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义伤寒是一类热性疾病的统称,而寒热则是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六经疾病均离不开寒热证,太阳病的寒热并见、阳明病的但热不寒、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太阴病的脾虚寒湿、少阴病的寒化热化以及厥阴病的厥热胜复,无一不是寒热之征。寒热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寒热并用法的源流与发展。认为寒热并用法能平调寒热,协理阴阳;温阳扶正,清化消炎;温通苦燥,治疗湿热;调理气机,调和肝脾;引火归元,引阳入阴;反佐药性,增强疗效。介绍了此法在胃肠道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湿热病证、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疑难病症方面的运用及其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3.
指出阴阳离合理论是《内经》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运用三阳离合、三阴离合及阴阳表里离合理论加以系统整理,对发掘中医学理论,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阐述了配伍在遣药组方及方中药性发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如配伍得当,可选择发挥方中之药的某一药性,可使方剂直达病位,亦可解毒增效,体现了方药离合之妙。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乌梅丸加减治疗慢性腹泻寒热错杂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慢性腹泻寒热错杂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组给予乌梅丸加减口服。连续治疗6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6%(23/26),对照组为65.38%(17/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梅丸加减可明显改善慢性腹泻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寒证组45例、热证组45例和118例平和质人群的红外热图,结合中医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方法观察HIV/AIDS寒证组、热证组和平和质人群(对照组)的督脉、任脉、神阙、肾、命门、三焦、五脏六腑的热差值数据,运用T-test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HIV/AIDS患者寒证组与热证组督脉、中焦、下焦区域的热态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均低于对照组。②寒证组还在任脉、神阙、肺等区域,热态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③寒证组还在肝、神阙区域,热态明显低于热证组。结论 HIV/AIDS患者与平和质人群比较属于元阳不足。寒证组表现为下焦元阳亏虚,小肠能量代谢下降;热证组肾与命门能量下降,说明其真阴真阳耗伤。热证组肝区热态高于寒证组,推测存在炎症病理改变,是中医邪热盛病机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热病伤阴红舌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
结合临床病例和经典著作的有关叙述对寒热真假的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寒热真假之真寒、真热多属胃肠里证。  相似文献   

9.
诠释阴阳离合理论的经典涵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可呈现合和、离合、离决三种状态,认为阴阳离合、阴阳离决与阴阳合和是同样重要和有意义的阴阳运动,对于自然而言并无善恶、好坏之分。阴阳离合运动是事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之一,"离合"是一种区别于阴阳二气"合和"、"离决"的状态。阴阳离合贯穿于细胞结构、代谢、进化、发育的始终,是生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0.
寒热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纲领,多个学科领域已对寒热证本质进行了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引入,更是带动了寒热乃至中医证候学的发展。现从交叉学科研究方面(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及与计算机科学)、其他各学科研究方面(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及前瞻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诠释阴阳离合理论的经典涵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可呈现合和、离合、离决三种状态,认为阴阳离合、阴阳离决与阴阳合和是同样重要和有意义的阴阳运动,对于自然而言并无善恶、好坏之分。阴阳离合运动是事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之一,“离合”是一种区别于阴阳二气“合和”、“离决”的状态。阴阳离合贯穿于细胞结构、代谢、进化、发育的始终,是生命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2.
1 胃热肠寒夹杂证 标本兼施乌梅方 仲景每运药必以症测法,以法立方,此从其寒热药遣用上亦可看出端倪。乌梅丸为上热下寒、寒热夹杂之代表汤方,方中既有苦寒之黄连、黄柏,又有蜀椒、细辛、姜、桂、附子等辛温之药。仲景所以施用,当先观其原文:“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方。”观其脉证,知是胃热肠寒之蛔厥证。是由胃热肠寒,即上热下寒致使肠内蛔虫窜扰不安而见诸症。单用辛温之药能驱蛔而不能清上热,用苦寒药能下蛔清  相似文献   

13.
病证离合论     
辨病论治强调始发病困和病理过程,是通过局部治疗以改善整体;辨证论治则强调机体的整体反应状态,是通过整体治疗以改善局部。辨病论治是治病以治人,辨证论治是治人以治病。二者在地位上是平行的,但又可部分交叉和重叠。证不是病的下位概念,病与证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既离又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古代医家阴虚燥热的理论,结合当代医家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笔者提出了火热内盛的病机理论,通过实验研究及临床疗效验证,大黄黄连泻心汤对糖尿病火热内盛证治疗具有可行性。大黄黄连泻心汤通过清热泻火、泄浊攻毒达到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不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还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对于经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防治2型糖尿病火热内盛证的具体效果,还需要采用更严谨的科研设计方法,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积累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应用证实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方剂由二味或以上的药味所组成,是中药运用的高级形式.由多味药所组成的方剂虽以单味药的性能为基础,但又不是所组成药味功效的简单集合,中医方与药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离合关系.试从方药离合的含义、方药离合现象、方药离合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认为方药离合是药与方在效用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趋同与分离的特性,方药离合普遍存在于方药配伍与运用的实践之中,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中药多种性能、药物不同配伍及所主病证的复杂病机等有关,其科学原理正逐渐为现代研究所揭示.方药离合蕴涵着中医学中"药-方-证-效"之间密切关联的科学问题,全面深入认识方与药效用的关系对于揭示中医辨证论治原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加味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寒热错杂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该院收治的76例寒热错杂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溃疡愈合时间、溃疡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免疫功能指标[CD4+、CD8+、自然杀伤T细胞(NK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溃疡愈合时间、溃疡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L-6、IL-8、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4+、CD8+、NK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7.
温清分开施治寒热错杂证,有别于传统治疗寒热错杂证的方法;温补药与清热药分开施加,寒热同调,治疗寒热错杂证,可避免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温清分开施治便于及时根据证候表现调节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寒热属性分类及其对中西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寒热属性分类规律及其对中、西药疗效的影响。方法:397例来自多中心的RA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病例,随机分为中药组203例和西药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按ACR20标准评价治疗3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观察患者初诊时寒热相关症状和舌象13项,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患者分为寒证和热证,分类结果与中医师辨证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寒、热证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因子分析分类结果与医生辨证的结果一致。西药组3个月疗效中寒证患者有效率51.67%,热证为29.09%;6个月疗效中寒证有效率为88.52%,热证为55.36%,寒证疗效均高于热证,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再分类有利于提高治疗方案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针灸治疗寒热往来.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针灸治疗寒热往来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根据海派中医张氏热病理论制定的清透达邪法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60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高热证)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清透达邪方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安慰剂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即刻退热效率、退热时间及临床主要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3 d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75%,对照组为80.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即刻退热效率:首次服药后4 h,治疗组中的即刻退热患者为53例(66.70%),对照组为54例(68.40%),两组的即刻退热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退热时间:治疗组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为(12.63±17.52) h,对照组为(19.68±16.54) h,治疗组患者的平均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头痛、咽痛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透达邪法治疗外感热病能有效退热,改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