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microRNA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复发及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中的可能的应用价值。方法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microRNA在HCC的细胞增殖及凋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分型的microRNA通过不同的作用靶点及分子通路来促进或抑制HCC的复发及转移。结论 microRNA在HCC的复发及转移中具有调控作用,深入研究microRNA在HCC复发及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对HCC的复发预测及临床治疗均可提供巨大帮助,其有望成为HCC复发转移预测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腺苷酸环化酶相关蛋白2(CAP-2)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AP2在正常肝脏、肝硬化、早期HCC及进展期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RT-PCR及Western blot显示,HCC组织中CAP2的表达明显升高,且进展期HCC较早期HCC升高的更为明显,而在正常肝及肝硬化组织中CAP2几乎不表达或仅有微弱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与此相同,并且中低分化HCC的CAP2表达较高分化的HCC强.结论 CAP2在HCC中是一个上调表达的基因,可能参与了HCC的多步骤发展过程,有望成为今后HCC诊断的一个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HCC)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在过去30年,中国的HCC发病率及病死率有呈现下降的趋势,但从世界范围内来讲,中国仍然是HCC大国。在HCC总体生存率得到提高的同时,中晚期HCC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尽人意,中晚期HCC治疗形势严峻。最近3年,一系列针对中晚期HCC的药物及治疗策略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出来,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笔者从目前取得阶段性成就的几大领域总结目前中晚期HCC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含缬酪肽蛋白(valosin containing protein,VCP)基因不同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组与对照组研究,收集122例HCC(HCC组)和120例非HCC(对照组)外周血标本,对VCP基因的4个标签SNPs采用直接测序法进行基因测定分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HCC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态基因型与HCC的关系。结果:rs546982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HCC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携带rs546982位点AA基因型者比GG基因型者发生HCC风险低,而携带AA基因型的HCC病人比携带GG基因型的HCC病人发生脉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高。位点rs2074549、rs607671、rs10972300的基因型在HCC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CP基因多态性与HCC存在关联,rs546982位点AA基因型可降低HCC发生率,但可增加HCC病人的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癌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近年来微小RNA(miR)-200a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增殖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系统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miR-200a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HCC增殖、转移、预后等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结果 miR-200a在HCC的组织、细胞及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下调,正常表达或高表达的miR-200a对HCC细胞的增殖及侵袭转移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HCC患者癌组织和血清中miR-200a的差异性表达对HCC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尽管目前有关miR-200a与HCC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只有少部分生物学功能得到鉴定,其相应的下游靶基因调控机制亦尚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miR-200a不仅对HCC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具有抑制作用,而且在HCC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Tenascin蛋白和微血管密度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Tenascin(TN)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探讨TN对HCC肿瘤微血管生成、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HCC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5例肝炎后肝硬化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中TN表达,同时检测HCC组织微血管密度(CD105-MVD),分析TN表达与HCC病理学特点及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HCC组织TN阳性率65.1%,癌旁组织69.8%,肝硬化组织20.0%,正常肝组织无阳性表达;HCC组织及癌旁组织TN表达阳性率及表达强度评分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χ2=27.67,P<0.01;F=12.82,P<0.01);HCC组织TN表达阳性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5,P>0.05);TN表达与HCC的组织学分级,病灶数量,有否包膜浸润、肿瘤转移及肿瘤微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结论:HCC组织TN的表达上调促进了肿瘤的新生血管形成,导致术后肿瘤的早期复发和转移;HCC组织TN检测可有效反映其恶性程度、浸润、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肝细胞癌(HCC)和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微血管密度、微血管形态及结构的差异。方法对64例HCC和15例FNH组织作免疫组化染色,标记CD34、CD31、Ⅷ因子、UEA-Ⅰ及α-SMA等抗原并进行比较。结果血管内皮细胞抗原标记CD34、CD31、Ⅷ因子及UEA-Ⅰ在HCC及FNH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微血管计数(MVD)显示HCC及FNH两者间无明显差别。微血管周细胞标记α-SMA在HCC及FNH组织中表达有显著差别,在HCC中分布稀疏而散在,在FNH中则广泛并呈网状。结论HCC及FNH中常用的内皮细胞抗原标记的表达以及MVD无差异。两者组织中微血管的结构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Abil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40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标本中Abil mRNA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加例HCC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标本中Abil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分析Abil表达水平与HCC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Abil 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1.32±0.75比0.74±0.52,P<0.05);Abil mRNA在结节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高于孤立性大肝癌组织(1.72±0.83比1.14±0.57,P<0.05).Abil蛋白主要表达于HCC细胞的胞质内,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结节数目、是否有包膜、静脉癌栓及Edmondson-Steiner分级密切相关(P<0.05),而与HCC患者的性别、有无肝硬化及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P>0.05).Abil蛋白高表达组HCC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患者(P<0.05);生存率则明显低于低表达组患者(P<0.02).结论 Abil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高,其表达水平与HCC的结节数目、是否有包膜、静脉癌栓、Edmondson-Steiner分级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微囊化人嗜铬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嗜铬细胞(HCC)和微囊化人嗜铬细胞(ME-HCC)的儿茶酚胺(CA)及甲-脑啡肽(M-ENK)的释放功能,了解微囊技术对ME-HCC形态和活性的影响.方法取6例ABO同型健康成人脑死亡的双侧肾上腺进行HCC原代培养,对HCC进行HE染色并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计数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用2%海藻酸钠经微囊技术包裹HCC并进行培养,在光镜下观察;每48h更换和收集HCC和ME-HCC培养液,-20℃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检测培养液及烟碱刺激试验后培养液中CA和M-ENK水平.结果(1)ME-HCC形态圆整,体外培养生长良好,与HCC相似;(2)HCC和ME-HCC培养液中CA及M-ENK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3)低水平烟碱刺激能提高培养液中HCC和ME-HCC释放CA及M-ENK量,且二者CA及M-ENK增加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包膜材料和制囊技术对HCC无损伤,ME-HCC体外培养的活性和释放功能良好,适合移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icro RNA-616(mi R-616)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80例H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以及正常肝细胞与不同分化程度的HCC细胞mi R-616表达;分析mi R-616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观察HCC细胞过表达或抑制mi R-616表达后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HCC组织中mi R-616的表达明显升高,且复发患者明显高于非复发患者,有转移患者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均P0.05);所有HCC细胞株的mi R-616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且在高侵袭性HCC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侵袭性HCC细胞株(均P0.05);mi R-616表达与HCC患者是否存在门静脉癌栓、Edmondson-Steiner分级、TNM分期有关(均P0.05);mi R-616表达是影响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 R-616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明显低于mi R-616低表达患者(均P0.05)。HCC细胞过表达mi R-616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增强,mi R-616表达抑制后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mi R-616在HCC中表达升高,且mi R-616高表达与HCC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黏连蛋白(fibronectin,FN)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蛋白(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3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47例肝硬变组织和11例正常肝组织中FN及PTE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FN及PTEN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HCC癌组织中FN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肝硬变组织(P0.05),而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之相反(P0.05);癌旁组织中FN蛋白表达阳性率亦高于肝硬变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之相反(P0.05)。在合并癌栓、伴淋巴结转移、AFP阳性及肿瘤病灶多发的HCC癌组织中FN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P0.05),而FN蛋白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HBs Ag状态、肿瘤分化程度及大小均无关(P0.05)。在高-中分化HCC、合并癌栓、AFP阳性、伴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直径≥2 cm的HCC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较低(P0.05),而PTEN蛋白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Hbs Ag状态及肿瘤数目无关(P0.05)。结论 FN和PTEN在HCC癌组织中异常表达,其在HCC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可能起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两者异常表达可作为HCC恶性程度和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显示,Bcl-2转录抑制因子1(Bit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并在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Bit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值得探讨。本研究通过检测Bi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探讨Bit1在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q RT-PCR、Westernblot检测34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Bit1m 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芯片中90例HCC患者癌组织与对应癌旁组织Bit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q RT-PCR与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比较,Bit1在HCC组织中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it1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其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且Bit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与HCC患者肿瘤的复发及病理分级明显有关(均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Bit1蛋白高表达患者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低于Bit1蛋白低表达患者,但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意义(P=0.547、0.414)。结论:Bit1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且Bit1表达与肿瘤的复发及病理分级密切相关,提示Bit1可能是影响肿瘤进展的重要分子,其有望成为HCC患者个体化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Survivin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survivin 与肝细胞肝癌(HCC)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对HC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意义。笔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survivin在39例HCC组织、4例正常肝组织和8例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HCC及不同病理学特征与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结果示, HCC组织、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依次为61.3%,0%和0%;HCC组织与后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HCC分化程度的降低, 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上升(P<0.05)。提示survivin的表达水平在HC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新的肿瘤标志物而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MR弹性成像(MRE)诊断肝细胞癌(HCC)及评估其病理分化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42例)或穿刺(5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HCC患者,包括13例低分化HCC、32例中分化HCC及2例高分化HCC,均接受上腹部MR常规序列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和MRE;对比HCC与其周围非瘤肝组织,以及低分化与中高分化HCC之间弹性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观察弹性值诊断HCC及评估其分化程度的效能。结果 HCC弹性值为8.24(7.06,11.42) kPa,高于周围非瘤肝组织的3.46(2.77,4.19) kPa (U=47.000,P<0.001)。低分化HCC弹性值为11.98(10.97,14.89) kPa,中高分化HCC为7.40(6.81,9.23) kP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384.000,P<0.001)。以4.84 kPa为弹性值的截断值,MRE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诊断准确率为95.74%(45/47);以10.47 kPa为弹性值的截断值,MRE鉴别低分化与中高分化HCC的AUC为0.869,准确率85.11%(40/47)。结论 MRE可用于诊断HCC及评估其病理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脯氨酸、谷氨酰胺剪接因子(SFPQ)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CC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SFPQ 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正常肝组织及HCC组织中SFPQ的表达丰度差异;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SFPQ表达与HCC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以及与增殖基因PCNA、Ki-67和周期蛋白CCNE1、CDK2的相关性。观察敲低HCC细胞株HepG2及Hep3B中SFPQ的表达后增殖能力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组织标本分析结果显示,SFPQ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HCC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HCC组织中SFPQ mRNA表达丰度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患者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分级越高,SFPQ mRNA水平越高,高表达SFPQ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降低,SFPQ mRNA表达与PCNA、Ki-67、CCNE1、CDK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敲低SFPQ表达后,HepG2及Hep3B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并出现明显G1期阻滞(均P0.05)。结论:SFPQ在HCC中表达升高,升高的SFPQ可通过调节HCC细胞周期,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加速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癌抗原125(CA125)及ɑ-谷氨酰转肽酶同功酶Ⅱ(GGTⅡ)三种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HCC未手术组患者80例,肝良性病变组患者54例,HCC手术组35例。采用双抗体夹心原理(ELISA)检测人血清中的AFP和CA125,特异免疫膜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GGTⅡ水平。结果 HCC未手术组血清中AFP、CA125及GGTⅡ水平高于肝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C手术组术后三者的血清水平均低于HCC未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指标联合检测对于HCC的诊断,灵敏度和准确度有所提高,但特异性有所下降。结论联合检测AFP、CA125及GGTⅡ可以提高肿瘤标志物对HCC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14-3-3ζ蛋白作为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的主要调控因子,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14-3-3ζ蛋白在HCC中表达明显增加,并参与细胞增殖、侵袭及凋亡等多种细胞进程。另外,14-3-3ζ蛋白可通过与多种靶蛋白结合来调节多种信号通路从而促进HCC的发生发展,表明其可能可以作为HCC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化疗耐药性及治疗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14-3-3ζ蛋白的过表达,与HCC患者的复发转移风险的增加及生存率降低相关。笔者对14-3-3ζ蛋白在HCC中的表达调控、生物学功能及其对HC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概述铁死亡及其相关微小RNA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HCC患者的肿瘤标志物筛查和相关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方法 查阅并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铁死亡及其相关的微小RNA在HCC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就微小RNA调控铁死亡在H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 微小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RNA,能够调控基因在转录后及翻译水平的表达,在HCC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铁死亡是一种由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细胞死亡形式,在HCC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铁死亡相关的一系列微小RNA可能作为HCC生长调节剂来调控癌细胞的生长,或者逆转癌细胞的耐药性,从而促进或抑制HCC的发生和进展。结论 微小RNA可通过铁死亡途径调控HCC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HCC患者的肿瘤标志物以帮助其早期诊断,也可能作为相关治疗靶点为HCC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预后较差.基因的激活与失活可促进HCC的发生发展.本研究基于生物信息学HCC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及功能并进行临床样本表达验证.方法:从公共基因GEO数据库中筛选HCC及癌旁组织基因芯片,通过GE02R在线工具及Venn图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筛选出来的DE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miR-376c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方法:用real-time PCR检测miR-376c在HCC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不同HCC细胞系与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分析miR-376c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将HCC细胞分别转染miR-376c模拟物和阴性对照组序列后,用Transwell法和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及侵袭,Western blot检测miR-376c可能的靶点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HCC组织中HMGA2的表达,并分析miR-376c与HMGA2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或正常肝细胞比较,miR-376c在HCC组织及不同HCC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均P0.05),miR-376c的低表达与门静脉侵犯(P=0.019)、TNM分期(P=0.012)及Edmondson分级(P=0.009)有关;miR-376c低表达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其高表达的患者(P=0.0081)。与转染阴性对照序列的HCC细胞比较,转染miR-376c模拟物的HCC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数(56.00 vs.26.00;45.33 vs.18.33)明显减少、划痕愈合率明显减低(95.33%vs.60.00%)、HMGA2的表达明显下调(均P0.05);miR-376c高表达的HCC组织中HMGA2表达量明显低于miR-376c低表达的HCC组织(P0.05),HCC组织中miR-376c与HMGA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1,P0.01)。结论:miR-376c可能是一种抑癌因子,其在HCC中表达降低,从而削弱了对HMGA2的抑制、促进了HCC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