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T3综合征(LT3S)与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诊治的211例初诊MM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甲状腺功能检查以评估是否合并LT3S。分析LT3S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11例患者中男119例、女92例, 中位年龄60(33~86)岁。与不伴LT3S患者相比, 伴LT3S组患者初诊时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01), 血红蛋白、血小板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01、0.018、<0.001), ISS分期Ⅲ期比例更高(P<0.001)。伴LT3S组较不伴LT3S组具有更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期(16个月对30个月, P=0.003)和总生存(OS)期(57个月对75个月, P=0.004)。在多因素分析中, LT3S是影响患者PFS(HR=2.114, 95%CI 1.271~3.516, P=0.004)和OS(HR=2.231, 95%CI 1.088~4.577, P=0.029)的独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初诊伴肾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功能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8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伴肾损害的MM患者181例,其基线慢性肾脏病(CKD)分期为3~5期。对不同肾功能疗效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血液学反应深度、生存情况等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纳入181例初诊时即有肾功能损害患者,以277例肾功能正常(CKD分期1~2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大多数患者应用BCD和VRD方案。与无肾损害患者相比,肾损害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4.0个月对24.8个月,P<0.001)和总生存(OS)时间(49.2个月对79.7个月,P<0.001)均显著缩短。肾功能疗效有效组和无效组高钙血症(P=0.013,OR=5.654)、1q21+(P=0.018,OR=2.876)和血液学反应达部分缓解及以上(P=0.001,OR=4.9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肾功能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后肾功能有效者的PFS时间和OS时间均较治疗后肾功能无效者延长(PFS:15.6个月对10.2个月,P=0.074;OS:56.5个月对47.3个月,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钙血症、1q21+和血液学反应深度是MM患者肾功能改善的独立预后因素。基线CKD分期3~5期的MM患者生存更差,治疗后肾功能疗效有效有助于改善PFS。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进行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及WHO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18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在初诊及移植前两个时间点进行IPSS-R及WPSS评分,比较两者预后评估价值,分析影响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21.9(0.5~47.5)个月,移植后2年总体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5.1±3.4)%、(71.6±3.6)%,2年复发(RR)率和无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11.9±0.1)%、(16.5±0.1)%。初诊时IPSS-R≤3.5分与>3.5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P=0.724),WPSS≤2分与>2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P=0.726)。移植前除外10例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74例患者可进行IPSS-R及WPSS评估,其中IPSS-R≤3.5分组OS、PFS率显著优于>3.5分组[OS:(88.6±4.1)%对(65.8±5.3)%,P=0.003;PFS:(87.6±4.2)%对(60.5±5.8)%,P=0.002],WPSS≤2分与>2分组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P=0.565)。此外,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相比改善组OS、PFS率显著优于未改善组[OS:(83.8±4.6)%对(69.3±5.8)%,P=0.027;PFS:(82.8±4.4)%对(64.0±7.2)%,P=0.006],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TP53突变(P=0.047,HR=2.460,95%CI 1.014~5.971)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21,HR=2.510,95%CI 1.151~5.476)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移植前细胞遗传学差及极差(P=0.008,HR=2.765,95%CI 1.305~5.856)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17,HR=2.457,95%CI 1.175~5.141)是影响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移植前进行IPSS-R评分对行allo-HSCT的MDS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改善的患者有着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初诊多发性骨髓瘤(NDMM)非髓外病变(non-EMD)、骨旁髓外(EM-B)和软组织髓外(EM-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对EM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515例NDMM患者,114例(22%)伴EMD患者,其中EM-B组91例(18%),EM-E组23例(4%)。通过卡方检验比较3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3组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确定独立预后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轻链、肌酐清除率、细胞遗传学危险度、17p缺失、是否接受ASCT和诱导方案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EM-E患者M蛋白为IgD型,显著增高(P=0.021)。non-EMD、EM-B和EM-E 3组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27.4、23.1和14.0个月,中位OS期分别为未达到、76.8个月和25.6个月,EM-E的PFS(对non-EMD,P=0.004;对EM-B,P=0.036)和OS(对non-EMD,P<0.001;对EM-B,P=0.002)最差,而EM-B与non-EMD组之间P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EM-E是NDMM患者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HR=8.779,P<0.001),对PFS也产生不良影响(HR=1.874,P=0.050)。在未接受ASCT患者中,EM-B患者OS显著差于non-EMD组(中位76.8个月对未达到,P=0.029),但在ASCT患者中,EM-B和non-EMD组PFS和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初诊non-EMD、EM-B比较,EM-E患者预后最差,而且EM-E是NDMM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ASCT能克服EM-B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初诊伴肾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功能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7年8月至2021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伴肾损害的MM患者181例, 其基线慢性肾脏病(CKD)分期为3~5期。对不同肾功能疗效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血液学反应深度、生存情况等进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纳入181例初诊时即有肾功能损害患者, 以277例肾功能正常(CKD分期1~2期)患者作为对照组。大多数患者应用BCD和VRD方案。与无肾损害患者相比, 肾损害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4.0个月对24.8个月, P<0.001)和总生存(OS)时间(49.2个月对79.7个月, P<0.001)均显著缩短。肾功能疗效有效组和无效组高钙血症(P=0.013, OR=5.654)、1q21+(P=0.018, OR=2.876)和血液学反应达部分缓解及以上(P=0.001, OR=4.99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均为肾功能疗效的独立预后因素。治疗后肾功能有效者的PFS时间和OS时间均较治疗后肾功能无效者延长(PFS:15.6个月对10.2个月, 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CD33和CD1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初诊的121例MM患者中CD33和CD13的表达情况及CD33和CD13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21例初诊MM患者中,CD33+组有30例(24.8%),CD13+组有12例(9.9%)。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CD33-组比较,CD33+组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和总体生存(OS)时间显著缩短(PFS 17.5 vs 23个月,P=0.000;OS 18.5 vs 25个月,P=0.000);与CD13-组比较,CD13+组MM患者的PFS时间和OS时间也显著缩短(PFS 21 vs 22个月,P=0.012;OS 25 vs 26个月,P=0.006)。Cox回归分析显示,CD33和CD13均是MM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CD33:P=0.000;CD13:P=0.003)。结论:CD33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初诊伴髓外病变(EMD)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初诊伴EMD的M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EMD发生的部位、疗效、生存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51例患者中位随访44个月(范围7~98个月)。与骨外EMD组相比,骨旁EMD组溶骨性病变≥3处比例较高(P=0.033)、淋巴细胞绝对值较高(P=0.016)、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较低(P=0.036)。初诊合并骨旁EMD组的预计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未达到、初诊合并骨外EMD的预计中位OS为38个月(P=0.056)。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初诊合并EMD的MM患者,血红蛋白<118.8 g/L(OR=0.139, 95%CI=0.040~0.488, P=0.002)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初诊MM患者合并EMD预后差,其中合并骨旁EMD的患者预后优于合并骨外EMD的患者。初诊时低血红蛋白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诊时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 LMR)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NHL患者56例,以LMR中位值2.17为阈值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多因素分析观察年龄、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以及外周血细胞绝对计数等与NHL预后的关系。结果56例NHL患者中位随访17个月(2~92个月),2年无疾病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分别为(55.7±7.7)%和(76.1±6.4)%。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PFS的因素为LMR(HR=0.167, 95%CI=0.056~0.503,P=0.001); 影响OS的因素包括LMR(HR=0.120, 95%CI=0.014~0.998,P=0.050)和IPI(HR=4.763, 95%CI=0.982~23.114,P=0.053)。结论初诊时LMR是预测NHL患者预后的简单、易行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Mayo MASS、R2-ISS分期系统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71例初诊MM患者, 胞质轻链免疫荧光结合荧光原位杂交(cIg-FISH)检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 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疾病分期并评估预后。结果 R-I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别有37例(10.0%)、264例(71.2%)和70例(18.8%), 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37、31和14个月(P=0.001), 中位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未达到(NR)、66个月和31个月(P<0.001)。Mayo MA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别有71例(19.1%)、140例(37.7%)和160例(43.2%), 中位PFS时间分别为43、27和19个月(P<0.001), 中位OS时间分别为NR、NR和35个月(P<0.001)。R2-ISS分期Ⅰ、Ⅱ、Ⅲ、Ⅳ期患者分别有23例(6.2%)、69例(18.6%)、222例(59.8%)和57例(15.4%), 中位PFS时间分别为47、31、25和15个月(P=0.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营养状况(CONUT)评分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根据国际骨髓瘤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MM的1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MM分型、淋巴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血肌酐等临床指标与CONUT评分之间的关系,探讨上述指标对初诊MM患者的预后价值。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各亚组之间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尾Log-rank检验;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ONUT评分预测OS的最具区分性的临界值;对非参数分布的样本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OS相关的因素。结果:与高CONUT评分组相比,低评分组有更好的OS(中位OS分别为43.3和127.67个月,95%CI:57.065-78.345,P=0.038),同时,低评分组淋巴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单核细胞绝对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白蛋白和胆固醇的水平较高,但球蛋白水平降低。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HR=1.027,95%CI:1.000-1.054,P=0.048)、单核细胞绝对数(HR=11.284,95%CI:22.968-42.897,P 0.001)、CONUT评分(HR=1.198,95%CI:1.036-1.385,P=0.015)、M蛋白(非Ig G/Ig G型)类型(HR=0.503,95%CI:0.259-0.977,P=0.043)是MM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ONUT评分作为免疫-营养评分是能有效预测MM患者预后且方便易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区域麻醉或镇痛(RA)能否改善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方法 基于PubMed、Cochrane、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RA与癌症术后患者预后相关的研究,提取相关数据后,用HR和95%CI分析单独RA或RA联合全身麻醉(GA)与单独G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有62项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RA可以改善肿瘤患者术后总生存率(OS)(HR=0.90,95%CI:0.84~0.96,P=0.001)和无进展生存率(PFS)(HR=0.50,95%CI:0.31~0.80,P=0.004);RA与无复发生存率(RFS)、生化无复发生存率(BRFS)、癌症复发率(RR)或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SS)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 RA与癌症相关的OS、PFS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多发性骨髓瘤(CNS-MM)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的18例CNS-MM患者在初诊及CNS受累时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时期按1∶3配对的初诊MM患者(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差异。结果CNS-MM自初诊时的中位发病时间为14.2(0.9~79.6)个月,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30.5个月,累及CNS后的中位OS时间仅3.8个月。与对照组相比,CNS-MM患者IgD型多见(P=0.010)、贫血更严重(P=0.014)、骨髓浆细胞比例更高(P=0.013)、髓外病灶多见(P=0.001)、乳酸脱氢酶(LDH)增高(P=0.009)。基于来那度胺或泊马度胺联合方案的血液学+CNS缓解率优于硼替佐米或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方案(75.0%对16.7%,P=0.019)。同时存在2个高危因素(高LDH、髓外病灶)的初诊患者,接受含免疫调节剂的方案可显著降低CNS-MM发生率(P=0.026)。初诊时高LDH(P=0.008,HR=7.319,95%CI 1.663~32.219)、存在髓外病灶(P=0.006,HR=8.054,95%CI 1.828~35.486)是发生CNS-M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NS-MM患者预后不佳。初诊伴有高LDH或髓外病灶的患者发生CNS-MM的概率增高。基于免疫调节剂的联合治疗可能改善CNS-MM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SF3R突变与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在CEBPA双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的66例具有完整二代基因测序结果且进行了系列MRD监测的AML患者,研究治疗前CSF3R突变和治疗后MRD水平与患者治疗疗效及长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SF3R突变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15.2%和18.2%,明显低于无CSF3R突变患者的38.7%和60.6%(P值分别为0.006和0.038)。2个疗程化疗后MRD转阴患者的中位RFS与OS时间分别为64个月与未达到,明显长于MRD阳性患者的15个月和48个月(P值分别为0.004和0.050)。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显示,CSF3R突变(HR=0.317,95%CI 0.129~0.779,P=0.012)、WT1突变(HR=0.304,95%CI 0.115~0.804,P=0.016)、NRAS突变(HR=0.153,95%CI 0.061~0.385,P<0.001)为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CSF3R突变与MRD阳性趋向为OS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分别为0.071与0.088)。基于CSF3R突变与治疗后MRD将患者分为野生型CSF3R且MRD转阴组、突变型CSF3R或MRD阳性组、突变型CSF3R且MRD阳性组,三组患者RFS(P<0.001)与OS(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F3R突变与2个疗程化疗后MRD状态均可预测CEBPA双突变AML患者的长期预后,据此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再分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初诊时基线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9例在我院诊断的MM患者,分别检测一线治疗前的1周内、确认获得治疗反应的1周内及确认疾病进展的1周内的RDW水平,将患者分为RDW正常组(≤15.5%,n=133)和升高组(>15.5%,n=146),同时收集患者的治疗反应与生存资料等临床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DW的预后价值。结果 在获得较好缓解的患者中RDW的水平较基线有明显的变化(P=0.0491),较疾病进展时同样有明显变化(P=0.0314)。在RDW升高组和正常组中位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22个月和46个月(P<0.01),12个月和30个月(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RDW是OS(P=0.0010,HR=2.248,95%CI:1.368 3.694)和PFS(P=0.0000,HR=2.797,95%CI:1.842 4.24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M患者初诊时RDW水平升高提示不良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代谢参数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5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与临床因素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代谢SUVmax、MTV和TLG与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关系。结果:58例DLBCL患者的SUVmax、MTV和TLG分别为21.45(10.26-42.38)、27.30(14.20-133.25)cm3和322.85(47.35-1 438.20)。单因素分析显示,大肿块、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MTV及TLG是DLBCL患者OS和PFS的影响因素(P0.05),而乳酸脱氢酶及SUVmax仅是PFS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MTV(HR=2.974,95%CI:1.803-7.225)(/HR=3.925,95%CI:1.973-8.246)及TLG(HR=2.583,95%CI:1.192-5.316)/(HR=2.874,95%CI:1.538-6.483)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国际预后指数(HR=2.490,95%CI:1.150-4.962)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TV及TLG是影响DLBC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DLBC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AML)的治疗反应和结局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5岁sAML的连续病例,包括治疗相关AML(t-AML)、未明原因血细胞减少后AML、继发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AML(post-MDS-AML)和继发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AML(post-MPN-AML)的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复发和生存,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治疗反应影响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局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5例患者,t-AML、未明原因血细胞减少后AML、post-MDS-AML、post-MPN-AML组分别为38、46、57、14例。152例诱导化疗后可评估疗效患者中,首疗程诱导治疗后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MLFS)率为47.4%,四组分别为57.9%、54.3%、40.0%、23.1%(P=0.076);最终MLFS率为63.8%,四组分别为73.3%、69.6%、58.2%、38.5%(P=0.084)。多因素分析显示,全部患者中,男性(OR=0.4,95%CI 0.2~0.9,P=0.038;OR=0.3,95%CI 0.1~0.8,P=0.015)、SWOG非预后良好组(OR=0.1,95%CI 0.1~0.6,P=0.014;OR=0.1,95%CI 0.1~0.3,P=0.004)以及初始诱导弱化疗(OR=0.1,95%CI 0.1~0.3,P=0.003;OR=0.1,95%CI 0.1~0.2,P=0.001)是不利于首疗程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及最终获得CR的因素;此外,初诊时PLT<45×10^(9)/L(OR=0.4,95%CI 0.2~0.9,P=0.038)、LDH≥258 U/L(OR=0.3,95%CI 0.1~0.7,P=0.005)亦为影响最终获得CR的独立危险因素。94例获得MLFS患者中,46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18.6个月,持续化疗患者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25.4%、37.3%,移植患者3年RFS率和OS率分别为58.2%、64.3%。在获得MLFS患者中,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6岁(HR=3.4,95%CI 1.6~7.2,P=0.002;HR=2.5,95%CI 1.1~6.0,P=0.037)、初诊时外周血原始细胞≥17.5%(HR=2.5,95%CI 1.2~4.9,P=0.010;HR=4.1,95%CI 1.7~9.7,P=0.002)、单体核型(HR=4.9,95%CI 1.2~19.9,P=0.027;HR=28.3,95%CI 4.2~189.5,P=0.001)为影响RFS和OS的共同不利因素;此外,首疗程诱导治疗获得CR(HR=0.4,95%CI 0.2~0.8,P=0.015)及接受移植(HR=0.4,95%CI 0.2~0.9,P=0.028)与较长的RFS期显著相关。结论与t-AML和未明原因血细胞减少后AML相比,post-MDS-AML和post-MPN-AML缓解率低、预后差。男性、初诊低PLT、高LDH、SWOG非预后良好组及初始诱导弱化疗是影响成年sAML获得缓解的不利因素,年龄≥46岁、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高、单体核型是影响总体结局的不利因素,移植及诱导缓解达CR与更长的RFS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 AIT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6例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AIT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rank生存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的预后因素。结果:36例患者中位年龄62(36~79)岁,男性22例(61.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35例(97.2%),有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25例(69.4%)。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评分0~1分3例(8.3%),2分5例(13.9%),3分13例(36.1%),4、5分共15例(41.7%)。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3年OS率为49.2%。5例患者接受西达本胺治疗,1例为完全缓解(CR)后复发,经GemOx方案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再次获得CR;另4例均为一线治疗过程中出现疾病进展(PD),二线治疗的同时联合西达本胺口服,其中1例出现疾病稳定(SD),3例死亡。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多浆膜腔积液(P=0.05)、C反应蛋白(CRP)40 mg/L(P=0.001)、中性粒细胞升高(P=0.004)是影响患者OS的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P40 mg/L[(HR=9.185,95%置信区间(CI) 2.599~32.462,P=0.001]、血小板(PLT)150×10~9/L(HR=3.851,95%CI 1.328~11.167,P=0.013)、多浆膜腔积液(HR=3.054,95%CI 1.105~8.438,P=0.031)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AITL患者预后差,CRP40 mg/L、PLT150×10~9/L、多浆膜腔积液是其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鳞状细胞相关抗原(SCC-Ag)在宫颈癌中预后的意义。方法检索Pubmed、Embase、Science Direct、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有关SCC-Ag与预后相关性的所有文献,并根据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用Stata SE 1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检测,用HR值(风险比)及95%CI(可信区间)作为效应量来评价SCC-Ag与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并进行亚组分析,绘制出森林图、漏斗图。结果共纳入1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SCC-Ag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不良总生存期(OS)预后有统计学意义(HR=2.73,95%CI=1.48~5.05,P=0.001)。SCC-Ag低表达者比高表达者的预后无病生存期(DFS)更长(HR=2.17,95%CI=1.84~2.57,P0.01)。患者SCC-Ag高表达与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HR=2.68,95%CI=0.99~7.24,P=0.051)。纳入的研究在预后OS及其亚组分析中存在明显异质性(I2=93.1%,P0.01),在预后DFS及其亚组分析中不存在统计异质性(I2=23%,P=0.239)。结论 SCC-Ag对宫颈癌的预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高表达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1)、LDH升高(P<0.001)、ECOG评分≥2分(P=0.005)、IPI评分3~5分(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P=0.018;OS: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P<0.001;OS:P=0.018)、LDH升高(PFS:P=0.015;OS:P=0.006)、多结外受累(PFS:P<0.001;OS: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P=0.019)。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评估合并糖尿病(DM)及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糖升高对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1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其治疗前及治疗中的血糖水平,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糖异常对DLBCL患者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82例(17.0%)患者在诊断DLBCL前患DM,88例(18.3%)患者在DLBCL治疗过程中至少发生一次血糖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合并DM与OS、PFS相关(P值均<0.05)。组间比较显示,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的OS和PFS均较无血糖异常组差(OS:P值分别为0.001、0.003,PFS:P值均<0.001),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相比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7、0.463)。化疗期间血糖控制良好组的OS和PFS优于血糖控制差组(OS:P=0.037,PFS:P=0.007)。结论合并DM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