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融(RFCA)术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主要方法.然而,RFCA术后有0.5%~2.0%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1].已有报道RFCA引起血栓栓塞是全身性改变,可发生于外周动、静脉[2],其机制可能与血小板激活有密切联系[3].研究表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表达改变可早期、特异和敏感的反映血小板激活程度[4].本研究观察了RFCA术前术后患者血浆FIB-R表达的变化,以了解RFCA对循环活化血小板(CAP)的影响,探讨术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噻氯匹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安平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7):1234-1235
D-二聚体(DD)是纤维蛋白单位经活化因子Ⅻ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最简单的降解产物,是既能反应凝血功能又能反映纤溶功能的分子标志物。DD增加反映继发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通过纤溶酶作用于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使其降解,使栓塞再通,血浆DD浓度变化与机体内血栓溶解密切相关,可为溶栓治疗监测提供重要依据。据此,作者对各种心肌梗死病人进行了DD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浓度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对早期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12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6例,女70例;年龄38~92岁,平均75.6岁。根据术后4 d下肢超声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32例,非血栓组94例。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患者入院时、术后1 d、4 d、7 d血浆DD及FDPs浓度,将相关检测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合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比较血浆 DD、FDPs 两个检测指标及联合检测结果的敏感性。结果126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浆 DD及FDPs值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DD及FDPs浓度均高于未发生DVT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S 术后4、7 d明显增加(P<0.01)。与基础值比较,两组DD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于术后1 d达到峰值:未发生血栓组(2469.9±508.3)μg/L,血栓组(3472.2±690.7)μg/L(P<0.01);FDPs术后4、7 d明显增加,且7 d值较4 d值增高明显:术后7 d,非血栓组(3673.4±480.7)μg/L,血栓组(4571.9±864.3)μg/L(P<0.01)。术后4 d,DD 结合FDPs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95.3%和94.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浆DD及FDPs浓度的动态监测对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崔凡 《检验医学》2014,(4):328-330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对患者术后部分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的影响,以及术后恢复时间。方法对56例接受RFCA治疗的患者,在RFCA前、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成功消融后即刻、术后第2天和第7天抽取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DD)、血管内血友病因子(vWF)、血浆组织纤溶酶原(t-PA)和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结果与术前比较,血浆DD、vWF浓度以及血浆PAI-1含量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消融成功后即刻和术后第2天均显著上升(P0.01),并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P0.05),而t-PA含量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后,消融成功后即刻和术后第2天显著下降(P0.01),并于第7天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 RFCA可引起血液中部分凝血与纤溶物质水平显著增加,术前、术后对其监测有利于指导抗凝药物应用和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射频消融术(RFCA)血栓前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需要行RFCA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4组,A组(n=20):术前3 d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术后继续静脉滴注5 d;B组(n=16):术前3 d口服阿司匹林(Asp);C组(n=18):术前3 d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口服Asp,术后继续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5 d;D组(n=16):术前术后不用药.分别于术前(T0)、电生理检查后(T1)、RFCA后即刻(T2)、术后2 d(T3)、术后5 d(T4)5个时段采血,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比较四组不同时段各项指标的变化及组间差异,并进行RFCA的程序变量与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及C组RFCA各时段GMP-140、DD及vWF无显著性差异;B组GMP-140无显著性变化,DD、vWF显著升高,以消融完成后升高最明显;D组GMP-140、DD及vWF均显著升高,以消融完成后升高最明显.结论 RFCA术可导致血栓前状态,阿司匹林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可阻止血小板的激活,改善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有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广泛用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但经导管RFCA后有0.4%~2.0%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其形成机制不明,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的治疗方案。2002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对7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治疗,并通过检测其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等反映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指导RFCA引起血栓及栓塞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根治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但因其为有创的治疗,常发生术后血栓栓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等并发症.现将PFCA后并发A-VB与血栓栓塞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imer DD)检测对老年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106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Fg及DD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 106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Fg及DD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Fg及DD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Fg及DD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Fg及DD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浆Fg及DD的动态监测对老年下肢骨折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耿洁 《检验医学》2008,23(6):687-68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引起全身多器官损害,患者常存在高凝状态,甚至发生血栓或栓塞而引起相应的器官缺血性改变及功能障碍,同时也影响了免疫治疗的效果。血浆D-二聚体(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中的小片段,可作为纤维蛋白形成和纤溶的敏感分子标记物。其血浆水平增高往往提示高凝、纤溶状态的存在。我们分析了本院收治的SLE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其血浆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测结果,对SLE患者体内存在的高凝、纤溶系统异常进行了评估,为临床的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李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009-1011
D-二聚体(D- dimer,DD)是纤溶酶水解交联蛋白后形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DD水平的增高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和纤溶发生,DD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DD对血栓性疾病如DIC、肺栓塞、深静脉血栓、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等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对恶性肿瘤观察也有重要价值,综述如下。1 D-二聚体的形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在水解纤维蛋白原后,即相继释放出纤维蛋白肽A(FPA)和肽B(FPB) ,剩余部分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 ,在转行酰胺酶作用下,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犬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模型,动态监测肺血栓栓塞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探讨该模型改进方法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是否有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7/12在南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成年杂种犬18只,体质量8~13 kg,随机分为实验组(自体血+凝血酶+人纤维蛋白原)、对照Ⅰ组(自体血+凝血酶)、对照Ⅱ组(生理盐水+人纤维蛋白原),每组6只.[1]模型制备:实验组采犬自体静脉血10mL加入事先已加入人纤维原20 mg的消毒平皿内,并加入凝血酶200u,静置2 h后切成5 mm &;#215; 5 mm&;#215;5 mm的凝血块,备用.将犬麻醉后,经股静脉注入血栓,并予10 mL生理盐水快速注入,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对照Ⅰ组犬自体血栓中不加人纤维蛋白原,余同实验组.对照Ⅱ组注入20mL已加入人纤维蛋白原20 mg的生理盐水.[2]病理检查:分别于栓塞后第1,5和第10天每组处死2只犬,取肺组织,观察大体标本有无肺梗死灶;沿肺动脉垂直方向取材,观察肺动脉断面可否见到栓子.[3]肺动脉造影和血流动力学监测:于栓塞前、栓塞后立即做肺动脉造影并记录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肺动脉平均压、肺动脉楔压,栓塞后30 min,1 h复测上述指标.[4]D-二聚体水平检测:于栓塞前、栓塞后30 min,1 h,2 h,4 h,24 h,48 h,3 d,4 d,5 d,7 d,10 d分别采股静脉血约2.7 mL置于已加0.19 mmol/L枸橼酸钠0.3 mL抗凝的试管中,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结果:每组各有6只犬纳入结果分析.[1]各组实验犬栓塞后肺动脉造影表现:实验组和对照Ⅰ组肺动脉造影见肺动脉截断征象,对照Ⅱ组均未见异常改变.[2]各组实验犬大体病理表现:对照Ⅱ组肺组织和血管壁未见异常,实验组和对照Ⅰ组在肺外周见到底部与胸膜相接、顶部指向肺门的楔形梗死灶.切面上各例均见肺动脉栓塞.[3]各组实验犬栓塞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实验组于栓塞后即刻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明显上升,1 h后开始下降,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Ⅰ组各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肺动脉楔压栓塞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4]各组实验犬栓塞前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实验组于栓塞后30 min明显上升,一两小时达高峰,24 h后明显下降,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Ⅰ、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犬肺血栓栓塞症模型改进成功.该模型改进方法不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早期有一个相对特征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动态检测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早期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检测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后静脉血浆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22 例手术治疗患者按手术类型进行分组,颅脑手术者55例(A组);心胸手术者38例(B组);骨科手术者96例(C组);腹部手术者79例(D组);妇产科手术者54例(E组),采集各组患者术前、术后 24 h内、术后3 d、术后7 d静脉血,用自动凝血仪检测血浆D-D及FIB水平.结果 各组患者术后24 h内、术后3 d的D-D水平与术前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比较,A、B、C组术后24 h内、术后3 d、术后7 d的FIB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后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异常,特别是颅脑手术、心胸手术、骨科手术后应密切关注患者血浆D-D及FIB水平变化,对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及评估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治疗某些顽固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广泛用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及心房颤动.但经导管RFCA后有0.4%~2.0%的患者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其形成机制不明,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射频消融引起血栓栓塞的治疗方案[1].  相似文献   

14.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小林 《检验医学》2010,25(1):44-46
目的监测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以防止手术后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00例手术患者于术后1、3、5d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检测。结果中小手术组胛、APTT、DD、Fbg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1~3d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D、Fbg和vWF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d以后基本趋向正常。结论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建议临床医生对三类以上手术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发现血栓前状态应及早作抗凝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5.
夏冰 《医学临床研究》2014,(11):2231-2232
目的探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方法。方法将7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即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的患者归为对照组(37例),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的患者纳入观察组(37例)。对照组按照常规骨科DVT护理预防实施,观察组以D‐二聚体作为诊断早期DVT中的特异性指标及时监测D‐二聚体变化,并采取及时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术后1个月,对照组发生DVT7例(18.9%),肺栓塞1例(2.7%),无死亡,观察组发生DVT1例(2.7%),无肺栓塞和死亡病例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此制定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辅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护理管理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减少了DVT和肺栓塞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陈新军  张华  郑若龙  李伟章  钱惠东 《临床荟萃》2009,24(14):1237-1238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不论单独发生或在结构性心脏病及其他病因的基础上发生,都是导致血液凝固性过高的一个高危因素,而血液凝固性过高,有增加血栓栓塞事件如中风发生的危险,AF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若未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例,在复律后其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可达到5%。D-二聚体是反映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特异指标,在血栓栓塞的排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华法林钠抗凝治疗可以使AF患者卒中事件减少,而抗栓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是否与脑卒中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稳定而特异性的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的分子标志物[1]。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osis,DVT)是骨创伤及术后常易发生的并发症,在下肢骨折、骨盆骨折、多发伤及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李晓娟  周勤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4):3440-3441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是妇科术后较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血栓后综合征和肺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对妇科术后LEDVT的预防及护理十分重要。现将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妇科1998—01—2008—01 12例妇科术后LEDVT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1].VTE是恶性肿瘤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在腹部外科手术中VTE发生率高达27.8%[2],肺栓塞的发生率0.4%-0.7%[3].因此,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及护理措施.本文着重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VTE预防及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远端血栓栓塞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过程中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0%~20%,可直接导致慢血流或“无再流”现象,甚至心肌梗死或死亡等严重的临床后果[1].而远端血栓保护装置是迄今为止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过程中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较理想的器械,可保护远端血管、避免微血栓的阻塞,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院自2003年始为8例患者进行远端血栓保护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