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勇  余哲 《解剖学杂志》1994,17(2):106-109
用新鲜胎儿和新鲜成人标本作墨汁灌注连续切片、冰冻切片碱性磷酸酶染色光镜观察和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人鼻粘膜的微血管构筑。鼻甲粘膜内微动脉吻合形成两级微动脉拱。微静脉吻合形成浅、深静脉丛、下鼻甲粘膜的深静脉丛是由短而卷曲的微静脉吻合而成的致密静脉丛。在中、下鼻甲粘膜内观察到动-静脉吻合。对粘膜内微血管构筑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微血管构筑的形态结构。方法:采用8例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经碱性磷酸酶染色,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幼儿视皮质(17区)后1/3的微血管密度最高,前1/3次之,中1/3最低。外侧膝状体后2/3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前1/3。视皮质内动脉多数以直角、少数以锐角发自软脑膜动脉。视皮质内静脉数量明显少于动脉。静脉属支汇入处可见一三角形膨大,且深层微静脉粗,浅层微静脉细。结论:幼儿外侧膝状体及视皮质相对应区域微血管同步发育。皮质微静脉的这种结构特点可能是皮质微静脉栓塞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幼儿基底神经节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幼儿基底神经节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结果:本实验成功地显示出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的微动脉有两种类型即长微动脉和短微动脉.其走行迂曲,多为树根状、树藤状和弓状,分支以大锐角发出多见,但也可见直角和钝角发出者,经1~4级分支形成毛细血管网.基底节区内各核团和内囊微血管密度高低不等,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壳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苍白球、内囊.结论:基底神经节各核团内微动脉的走行迂曲、形态各异,可能是该区易发生出血的形态学基础.各核团间微血管密度的差异,说明各部神经细胞的需氧量和代谢的活跃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脑动—静脉连续灌注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填充剂灌注管腔器官是常用的解剖学方法。目前多数学者都用墨汁明胶灌注脑血管,但动脉和静脉的分辨极为困难。最近,我们摸索成功一种脑动—静脉连续灌注法,使动脉显红色,静脉呈黑色,经透明不褪色,能用于造影,且可长期保存。一、取材取无脑血管疾患的新鲜人脑,死后24~48小时的均可,一般以未出现尸斑和角膜混浊的适用。取脑时应保留大脑镰和小脑幕,并尽可能避免损伤。二、配制填充剂1.静脉填充剂—明胶10g,蒸馏水100ml,加温溶解,灌注前倾入适量墨汁,并保温至40℃。2.动脉填充剂—明胶8g,加水至100ml,加温溶解,加入银朱8g,淀粉32g,充分搅拌,保温至40℃。  相似文献   

5.
人大脑内部微血管构筑——组织化学显示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碱性磷酸酶组织化学对血管内皮的染色方法,光镜观察了3例人大脑内部的微血管构型。结果,皮质短动脉进入皮质内的分枝去向有:1.皮质返枝;2.水平枝;3.下降支。皮质长动脉末端的分枝类型分为:1.血管栅栏样分枝型;2.烛台样或小锚样分枝型;3.树根样分枝型。看到了从微动脉、毛细血管到微静脉的连续性通路。论述了皮质动脉与静脉之间在形态学方面的差别及皮质内血管吻合的几种形式,为更好地理解大脑皮质内微循环类型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小脑齿状核微血管构筑的形态学特点。方法: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显示小脑齿状核内的微血管形态及吻合,并测血管密度。结果:本实验首次成功地显示出小脑齿状核内微静脉,且观察到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吻合。小脑齿状核的微血管多为树根状,分支多以大锐角和弧形发出,且彼此吻合成网,其密度明显高于周围髓质区。结论:小脑齿状核内微血管近似直角和弧形的弯曲,可能是该区易发生出血的形态学基础。其密度较周围髓质高很多,与该部位神经细胞需氧量较大,代谢较活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微栓子在微循环内的变化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16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 ,吻合髂动脉后 ,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进入提睾肌微循环内的微栓子以及功能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 ,扫描电镜观察微栓子的组成。结果 :血管吻合后产生了微栓子 ;微栓子在微循环内变形、分裂、碰撞聚集、阻断血流 ;吻合灌注后 3h ,功能毛细血管密度降到基础值的 57.6% ;微栓子几乎全部由处于不同激活状态的血小板组成并显著脱颗粒。结论 :微栓子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降低微循环的灌注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微栓子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AH后软脑膜微循环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Wistar大鼠雌雄各半 ,将动物随机分入非SAH组和SAH组 ;非SAH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 ,枕大池注入0.3ml生理盐水 ;SAH组于股动脉抽血0.4ml后 ,枕大池注入经冻 -溶方法制备的自体动脉血溶解物0.3ml。以矢状缝外3mm、前囟后3mm为中心制备一直径约0.6cm区域的观察骨窗 ,去除颅骨内板、硬脑膜和蛛网膜。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并通过摄像系统从微机屏幕上观察软脑膜微循环并录制图像 ,MCIP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实验过程中保持环境温度于(26±2)℃。结果在非SAH组大鼠 ,脑池注入生理盐水前后软脑膜微血管管径、血流流速和流态均无明显改变 ,软脑膜微血管表面光洁 ,血供较丰富 ,微动脉、微静脉不完全伴行 ,常因出入脑实质而形成血管盲端 ,除少数A4级微动脉呈线粒流外 ,其它各级微血管均呈线流 ,血流快速而无凝集现象。SAH组和溶媒组大鼠在脑池注入动脉血裂解物后软脑膜微循环变化相似 ,微动脉、微静脉逐渐出现收缩变细 ,流速减慢 ,出现红细胞中至重度凝集 ,有的微血管出现血流停滞、摆动甚至微静脉向微动脉的逆流动。SAH后5min ,SAH组软脑膜微动脉管径和微静脉管径分别减低至术前的60.8 %和70.0 % ,在脑池注入自体动脉血溶解物结束后2h内 ,持续维持于低水平状态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食管壁内动脉血供及微血管构筑的基础性研究资料。方法:随机选取新鲜胎尸25具,墨汁灌注,组织切片;家兔5只,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测。结果;食管壁内各层均存在动脉网,粘膜下层动脉网丰富,分深浅两层;各层毛细血管特点各异,外膜层稀,肌层有肌束间血管网,粘膜下层呈丛状,粘膜层最丰富;食管各段毛细血管密度差异不大,但颈段前壁纵形肌、胸上段后壁粘膜层有相对毛细血管贫乏区。结论:食管的各段各层均存在动脉网,毛细血管密度差异不大,能有限代偿食管壁外供血动脉的阻断。  相似文献   

10.
“虚拟中国人I号”的动脉灌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在"虚拟中国人Ⅰ号"建模前对其动脉进行灌注填充,使其能与静脉区分.方法一侧颈总动脉双向插管,按40~45 ml/kg体重的灌注量,以4.0×104 Pa的灌注压力,灌注红色填充剂.结果共灌入填充剂2700 ml.结论为"虚拟中国人I号"赋加了动脉显示特色.  相似文献   

11.
"虚拟中国人Ⅰ号"的动脉灌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在“虚拟中国人Ⅰ号”建模前对其动脉进行灌注填充 ,使其能与静脉区分。方法 :一侧颈总动脉双向插管 ,按 40~ 45ml kg体重的灌注量 ,以 4.0× 10 4 Pa的灌注压力 ,灌注红色填充剂。结果 :共灌入填充剂 2 70 0ml。结论 :为“虚拟中国人I号”赋加了动脉显示特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乳胶灌注方法,通过新西兰大白兔股动脉将微导管导入颈内动脉近端造影及经上腔静脉行乳胶灌注,分析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解剖。结果新西兰大白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脑静脉解剖。结论新西兰大白兔脑静脉系统与人类相似,对脑静脉及静脉窦动物模型的制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扫描电镜对胎儿左心室壁内微血管构筑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青水  刘裕民 《解剖学杂志》1991,14(4):322-324,T027
用血管铸型结合扫描电镜方法研究了5例胎儿左心室壁内微血管构筑。在心肌中层内,较大的微动、静脉伴行,呈“层状”分布。微动脉与微静脉的关系是:微动脉两次近似直角双叶状分支,毛细血管汇集成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或直接以直角汇入微静脉。在心外膜下层,微动脉间吻合丰富,分出毛细血管有两种形式。在心内膜下层,微动、静脉不伴行,微静脉数目多见,而微动脉较少。毛细血管间吻合复杂。本文对不同心肌层内的毛细血管口径、间距进行了测量,并讨论了胎儿左心室壁内微血管构筑特征和微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性脑缺血损害及其一氧化氮(NO)的作用。方法应用非开颅性方法建立大鼠SAH模型,检测24h内脑微区血流量和颅内血清NO的动态改变,并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结果SAH后脑微区血流量迅速降低,1h达最低值,24h内无明显恢复趋势(P< 0.01)。SAH后1h血清NO开始减低,井持续24h(P<0.01)。BA管径于SAH后明显缩小(P<0.01)。结论SAH时脑灌注压降低、脑血管痉挛及微循环异常均可能与脑血流量降低有关。NO减少是脑血管 痉挛和微循环异常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枝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其中微动脉与后微动脉从功能上来说称为阻力血管。真毛细血管和通血毛细血管是交换血管,是血液和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本文所综述的数学模型,主要是后面这一部分。再接下去是微循环的容量血管,是指微静脉而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与再灌注时心肌组织微循环的改变。方法采用家兔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模型 ,观察心肌组织毛细血管腔内和管壁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与间质的形态学改变 ,并测定血浆神经肽Y和内皮素水平及心肌组织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截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实验组心肌组织毛细血管腔显著扩张 (P<0.001) ,微动脉、微静脉显著收缩 (P<0.05)。实验组心肌缺血时神经肽Y和内皮素水平显著上升 (P<0.001) ,再灌注时进一步上升 (P<0.001)。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固缩、变性和坏死 ,管腔内血细胞排列呈串 ,心肌细胞水肿、变性、坏死 ,肌浆溶解 ,心内膜和心外膜下心肌间质广泛出血 ,心肌间质中性粒细胞呈小片状浸润 ,部分形成微脓肿。结论心肌组织微循环的改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中可能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螺旋CT扫描正常离体猪肺,区分猪肺动脉及肺静脉,评估猪肺动脉性纹理与静脉纹理.方法:对30只离体猪肺动、静脉灌注羧甲基纤维素泛影葡胺液后进行螺旋CT扫描;并解剖肺动、静脉,制作铸型的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标本.结果:离体猪左肺分上、中与下叶占85.7%,仅有上、下叶占14.3%;右肺分上、中、下叶占93.75%,仅有上、下叶占8.3%.通过螺旋CT的MIP技术重建,可较好地进行分段;在CT上能分辨至5~6级肺动、静脉;动脉和静脉走行位置有显著性差异,亚段级以下至5~6级动静脉发出角度有差异.结论:螺旋CT可较好辨识至5~6级离体猪肺的动脉和静脉,并能测量相应级别的血管径值,螺旋CT能区分离体猪肺的动脉性纹理和静脉性纹理.  相似文献   

18.
心肌微循环改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丁宇慧  马志强  朱启明  丁翔  周木秀 《中国微循环》2004,8(1):16-17,29,F002
目的探讨缺血与再灌注时心肌组织微循环的改变.方法采用家兔心肌缺血与再灌注模型,观察心肌组织毛细血管腔内和管壁的变化以及心肌细胞与间质的形态学改变,并测定血浆神经肽Y和内皮素水平及心肌组织微动脉、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截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肌组织毛细血管显著扩张(P<0.001),微动脉、微静脉显著收缩(P<0.05),实验组心肌缺血时血浆神经肽Y和内皮素水平显著上升(P<0.001),再灌注时进-步上升(P<0.001).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固缩、变性和坏死,管腔内血细胞排列成串,心肌细胞水肿、变性、坏死,肌浆溶解,心内膜和心外膜下心肌间质广泛出血,心肌间质中性粒细胞呈小片状浸润,部分形成微脓肿.结论心肌组织微循环的改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中可能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简便易行的静脉造影的方法并分析其造影机制。 方法 SD大鼠40只, 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再随机分成4组(a ~ d),每组5只。A组通过颈内静脉和尾静脉同时分别灌注不同浓度的造影剂;B组通过颈总动脉分别灌注不同浓度的造影剂。A、B两组同时造影并配合电脑图像处理技术,观测静脉显影情况。新西兰大白兔4只,肝素抗凝处理后取皮,直接经皮静脉灌注造影剂, 探讨静脉造影的机制。 结果 A组中明胶浓度为7%的Ac组大鼠全身静脉显影清晰,可清楚地显示静脉的走行及其分布情况;B组中明胶浓度为2%的Bb组大鼠全身动、静脉同时显影,可清晰地显示动、静脉的伴行及其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在压力和灌注量都足够的情况下,造影剂可充填兔皮内主干静脉及其大的交通支。 结论本方法既可以直接通过静脉灌注进行全身静脉造影,又可通过动静脉联合造影同时显示动脉与静脉。静脉造影既需要“瓣膜失效”,也需要“迷宫式回流”。  相似文献   

20.
钟奇帜  李红玖  杨安 《医学信息》2010,23(13):2114-2115
目的将硬化剂药物鱼肝油酸钠与平阳霉素的药物治疗相结合,并应用微静脉泵向瘤腔内灌注药物,为静脉型血管畸形提供新的临床治疗途径。方法全部病例根据瘤腔大小注射适量5%鱼肝油酸钠,然后用微静脉泵平阳霉素合剂药液缓慢灌注进瘤腔。结果①全部病例经1~4次平阳霉素灌注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②全部病例术后未出现局部瘤腔感染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①鱼肝油酸钠对静脉型血管畸形周围回流静脉具有栓塞作用;②应用微静脉泵灌注平阳霉素合剂治疗静脉型血管畸形延长了平阳霉素作用时间,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