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观察100例蝶腭孔的位置、形态,大小及经鼻腔蝶腭孔行翼发神经电灼术有关的数据,为临床提供形态学基础.蝶腭孔孔79%位于上鼻道后部,中鼻甲根部后端的上方,呈卵圆形(52%)或圆形(34%),蝶腭孔径前后径平均为6.63±2.09mm,上下径平均为5.69±1.49mm;蝶腭孔至鼻前棘和鼻后孔的距离分别平均为51.48±3.68mm 和13.98±1.74mm;孔棘连线与硬腭间的夹角平均为26.73±3.35(?),并对术中确认蝶腭孔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蝶腭动脉以及相关解剖结构的观测,探讨治疗鼻腔后部出血时蝶腭动脉结扎术的影响因素,为减少术中出血以获得满意的手术视野、选择合适的术式、减少手术并发症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方法:干性半侧颅骨标本30侧,观察蝶腭孔的位置,测量蝶腭孔的相关数据,测量筛前孔至前鼻棘的距离、筛骨嵴至下鼻甲水平部的垂直距离及筛骨嵴至腭骨水平板的垂直距离。手术显微镜下对15具(30侧)外观无异常、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未区分性别)的鼻腔外侧壁、上颌窦及翼腭窝进行详细解剖,观测蝶腭动脉及其相关解剖结构。结果:筛骨嵴和蝶腭孔是经鼻腔定位蝶腭动脉的重要的标志;上颌动脉在翼腭窝内走行,分支类型有个体差异,其翼腭窝部分为Y型、中间型、M型3型。上颌窦后壁入路可以对蝶腭动脉进行主干结扎,不会损伤上颌动脉下颌段和翼肌段分支。结论:蝶腭动脉的相关解剖对于蝶腭动脉结扎术具有重要意义,手术前必须熟悉与其定位有关的解剖结构。经中鼻道上颌窦后壁进路进行蝶腭动脉主干结扎术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经鼻腔可结扎蝶腭动脉的分支。上颌动脉翼腭段在翼腭窝内变化较大,手术时需要注意,避免损伤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姚蓉  莫江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0):1228-1228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0岁.主诉“左侧颜面部疼痛4年余”于2004年4月就诊.患者自1999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颜面部剧烈疼痛,每日下午2:00左右疼痛突然发作,起自左侧鼻根,波及左侧整个颜面、左侧耳后部及眼球,持续约20~50min,需口服去痛片方能缓解.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非典型性面痛”、“三叉神经痛”,予口服卡马西平,针灸及中药等治疗,疼痛未能缓解。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依据翼腭神经节的所在位置对蝶腭孔、翼腭窝、翼上颌裂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将翼上颌裂的宽度分为四型,其中Ⅲ型最多(71.6%).在颧弓中点下缘确定了针刺翼腭神经节的进针点,对进针深度、倾斜角度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为临床针刺翼腭神经节的准确性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在25个(50侧)头颅湿标本,观测翼(蝶)腭神经节位圆孔的外下方(6.7±2.66)mm,上颌神经干下方(4.13±1.18)mm.直视下模拟穿刺进针点确定于颧弓下缘中点及其后方2~5mm间,倾角平均66.64±10.48·上仰角限5°以内,刺入深度5.14±0.57cm,针尖朝向于对侧颧骨后缘为88.0±5.43%,约有28.0±7.51%刺中翼腭神经节.  相似文献   

7.
蝶腭神经节封闭对常年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用2%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封闭蝶腭神经节,以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失调,治疗常年性鼻炎,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对116例患者经3个月~2yr的随访,有效率为93.83%,明显高于对照组(x~2=2316,P<0.05)。该法操作简单,便于掌握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蝶腭动脉阻滞治疗后部鼻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老年性后部鼻衄患者,经过腭大孔至翼腭窝注射利多卡因加少量肾上腺素,观察止血效果,并与同期行前、后鼻孔填塞的30例鼻出血患者在疗效、痛苦程度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均彻底止血,但两组患者在痛苦程度上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蝶腭动脉阻滞治疗老年性后部鼻衄简单、有效、痛苦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是临床上难以治愈的一种疾病.近两年来,我们采用鼻内窥镜下鼻腔电凝蝶腭孔区粘膜--蝶腭孔电凝术治疗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获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该方法是在直视下,定位准确,电凝程度易掌握,病人痛苦小,简单易行,同时可进行双侧治疗.  相似文献   

10.
腭大孔、腭小孔的观察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腭大孔、腭小孔的观察测量国内报导不多。作者在大原出土的颅骨273例(不分性别、年龄)的标本上,对腭大孔的位置、距硬腭后缘和距腭正中缝的距离以及腭大孔的长径、宽径进行了测量,为临床腭前神经(腭大神经)的阻滞提供形态学上的依据,并为国人体调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1.
郝跃东 《医学综述》2010,16(16):2430-2432
肩关节前方稳定性结构包括静力性稳定结构和动力性稳定结构,其中盂肱韧带是肩关节前方最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盂肱韧带包括:盂肱上韧带、盂肱中韧带、盂肱下韧带。近来研究表明盂肱韧带的稳定作用与其体位有很大关系,在肩关节外展0°时,肩胛下肌与盂肱上韧带是保持肩关节前上方稳定的重要结构;外展45°时,盂肱中韧带和盂肱下韧带前束为肩关节保持前方稳定的重要结构;而当肩关节外展>45°时,盂肱下韧带的腋袋部和前束为保持肩关节前方稳定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腰椎间孔神经阻滞并椎间孔外口针刀松解,对照组行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两组并进行比较。结果1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5/10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1.4%,79/97例)(P〈0.05);3个月和6个月后随访观察组优良率(92.2%,94/102例;90.2%,92/102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8.4%,76/97例;76.3%,74/ 97例)(P〈0.01)。结论腰椎间孔神经阻滞配合椎间孔外口松解,较单纯腰椎间孔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提高疗效,其远期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成年女性尸头标本的冠状面和水平面以及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测量相关数据,以期为成年女性下颌骨整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1)选取国人成年女性无器质性病变尸头标本2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分别固定在自制的头颅固定器上进行切片,其中10例行冠状面切片,另10例行水平面切片,观察测量下颌骨在相应层面的有关数据;2)在50例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观测与下颌骨整复术有关数据后,于下颌牙槽平面和下颌升支前缘断开下颌升支和下颌骨体,测量下颌管的管径和位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尸头标本冠状面上,下颌角间距离(103.53±2.47)mm,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下缘的距离(12.27±0.84)mm、(12.36±0.75)mm;在水平面上,左、右侧下颌管到下颌角的距离(20.01±0.74)mm、(19.94±0.69)mm,左、右侧下颌管到颊侧骨皮质的距离(6.33±0.21)mm、(6.26±0.24)mm,左、右侧颊侧骨皮质的厚度(3.27±0.15)mm、(3.26±0.13)mm,左、右侧平口角平面咬肌厚度(13.07±0.14)mm、(13.45±0.20)mm。在离体成年女性干燥下颌骨上,左、右侧下颌角角度(118.27±6.84)°、(117.99±6.94)°,左、右侧下颌支高度(66.97±4.54)mm、(67.09±4.83)mm,左、右侧下颌角厚度(5.27±1.84)mm、(5.30±1.78)mm;在下颌升支前缘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47±0.24)mm、(2.47±0.23)mm,左、右侧下颌管的上下径(3.27±0.35)mm、(3.25±0.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3.36±0.58)mm、(3.41±0.54)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6.27±1.40)mm、(6.29±1.37)mm,左、右侧下颌管至牙槽嵴的距离(15.24±1.64)mm、(15.33±1.5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11.77±1.63)mm、(11.74±1.70)mm;在下颌牙槽平面断面上,左、右侧下颌管的内外径(2.55±0.33)mm、(2.58±0.29)mm,左、右侧下颌管的前后径(4.01±0.83)mm、(4.03±0.79)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内侧面的距离(1.77±0.63)mm、(1.75±0.65)mm,左、右侧下颌管至下颌骨外侧面的距离(5.71±1.43)mm、(5.69±1.44)mm。结论通过对下颌骨的断层解剖及应用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为详尽准确的参考数据,有助于下颌骨整复术的术前设计;行下颌骨整复术时,应当尽量向下颌升支及下颌体外侧去除下颌骨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颧眶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17例(共234侧)人颅骨标本颧面孔及颧眶孔进行观测,根据孔的数量分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颧面孔、颧眶孔与眶外下缘的距离;对颧面孔、颧眶孔的对称性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颧面孔、颧眶孔为Ⅰ-Ⅱ型(1-2个)比例较高;2)颧面孔距眶外下缘平均0.9 cm(范围0.6-1.9 cm);颧眶孔距眶外下缘平均1.2 cm(范围0.8-2.1 cm);3)单侧颧眶孔与颧面孔的对称性分布:A组(两者均为1个孔)33侧,B组(2个孔)40侧,C 组(3个孔)7侧;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lt;0.05)。结论对颧面孔及颧眶孔的观测有助于理解面部及眶部神经、血管的变异情况,提高颊区及眶区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分析40例枕大孔区先天畸形患者的症状、体征及X线所见。28例(70%)有头晕、站立不稳之症状,有自发眼震者16例占头晕患者的63%、全组的42.5%,其中6例进行系统眼震电图(ENG)检查,记录到自发及凝视眼震、视辨距不良、Ⅲ型跟踪曲线、视动眼震减弱、注视抑制失败等前庭中枢受损之ENG改变。对本症形成之原因及ENG变化之病理生理基础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间孔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症状为头晕而无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60例.在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向病变颈椎间孔注射胶原酶实施介入治疗.结果 对患者治疗半年后评定疗效,优41例(68%).良11例(18%),可8例(14%),无差效者,优良率86%(52/60例).结论 颈椎间孔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性眩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和比较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在局部解剖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我校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案例组。传统组的40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案例组的40名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教学过程中引入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胸廓出口综合征”和“胰头癌”三个临床案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考试。两组期末考核成绩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 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案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期末考试中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以及总成绩的分数均高于传统组,案例组总成绩为85.69±11.61,传统组为73.19±18.66,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同时,问卷调查显示,案例组满意度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局部解剖学实验课采用案例教学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髓外硬膜下型枕大孔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1例髓外硬膜下型枕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包括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手术入路的分析.结果 脑膜瘤最多见,占54.8%(17/31),其中颅脊型多位于枕大孔前方和前外侧(9/11),脊颅型多位于枕大孔侧方和后方(4/6).31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全切除26例,大部切除5例,肿瘤位于枕大孔后方、后外侧者采用枕后正中人路(8/31),位于前方、前外侧者采用枕下外侧入路(13/31)或远外侧经髁入路(10/31),并依据术中肿瘤与后组颅神经的位置关系分为后组颅神经前型(Ⅰ型)、跨后组颅神经型(Ⅱ型)和后组颅神经后型(Ⅲ型).结论 外硬膜下型枕大孔区肿瘤多属良性,手术切除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颅骨卵圆孔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为三叉神经节阻滞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0 0个成人颅骨卵圆孔及其有关结构进行了观察与测量。结果 卵圆孔长径为 7.55± 0 .13( 4 .0~ 11.2 )mm ,宽径为 3.97± 0 .0 6( 2 .0~ 7.1)mm。卵圆孔位于两颞骨关节结节连线之前者 10 1侧 ( 50 .5%± 3.54% ) ,位于该线者 87侧 ( 4 3.5%± 3.51% ) ,位于该线之后者 12侧 ( 6.0 %± 2 .30 % )。卵圆孔距颞骨关节结节 35.11± 0 .16( 2 8.2~4 0 .0 )mm ,至棘孔的距离为 3.65± 0 .10 ( 0 .6~ 8.6)mm。结论 颅骨卵圆孔是三叉神经节阻滞术的重要骨性标志 ,穿刺时应避免损伤脑膜中动脉等结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切牙管、中切牙根及鼻底平面三者准确的位置关系。为给正颌外科和种植义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 X 线片观测了29例成人上颌前部的主要解剖结构。结果切牙管前壁至牙槽前壁的平均距离为7.80±1.43mm;切牙管前壁至中切牙长轴的平均距离为4.15±1.48mm;中切牙牙槽窝底至鼻底平面的距离为12.62±2.47mm;切牙管的平均长度为15.04±2.20mm;中切牙长轴与鼻底平面相交角为104.9±10.45。结论本研究可作为指导种植牙手术时钻头角度方向的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