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指导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存在药物浓度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等问题,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耐药和复发。进行抗结核药物TDM,可以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为推进中国结核病TDM规范化,保证TDM的科学性、伦理性、合法性,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经有关结核病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反复讨论,就抗结核药物TDM的意义、适应证、检测方法、实施流程及TDM的质量控制等,制订了《抗结核药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相似文献   

2.
抗结核药物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各种药物的副反应及处理方法。方法对1996—2006年在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就诊的628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副反应患者201例,占肺结核患者32%,55~76岁组药物副反应明显高于15~54岁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5例经护肝、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各种副反应消失,继续原方案化疗,占药物副反应患者的17.4%;因药物副反应而改变最佳治疗方案者113例,占副反应患者56.2%,占就诊肺结核患者18.0%;中断治疗者53例,占副反应患者26.4%,占就诊肺结核患者8.4%。结论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各种副反应较常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副反应,合理用药,可提高治愈率,有助于控制结核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3.
曾安津  董霞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2):2226-2227
目的探讨肺结核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对247例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肝肾功能损害,消化道症状和中枢神经症状等;年龄超过50岁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低于50岁者(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使用抗结核药治疗应加强督导和随访,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时有效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胸腺肽a1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采用正规抗结核药物方案治疗,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a1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同时期痰菌转阴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P〈0.05);观察组治疗不同时期结核杆菌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讨论胸腺肽a1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疗效显著,痰菌转阴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5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杰  周成运  王良超 《肝脏》2004,9(4):282-283
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也是结核患者停止化疗的主要原因。我科自 1999年 12月~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肺结核患者 3 96例 ,因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98例 ,占 2 4.7% ,对其中 5 3例采用谷胱甘肽治疗 ,疗效显著。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98例全部为住院患者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 ,男 5 6例 ,女 42例。年龄 2 6~ 65岁 ,平均 (4 2 .6± 10 .3 )岁 ;病程 1~ 2年。肝损害符合以下标准 :①有应用抗结核药史 ;②既往无肝炎及肝硬化病史 ;③治疗前肝功能正常 ;④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  相似文献   

6.
药物敏感试验是结核病化疗及控制的重要依据之一 [1 ]。作者曾对 2 2 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例作了抗结核药物体外敏感性测定 [2 ] ,现整理报道药物敏感性对治疗效果影响的资料如下。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1991年 1月~ 1995年 12月间共登记初治涂阳肺结核 76 0例以发病后从未应用抗结核药物或应用抗结核药物 <1个月为初治标准 ,其中痰培养阳性并做药敏试验 2 2 0例。男性 136例 ,女性 84例 ;年龄 2 6~ 6 5岁平均 4 3岁。2 .药敏试验结果2 2 0例中全部敏感者 12 6例 ,占 5 7.3% ;有 94例耐药 ,耐药率为 4 2 .7%。其中单耐异烟肼占 2 7.7% ,耐…  相似文献   

7.
潘利萍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2):1416-1417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临床以肺结核最为常见。结核病的治疗初期,需多种药物联合化疗,以达到快速杀灭细菌、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很多,其中肝功能损害、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主要发生在强化治疗阶段,能否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并予以恰当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因此,护理人员主动观察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的反应,并有针对性给予用药指导,对患者完成化疗疗程,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疗效,具有重要作用。现将笔者对抗结核药物的临床观察与体会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  相似文献   

8.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药物热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多出现于用药后2个月以内,占96.4%(27/28),其中以链霉素最常见。结论 在结核病人的化疗过程中尤其是用药后2个月内出现发热的患者,应考虑到药物热的可能,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9.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明  沈静 《临床肺科杂志》2005,10(5):671-671
肝功能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之一。常使抗结核治疗不能继续,个别甚至导致急性肝坏死而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对162例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分别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甘草酸二胺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0年1月~  相似文献   

10.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热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临床应用中出现药物热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热,多出现于用药后2个月以内,占96.4% (2728),其中以链霉素最常见。结论 在结核病人的化疗过程中尤其是用药后2个月内出现发热的患者,应考虑到药物热的可能,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1.
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肝损伤的临床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5年3月1日-2007年2月1日在江门市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抗结核治疗并符合研究标准的结核病人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发生率为33.0%。190例(81.9%)发生在90天内。59例患者出现相关肝炎症状。其中胃纳差和恶心、呕吐症状最常见,出现频率分别为67.8%和55.9%。死亡2例,病死率为0.9%。52例需要停药或修改方案,175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肝功能正常或好转。结论结核病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肝损伤发生率较高,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结核病提倡不住院以门诊治疗为主,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时间长,药物不良(副)反应多,尤其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占所有药物副反应的首位[1],所以相对住院治疗风险较大.为避免或减少(轻)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伤和中断疗程,笔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分组加用五灵丸和葡醛内酯或肌苷进行保肝治疗,观察五灵丸在预防抗结核药致肝损伤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约8%的患者会发生药物性肝炎,如何快速解除或减轻结核药物性肝炎,使患者治疗能顺利进行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我科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大剂量还原型谷胱甘肽(商品名古拉定)联合甘草酸二胺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中度肝损害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结核病依然是危害人民生活和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治疗与控制的主要武器。抗结核药物进入机体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通过不同方式作用于脏器或组织可产生各种不良反应(ADR)。结核病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是较常见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导致化疗终止.严重不良反应还可能危及生命。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可分为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本文将综述这两方面因素对不良反应的影响.以引起临床医生和药物工作者的重视.共同关心药物质量,确保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王君和  张彩玉 《内科》2009,4(4):537-539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病(DILD)的临床特点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2001年1月至2008年11月间经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的43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和讨论。结果192例患者中,43例肝功能异常,占22.4%。其中12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继续原方案化疗,同时予护肝治疗,未再次出现肝损害,不必停抗结核药。有21例(占48.8%)病人更改方案,停抗结核药3例(占6.9%)。接受抗结核治疗192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18例,其中7例出现肝损害,占38.9%,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者(P〈0.01);结论多种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病;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者抗结核治疗中易出现肝损害;在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发现药物性肝病,停用抗结核药物及进行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42例因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半月后发生肝功能异常;30例在治疗1个月后发生肝功能异常,其中9例加服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好转,21例停服利福平、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好转;12例停服抗结核药物、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结论老年抗结核治疗易造成药物性肝炎,应注意监测和及时处置;  相似文献   

17.
袁术生  易景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1):1279-1279
目的研究凯西莱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能量合剂,治疗组则加用凯西莱针剂,治疗前后分别检测ALT、TB。并观察临床症状,以评价疗效。结果凯西莱治疗后,患者的ALT、TB,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总有效率为81.8%。结论凯西莱能显著改善药物性肝炎的ALT、TB等指标。  相似文献   

18.
水飞蓟宾防治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病治疗周期长,在初治肺结核化疗中,多选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这3种抗结核药物可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尤其是HBsAg( )患者,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更高,直接影响抗结核治疗的效果。我院在2001-2002年间应用水飞蓟宾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功能损害,临床观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减少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公略 《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502-1502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引起白细胞下降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白细胞下降的46例患者的抗结核药物及治疗措施效果。结果白细胞下降大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前期2周内,立生素升白细胞快,利血生等药物维持时间长,且较为经济。结论抗结核治疗中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白细胞。  相似文献   

20.
徐宇 《中国防痨杂志》2011,33(9):566-569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医院抗结核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以便对综合性医院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北京市海淀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统计2010年度该院各一线抗结核药物使用的总量、金额及用药天数,计算出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和药物利用指数(DUI),进行合理用药评价。从2010年度17321例住院患者中检索出使用过一线抗结核药的患者62例,并对这62例患者病历中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因、用药方案、用法用量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海淀医院抗结核一线药物主要有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硫酸链霉素,5种药物全年总费用合计1988.05元。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的DUI值小于1,分别是0.85、0.86和0.96。使用一线抗结核药62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为抗结核治疗用药,其中确诊及临床诊断结核病初治患者32例,抗结核治疗化疗方案选择HRZE方案的比例为43.8%(14/32),抗结核治疗方案中加用了二线抗结核药左氧氟沙星的比例为79.2%(38/48)。结论 北京市海淀医院抗结核药物用量较少,临床使用规范化比例低,个别药给药剂量不足,今后有待加强对结核病规范化治疗的学习及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