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列腺素(PG)自30年代由瑞典人VonEuler 从精液中提取和命名之后至今已历60年之久。大量研究工作提示 PG 是一种由局部组织产生,在局部发生影响的具有激素样作用的生物活性最强的物质之一,是激素产生效应的第二信使物质,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因而它的发现引起生物和医学领域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 PG 研究工作正在继续进展,在某些方面已作为药物普遍用于临床,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预  相似文献   

2.
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铁作为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体细胞生长、增殖、生物氧化及生物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的铁在体内却具有毒性。1981年Sullivan首次提出“铁假说”,用铁缺乏可能作为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来解释绝经期后妇女与男性较绝经期前妇女冠心病危险性明显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发病机理复杂的疾病,是以内膜下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胶原增殖、泡沫细胞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广泛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一旦发生就会因为动脉壁弹性下降、动脉管腔狭窄、继发性血栓形成而导致相应脏器缺血。其中最常见的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许多传统的防治方法,如应用血小板功能抑制剂或服用降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等药物,常常只限于针对某种致病因子或某一致病  相似文献   

4.
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类虽然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发挥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血脂水平的升高也是动脉粥样硬化(Athcroscicmsis,As)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上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AS现象最多见、最严重,并导致冠心病(CHD)和缺血性脑卒中(ICVD)。血浆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其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apoliprotein,Apo)。根据脂蛋白的颗粒大小及密度,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四族: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高脂血症的实质是血浆中CM、VLDI、LDL的增多和(或)HDL减少,更本质的是ApoA-1降低和ApoB和ApoE的增高。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以脂质浸润和炎性细胞为特征。随着学者对其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对其发病机制的阐述也越来越全面。本文主要就动脉粥样硬化与磷酸酶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素是一组在体内分布广泛,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极高效价的物质。近年来,前列腺素、以及前列腺素和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一)前列腺素研究概况前列腺素是由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的环戊烷衍生物。它的主要来源是花生四烯酸(AA)。AA存在于血小板及其他细胞膜的磷脂中。当某种因素激活了膜上的磷脂酶时,AA就从膜中释放出来。在体内,AA代谢有两条途径:一是脂氧化酶途径,另一个是  相似文献   

7.
用放免法测定糖尿病肾病26例、单纯糖尿病24例和同年龄的健康对照者25例血浆的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及空腹血糖(FSG)、基础胰岛素(IF)、血肌酐(SCr)水平。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组TXB2明显高于对照组,6-k-PGF1α明显下降,SCr与-k-PGF1α呈负相关,与TXB2呈正相关,TXB2/6-k-PGF1α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与内源胰岛素释放无关。  相似文献   

8.
内皮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梅林 《医学综述》1998,4(8):457-458
  相似文献   

9.
脂蛋白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一般健康人877例,运动员328例,心,脑血管病261例,和其他疾病86例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DLD-Ch)含量,所得结果与国外文献报道十分接近。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时LDL-Ch/HDL-Ch的测定较血脂和其他脂蛋白组分的测定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奕清 《医学综述》2000,6(4):175-176
<正>1904年Marchand首次以Atherosclerosis(As)一词描述了一类由粥样物质加纤维硬化组织的动脉病变。如今,以冠状动脉疾病(CAD)为主要表现的As已累及世界人口的1/3,成为西方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在拥有世界上近半数人口的亚洲,与CAD有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20年来稳步上升。然而,As的确切病因未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等以及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如高半胱氨酸血症、高血脂蛋  相似文献   

11.
前列腺素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放免法测定糖尿病肾病26例、单纯糖尿病24例和同年龄的健康对照者25例血浆的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及空腹血糖(FSG)、基础胰岛素(IF)、血肌酐(SCr)水平。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组TXB2明显高于对照组,6-k-PGF1α明显下降,SCr与6-k-PGF1α呈负相关,与TXB2呈正相关,TXB2/6-k-PGF1α与空腹血糖呈正相关,与内源胰岛素释  相似文献   

12.
边卫 《实用新医学》2006,7(8):759-763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是对血管壁损害的反应和修复过程。炎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始动因子,炎性因子的表达受多种因素调节,本文就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与AS有关的各疾病患者组的RCT显著地低于健康人组。将冠心病组与健康人组的TC±10mg/dL,HDL-ch±2mg/dL,VLDL-ch±2mg/dL配对比较RCT,仍然是患者组RCT显著下降。ApoE遗传表型的分布,发现健康人群无E2/2型,而E2/2型与Ⅲ型高血脂密切相关,E2/2型患者的RCT显著地低于其他各ApoE遗传表型。本研究提出的动物房室模型指出,从一个房室到另一个房室的ch代谢和RCT的动力学曲线可以用系统辨识的方法测定,健康兔与糖尿病兔的RCT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了一种新的脂肪因子——内脂素,它主要来源于内脏脂肪,具有类胰岛素样作用。最近,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内脂素与易损斑块形成、血管新生、血管炎症发生、内皮功能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及变性等密切相关,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现就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5.
李红旗  严激  刘伏元 《医学综述》2007,13(9):696-698
炎症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证实前炎性因子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密切参与了此过程,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着极强的关联性。本文就Fn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型半胱氨酸(Homoeysteine,Hcy)是一种含硫氨基酸,为体内蛋氨酸代谢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近年来,人们对HCY代谢及其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的代谢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eysteine,HHcy)的概念、形成原因、代谢及其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和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32例年龄>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根据B超检查结果分为2组,脂肪肝组62例和非脂肪肝组70例,对2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组糖尿病患病率、脉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载脂蛋白B均高于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脂肪肝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高于非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的形成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是循环中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聚集和跨内皮细胞转移。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难以与内皮细胞粘附,只有当血液中的某些因素如细胞因子、氧化脂蛋白等炎性刺激因子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增加或内皮细胞损伤时,才容易发生,而该过程又主要由粘附分子介导。本文就近年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1细胞粘附分子的生物学特性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类表达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  相似文献   

19.
PPARs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荥娟  任利群 《医学综述》2006,12(17):1037-1039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是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通过与位于某些基因上游的特异DNA反应元件(peroxisome prolifer-ator responsive element,PPRE)相互作用而调控靶基因的表达。PPARs在血管、心脏组织均有表达,参与调节糖脂代谢、炎症、细胞凋亡、平滑肌迁移和增殖等病理过程。而这些病理改变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现综述核受体PPARs与AS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成份,这一点是没有人怀疑的,并已为人们认识约一百多年了。研究人员一直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胆固醇进入病变的途径,它在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病变的形成能否预防或逆转,从而挽救一些人的生命。仅在美国,每年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人就有90万。研究人员一直试图从三方面来确定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中所起的作用。其一是流行病学或统计学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了高浓度的血液胆固醇与由心肌供血动脉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