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导管不典型增生和良性上皮增生中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的差异.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乳腺病变组织中HPV 16、18型表达.结果:HPV 16、18型感染率、共同感染率和总感染率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非典型增生中均高于良性上皮增生.结论:HPV 16、18型感染与乳腺癌前病变有关,是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局限于乳腺导管系统内恶性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通常起源于一个导管束,常位于近乳头的导管内,亦可发生在远离乳头的小导管内。因尚未侵及基底膜和周围乳腺间质,故通常不进入局部脉管系统和淋巴道而发生转移,属癌前病变,但具有发展为浸润癌的潜能,及早发现其治愈率极高~([1])。因此,作为早期发现和/或诊断乳腺癌等乳腺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3.
气管插管后 ,保持呼吸道通畅 ,需随时清除分泌物 ,反复断氧吸痰 ,会导致病人低氧血症。为此 ,我们研制一种导管新型接头 ,经临床应用 ,获得满意效果。研制及使用方法 新型接头用聚苯乙烯复合材料 ,制作成高韧度透明的导管新型接头 (见图 1)。主要构造 :(1)氧气吸入口 ;(2 )吸痰口 ;(3)气管导管衔接口 ,其口径分别与各型号气管导管的内径相配套。新型接头的氧气吸入口与麻醉机螺纹管前方的 Y型接头相接 ,导管衔接口与气管导管相接 ,其吸痰口通常是关闭的 ,吸痰时 ,依吸痰管的粗细可打开第一或第二个软胶皮盖 ,轻柔地将没带负压的吸痰管从吸…  相似文献   

4.
乳头溢液     
在评价乳头溢液的意义时,首先要确认是真正的乳头溢液,即是由乳腺导管排出来的。假性的溢液可因Paget氏病时乳头糜烂、乳头外伤或由于反复感染造成乳导管瘘等的分泌物。乳头溢液是一个临床上重要的症状。仅次于乳腺肿块,是乳腺外科病人就诊时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发生率】在纽约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从1960~1969的10年中有3,287例乳腺手术,其中259例(7.8%)有乳腺溢液。全部手术病例中,2,367例(71.9%)为良性病变,其中230(9.7%)  相似文献   

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因其常合并上皮非典型增生,有继发浸润性癌危险[1]。营口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07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共100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3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因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病例100例。所有病人均经病理及术后免疫组化确定为乳腺导管内乳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in situ,DCIS)在组织学上定义为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尚未突破基底膜而仅局限在导管内的恶性肿瘤[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乳腺X射线检查技术不断进步,使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癌,尤其是DCIS检出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乳腺囊性增生病与乳腺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乳腺囊性增生病 (cystichyperplasia)是乳腺增生性病变中的一种或增生过程中的一个临床阶段。因其组织病理学表现较为复杂 ,故在百多年来对该病研究认识的过程中 ,命名也较为混乱 ,诸如纤维囊性病、乳腺结构不良、周期性显著性乳腺病、乳腺腺病、乳腺上皮增殖症等不下 10余种。但从其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尤其与乳腺癌有一定相关性的角度考虑 ,称其为乳腺囊性增生病为宜 ,既点明了乳导管扩张成囊和乳导管上皮增生两种具有主要临床体征的病理学改变 ,又有增生过度与发生癌有相关性的含义。1 病因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肌上皮细胞标志物CD10,p63及calponin在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10,p63及calponin在乳腺普通型增生(UDH),非典型导管上皮增生(ADH),导管原位癌(DCIS)和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分析其在乳腺良、恶性上皮病变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3种标志物在UDH,ADH和DCIS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主要表达于导管周围的肌上皮。该3组间calponin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p63的表达量依次为UDH组>ADH组>DCIS组(均P<0.05);CD10的表达量在UDH组与ADH组间无明显差异,但两组均明显高于DCIS组(均P<0.05)。IDC组几乎无CD10和p63的表达,肿瘤间质有少量calponin的表达,与前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 5)。结论联合应用CD1 0,p6 3及calponin标志物的检测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CD1 0和p6 3特异性较好,而calponin的敏感性较好,但特异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病(mastopa-thy),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一种非炎症性、非肿瘤性病变[1]。常见于中年女性,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主要表现为乳腺导管上皮不同程度增生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或乳腺导管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乳头状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  相似文献   

10.
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周围乳腺炎复合症(MDE-PDM)是第二个常见良性乳腺疾病.乳腺导管扩张是临床和巨体描述,而导管周围乳腺炎则是组织学描述,前者名词由1850年Birkett首先提出,后者由Bloodgood首先介绍,多少年来未受到外科医师重视,作者归纳有关信息供临床参考:1.检查乳晕下末端乳腺导管应列为常规检查内容,轻按挤出的乳头分泌物作涂片细胞学检查.2.存在持久的非周期性乳痛症,尤其伴有乳腺局限压痛区,给予短期抗生素是有帮助的.3.在非哺乳期妇女,存有短期或持久的乳晕下压痛和周围乳腺肿块者,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显示亚急性炎症,常见泡沫状巨噬细胞和类内皮样组织细胞.涂片提示化脓性感染,先给抗生素,常需手术治疗.4.在40岁以下妇女,乳晕周围脓肿常与单一导管疾病有关.脓肿引流后,需行有限的导管切除和瘘管切除术.5.在绝经和绝经后发生的乳腺脓肿,或多个导管存有异常,引流后切除乳腺大导管.常需反复手术.6.乳晕下感染和肿块可扩展至乳腺组织,酷似炎性乳腺癌,偶见结节性红斑等全身表现.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无帮助.脓肿可呈扩展和多房性,必须引流,脓肿壁活检可见类肉瘤样肉芽组织,最终需要切除大导管.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早期乳癌最理想的首选治疗尚有争议。近20年来,改良根治乳腺切除术已取代了传统的Halsted根治性乳腺切除术。近年来,单纯肿块切除术加放疗虽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和最佳的整容效果,但局部复发对某些患者仍有高度危险。为了鉴别不适于这种联合治疗的患者,作者对采用该治疗的226例Ⅰ~Ⅱ期浸润型乳腺导管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病理复习。本组各例均着重了解下列病理特征:(1)核的分化程度;(2)原发灶中导管内癌的程度;(3)在大体正常的邻近乳腺组织中是否存在导管内癌。全组均采  相似文献   

1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是乳头溢液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文报告1982~199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10例,其中单发性管内乳头状瘤90例,多管性管内孔头状瘤病20例,文中时其症状、诊断、治疗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本病虽属良性肿瘤但有一定癌变率,一般认为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病生物学特性倾向于癌变,是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1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是临床诊治上较为棘手的一类疾病,大多以乳头血性或浆液性溢液为主诉,在临床、病理诊断和术式选择上均存在困难和争论。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分类乳腺导管内  相似文献   

14.
纤维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内视镜(FDS)在诊断治疗乳头溢液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98例非哺乳期乳头溢液患者行109次乳管镜检查,分别进行药物灌注、乳腺病变导管小叶切除、乳腺象限切除、乳腺区段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腺切除加腋淋巴结清扫术。结果:乳管扩张症56例,行药物灌注治疗,54例症状消失,2例行手术治疗;化脓性乳管炎2例,均治愈;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34例(1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行导丝定位下乳腺区段切除,其中5例行象限切除;3例导管内癌,行乳房切除或病变乳管在内的乳腺象限切除加前哨淋巴结活检,3例导管浸润癌,行乳房切除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综合治疗,随访未见复发。讨论:FDS提高了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率,因能直接观察到乳管上皮及导管腔内情况,据其制定治疗方案,减少患者损伤。  相似文献   

15.
乳腺良性导管腺瘤的表面可能拟如癌,因而施行了不适当的乳腺切除。作者强调手术前要获得组织学报告。报告一例75岁女性病人,4天来右乳腺有分泌物。乳腺节段变色两周,但无肿块、疼痛或乳头分泌物。检查发现乳头内翻,下外象限有挫伤区5×5cm,伴中央溃疡,并有臭味分泌物。未触到肿块和相应的淋巴结病变。左乳腺正常。临床印像为局部晚期癌,安排做清扫型乳腺切除。  相似文献   

16.
���ٵ�������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病变主要包括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临床上常见对两种疾病概念的混淆 ,亦有者将多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作为同一疾病。经过进一步研究 ,临床和病理学家已经取得一致意见 ,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不是同一概念 ,其临床、病理学和生物学特点各不相同 ,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是乳腺增生症多种病理组织学形态改变的一个类型。乳腺增生症是妇女最常见的一种因内分泌功能失调所致乳腺上皮和间质增生和复旧不全所引起的非炎症性、非肿瘤性乳腺疾…  相似文献   

17.
乳管镜检查在乳头溢液中的地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约 10 %的妇女在常规体格检查时可以被发现有乳头溢液 ,其中 35 %~ 4 8%的患者病因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瘤病 ,约 10 %的患者为恶性肿瘤[1、5] 。本病的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自乳腺导管内窥镜成功应用于临床检查后 ,使我们能在电视屏幕上直接观察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上皮及导管腔内的情况 ,并追踪其变化 ,做出诊断。使乳头溢液的病因诊断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乳头溢液的病因女性的乳腺中都有 15~ 2 0条主乳管 ,分别开口于乳头 ,再呈树枝样分支进入乳腺组织。当这些主乳管、分支及其周围…  相似文献   

18.
单侧全乳巨纤维腺瘤误诊为巨乳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腺纤维瘤病为青年女性的多发病,其发病原因与体内雌激素过度刺激或局部组织对雌激素的刺激特别敏感,导致乳腺导管上皮和间质异常增生有关,其中直径超过7 cm的瘤体被称为巨纤维腺瘤[1].该病容易被误诊为乳腺叶状囊肉瘤、乳腺癌,而误诊为巨乳的情况少见报道.2009年2月,笔者诊治了1例以巨乳为首诊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乳腺腺肌上皮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姜军 《临床外科杂志》2007,15(6):375-376
乳腺腺肌上皮瘤(adenomyoepithelioma,AME)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肿瘤,它同时混合有腺上皮成分并伴肌上皮明显增生,由于临床病例较少,其定义一度模糊,易与其他乳腺疾病混淆。WHO(2003)乳腺肿瘤新分类中,将其归于肌上皮病变中,并明确定义为:有腺上皮内衬的腔隙,周围主要由实质增生为主、形态各异的肌上皮细胞组成。少数情况下,乳腺腺肌上皮瘤的腺上皮、肌上皮或两种成分均可转变为恶性。因其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深入认识。一、流行病学情况乳腺腺肌上皮瘤发病率低,迄今被报道的总病例不超过200例,国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作为一种活检方式在筛查早期乳腺癌中的价值。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对568例(1071个结节)临床触诊阴性,且直径<10 mm的乳腺结节行乳腺微创旋切术,超声探头引导下纵向进针,横向旋切,将切除的标本立即行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制定进一步手术方案。结果 每个结节旋切时间(3.1±1.3)min。555例(97.7%)共1058个结节为良性病变,其中腺纤维瘤672个,乳腺腺病伴腺瘤形成趋势(含乳腺腺病) 371个,导管内乳头状瘤6个,其他良性疾病(乳腺炎、上皮增生活跃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等) 9个。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0.4%),再次进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恶性病变11例(1.9%),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例,导管原位癌3例。BI-RADS 3类426例中4例乳腺癌,恶性率0.9%(4/426);4a类142例中7例乳腺癌,恶性率4.9%(7/142)。结论 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定位精准、创伤性小、安全可靠,在触诊阴性的乳腺小结节(≤10 mm)中作为一种活检方式筛查早期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适合乳腺BI-RADS 3、4a类合并乳腺癌发病高危因素,不宜定期观察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