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提供解剖资料.方法:解剖测量100块颞骨、25具成人头颅.结果:经迷路下后方开放耳道的后下部分,该处血管、神经分界清楚,易完整切断前庭神经.乙状窦前缘中点,前庭导水管外口为该手术进路的外部解剖标志,沿后半规管下支向内磨除可将76%标本的内耳道开放2/3.后半规管曲部骨质厚度为3.13±1.59mm,后半规管下支末端骨质厚度为5.83±1.59mm,后半规管下支至颈静脉球顶点的距离为5.47±3.26mm,单孔至后半规管曲部的距离为10.21+1.21mm,单孔前庭的距离为2.99±0.79mm.结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是另一种非破坏迷路开放内耳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内耳道CT三维重建及内部结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3):204-206,I014
  相似文献   

3.
颅中窝径路内耳道 ( IAC)手术的关键是准确定位 IAC。然而 IAC隐蔽而狭小 ,道内及毗邻结构复杂而繁多 ,因此往往很难定位。本文的目的在于借助 CT这种特殊的检查手段 ,寻找一种准确、可靠、安全、简便易用、副损伤小的颅中窝径路的 IAC定位方法 ,从而为临床耳神经外科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和方法2 0例成人干燥颅骨标本 ,其中男 1 6例 ,女 4例 ,颅骨标本均完整无损。参照 CT龙门架上的立体定位系统将标本放入颅骨固定器中 ,固定于仰卧位 ,用 SCT-4 80 0 T/E型 CT机 ,按眶耳线扫描 ,扫描参数为矩阵 2 50×2 50 ,龙门架保持 0°角 (…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术前高分辨率CT (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HRCT)个体化测量,利用颧弓根、棘孔与锤骨头三者的距离关系经颅中窝径路定位内耳道及面神经的可行性.方法1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颞骨标本,分为A组10耳,B组8耳,常规行HRCT扫描后进行测量.A组行颅中窝径路手术,比较各解剖实测值与CT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建立CT数据模型.B组行颅中窝径路手术时在CT测量值辅助下以颧弓根、棘孔及锤骨头为标志物寻找内耳道.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在各解剖结构测量结果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中锤骨头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距离的CT测量值与解剖实测值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HRCT辅助下行颅中窝手术时,B组利用颧弓根到锤骨头及棘孔到锤骨头的CT测量距离指导手术,在1.5~3.7 mm范围内均可正确定位锤骨头;8耳中除1耳其内耳道-锤骨头连线与颧弓根-锤骨头参考线夹角为15°,余7耳颧弓根、锤骨头、内耳道均位于一条直线上.结论 颞骨HRCT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锤骨头与颧弓根、棘孔、内耳道等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关系.在行颅中窝手术时,可以借助HRCT通过颧弓根及棘孔来定位锤骨头,进而在其他解剖标志点不清时利用锤骨头安全地定位内耳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临床上开展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影像学参考信息。方法 选择40例(80侧)正常成人颞骨CT影像资料,对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的相关解剖标志进行影像学测量。结果 后半规管下端到颈静脉球顶端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为左侧(4.69±2.91)mm,右侧(3.10±3.01)mm,后半规管下部骨质厚度平均值左 侧(0.92±0.37)mm,右侧(0.69±0.37)mm,迷路下区面神经垂直段骨管和乙状窦骨板之间的最短距离平均值左侧(8.66±2.71)mm,右侧(7.74±1.99)mm,颈静脉球顶端到内耳道下界距离平均值左侧(6.32±2.88)mm,右侧(5.39±2.61)mm,颈静脉球顶端到单孔距离平均值左侧(6.82±3.02)mm,右侧(5.84±2.82)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门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4.38±2.56)mm,右侧(14.12±2.76)mm,前庭导水管开口到内耳道中点的距离平均值为左侧(12.02±2.46)mm,右侧(11.91±2.53)mm。前3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4组测量值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行影像学测量能够为开展 迷路下入路开放内耳道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豚鼠内耳微循环障碍对血迷路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blood-labyrinth barrier permeability during cochlea microcirculatory disorders in guinea pigs. METHODS: Using modified method of Evan's blue fluorescence, the changes of permeability of blood-labyrinth barrier were observed in the animal model of cochlea microcirculatory disorders which was induced by photochemical reaction. RESULTS: Amount of Evan's blue passing through the blood-labyrinth barrier was (1.709 +/- 0.769) microgram per guinea pig after 2 hours and (2.849 +/- 0.653) microgram per guinea pig after 4 hours when the cochlea was in microcirculatory disorder.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ermeability of blood-labyrinth barrier increased when cochlea microcirculatory disorders occurred and the increase of blood-labyrinth barrier permeability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which causes the cochlear ischemic lesions.  相似文献   

7.
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不全的CT仿真内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多层螺旋CT仿真内镜成像方法显示内耳道底神经管孔的正常解剖及发育异常,并分析各种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不全的仿真内镜表现。方法:收集25例(50耳)志愿者高分辨率CT颞骨扫描图像(正常组)和8例(13耳)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示内耳道底发育畸形扫描图像(异常组),用仿真内镜观察内耳道底正常结构及畸形,下限阈值900~1 200 HU,上限阈值3 071 HU。结果:正常组:仿真内镜均显示了50耳各神经管孔的形态和位置。异常组:内耳道底结构紊乱、神经孔缺如9耳,其中内耳道底仅显示单个神经孔1耳;显示2个神经孔4耳,1孔为面神经孔,4个位听神经孔融为1孔;显示3个神经孔2耳,1孔为面神经孔,位听神经孔融为2孔;显示4个神经孔2耳,均为耳蜗神经孔闭锁。单纯神经孔形态异常4耳,均为耳蜗神经孔形态异常,其中非螺旋孔列2耳,蜗轴消失2耳。并发内耳道其他异常3耳。并发内耳畸形8耳。结论:仿真内镜可立体显示各神经孔的形态及位置,显示内耳道底神经管孔发育异常的类型,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苏联研究者发现内耳具有一种与激素代谢有关的 anyg 细胞,于血管纹、球囊、椭圆囊及半规管等处可见到,认为与三种活性物质—5-羟色胺、褪黑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关。(编者)  相似文献   

9.
乙状窦后内耳道进路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由Silverstein等(1987)首创的手术方法-乙状窦后内耳道进路手术。经乙状窦后进路打开内耳道后壁,暴露耳蜗神经及前庭神经各分支,可准确地切断前庭神经,提高手术疗效。Silverstein用此进路行前庭神经切断术,我们把适应证进一步扩大到耳蜗神经切断术,报告1例耳蜗神经切断术,2例前庭神经切断术病例,手术均顺利成功。  相似文献   

10.
豚鼠内耳微血管解剖结构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内耳微血管解剖结构的特点,应用微血管铸型技术,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10只豚鼠基底膜,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壶腹的微血管三维空间构架,研究发现,无论在耳蜗或前庭,细动脉在到达供应部位以前均作螺旋状盘旋数周,延长了血管的长度,可维持内耳稳定的血液供主尖,并使内耳感觉器不致受到血管博劝和血流噪声的影响,内耳微血管解剖的另一特点是,壶腹嵴半月面区的血管网纹血管纹区稀疏,提示血管纹区的代谢比暗细胞区者旺盛。  相似文献   

11.
翼腭窝鼻内镜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翼腭窝鼻内镜下临床解剖,为内镜下翼腭窝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例(20侧)中国成人干性颅骨,用0°、25°Wolfe鼻内镜,在监视器下,分别从翼上颌裂、鼻腔以及底部不同角度观察翼腭窝结构。结果翼腭窝是一狭窄裂隙,由蝶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板、上颌窦后壁共同围成,大小为(21.4±0.8)mm×(5.2±0.3)mm×(3.2±0.3)mm,从上面观察似三棱锥体型,上宽下窄。鼻内镜从翼上颌裂置入翼腭窝,可以观察到翼腭窝顶部眶下裂与位于其外侧3mm的圆孔,向下可见翼腭窝底部腭大孔与腭小孔。将鼻内镜置入鼻腔观察,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方腭骨垂直部骨质并咬除上颌窦后内侧骨壁,0°鼻内镜可以窥及整个翼腭窝以及后壁全貌,后壁呈上宽下窄的梯形,见其内下方之翼管开口以及外上角之圆孔,二者之间有一明显的纵形骨嵴分隔。结论经鼻内镜下去除上颌窦口后部骨质以及部分上颌窦后内侧壁,可以完整显露整个翼腭窝的结构,表明翼腭窝范围的疾病可以采用鼻内镜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的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20侧)成人湿性尸头,从正中矢状位锯开,以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测量视神经管与前鼻棘间的距离和角度;5具(10侧)(含儿童尸头2具)湿性尸头经鼻腔行鼻内镜下视神经管眶口至颅口段解剖,观察视神经管及其相关解剖标志。结果:大体标本观察,均可见到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呈“八”字形关系,测得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平均(9.12±1.89)mm,视神经管眶口直径平均(4.12±0.53)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距离平均(61.22±6.23)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的角度平均(45.3±4.5)°。鼻内镜下观察,沿视神经管眶口向后,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一条反光带,即视神经管,7侧(70%)可见到明显的隆起,3侧(30%)无明显隆起,无法按照隆起形状判断视神经管。结论:结合大体解剖观察与鼻内镜下解剖观察,有助于准确识别鼻内镜下的视神经管,从而提高鼻内镜下视神经管手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14.
三维CT重建技术在颅中窝径路内听道定位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借助 CT的薄层骨窗扫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 ,寻找一种新的颅中窝径路内听道( internal auditory canal,IAC)的定位方法。方法 :对 2 0例成人干颅标本进行薄层骨窗 CT扫描、测量并进行三维 CT( 3 DCT)重建。结果 :IAC底的中点至同侧颞板间的距离 d为 2 5.7± 1 .4 mm,IAC底的中部至同侧颞板间的连线与冠状轴间的夹角α为 1 1 .1± 4 .8°。结论 :在确定的平面上 ,过颧弓根做与冠状轴成 α角的连线 ,在此线上向内移行距离 d即定位出 IAC。本研究通过 CT扫描测量与三维 CT重建技术 ,术前就可以了解每位病人的具体颞骨解剖特点 ,根据测量的准确数据 ,就能够精确定位 IAC,从而达到“一人一定位”的目标 ,可望弥补传统定位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颅窝神经根疾病术后复发再手术的临床特点和再手术的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分析2000至2007年临床收治的术后复发的后颅窝神经根疾病病例14例,包括三叉神经痛5例,面肌痉挛5例,舌咽神经痛4例,总结其临床和再手术术中发现特点.结果 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复发者,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2例,疼痛复发部位与术前相同,3例三叉神经感觉根第2、3支切断术后患者均为同侧第一支复发,其中4例接受再次感觉根部分切断手术,术后疼痛消失,随访2~11年未复发.5例而肌痉挛患者,4例再次梳理术后症状部分改善,1例没有改善.4例舌咽神经痛术后复发患者,2例发现舌咽神经再生吻合,1例发现舌咽神经近侧断端和迷走神经粘连,还有1例术中未发现舌咽神经再生及粘连情况,再次手术探查,切断再生神经及相邻2支迷走神经纤维根丝,随访2~5年无复发.术区一般病理改变包括:小脑与岩骨脑膜粘连严重;新生血管丰富,极易出血;行MVD患者的神经与周围相关血管和术中放置的涤纶布等减压材料粘连紧密,无法分离,初次手术部位局部瘢痕粘连,失去正常解剖结构,明显增加再次手术操作风险.结论 三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术后复发病因不明,舌咽神经痛复发可能的原因为神经纤维再生吻合、粘连及临近迷走神经纤维交通支引起.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术后复发再次行神经纤维切断疗效确切.面肌痉挛复发再次面神经梳理手术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U Jacob  H J Gerhardt  J Staudt  V Dilba 《HNO》1990,38(3):83-91
The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nd the middle fossa routes are recommended for preservation of hearing in surgery for acoustic neuroma. We carried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ritical distances and bony landmarks on 520 petrous bones. Unlike the transtemporal route, the suboccipital approach offers no landmarks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mmon crus, the vestibule or the facial nerve; the lateral portion of the internal auditory canal is not always seen. The fundus can be seen in only 50% of bones without opening the labyrinth.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颅中窝入路,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测量其与内耳道及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定位内耳道。方法10%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12具(23侧),经颅中窝入路行显微解剖,显露棘孔,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小神经,面神经,锤骨头,弓状隆起,岩上窦,半规管和内耳道等,首先以"蓝线法"定位内耳道,测量相关数据,再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定位内耳道,并测量记录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上半规管"蓝线"与内耳道长轴夹角为58.52°±4.84°。经锤骨头中心向岩骨(岩上窦)长轴引垂线AB,再经锤骨头在垂线AB前内30°(28.93°±6.07°)引直线BC,该直线上距锤骨头(6.69±1.10)mm可定位内耳道底,距锤骨头(20.1±1.48)mm可定位内耳门中点。结论经颅中窝入路,传统定位标志存在变异时,可以锤骨头定位内耳道及周围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观察国人内听道的形态,并测量内听道各径线数值,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正常志愿者402例804耳行颞骨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观察内听道的形态,并对各相关径线进行测量。结果内听道形态为平行管状699耳,喇叭口状53耳,壶腹状50耳,不规则型2耳。内听道长度为(9.810±1.830)mm,内听道底管径为(5.084±0.739)mm×(3.246±0.613)mm,中段管径为(5.044±0.956)mm×(4.228±0.791)mm,内耳门区前后径为(5.049±1.05)mm,内耳门区上下径为(5.657±1.196)mm。两侧内听道各测量数值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男女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这与文献报道不同;部分年龄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DSCT薄层扫描后多平面重建可清楚显示内听道的形态,并能精确测量内听道的管径及长度,对活体解剖测量具有指导意义,为临床和影像检查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常耳颞骨内面神经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借助CT分析正常耳颞骨内面神经的形态特点。方法 选取50例正常耳,其中男33耳,女17耳。通过颞骨CT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各段面神经骨管,测量相关数据 并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及侧别下有无差异。结果 正常耳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3.64±0.70)mm、宽度(0.90±0.12)mm;鼓室段长度(11.74±1.71)mm、宽度(0.90±0.17)mm;乳突段长度(12.69±1.96)mm、宽度(1.12±0.20)mm。第一膝和第二膝的角度分别为(70.12±13.81)°和(109.43±10.81)°。结论 正常耳面神经在颞骨内走行稳定,不存在侧别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