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剖宫产率上升及剖宫指征的变化对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对10年来我院剖宫产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5年到2005年10年间剖宫产率由36.99%上升到68.19%,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无指征要求手术的上升为第一位,有相对指征要求手术的列第二,其他类排第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则排第四。胎儿窘迫排第五。新生儿窒息率1995年与2005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围生儿死亡率1995年与2005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迁对围产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对10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993至1997年剖宫产率为30.34%,显著低于1998至2002年的45.30%r,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合并)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头盆不称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围产儿死亡率1993至1997年为16.85%。,1998至2002年为17.79%,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20年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迁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近20年来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迁以及与围产儿死亡的关系。方法对20年来剖宫产病例资料分为前后两组(1984-1993年和1994—2004年)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984~1993年平均剖宫产率为27.41%,而1994—2004年的剖宫产率高达43.28%,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胎儿窘迫在前10年的剖宫产指征中居第二位原因,占18.18%,在后10年中,该指征已跃居为剖宫产的第一位原因,占31.05%,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从0.76%增加到4.76%(P〈0.01)。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0.67‰和13.79‰,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胎儿窘迫的过度诊断和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剖宫产率,但围产儿死亡率并未下降。  相似文献   

4.
七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以及剖宫产率增高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2月桐庐县妇幼保健院4582例剖宫产及159例围产儿死亡的临床资料。结果(1)剖宫产率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14.58%上升到2006年的46.36%,差异有显著性(P(0.01)。(2)剖宫产指征变化:前4年胎儿窘迫、头位难产位居第1、2位,从2004年开始胎儿窘迫位次有所下降,但仍占有较高的比例,头位难产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社会因素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并于2004年起持续位居第1;脐带绕颈、羊水过少所占比例逐年上升。(3)围产儿死亡率并未下降,死亡率在8.34~11.85‰之间,平均为10.15‰,差异无显著性(P(0.01)。结论(1)剖宫产率逐年升高而围产儿死亡率并未下降。(2)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与医患双方有关。提高孕妇对剖宫产的认识、鼓励阴道分娩;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纠正妊娠期异常;加强医患沟通、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率增高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 ,社会对母婴的重视 ,为保障母体健康及提高新生儿成活率 ,干预分娩逐渐增多 ,剖宫产率逐渐上升 ,相应的并发症也升高。剖宫产率上升在一段时间内使母婴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 ,近 10几年剖宫产率仍进一步的上升 ,但母婴病率、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并未进一步下降 ,况且剖宫产对围产儿来说 ,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分娩方式 ,产妇有术后并发症 ,因此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 ,适当限制剖宫产率已成为产科关注的问题。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于 1996年至 1999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共 1986例 ,其分娩方式包括剖宫产 714例 ,占分娩总数 36 …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院1983 ̄1997年15年间臂位的临床资料,以割宫产率将15年分4个阶段;1983年1月 ̄1987年、1988-1991年、1992-1994年、1995-1997年。结果表明: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各阶段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各阶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新生儿死亡率和窒息率第三阶段明显下降(P〈0.05,P〈0.005),以后无明显变化。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101例胎膜早破的围产儿临床资料. 结果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5.0%,其中新生儿早产率为18.5%,低体重儿为13.6%,新生儿窒息率为1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对高危孕妇应积极预防,胎膜早破发生后,及时促使胎肺成熟治疗,减少围产儿RDS发生,同时抑制宫缩,并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01例胎膜早破的围产儿临床资料。结果:胎膜早破发生率为15.0%,其中新生儿早产率为18.5%,低体重儿为13.6%,新生儿窒息率为1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高危孕妇应积极预防,胎膜早破发生后,及时促使胎肺成熟治疗,减少围产儿RDS发生,同时抑制宫缩,并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统计80年以前(甲组)和86年以后(乙组)各1000例新生儿体重,结果表明:新生儿平均体重在逐年增长,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情况好转,营养改善,体重增加。并按不同体重组分别对比甲乙两组的剖宫产率,高体重组剖宫产率无差异,而低体重组剖宫产率明显上升。这与近年来努力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社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及新生儿与死胎死产构成比的趋势.方法回顾性总结301围产儿死亡的临床资料,及206例围产儿尸体解剖病理资料.结果死胎死产以脐带异常、畸形为主,新生儿死亡以新生儿窒息、畸形为主.新生儿窒息以肺出血和肺透明膜病为主.新生儿与死胎死产构成比前后6年有明显减少的趋势.结论宣传、普及围产期知识,加强优生优育教育,普及产前检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加强窒息儿的救治,特别是早产、低体重儿的救治,适时终止畸形儿妊娠,可以有效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剖析近年来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迁对围生儿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10年间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5年~1999年剖宫产率为37.5%,显著低于2000~2004年的48.89%,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在剖宫产指征中,妊娠并发(合并)症始终处于第1位,社会因素上升为第2位,难产为第3位,胎儿窘迫为第4位,2003年和2004年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指征居第5位和第6位。围产儿死亡率1995年~1999年为18.78‰,2000年~2004年为22.1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国产儿死亡率,但随着剖宫产率的进一步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未随之下降。现今,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的范围,来自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着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剖宫产全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行剖宫产产妇100例,将50例产妇剖宫产前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作为对照组,50例产妇剖宫产前行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作为观察组。记录2组胎儿娩出后的Apgar评分,测定2组产妇及分娩胎儿的动脉血气分析以及产妇分娩后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比较分析。结果2组胎儿娩出1 min、5 min后Apgar评分、PaO2、PaCO2、PH血气指标及2组产妇分娩后动脉血气指标PaCO2、PaCO2、PH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切皮时、胎儿娩出、手术结束时MAP、HR血流指标与基础值较为相近,未发生明显变化,而对照组产妇切皮时、胎儿娩出时的MAP以及产妇切皮时的HR明显较基础值明显降低,且低于观察组产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应用于剖宫产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好,更利于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疗纠纷对剖宫产率及其指征的影响.方法统计1994年至2002年我科单胎初产妇每年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及剖宫产各项指征的构成比,回顾性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尤其是1998年前后的变化.结果98年我科发生数起重大医疗纠纷,其后剖宫产率迅速攀升,一度达到82.62%,而新生儿窒息率却由98年前的3.9%升至其后的5.99%(x2=17.19,P<0.01).以妊娠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头盆不称及胎儿窘迫为主的剖宫产指征构成比自98年以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而以胎盘羊水因素及脐带因素为指征的构成比明显攀升,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医疗纠纷严重影响剖宫产率,加强全民卫生教育、合理公正地处理此类纠纷、创造宽松的医疗环境,建立恰当的监督机制有利于减少此类纠纷,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s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nd mortality from noncancer causes was studied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6848 persons free of cancer who were followed from 1965 to 1982 as part of the Alameda County study. Age-adjusted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 involving over 111,000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demonstrat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 level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t baseline and deaths from noncancer causes but no association with either cancer incidence or cancer mortality. Our analyses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presence of previously diagnosed cases of cancer and the inclusion of items which tap somatic problems in depression scales may contribute t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results and others in which depression has been linked to cancer mortality.This investigation was supported by PHS Grant CA37449, awarded by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相似文献   

15.
目前椎管内麻醉仍是推荐的剖宫产首选麻醉方式,但随着气道管理设备的不断改良以及新型麻醉药物的广泛应用,全身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安全性已大幅提高。但是全身麻醉会延长产妇的住院时间、增加ICU入住率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新生儿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全身麻醉在剖宫产中的应用,现就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与新生儿医疗结局的影响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rrelate the histologic features of the placenta with the in situ detection of viral or bacterial nucleic acids in cases of sever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neonatal period. The criteria for the cases were either fetal or neonatal death (11 cases with autopsy material available in 8 cases) or idiopathic severe respiratory distress or central nervous system-related symptoms at birth (49 cases). Controls included 11 placentas from births with no morbidity and 6 placenta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severe neonatal morbidity of known etiology (trisomy, ruptured uterus, prolapsed cord). The 77 placental tissues were analyzed with a consensus bacterial probe and for a wide variety of viral infections. An infectious cause was found in 46/60 (76%) of cases; these were distributed as follows: enterovirus, 23 cases (22 were coxsackie virus); bacterial (consensus probe), 15 cases; cytomegalovirus (CMV), 4 cases;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2 cases; parvovirus, 2 cases. The infectious agents localized primarily to Hofbauer cells and trophoblasts. In each of the 8 cases for which autopsy material was available, the same infectious agent that was detected in the placenta was also detected in the autopsy material (spleen, hear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r lungs). No infectious agent was detected in any of the 17 controls. Viral inclusions (only evident for DNA viruses) and stem vessel vasculitis were the 2 histologic finding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placenta (P = 0.025). These data show that infection of the villi i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neonat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that the histologic findings are, in most cases, nonspecific for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右美托咪啶在腰麻剖宫产术患者中对布比卡因阻滞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剖宫产术的ASAⅠ或Ⅱ级50例产妇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EX组)和0.9%氯化钠溶液组(NS组)。蛛网膜下腔穿刺给予0.5%布比卡因8 mg,胎儿娩出10 min后,DEX组予右美托咪啶1μg/kg,10 min输完后改为0.5μg/(kg·h)持续静注,NS组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静注直至术毕。记录腰麻布比卡因起效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Ramsay镇静评分,记录胎儿娩出前(T0)、娩出后10 min(T1),试验药物给药后10 min(T2)、20 min(T3)、30 min(T4)的MAP和HR。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DEX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与NS组相比均显著延长(P0.05)。DEX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NS组(P0.05),DEX组T2的HR明显低于NS组(P0.05),DEX组中有6例(24%)发生心动过缓。结论在腰麻剖宫产术患者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可以显著延长布比卡因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提供满意的镇静效果,主要不良反应为心动过缓,对血流动力学和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