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从肝论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永添 《新中医》2002,34(8):28-28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临床上多根据本病“三多一少”症状的孰轻孰重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笔者认为,本病不仅与肺、胃(脾)、肾三脏有密切联系,与肝脏亦有着内在联系,故应注重从肝论治。《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曰“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说明肝气不舒,气结郁滞,情志失调,易引发糖尿病。从肺、胃(脾)、肾与肝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看,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肝升太过而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肝火犯肺,肺热灼津,津液耗竭,表现为渴而多饮的上消;胃气以下降为顺,而…  相似文献   

2.
张进军主任医师认为,肥胖的发病多以“肝”为始发因素,以“肝郁”为本,“痰湿”为标,“痰湿”为主要病理因素。张老师治疗肥胖以“调肝化痰”为治则,针对不同证型,以条达木郁、调和气血、运枢扶阳等治法辨证施治,以求从气治痰,气顺痰消。饮食不节是单纯性肥胖的首要病因,单纯性肥胖病机多为肝气郁滞,胃强脾弱,常用黄连温胆汤合泻心汤加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肥胖病机多为肝郁血瘀,脾肾亏虚,常用苍附导痰丸合益母胜金丹加减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肥胖病机多为木郁遏阳,阳衰阴盛,常用洗心汤及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3.
对消渴之脏腑病机,医家阐发重在肝、脾、肾三脏。笔者将晚近十余年各家论综述之,以供临证参考。IR与消渴(格致条论)指出;“司疏泄者,肝也。”疏.疏通,市陈,遣散之意;泄,升发,发泄,调畅之意。肝司疏泄,涉及“肝主谋虑”之能;关系“土得木则达”之用;影响到“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情;又统气血津液的调畅与贮藏。简言之,肝主疏泄乃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故此,诸多医家认为肝之疏泄失常是导致消渴的重要病机。李氏认为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肝郁化火,灼耗肺胃肾之阴,致使其机能乖乱,消渴由发。治以疏肝解郁为主“’。季氏则将…  相似文献   

4.
罗玲主任中医师认为,支气管扩张症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痰、热、瘀、火相互搏结于肺,但肺、脾、肾三脏气虚、阴虚、阳虚为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提出运用病证结合思想论治本病,在治疗中,将其分为痰热壅肺证、痰瘀互结证、肝火犯肺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5种证型,治以清热消痈、化痰止咳,清热化痰、祛瘀通络,凉血祛瘀、清肝泻肺,健脾化痰、益气补肺、佐以清肺化痰,润肺止咳、益气养阴。这些学术思想可为理论探讨和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浅谈糖尿病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可分三消,历代医家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治疗原则。但从临床实践看,在发病前,患者多由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导致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从而发病,故应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6.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整理归纳肝病传脾的证型有肝蕴湿热犯脾、肝郁湿阻乘脾、肝旺气滞耗脾、肝火灼津伤脾、肝血瘀结阻脾、肝阴亏损及脾、肝之寒湿困脾、肝滞痰凝呆脾等。而应对各证型的综合性治法有醒脾和胃清肝邪、扶脾化湿疏肝气、健脾益气抑肝木、资脾润燥降肝火、护脾和络祛肝瘀、滋脾养阴柔肝体、温脾散寒利肝湿、运脾化痰消肝积等八种,并附病案说明。  相似文献   

7.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肝火证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火是病理名词,也是病名;肝火证有其自身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证治特征。常见证型有肝火上炎、肝火犯肺、肝火犯胃、肝火挟痰,火旺阴亏等。 1 肝火概念 火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外火、内火两大类。内火是指由于人体内气血津液及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因其具有燔灼焚焰,升腾上冲,消耗阴液,使物质腐败,生风动血,灼津成痰等病理特点,临床常见面红目赤,肿痛,头胀头痛,烦躁易怒,失眠,口干喜冷饮,尿黄便秘,或见出血,暴鸣暴聋,舌质红、苔黄、脉数等,这些表现都具有“热”、“赤”、“干”、“急迫”等火的特征,故取类比象而称之为火证。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其性喜条达,主动主升,故内生病理之火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凡是肝之相火(阳气)偏旺或太过,出现热象及冲逆现象的,概称为肝火。  相似文献   

9.
久咳从脏腑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孟祥庚 《河南中医》2007,27(11):66-66
《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咳嗽的辨治除肺脏本证外,还应注重脏腑兼证.久咳者表邪内郁,肺失宣降,肝升过亢,气火上逆犯肺,故久咳呛咳不止.临床常见的有肺虚肝郁,肺燥肝热,肺肝阴虚,肝火侮肺等.分别采用补肺疏肝,润肺清肝,润肺滋肝,泻肝清肺等治疗方法.脾虚乏运者,因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当健脾化湿豁痰,以收其效.《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出: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  相似文献   

10.
胁痛1.左金丸、金铃子散、龙胆泻肝汤,均治肝火胁痛。左金丸清泄肝火,尤擅降逆止呕,适用于肝火犯胃之胁肋胀痛,见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胸痞暧气者;金铃子散长于行气疏肝,又能活血,适用于肝郁化火之胁肋疼痛、时发时止、口苦者;  相似文献   

11.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于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胁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  相似文献   

12.
甲亢属中医“瘿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多由七情内伤所致。长期情志不遂,肝失条达,遂使肝旺气滞,血瘀痰阻留结于喉而成瘿病;凝聚目窠则眼胀,眼球逐渐突出;且肝郁化火,耗伤津液,引动君火,则心悸怔忡;肝火旺,移热于胃,则消谷善饥;肝火累及肾阴,水亏无以涵木,则腰酸、头晕、耳鸣;肝木乘脾土,脾失健运,则大便溏泻;而肝的本经自病,虚风内动,则经脉拘急而双手震颤。所以,本病病机为气滞、阴虚、痰凝。病位在颈,病变脏腑涉及肝、肺与胃。甲亢常伴有明显的心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13.
浅析心肾兼顾治疗消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主张从肾论治者,有倡导肺、脾、肾三脏合治者,有重视调脾者,亦有从肝论治者,笔者仅就消渴病治疗中的有关心肾兼顾问题做一论述。 早在明代赵献可的《医贯》中就有:“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于胃则为中消”,“故治消之法,不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降其心火,滋其肾水”。从中可见古人对消渴病中肾与心所发生的重要病理变化之间的认识,并由此提出了“心肾兼顾”之治疗法则。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者为消瘅”等,  相似文献   

14.
肝火的形成致病机制及证治规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火主要成于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肝火即成,动而不居,上熏下灼,内燔外蒸,伤脏腑,损气血,灼津液,扰神明,为害甚广,其证候特点则可分为肝火本证与肝火证两方面。清泻肝火为其治疗大法,处方用药有治肝火与治肝火所犯脏腑两大要点。  相似文献   

15.
“五志过度”可产生内伤之炎,上冲犯肺所产生的咳嗽等症状称为内火刑金。一般有心火刑金、肝火犯肺、相火扰肺等,其中肝火犯肺证在临床上颇为常见。有关本证症状的描写,早在(《素问·咳论》篇就有记载:“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后世医家对其证治也有不少发挥,钱乙创制泻白散以泻肺火,李东垣,罗谦益等在此基础上化裁而成加减泻白散,《通俗  相似文献   

16.
消渴证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消渴证”分三消,即上、中、下消,上消在肺,中消在脾,下消在肾,其病理则均为阴虚火旺,前人对本病治疗一般以滋阴清热为主,从肺脾肾三脏论治。施今墨老先生在医书中提到三消之证多虚,肾藏精主水,为水之本,故其病本则在肾。病本在于肾虚,主张从肾论治。受其启发,结合我多年临床经验,以增液汤合生脉散,再加苍术配玄参,黄芪配山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重点,着重从先后天两方面,以滋养培本论治,屡见奇效。  相似文献   

17.
论述从肝论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的理论依据及治疗策略,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认为木郁土壅致胃失和降是rGERD发病关键,疏肝降气和胃为治疗大法。rGERD常见肝胃不和、肝火犯胃、胆热犯胃、脾虚肝郁及肝热脾寒等证型,分别采用疏肝和胃、疏肝泄热、清胆和胃、扶脾抑肝、温脾清肝等治法,若有兼证,可针对性选用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等药物。  相似文献   

18.
消渴患者除多饮多食多尿之主证外,常兼有疲乏无力,视物昏花,大便干结或泄泻,四肢麻木等诸多慢性并发症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祖国医学认为从脏腑而论,肺燥脾虚肾虚肝郁胃热皆可治病,而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而自古从肝论治消渴及其兼证可以追溯到-《灵枢.本脏》,指出"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相似文献   

19.
于志强认为肝在消渴的诊治中至关重要。肝失疏泄,郁久化火,消耗阴津,累及他脏为本病的核心病机,因此于志强确立了从肝论治消渴的基本治则。临证以酸泻肝木、疏肝解郁、清肝明目、清泻肝火四法为基本治法,应用药对配伍组方治疗消渴,常用药对有乌梅与木瓜、柴胡与白芍、枸杞子与夜明砂、菊花与夏枯草。所用药对配伍得当,临床疗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在脏腑辨证中只有肝脾不和而没有肝胃不和。肝属五脏,藏血,性喜调达,主疏泄;胃居六腑,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日“水谷之海”,以通为顺。如果肝胃不和必将导致脏腑功能失衡。笔者试图从肝气犯胃、木不疏土、肝郁化火乘胃、土壅木郁四个方面论述肝胃不和的不同证候、典型病例、治法与方药,进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