电子融合X射线体层扫描)工作人员. 结论 各科室外照射防护水平均达到国家标准,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个人剂量水平最低,PET-CT个人剂量水平最高,暂未发生放射性职业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监测淄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统一方法。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水平2000,2001年分别为1.312和0.823 mSv·a-1结论 由于加大了监督管理力度并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淄博市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水平已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池州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后放射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探讨新形势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督监测的有效方法。方法每年召开1次放射监测网络骨干参加的个人剂量监督监测会议,学习放射防护工作法规及防护知识、通报上年度个人剂量元件上报情况及个人受照剂量,布置新年度监测任务。及时调查处理异常受照事件。结果全市乡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定期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剂量监测元件上报率处于较高水平,放射监测异常事件减少,放射人员个人剂量逐年下降。结论规范的行政管理能促进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督监测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