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巨大纵隔肿瘤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3年 5月~ 2 0 0 3年 5月收治的 13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13例病人中良性肿瘤 8例 ( 62 % ) ,恶性肿瘤 5例( 3 8% ) ,肿瘤完整切除 11例 ,部分切除 1例 ,1例因术中大出血死亡。 10例随访 3个月~ 10年 ,良性肿瘤无复发 ,恶性肿瘤 2例复发。结论 巨大纵隔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囊性肿瘤及其他肿瘤有液化者可在术前穿刺减压 ,术中暴露困难时可先部分切除 ,注意处理复张性肺水肿及术中大出血。  相似文献   

2.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顾泗荣  吴锦书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3):146-147,T017
  相似文献   

3.
巨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回顾性总结28例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要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8例巨大纵隔肿瘤患者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内插管下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瘤23例,大部分切除5例;同期行肺楔形切除术2例,肺叶切除术1例,部分心包切除术5例,上腔静脉成形术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患者,术中发生复张性肺水肿2例,失血性休克6例,损伤上腔静脉1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3例,肺部感染4例,经治疗均恢复良好。结论巨大纵隔肿瘤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麻醉时体位及手术切口的选择、术中仔细操作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切除率,预防和治疗术中创面渗血及复张性肺水肿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纵隔巨大实质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总结纵隔巨大实质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纵隔巨大实质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8例。肿瘤重1100~4800g。有2例气管受压梗阻,在股-股转流诱导麻醉下手术。结果 院内死亡1例,治愈19例。结论 对合并上气道或上腔静脉阻塞的病例,先于局麻下建立股-股转流,以顺利渡酬谢有导期。手术径路要达到充分显露,术中可分块切除或控制瘤蒂后整个切除,对浸及大血管者同期作血管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纵隔肿瘤及囊肿的外科治疗王伟姚松朝张章渝贝亚军我院自1978年10月~1995年12月共收治纵隔肿瘤8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49例,女性37例。年龄5~65岁,平均34.7岁,男女=1.321。病理类型见附表。附表8...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目的总结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6月~2004年12月122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全部切除107例,肿瘤大部分切除6例,单纯探查活检9例,手术切除率为92.6%(113/122)。结果手术死亡2例,术后9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18年。除1例良性胸腺瘤切除术后7个月肿瘤复发外,其余良性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均预后良好。2例年轻的胸腺癌患者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5个月死于癌肿复发及其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结论原发性纵隔肿瘤不论良性还是恶性,只要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和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不全,允许胸部探查者均应及早手术,争取摘除肿瘤。  相似文献   

7.
纵隔巨大肿瘤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中纵隔巨大肿瘤患者 ,在全麻诱导过程中尤其在使用肌松药后 ,可引起呼吸道、心脏和大血管受到肿瘤进一步压迫 ,有着严重并发症和很高的死亡率。例 1 男 ,4 2岁 ,6 2kg ,因胸痛 2个月入院。CT示前纵隔巨大占位性病变 ,大小为 10 2cm× 8 8cm ,气管轻度向左侧移位。平时喜左侧卧位 ,双肺呼吸音正常。麻醉诱导 :充分表面麻醉 ,环甲膜穿刺注入 2 %利多卡因 2 5ml,静脉注射芬太尼 0 1mg后 ,清醒插入ID 7 5mm弹簧支架导管。然后给予丙泊酚 1mg/kg、芬太尼 2 μg/kg ;吸入 1 5 %~ 2 %安氟醚维持一定麻醉深度 ,保留…  相似文献   

8.
纵隔巨大肿瘤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隔巨大肿瘤依其发生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可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麻醉处理有其特殊性,现介绍6例巨大纵隔肿瘤手术麻醉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例1 男,17岁,咳嗽、气促、声嘶,自动体位,X线检查见肿瘤位于气管与左支气管夹角处,气管稍向右移位狭窄。表麻下清醒经口气管内插入F28~#导管,麻醉诱导后转45°右侧卧位开胸切除肿瘤。“分段退管”法拔管。例2 女,16岁,右上中纵隔囊肿,自动体位,X线检查见肿瘤使食道向右后移位,气管向前移位,气管受压部横径增宽,前后径则显著狭窄,气管壁内表面平  相似文献   

9.
巨大纵隔肿瘤临床少见,其组织起源广泛、临床表现多样,且纵隔解剖关系复杂,因而术前诊断较困难,外科治疗过程中危险性及难度较大,术中、术后并发症较多,我院自1991年至2004年共手术治疗此类患者29例,均获成功,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9~61岁,平均43.2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胸闷不适、活动后气促24例,胸部隐痛14例,反复咳嗽15例,以呼吸道感染症状首发3例,痰中带血5例,术前X线及CT检查均提示纵隔占位,突向左侧胸腔15例,右侧胸腔12例,双侧胸腔2例,肿瘤占满一侧胸腔11例,超…  相似文献   

10.
纵隔畸胎类肿瘤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74例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纵隔畸胎类肿瘤。其临床特点是: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肿瘤压迫、外穿、恶变和继发感染常使临床表现复杂化,并易引起误诊误治。近年,CT扫描和核磁共振(MRI)检查,使其确诊率大大提高;并对外科治疗的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纵隔巨大实质性肿瘤的手术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例纵隔巨大实质性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治愈29例,死亡1例。提出做好麻醉诱导前、诱导期 护理,妥善安置体位,完善术中护理及术毕复张性肺水肿的防治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26例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12~68岁,平均年龄41.8岁。其中9例患者行常规开胸手术,17例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累及椎管的哑铃型肿瘤5例,4例经后路椎管和侧胸两切口完成切除手术,1例直接经后胸径路手术。结果肿瘤位于纵隔右侧15例,左侧11例。肿瘤平均直径4.9 cm。神经鞘瘤19例(73%),其中包括1例神经纤维瘤病,节细胞神经瘤6例(23%),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4%)。无手术死亡,其中2例哑铃型肿瘤患者因有轻微脑脊液漏,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2例患者因损伤一侧T4以上交感神经干,出现一侧上肢无汗。随访26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未见肿瘤复发,无不适,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多数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可经胸腔镜辅助完整切除,但对累及椎管内和胸廓出口处肿瘤应注意术前仔细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手术设计。  相似文献   

13.
张涛  张余  徐亮  黄华扬  尹庆水  吴峰  张德春  王庆 《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0):899-901,953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骨巨细胞瘤的疗效。方法自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骨巨细胞瘤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6~59岁,平均31岁。股骨远端19例,胫骨近端18例,股骨近端5例,肱骨近端5例,肱骨远端1例。按Campanacci分级,Ⅰ级7例,Ⅱ级30例,Ⅲ级11例。根据肿瘤部位、Campanacci分级及患者年龄,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其中单纯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17例,刮除植骨内固定19例,瘤段切除+人工关节置换12例。结果随访时间3~11年,平均6.8年,刮除植骨组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11.1%,瘤段切除+关节置换组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8.3%,术后患者Enneking功能评定优25例,良12例,可6例,差5例,总体满意率为89.6%。结论病灶刮除植骨是骨巨细胞瘤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局部辅助处理措施如高速磨钻磨削、蒸馏水浸泡可达到安全的外科治疗边界,从而大大降低病灶刮除术后的复发率,且术后肢体具有良好的功能;瘤段切除适用于CampanacciⅢ级骨巨细胞瘤,虽复发率较低,但重建后的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2011年3月~2012年10月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切除后上纵隔神经源性肿瘤6例。采用三臂法,机械臂左手使用双极电凝抓钳,右手使用电凝钩,不使用辅助操作孔。6例均通过机器人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60~215 min,平均127.5 min;分离时间10~90 min,平均45.0 min;术中出血量5~50 ml,平均24.2 ml;术后24 h引流量30~210 ml,平均86.7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6 d,平均4.3 d。术后1例出现不全霍纳综合征,2例出现术侧上肢出汗减少,其余均恢复良好出院。我们认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后上纵隔肿瘤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胆总管在穿过十二指肠壁时与胰管汇合 ,汇合后略膨大 ,称Vater壶腹 (简称壶腹 )。壶腹及其外周环绕的括约肌向十二指肠肠腔突出 ,使十二指肠粘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乳头。在壶腹周围 (包括壶腹 ) ,上述组织结构所发生的肿瘤统称为壶腹周围肿瘤 ,并以恶性居多。壶腹周围的恶性肿瘤包括来自壶腹、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乳头和胰头的癌肿 ,临床上把前三者连同胰头癌统称为壶腹周围癌。目前 ,外科手术仍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主要手段 ,提高壶腹部肿瘤的外科治疗技术水平是患者获得治愈的唯一途径。壶腹部肿瘤因其组织来源不同其生物学行为亦表现出很…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近膝部骨巨细胞瘤的效果。方法:对1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巨细胞10例,随访1-3年,平均1年4个月,无1例复发,无感染、松动和断裂现象。应用HSS膝关节评分进行分析,优8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近膝关节部骨巨细胞瘤采用瘤段截除,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giant liver tumors involving the hepatic hilum tends to be very difficult.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safety of resection of such liver tumors. Methods  We evaluated 27 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s involving the hepatic hilum. The patients ranged in age from 3 months to 14 years (mean, 4.2 years). Of the 27 cases, 23 were resected completely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 The other four cases did not undergo operation because of their parents’ decisions to discontinue treatment; these cases had multiple space-occupying lesions in addition to tumors involving the hepatic hilum. Before resection, the tumor was fully exposed and an occluding tape was placed around the vena cava when necessary. Results  The hepatectomies were performed under intermittent portal triad clamping; 23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resected without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or morbidity. The mean operation duration was 205 min and mean blood loss was 120 ml.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cluded hepatoblastoma (n = 9), endotheliosarcoma (n = 1), mesenchymal hamartoma (n = 4), teratoma (n = 1), adenoma (n = 3),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n = 4). The nine cases with benign liver tumors were healthy at follow-up at 11 months to 9 years after operation. Of the 14 cases with malignant tumors, six died from recurrence, metastasis, or other complications. The other eight cases were still alive without clinical tumors. Conclusions  Resecting giant liver tumors involving the main hepatic veins and/or the retrohepatic vena cava, although challenging, is feasible and sa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