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病媒生物的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本地区有效预防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粉迹法,蚊密度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诱蝇笼,蟑螂监测用粘捕法,各监测点每月监测2次。结果鼠密度阳性率为5.5%,蚊虫年平均密度为2.98只/灯.h-1,蝇类平均密度为8.56只/笼;蟑螂密度年平均密度为1.03只/张。结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鼠、蚊、蝇密度均超过甘肃省卫生城市考核标准,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引起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鼠、蚊、蝇和蟑螂密度,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控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蚊采用诱蚊灯法,蝇采用诱蝇笼法,蟑螂采用粘蟑纸法。结果全年累计捕鼠27只,平均鼠密度0.79%,小家鼠为优势种;诱获蚊类582只,均为淡色库蚊,平均蚊密度4.85只/笼;捕获蝇类6种241只,平均6.03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巨尾阿丽蝇、麻蝇;诱获蟑螂331只,均为德国小蠊,侵害率7.08%,平均密度0.50只/张。结论凉州区病媒生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但部分行业、局部地区病媒生物密度高,群众缺乏病媒生物防控知识,应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洪涝灾害期间马鞍山市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及分布,为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在马鞍山市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含山县、和县,选择洪涝灾害居民临时安置点或自然村作为调查实施区域,开展蚊、蝇和鼠类调查,计算媒介密度、路径指数等。结果 蚊类平均密度为34.27只/(台·夜),其中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总捕获蚊数的67.11%(253/377),蚊类路径指数为2.40处/km;蝇类平均密度为6.40只/笼,其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11.33只/笼;夹夜法未捕获鼠类,路径法发现鼠迹数9处,路径指数为7.8处/km。结论 洪涝灾害期间马鞍山市病媒生物密度处于较高水平,需重视洪涝灾害期间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维护灾后环境卫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京市2013年蚊虫密度、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采用诱蚊灯法在南京市开展蚊虫监测。结果 2013年南京市共捕蚊3 268只,蚊密度为0.57只/(h·灯),捕获的蚊虫隶属2亚科4属5种,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约占58.05%和17.59%,季节消长呈7月和10月双高峰曲线。结论南京市蚊虫具有种群多样性,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每年7月和10月为密度高峰季节,可供当地蚊虫防制措施的指定提供参考。同时要关注蚊虫孳生地情况及气象因素对蚊虫密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甘肃省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主要病媒生物的本底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对保税物流中心鼠类、蝇类、蚊类、蟑螂等主要病媒生物进行调查。结果累计捕获鼠类181只,隶属3属3种,优势种为灰仓鼠;捕获蚊类219只,均为淡色库蚊;捕获蝇类296只,隶属2科4属4种,以家蝇为优势种;未捕获到蜚蠊。结论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及待建进出口加工基地和保税园区区域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分布及侵害情况,为区域内主要病媒生物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笼诱法对闵行区2005~2008年蝇密度及其种群分布进行调查。闵行区蝇密度为0.32只/笼;优势蝇种为家蝇,构成比为41.63%;季节消长呈现5、9月两个季节高峰;农贸市场和小饭店以家蝇密度最高,居民小区和大型绿化以麻蝇密度最高。闵行区蝇密度呈现季节和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献县住区蝇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笼诱法,在每年4~11月份中旬开展监测一次。 结果  2009~2014年间共捕获蝇类14 812只,分3科6属10种,家蝇属占64.19%,绿蝇属占24.52%;2009~2014年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4.98只/笼、63.25只/笼、55.07只/笼、8.05只/笼、9.06只/笼、9.28只/笼;蝇密度高峰在7、8月。 结论  家蝇属和绿蝇属为献县住区蝇类优势种群,通过化学杀虫及控制蝇类孳生地等综合防治措施,蝇年平均密度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孔林蝇类和主要蝇种季节消长规律段伟刘梅馨于澎孔凡生徐延斌山东省济宁市卫生防疫站(272145)本文应用圆形分布法对孔林蝇类种群季节消长情况进行数理统计,估测出孔林蝇类和主要蝇种的季节性高峰日和确切的高峰时区,为制定科学的防制措施提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黄山市月潭水库安置区、移民区监测点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及密度动态变化,为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监测,采用"栖息蚊虫捕捉法"进行蚊类监测,5月和8月各监测一次。结果 2017年月潭水库区共捕获鼠类75只,鼠类总平均鼠密度为2.36%,优势鼠种为褐家鼠(44.68%)。住房成蚊密度18.6只/(间·人工小时),低于畜圈成蚊密度68.2只/(间·人工小时),优势蚊种为库蚊。结论通过监测初步掌握月潭水库区鼠类、蚊类种群分布及密度情况,鼠密度及蚊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2021年甘肃省兰州市蚊类生态学分布及携带乙型脑炎病毒(JEV)情况。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在兰州市各县(区)监测成蚊密度。使用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方法对采集的蚊虫进行JEV病原学检测。结果 共布灯486次,捕获成蚊1 798只,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8.62%;公园蚊密度最高、平均成蚊密度8.95只/(灯·夜),其次为牲畜棚、平均成蚊密度5.33只/(灯·夜);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8月;检测100组1 986只雌蚊JEV核酸,均为阴性。结论 兰州市公园和牲畜棚蚊密度较高,但整体蚊密度不高,蚊传流行性乙型脑炎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甘肃省白银市城区不同生境鼠类侵害现状,为有效降低鼠密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和鼠迹法进行鼠密度及鼠种调查,以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调查结果。结果不同生境夹夜法平均鼠密度10.7%,鼠迹法平均鼠密度为29.2%,不同监测方法不同生境鼠密度有差别,夹夜法城郊居民区鼠密度最高为20.0%,鼠迹法农贸市场鼠密度最高为85.0%,机关单位鼠密度均最低,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结论白银市城区鼠类侵害较重,应将环境、化学和物理防制相结合,建立政府主导、爱卫办协调的工作体系,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使监测与督导检查相结合,成立病媒生物防制和消杀的专业队伍,发动群众,广泛宣传,建立人人讲卫生,人人保持卫生的良性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近年来湖北省主要传疟媒介按蚊季节消长、栖息、吸血和孳生地等生态习性及其密度变化情况,为消除疟疾前蚊媒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9月,选择京山县、广水市和随州市曾都区为调查点,采用人工叮咬、帐诱捕蚊和灯诱3种方式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和生态习性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调查捕获的传疟按蚊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京山县人诱密度成蚊密度7月份最高,为7.50只/(人·h);曾都区帐诱密度8月份最高,为0.18只/帐;广水市灯诱密度7月份最高,为9.67只/夜。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在不同孳生地以8月下旬和9月上旬为高。结论湖北省原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复合媒介区,现已很少发现有嗜人按蚊的存在,中华按蚊幼虫孳生地以稻田为主,中华按蚊幼虫密度和成蚊密度季节消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湖北省传疟媒介按蚊的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等进行监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2020年每年7—9月在湖北省枣阳市的3个村(刘升镇刘湾村2组、琚湾镇琚庄村3组和七方镇文庄村1组)开展按蚊种群监测,于室内(人房或牲畜棚)、室外(靠近水稻田)各选取2个调查场所开展1次按蚊种群监测,采用灯诱法(19∶00至次日7∶00)捕蚊,连续监测3 d。2018—2020年,另选择恩施市舞阳坝乡、丹江口市六里坪乡、枣阳市七方镇、武穴市石佛寺乡、江陵县白马寺镇和京山市孙桥镇等6个监测点,每年5—10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1次按蚊密度监测,在监测点的居民区和蚊媒孳生地之间采用人诱法(19∶00至次日7∶00)捕蚊。捕获的所有按蚊冷冻处死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分析按蚊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夜间不同时间段按蚊密度的规律,以及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按蚊密度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按蚊种群构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种群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灯诱法共捕获蚊虫4 277只,其中中华按蚊819只(19.15%),淡色库蚊3 440只(80.43%),骚扰阿蚊18只(0.42%)。牲畜棚捕获蚊虫3 502只,其中中华按蚊677只(19.33%),淡色库蚊2 813只(80.33%),骚扰阿蚊12只(0.34%)。室外捕获蚊虫总数503只,其中中华按蚊106只(21.07%),淡色库蚊393只(78.13%),骚扰阿蚊4只(0.80%)。人房捕获蚊虫总数272只(2020年未进行人房按蚊监测),其中中华按蚊36只(13.24%),淡色库蚊234只(86.03%),骚扰阿蚊2只(0.74%)。2018—2020年各年度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捕蚊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500、 36.000、 18.000, P 0.05)。按蚊密度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湖北省6个监测点共捕获中华蚊虫8 426只,未发现雷氏按蚊及其他按蚊。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江陵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4 671只;最少的为丹江口市,3年共捕获0只。2018—2020年,中华按蚊平均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8月上旬(2018年)和7月下旬(2019、 2020年),分别为15.91、 13.93、 6.91只/(人·h),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47, P 0.05)。6个监测点中,江陵县监测点的按蚊密度最高,其次为武穴市,按蚊密度分别为10.81和6.71只/(人·h)。不同监测点按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2, P 0.05)。湖北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1∶00。结论湖北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持续存在,仍有潜在的疟疾传播风险,应继续开展持续、规范的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媒介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18年,在安徽省105个县(市、区)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和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开展传疟媒介蚊种监测,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捕蚊场所按蚊密度。结果 2016-2018年,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中有103个县(市、区)捕获到按蚊,其中灯诱法捕获32 494只、人诱法捕获36 228只。所有捕获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为6-8月,夜间活动高峰为19∶00-23∶00。不同捕蚊场所中,以畜禽棚按蚊密度最高(H = 18.835,P < 0.05)。2016和2017年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密度均存在差异(H = 16.655、11.566,P均< 0.01),淮河以北地区中华按蚊密度较低。结论 中华按蚊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是当前安徽省最主要的传疟媒介。在消除疟疾后阶段,应加强安徽省媒介监测,在疫点及时采取媒介控制措施,防止出现境外输入性疟疾本地再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脑炎病毒媒介在人房的季节消长、嗜血习性和叮人行为,以及其幼虫相关的生物学习性,从而制定出有效的媒介控制措施。方法 2001年6~12月,在云南南部湄公河上游,选取一个种植场,采用CDC诱蚊灯和人工诱捕的方法捕蚊;蚊胃血源环状沉淀法鉴定其嗜血习性以及孳生地调查幼虫孳生习性。结果 共捕获乙脑病毒媒介蚊虫5属、11种、5726只。无论是诱蚊灯还是人工诱蚊法,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季节密度高峰都出现于6~8月的雨季;3种库蚊在村内和村外有整夜叮咬活动,但中华按蚊的叮人高峰出现在21:00之前。人房室内诱蚊灯捕蚊与室外人诱观察发现,室内捕捉乙脑病媒数量远高于室外。蚊胃血检测结果发现它们的人血指数都比较高;幼虫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分布。结论 湄公河上游地区人房优势蚊种三带喙库蚊、伪杂鳞库蚊、棕头库蚊和中华按蚊的生物学及行为与以往畜圈调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从1989年6月至1991年11月对曲阜孔林进行了蝇种及其主要生态习性的调查研究。共捕蝇类12903只,隶属9科58属111种。其中4科18属48种是山东省首次发现的蝇种;双鬃树棘蝇为待发表的新种;奥米伽芒蝇为国内新记录种。其它如红角溜芒蝇主要分布于北方;密胡邻种蝇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高原及山区,孔林可能是目前所知该种在黄河流域最东的分布点。孔林内优势种为亮绿蝇,其次为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与狭额腐蝇,约占总量的75%。季节消长呈单峰型,7月份达到高峰。对蝇类的孳生场所以及不同类型的模拟孳生习性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并于1991年对孔林内蝇类进行综合防制,使平均密度下降了14.56%。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季节消长趋势及蚊虫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 kdr)相关钠通道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方法 于2017–2018年蚊媒活动高峰期,使用诱蚊灯法对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进行蚊虫种群和密度调查,提取淡色库蚊DNA,通过PCR检测kdr等位基因突变类型和频率。结果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共捕获830只蚊虫,包括淡色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6种,其中淡色库蚊占83.13%,密度为12.32只/(台·夜);淡色库蚊全年密度监测曲线呈双峰趋势,高峰出现在6月和9月。在kdr基因1 014位点共检测发现5种kdr等位基因类型,包括TTA(75.71%)、TTT(10.00%)、CTA(5.71%)、TCA(4.29%)、TTC(4.29%),同时发现2种核苷酸非同义突变,即亮氨酸(L1014)突变为苯丙氨酸(L1014F)、丝氨酸(L1014S)。罗村镇、太河镇两地淡色库蚊kdr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10.53%、4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8.559,P = 0.003)。结论 淡色库蚊为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优势蚊种。本研究首次在淡色库蚊中检测发现CTA、TTC两种kdr等位基因突变,kdr基因型呈多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和本市蚊密度、气象因素间的相关性,为乙脑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40例乙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中的气象数据源自本市气象部门,本市各区蚊媒监测时间为1—12月。Spearman相关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探究气象因素、蚊密度与乙脑流行的相关性。结果 在1—12月,本市雌蚊密度表现为单峰曲线,蚊密度高峰为6—9月,分别达到了7.92只/(灯·夜)、16.35只/(灯·夜)、9.24只/(灯·夜)、5.72只/(灯·夜),之后呈现为逐步降低的趋势,淡色库蚊密度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和蚊密度一致。在不同监测点位,牲畜棚圈蚊密度最高为4.02只/(灯·夜),其次为医院和公园;在牲畜棚圈、公园和医院淡色库蚊为优势种;而三带喙库蚊主要为牲畜棚圈优势种。蚊密度和气象因素相关分析显示,蚊密度和平均湿度、平均降水量以及平均温度均为正相关(P<0.05)。对乙脑发病和蚊密度的相关分析显示,本市乙脑患者病例数和蚊密度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本市乙脑的发病与季节变化、三带喙库蚊密度等联系紧密,乙脑防控应以三...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选择江苏省7个县(市、区)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和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捕获按蚊,观察各监测点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结果 2013-2015年,江苏省7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共捕获中华按蚊11 041只,未发现嗜人按蚊;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泗洪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6 724只;最少的是盱眙县,3年共捕获34只。2013-2015年,江苏省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上半月、8月上半月和7月下半月。该期间内7个监测点采用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 421只;泗洪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多,为1 085只;赣榆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少,为13只。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0:00,在该时段共捕获中华按蚊525只,占捕获总数的21.68%;此后,捕获数量随时间的延后而逐渐减少。结论 江苏省个别地区中华按蚊密度仍较高,应做好消除疟疾阶段疫情和媒介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于1986年5月-1988年2月对云南省乙脑高发行区洱源县右所镇的蚊类种群组成,季节消长,成蚊自然毒率;媒蚊密度与乙脑流行关系,猪群感染乙脑动态与人群发病的关系;乙脑流行前后人群免疫水平;乙脑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等项目进行了系统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按蚊,纹库蚊是该地区优势蚊种,1-11月可见蚊虫活动。从人房及畜厩捕获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及麻翅库蚊中分离到乙脑病毒8株。证明中华按蚊及三带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