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评介了磁控胶囊内镜系统和可控胶囊内镜系统在胃部检查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提高对胶囊内镜的认识和胃部检查的应用。具有理论和实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6):960-965
胶囊内镜是一种安全、无创、人群接受度高的消化道疾病诊断系统,目前已广泛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由于食管通过速度快,胃腔空间大,导致胶囊内镜在上消化道中的应用面临巨大挑战.目前随着磁导航技术、系线胶囊技术等工程技术的发展,胶囊内镜逐步拓展了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有多款上消化道胶囊内镜已应用于临床,同时有更多的胶囊内镜新兴技术正处于研发阶段,为改善胶囊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希望,本文就用于上消化道的胶囊内镜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胶囊(functional capsule endoscopy,FCE)是由无线胶囊内镜(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WCE)迅速发展而派生出的具有视频功能之外其他功能的无线胶囊系统。由于WCE的尺寸优势和光电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将更多功能整合在了WCE上。FCE不仅在诊断方面帮助WCE实现了与传统内镜下相似的活检、超声探测等诊断功能,甚至能够进行止血、减肥、灭菌、促排便、靶向给药等多种治疗,是新时代医工结合的重要产物。文章叙述了FCE近十余年的创新发展及临床现状,并归纳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胶囊内镜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戈之铮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2,7(6):326-330
胶囊内镜是一种极具潜在价值的诊断各种小肠疾病的工具,对回放资料的细致观察将有助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此外,最佳检查时机的选择以及一些特殊指征的制订等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目前的胶囊内镜还需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以改进,甚至包括寻求开展治疗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病变将会不断被发现,因此为了便于沟通,应尽快制订出一整套规范化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滞留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3年9月行胶囊内镜检查中出现胶囊滞留的病例特征。结果 559例胶囊内镜检查中,共发生胶囊滞留11例,发生率为2.0%,9例为克罗恩病,2例为小肠肿瘤;其中2例因并发肠梗阻、1例并发消化道穿孔行手术治疗,1例小肠镜下取出胶囊,1例4个月后自行排出,4例仍在继续随访中,无胶囊滞留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胶囊滞留是胶囊内镜检查中较严重并发症,应尽可能在内镜下取出胶囊或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7.
胶囊内镜自进入临床应用以来,已逐渐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工具。为了提高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病变的检出率,国内外专家已进行了多项关于提高胶囊内镜检查质量的临床研究。胶囊内镜的图像质量和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是影响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病变检出率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内外关于提高胶囊内镜图像质量和全小肠检查完成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和102例不明原因腹痛或腹泻患者,共218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165例首选胶囊内镜,53例首选双气囊内镜。对胶囊内镜检查阴性或可疑病变者建议双气囊内镜检查,反之亦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小肠疾病的检出率、诊断率以及患者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例胶囊内镜和2例双气囊内镜操作失败。51例患者行64次双气囊内镜检查,其中34例经口、4例经肛检查,13例分别接受经口和经肛检查。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72.0%和88.0%),均明显高于双气囊内镜(41.2%和60.0%),诊断率也高于后者(51.8%和39.2%)。5例胶囊内镜检查阴性再经双气囊内镜检查者中,1例发现病灶;15例胶囊内镜检查怀疑小肠病变者中,12例经双气囊内镜结合活检病理确诊。而3例双气囊内镜未发现异常者再经胶囊内镜检查发现小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高,可作为怀疑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双气囊内镜在胶囊内镜检查阴性者中仍可发现部分病灶,并能明确多数胶囊内镜下可疑病变,可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后的补充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发展有1 5 0多年的历史,在2 0 0 0年以前,经历了硬式内镜( 1 868~1 932年)、半曲式内镜( 1 932~1 95 7年)、光导纤维内镜( 1 95 7年至今)、电子内镜( 1 983~2 0 0 0年) 4个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胶囊内镜的出现标志着消化内镜技术发展史上又一新里程碑的诞生。1 胶囊内镜的发展史胶囊内镜又名无线胶囊内镜,是由2个独立研究组联合完成[1] 。伦敦研究组1 994年发布了研究意向,1 997年用CCD技术无线照相机获得第1张胃内镜图像。Idden等于1 997年描述了这一无线内镜视频系统。而以色列研究组首先认识到CMOS在胶囊内镜…  相似文献   

10.
胶囊内镜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本文就胶囊内镜的结构与原理、试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胃食管疾病的检查临床上常用传统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应用优势得到广泛认识后,其无创、简便、易耐受等优点在胃食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日趋显著。本文对胶囊内镜在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胃部病变等胃食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助推器,将改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自胶囊内镜诞生以来,各种功能 的胶囊内镜不断被研发,从被动观察到主动操控,从单一图像诊断到复杂多参数检测,比如温度和pH 监测等,甚至 具有药物输送和手术操作等功能。目前功能性胶囊内镜大部分仍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广泛投入市场以用于临床一 线。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所降低,这部分得益于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病变切除。目前结直肠癌筛查金标准是结肠镜检查,但此项检查为有创检查,检查舒适度差,部分受检者无法完成检查,有约3‰的并发症发生率,对设备和检查者技术依赖性也较高。因此,结肠镜检查筛查结直肠癌的完成率远低于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4.
胶囊内镜指导双气囊内镜进镜方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小肠疾病诊治中胶囊内镜(CE)对双气囊内镜(DBE)进镜方式的预测作用。方法将CE完成全小肠检查且其诊断经DBE证实者纳入研究。CE检出病灶的部位以时间指数(胶囊从幽门至病灶的通过时间占胶囊从幽门至回盲瓣通过时间的比例)表示,根据以往回顾性分析的结果采用0.6作为时间指数的临界值,时间指数不超过0.6时选择经口DBE检查,反之选择经肛检查。对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根据病灶部位cE时间指数选择DBE进镜方式的准确性。结果最终共60例患者CE完成全小肠检查且其诊断经DBE证实而纳入研究。共行60例次DBE检查,包括41例经口和19例经肛检查,所有患者CE检出病灶均经首次DBE检查证实。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显示,根据cE时间指数临界值0.6,本组患者DBE进镜方式选择的准确性为100%。结论DBE是一项有效地证实CE诊断的方法,在cE完成全小肠检查者中根据CE时间指数能够准确判断DBE的进镜方式。  相似文献   

15.
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消化道疾病患者及健康查体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胶囊内镜显示病变38例(84.4%),其中小肠血管畸形18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良性狭窄1例,增生性病变1例,胃肠息肉6例,末端回肠炎2例,小肠肿瘤2例,十二指肠溃疡3例,胆汁反流性胃炎2例;7例无阳性发现。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不适及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对胃及小肠病变检出率高,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长期腹泻、腹痛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借助胃镜完成小儿胶囊内镜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囊内镜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儿童,已成为检查小肠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胶囊内镜大小为26 mm×11 mm,对于小儿,其相对较大的体积可能造成患儿吞咽困难。我们完成了2例患儿经胃镜辅助下实施的胶囊内镜检查,该2例均因年龄因素不能自主吞咽胶囊内镜。  相似文献   

17.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内镜的有效长度和可到达的部位,限制了小肠的内镜检查.尽管有小肠镜,但其操作困难和部分患者对小肠镜检查难以耐受,使小肠镜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放射技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较小的、浸润性或炎性病灶的诊断相对不敏感,从而使小肠疾病缺乏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行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共60例,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17例,慢性腹痛腹胀、腹泻4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结肠镜检查未发现相关病变,其中40例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结果 60例患者全部检查成功,未出现并发症,胶囊在小肠内工作时间平均为286.8 min(58~540 min)。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胶囊顺利通过回盲瓣到到达结肠53例,未通过7例,60例患者中有8例胶囊在胃内滞留时间超过2 h,60例胶囊全部在检查结束后顺利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平均时间为15 h(9~32 h),60例中发现病变者45例(75%),包括血管畸形、毛细血管扩张、小肠息肉、克罗恩病、溃疡性小肠炎,炎症性肠病,小肠黏膜下肿物,小肠癌等。结论 1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的检出中有其独到之处,无痛无创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2胶囊内镜的出现,使得小肠疾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3检查前充分的肠道准备,对检查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检查之前,对于患者的适应症要严格把握,详细的病史询问对于阅片及检查结论有着关键的指导作用;5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胶囊滞留胃内,胃肠动力药的应用及胃镜介入治疗是非常必要的;6胶囊内镜与小肠镜之间互补应用,对于提高小肠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小肠镜检查技术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小肠疾病的检测上仍存在许多盲区与不足,部分患者对小肠镜的检查也难以耐受。2000年5月在美国举行的消化病周会议上,胶囊内镜的报告引起了消化内镜界极大的兴趣[1]。胶囊内镜又称M2A,由以色列 Given Imaging公司制造。它是一个尺寸为11mm×30mm药丸大小的无线肠镜,由电池、光源、成像系统和传送器等部件构成[1,2]。这种无创性的检查不仅能达到目前内镜普遍难以到达的小肠位置,而且可获得清晰的图像,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仪器设备及原理 胶囊内镜的仪器设备包括进入人体的胶囊、外部接收和控制设备以及数据分析设备[3]。胶囊由电荷耦合照相机、微波发射器、天线、光源和电池构成;外部接收和控制设备由天线、彩色监视器、微波信号接收器、记录器和操纵杆构成;数据分析设备是装有RAPIDIM软件的计算机工作站。  相似文献   

20.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CE)因无痛无创、非侵入的特点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广泛青睐,检查适应证在各项临床研究中不断得以完善,作为消化道系统无创性诊断的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虽然CE具有方便、快捷、舒适等优势,但检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图片给对临床医生带来较大的阅片压力,快速且可靠地阅片成为临床医师的挑战。如何高效准确地进行胶囊内镜图像阅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