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对22例(24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随诊2~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眼压等情况。结果:24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1个月平均眼压较术前均有下降。结论: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可以充分保存原有青光眼滤过泡,眼压维持较好,术后反应较轻,视力恢复好,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李连福 《海南医学》2008,19(1):100-100,116
目的 探讨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的选择及术后的眼压变化及远期疗效.方法 对34例38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术前检查房角开闭程度选择手术方式,对房角粘连小于1/2的22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房角粘连大于1/2的16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联合的三联手术,术后随访观察眼压及视力变化2~30月.结果 22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中有5眼出现眼压-过性增高,增高幅度为5~13mmHg,药物治疗后,4眼恢复正常,一眼眼压无法控制,2月后行二期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摘除 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联合的三联手术的16眼中有5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远期观察,未见明显异常.术后视力变化,白内障手术组视力在0.4~1.2之间,平均约为0.9,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视力在0.4~1.0之间,平均0.75.结论 对于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青光眼患者可根据房角的开放程度选择两联或联合青光眼三联手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切121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另选同期应用常规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60例作对比,比较两组的视力恢复及散光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0.5时,观察组最佳视力眼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4周两组平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O.05)。结论小切121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散光小,组织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96例(96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48眼)。观察组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眼压、视力情况、中央前房深度、周围前房深度、术后降压药物种数、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周围前房深度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增加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降压药使用种数、并发症数量均少于对照组。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能降低眼压、提高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应用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和眼压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优势。方法将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视力、眼压、滤过泡、角膜平均散光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时角膜平均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有确切的疗效,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好,且不会影响患者散光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研究组 62例、6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61例、61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 2组术后视力及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第1天、第 1周 2组视力恢复 ,眼压控制 ,功能性过滤泡形成 ,炎症反应及术后角膜散光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术后 3个月 2组已无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研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少 ,视力恢复快 ,角膜散光降至最低 ,为切实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年来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27例27眼应用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定期观察视力、眼压不少于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视力0.3以上24眼占80%,眼压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损伤小、恢复快,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8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其治疗效果,重点观察视力、前房、视野、结膜滤过泡等检查。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2者21眼,随诊0.5~2年,眼压控制率在90%以上,视力检查情况良好,无损害。结论:白内障小切口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在临床上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32例41眼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行青光眼、白内障分期手术的患者35例42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个月、6个月角膜散光轴向分布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 d、1周角膜散光轴向分布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较好地保持了角膜原有的功能形态,降低了术后角膜散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赵艳辉  李莉洋  祖静 《医学综述》2013,19(10):1889-1890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武警辽宁总队大连医院2010年4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5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6例共85眼采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另外76例共86眼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总结分析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4、12周时视力良好率分别为91.8%、85.9%、75.3%,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同期视力良好率,分别为76.7%、66.3%、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2.
谷莉英 《中外医疗》2011,30(16):32-33
目的观察不同联合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0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5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置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作为实验组,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置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 2组5~20(9.7±4.8)个月的平均随访时间,控制眼压和恢复视力的作用相似;2组的角膜散光、手术并发症比较,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宜采用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置入+青光眼小梁切除的手术方式,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杭炜  章斌 《中外医疗》2016,(16):55-56
目的:研究单﹑双切口两种不同术式联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1年3月—2014年2月该院接诊的80例(80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切口术式对患者进行手术。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眼压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散光情况明显加重(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切口术式联合治疗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近期疗效显著,值得广为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双切口三联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80眼),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40眼)予以双切口三联术治疗;对照组31例(40眼)予以单切口三联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视力、眼压、术后过滤泡、散光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视力和眼压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功能滤过泡眼数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散光较观察组增大(P<0.05),术后6个月,两组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合并症发生率为17.50%(7/40),与对照组的20.00%相当(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给予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与单切口术式治疗疗效相当,其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和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2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眼底改变。结果:术后6月视力达0.3及以上者18眼(85.71%),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20.55mmHg)者19眼(90.48%),功能性滤过泡19眼(90.48%),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建军 《黑龙江医学》2010,34(12):931-932
目的探讨晶状体前囊膜在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降压效果及对功能性滤过泡维持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 ,实验组:10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将自体前囊膜衬垫于巩膜瓣下;对照组:10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单纯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实验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存留高于对照组。结论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青光眼伴白内障联合手术能有效降低眼压,长期保留功能性滤过泡,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阳光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811-1813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不同联合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将159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53例,其中A组实施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B组实施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C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三组手术经过均顺利,视力和眼压在手术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术后视力恢复程度优于三联术患者,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角膜散光明显高与其他两组(P<0.05);比较三组并发症情况,C组与A、B组前房出血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3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差不大,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视力预后好,眼压控制有效手术难度较低等效果,不失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8.
赵莉莉 《中外医疗》2016,(13):72-74
目的:研究分析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所选对象均是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病例诊治时间2013年1月—2015年3月,征得患者和其家属同意后,按照随机表数字法将整群选取的82例患者划分成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前组患者联合应用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后组患者联合应用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两组视力矫正情况比较,研究组视力≥0.1所占比重95.1%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白内障摘除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有利于患者视力矫正,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病人10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观察组采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采取常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6个月,统计2组角膜散光度、最佳矫正视力、前房深度、眼压水平、并发症(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一过性眼压增高、角膜水肿)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2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增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较术后1周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前房深度较术前增高、眼压水平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对照组、前房深度大于对照组、眼压低于对照组(P < 0.05~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84%)低于对照组(23.53%)(P < 0.05)。结论联合采取颞上象限角膜遂道微切口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病人,可有效增大前房深度,降低眼压,提高病人最佳矫正视力,且手术源性散光程度较轻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