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4星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针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灸对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科诊治的2例低位脑干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入院后进行吞咽功能检查及吞咽造影(VFSS)检查,明确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结果:分别给予2例吞咽障碍患者导管球囊扩张术5次、10次,常规吞咽手法、针刺,治疗后患者可独立进食。行吞咽造影检查,2例患者环咽肌均开放,吞咽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结论: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刺治疗对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并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冷热交替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试验组采用冷热交替球囊导管进行经口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常温球囊导管进行经口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视频吞咽造影(VFS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扩张次数。结果:治疗后两组SSA评分、VFSS评分、Rosenbek渗透/误吸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扩张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球囊导管扩张术方式均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导致的吞咽障碍,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与常温球囊扩张治疗相比,冷热交替球囊扩张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治疗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球囊扩张术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4周或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等级及吞咽造影检查分析结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联合组FOIS评级、咽通过时间(PTT)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囊扩张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干受损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摄入状况,提高康复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WST评分和SS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WST评分和SS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窍利咽四步针刺法配合导管球囊扩张术是一种治疗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舌三针和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6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型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接受吞咽障碍治疗仪进行吞咽相关肌肉电刺激,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舌三针、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球囊扩张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经口摄食功能评估(FOIS)和咽通过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经口摄食功能评估(FOIS)和咽通过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3.94%(31/3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24/3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舌三针、颞三针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确切,联合治疗比单一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启闭利咽"针刺法配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4月—2019年5月石家庄市中医院收治的67例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及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启闭利咽"针刺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统计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干预前后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环咽肌开放情况和误吸情况、吞咽功能造影检查(VFSS)评分、咽通过时间、中文版生活质量量表(EDQoL)评分,疗程结束时评定患者进食水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30/34),对照组为69.7%(2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分级和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环咽肌开放情况均明显改善,误吸发生率均明显降低,VFSS评分明显增加,吞咽通过时间明显缩短,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生理/认知维度、工作/学习维度、心理维度、经济状况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启闭利咽"针刺法配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可显著改善脑梗死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缩短吞咽障碍恢复时间,降低误吸率,改善进食水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最佳针刺方案,比较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最优针刺方法与单纯导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经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确诊后随机分为A组(常规吞咽治疗)、B组(球囊扩张术)、C1组(局部针刺治疗)、C2组(脏腑辨证治疗)、C3组(局部针刺联合脏腑辨证治疗)、D组(球囊扩张术联合最优针刺治疗),每组15例。治疗分2个阶段,第一阶段比较C1组、C2组、C3组3个针刺组的疗效,筛选出最优针刺方案。其中C1组主穴:风池、完骨、翳风、舌三针等,C2组主穴:内关、通里、足三里、三阴交,再结合辨证配穴,C1组和C2组予电针疗法,选用连续疏波,频率5~8 Hz,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于治疗前、治疗满6周或治疗后拔除胃管(治疗未满6周)进行康复评定;C3组针刺取穴、操作及疗程同C1和C2组。第二阶段比较A组、B组、D组3组之间的康复治疗效果,每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于治疗前、治疗满6周或治疗后拔除胃管(治疗未满6周)进行评定。以上6组均使用摄食-吞咽功能评定标准和VFSS进行评定。结果:①第一阶段研究:VFSS评分:在口腔期运送食物能力比较,C3组、C1组均明显优于C2组(均P0.05);改善误吸情况比较,C3组明显优于C2组(P0.05)。针刺治疗3组与A组治疗后拔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组吞咽障碍程度优于C2组、A组(均P0.05)。②第二阶段研究:VFSS评分:在口腔期运送食物能力比较,D组、B组均明显优于A组(均P0.05);在咽喉期功能、误吸方面比较,D组优于B组与A组、B组优于A组(均P0.05)。A、B、D组治疗后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组拔管率最高,A组拔管率最低。D组吞咽障碍程度优于B组与A组、B组优于A组(均P0.05)。结论:不同针刺方法研究中,行局部选穴联合脏腑辨证选穴针刺法是治疗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最优针刺方法;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针刺治疗在改善脑干梗死后环咽肌失弛缓症上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减少误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在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56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接受球囊扩张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钡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标准吞咽功能临床评定标准(SSA)判断吞咽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评定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 29%(25/28),对照组为71. 43%(20/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VFSS、SSA、SAS、SDS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心理护理联合吞咽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环咽肌失弛缓症经球囊扩张术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子灸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电子灸,取穴为廉泉、天突、天鼎和扶突,每次治疗30 min。两组均每周5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行肌骨超声检测咽侧壁活动度,并观察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咽侧壁活动度增加、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P0.01,P0.05)。观察组咽侧壁活动度增加幅度、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电子灸能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受损吞咽功能,重建正常吞咽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对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利用开口利咽汤结合针电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给予开口利咽汤结合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重度3例,对照组8例;观察组中度9例,对照组13例;观察组轻度13例,对照组4例。结论:对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开口利咽汤结合针电刺激治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新技术导管球囊咽腔感觉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所致咽期启动延迟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咽期启动延迟患者32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对照组给予促进吞咽启动的常规治疗:冰、酸刺激和气脉冲感觉刺激,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配合导管球囊咽腔感觉刺激,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视频吞咽造影(VFSS)评定有效性。结果:两组患者咽期吞咽启动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且治疗组缩短程度更显著(P0.05)。结论:导管球囊咽腔感觉刺激结合促进吞咽启动的常规治疗对脑卒中咽期启动延迟的改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会引发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诸多并发症,针刺是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近十年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发现:腧穴选择以舌咽与颈项局部为主,同时根据整体辨证有选择地结合肢体部、头面部、躯干部、头皮部腧穴;在针刺方案的选择上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代表的具有明确组穴方案及命名的针法占比最多,其次为以针刺区域命名的针法、特殊针具针刺方法;而对照组的选择上,以吞咽康复训练为最多,也有以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低频电刺激为对照。观察指标的选择上,根据评估方法与目的,主要包括仪器评估、量表评估、综合状态评估、机制探讨等。在针刺介入时机上,介入时间越早临床疗效越佳,而且针刺对咽期吞咽障碍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开口利咽汤结合针电刺激治疗风痰瘀阻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与康复治疗,以及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加用开口利咽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与吞咽障碍程度。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吞咽障碍程度均显著减轻,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口利咽汤结合针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吞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穴位贴干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56例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锻炼与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穴位贴干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与置胃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实施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穴位贴干预,有助于其吞咽功能康复,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综述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文献,以期指导未来的临床工作。目前以针刺为主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体针、项针、舌针、头针、电针、耳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结合电刺激治疗、针刺结合电刺激及康复治疗,以及一些特色针法的应用,包括:通关利窍针刺法、调神通络针法、互动式针法、曾氏太极针法、四步针刺法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项针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脑卒中恢复期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两组均予内科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康复训练治疗,各30 min;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项针治疗,头针穴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下2/5,项针穴取风池、翳明、供血、治呛、吞咽等。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级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SWAL-QO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洼田饮水试验及FOIS评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VDS、SWAL-QOL评分改善程度及洼田饮水试验、FOIS评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肌肉电刺激及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头项针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舌三针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分别将患者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美国Viralstim型低频脉冲电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舌三针治疗,第1针取上廉泉,第2针取去上廉泉左侧旁开0.8寸,第3针取上廉泉右侧旁开0.8寸。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据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程度。采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结果: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DO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上升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舌骨喉复合体动度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舌骨上移和舌骨前移的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而甲状软骨上移和前移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同时提高患者舌骨喉复合体动度中舌骨上移和前移的距离。  相似文献   

19.
舌针加冰刺激为主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5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峰  张宪忠 《河南中医》2002,22(2):59-60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在 30 %~ 5 0 % ,病人常有吞咽反射延迟 ,很容易发生误咽 ,导致异物吸入 ,引起呛咳、肺部感染 ,且吞咽障碍对患者营养的维持 ,疾病的康复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大影响 ,严重者甚至须终生依靠鼻饲维持生活 ,是脑卒中康复的不利因素之一。临床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 ,效果并不满意。自 1999~ 2 0 0 1年我们采用舌针加冰刺激为主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吞咽障碍的诊断及分型 :经过详细了解病史 ,神经系统查体及螺旋CT确诊的急性脑卒中病人中 ,经饮水试验确定吞咽障碍的诊断 ,…  相似文献   

20.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为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性疾病,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是目前治疗失弛缓症的最佳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费用低等特点。1998年7月-2004年1月,本院采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43例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