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117例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以"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照组以手足十二针逆针灸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分别于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预防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为91.52%,对照组为75.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2周后和4周后FMA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手足十二针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寻找脑卒中后改善肌张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将117例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以“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照组以手足十二针逆针灸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5次。分别于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预防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为91.52%,对照组为75.86%,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观察组2周后和4周后FMA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能有效预防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手足十二针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核心肌力理论,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的Barthel(MBI)指数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督脉结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以口服巴氯芬片结合常规中风后康复训练为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施以针刺督脉穴位为主的针刺治疗联合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AS)、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上肢功能及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根据MAS分级结果对两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检测两组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AS分级、FMA-UE及MBI评分、血清GABA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4周后对照组除MBI评分无明显改善外(P>0.05),FMA评分、MAS分级及血清GABA水平均有改善(P<0.05,P<0.01),而观察组MAS分级、FMA-UE评分、MBI评分及血清GA...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76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8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康法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康法联合芒针透刺治疗,1次/d,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上肢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及GAB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FMA评分、MBI评分、SS-QOL评分及GAB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对各项评分及血清学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愈显率为75.68%(28/37)、总有效率为97.30%(36/37),明显优于对照组愈显率45.95%(17/37)及总有效率86.49%(3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联合针康法能有效降低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有效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符合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接受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如:上肢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评分)、肌力(痉挛程度)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0级、Ⅰ~+、Ⅰ级人数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Ⅱ级、Ⅲ级、Ⅳ级,观察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采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上肢痉挛性瘫痪,降低肌张力,提升肌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温针灸联合腹针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功能恢复及血清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诊的12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采用温针灸联合腹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5周,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痉挛指数评分、10 m步行时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1(Ang-1)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痉挛指数评分、10 m步行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痉挛指数评分、10m步行时间均降低/缩短,且研究组低/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为例,对温针灸治疗方法在其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该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8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每组为4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则采取温针灸方法治疗,进一步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1)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的和对照组的比较显著更高,2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下肢痉挛等级(Ashworth)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shworth等级评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解除下肢痉挛症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2例脊髓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改良Barthel(MBI)指数及Fuge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MBI评分和FMA评分均较高,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采用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对运动功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风胶囊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78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患者依入院先后顺序,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对症治疗以及针刺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联合中风胶囊治疗,对照组联合偏瘫复原丸治疗。28d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Ashworth评分(MAS)、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情况,评定肌张力分级程度、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经治后,MAS、CSI、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74%(35/39),优于对照组的61.53%(24/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胶囊在降低中风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方面有显著疗效,可更好地改善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杜保东  王建国 《陕西中医》2012,(10):1385-1386
目的:观察"王氏夹脊穴"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4例采用"王氏夹脊穴"针灸治疗,对照组53例采用以"手足十二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6%,对照组总有效率达89.3%,具有明显的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王氏夹脊穴"法对中风导致的脑卒中现象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实施推拿辅助针刺治疗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通过硬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单纯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25例给予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以及整体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MAS评分低于治疗前,ADL评分、FMA评分高于治疗前,在组间对比上,治疗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推拿辅助针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生活、运动功能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脉解痉汤联合针刺、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给予针刺、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服用通脉解痉汤,比较两组临床痉挛指数(CSI)(腱反射、肌张力、阵挛)评分、运动功能Fugel Meyer评分(FMA)、关节活动度ROM评分、生活自理能力Barthel评分(BI)和生活质量基于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RO)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腱反射、肌张力、阵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上肢、下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屈、后伸、外展活动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BI、PR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脉解痉汤联合针刺、推拿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实验组加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结果:治疗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Ashworth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改良Barthe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FMA上肢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下肢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总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促通技术联合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比单一用阴阳经穴透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督脉和背腰部膀胱经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并结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湿热敷督脉和背腰部膀胱经,观察2组肌力、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肌力、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督脉和背腰部膀胱经可以有效缓解中风后肢体的痉挛状态,减轻肌张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进行针灸推拿及康复治疗的效果,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300例,按照患者的意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n=150),两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另外采用针灸推拿手法辅助治疗。治疗1个月后比较患者的痉挛程度、自行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并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0.05);研究组患者上下肢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而自行活动能力、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方面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推拿相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积极的作用,能够改善痉挛,提高自行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行中医针药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惠州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的脑血管疾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化痰通络解痉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通过改良版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量表(CSI)检测评定两组患者上肢和下肢痉挛缓解情况,并为其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FMA)及Barthel指数量表(BI)检测以评定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Ashworth、CSI、FMA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shworth、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针药结合疗法对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中风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中风后出现的痉挛性瘫痪更是临床中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为患者的康复以及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笔者跟随申鹏飞博士在针灸临床学习,发现芒针针刺夹脊穴与督脉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使患者的预后与康复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创透穴埋线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修订Barthel指数计分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差异P0.01,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提高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运用自拟中药方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运动功能(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观察组患者仅1例出现恶心,对照组患者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MBI评分和FMA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拟中药方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可醒脑开窍,活血化瘀,促进静脉张力,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进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