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颖峰  陈瑞先 《新中医》2002,34(4):72-72
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治疗是近年来开展的新课题,不但在急腹症和外科感染方面,能缓解危急情况,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变急腹症为择手术期,大大降低手术期风险,而且在术后促进机体机能恢复,缩短治疗时间,防止治疗术后并发症,改善手术过程引起的生理机能紊乱,减少抗生素应用和肠外营养支持,这无疑为外科围手术期治疗开辟了崭新的途径。对于腹部手术,重要的环节是促进肠功能恢复,而中医中药疗法主要以药物调治为主,激发机体整体功能恢复,尤其是肠功能的恢复,因而在腹部外科手术期应用具有可探索价值。笔者临证中应用肠功能恢复汤…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手术行肠造口患者越来越多。肠造口术虽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措施之一,但大多数患者都不易接受,患者既要接受身患癌症的打击,还要接受无法保留肛门的事实,以及对手术的恐惧,对愈后的担忧。因此病人常表现出悲观、失望、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应根  相似文献   

3.
总结针刺参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应用价值.围手术期针刺不仅可在术中阶段有效镇痛并减轻术中应激反应,在术前也可缓解以术前焦虑为代表的心理应激反应,在术后则对手术造成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调节作用.针刺作为一种安全的非药物疗法展现出参与加速康复外科(ERAS)多学科干预的核心优势.未来的研究需多维度地探索与评价围手术期针刺的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整理近20年来针刺疗法在围手术期的应用文献,从针刺辅助镇痛、针刺防治恶心呕吐、针刺防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针刺防治气管插管相关反应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从"中枢-外周-局部"多角度探讨针刺疗法发挥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从针刺在麻醉前的应用及可能机制、针刺在麻醉维持中的应用、针刺在术后的应用等方面就针刺在围术期的应用进行阐述,旨在促进针刺麻醉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指对术前伴有严重营养不良或术后应激状态下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影响进食的肿瘤患者。给予必要的肠外营养支持,以改善术前营养不良,纠正负氮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反应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切口愈合。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针药结合对妇科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哲  乔宏 《新中医》2002,34(12):41-42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妇科术后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加针刺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中药组加服中成药四磨汤,中药加针刺组在中药组的基础上,针刺双侧手、足三里穴。结果:中药加针刺组在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外周血白细胞恢复均优于中药组及对照组。结论:中药加针刺对妇科术后肠功能恢复疗效较好,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赵敏  周静 《环球中医药》2013,(Z2):163-163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折围手术期功能训练的重要性。方法总结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5例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探讨手术前后功能锻炼方法并分析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2年,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42例、良35例、可8例,优良率90.5%。结论对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手术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术后康复锻炼也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累及妇女,男女之比约为1:4。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是治疗甲亢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2000年5月—2003年5月我科共收治30~50岁患者24例,共行手术治疗21例,除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外,其余均获得成功。笔者对其围手术期护理进行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老年肺癌患者常有长期吸烟史 ,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呼吸功能低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和切口疼痛 ,患者不能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和咳嗽排痰 ,易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 ,甚至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我院 1996年 3月~ 1999年 6月共 18例 6 0岁以上的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 ,术后未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现将体会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18例 ,其中男 15例 ,女 3例。年龄均 6 0岁以上 ,最大 78岁 ,平均 6 8岁。主要症状有咳嗽、咯痰或咯血、胸闷、气急、胸痛等。有长期吸烟史 (大于 2 0年 )者 16例 (88.9%) ,有慢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粘连性肠梗阻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针刺对粘连性肠梗阻大鼠预防作用的机理。方法:建立粘连性肠梗阻大鼠模型,对大鼠肠黏膜的超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术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明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增多。针刺能明显改善肠梗阻时小肠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促进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功能和形态恢复。结论:针刺能够改善术后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异常的超微结构,增强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术后肠梗阻患者7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给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的观察指标缓解情况,以及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恶心、呕吐消失时间(2.16±0.75)d、腹胀缓解时间(3.43±0.56)d、肠鸣音恢复时间(5.17±1.92)d,以及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2.45±1.14)d均短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术后肠梗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但能够提高肠道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预后。  相似文献   

13.
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腹部手术术后肠麻痹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腹部手术术后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治疗,包括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补液、肠外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菌素抗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等。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大横、中脘,联合芒硝外敷腹部治疗。结果: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6.0%;观察组治愈16例,显效19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各自治疗方案治疗后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芒硝外敷治疗腹部手术术后肠麻痹疗效确切,且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促进中药清除血中氧自由基(OFR)的机理。方法:以家兔肠缺血-再灌注为模型,将4O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针药并举组,观察血中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针药并举上述指标的改善优于模型组、针刺组、中药组(P<0.05或P<0.01)。结论:针药结合可增加清除血中OFR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研究针灸康复优化技术对偏瘫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的恢复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治疗组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2%,与对照组的67.7%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治疗组组间治疗前后相比,NDS较前显著下降,P0.01;ADL和FCA较前显著上升,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的ND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DL和FC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康复优化技术治疗偏瘫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利于恢复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目前缺乏可靠的形态学改变及生化指标的异常。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IB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针灸治疗IBS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起效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IBS的关系进行概述,并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调节的角度探讨针灸干预IBS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复合麻醉对肠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肠癌根治术患者27例,年龄40~80岁,随机分成全麻组12例,针药组1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经穴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持续电针刺激。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h、6h、8h、24h、44h镇痛泵用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两组患者均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术后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采用放射免疫法测量血浆β-内啡肽(β-EP)、皮质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针药组患者术后4h镇痛泵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两组术后4h、6h、8h、24h及44h VAS及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浆β-内啡肽、皮质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而针药复合麻醉能产生一定的镇痛效应,但其程度较弱。  相似文献   

18.
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障碍大鼠胃内压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并明显促进胃运动。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不大,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且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能明显促进胃运动。在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增加,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也不大,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而且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更明显促进胃运动。结论针刺"足三里"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以促进胃运动为主,其调节作用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且针刺"足三里"引起孤束核相关神经元放电增加幅度不受周围胆碱能受体阻滞剂阿托品及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胃复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均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不大,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仍明显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结论:针刺"足三里"、"内关"、"中脘"、"气海"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延髓内与内脏传入信息相关的中枢核团神经元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