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营养混合液静脉营养在危重新生儿应用中的营养支持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不能经口喂养的l06例危重新生儿采用全胃肠外营养(IPN)或部分胃肠外营养(PPN)。将患儿所需的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电介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及混合为一,采用周围静脉途径输入。结果:106例危重新生儿,治愈98例,死亡8例(其中放弃治疗5例)。89例体重有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l0.6g/d,17例体重不变。无l例体重下降。出现一过性高血糖35例,胆汁淤积性黄疸3例。结论:全营养混合液周围静脉营养治疗是危重新生儿营养及代谢支持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喂养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8例早期开始(〈2天)胃肠道喂养为喂养组,16例禁食(≥5天)予静脉营养为对照组,比较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每天增加体重、住院日期及出现的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喂养组较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显著缩短(P〈0.001);每天增加体重、出院体重显著增加(P〈0.001);而出现院内感染、硬肿、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高血糖等并发症显著减少(P〈0.01)。两组呕吐、腹胀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理想的营养供给途径,应尽早开始胃肠道喂养,可以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存活率和存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变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供给方法,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减少静脉营养的并发症.[方法]选择3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营养供给采取部分肠道喂养,剩余由静脉补足的方法,与以往单纯采用全静脉营养提供营养的3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对照.[结果]观察组静脉营养时间与对照组静脉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所需营养,部分经肠道喂养供给,剩余部分由静脉补足的方法,可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使其很快适应宫外生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营养在早产低体重儿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0例早产低体重儿随机分为传统静脉营养组和早期静脉营养组,各30例。早期静脉营养组从出生后第1d开始应用静脉营养,传统静脉营养组应用传统静脉营养治疗。观察2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增加体重、住院时间、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1周后各项生化指标。结果早期静脉营养组恢复体重时间、住院时间、过渡到胃肠道喂养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静脉营养组(P〈0.01),增加体重明显重于传统静脉营养组(P〈0.01)。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期间各项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静脉营养能更好地满足早产低体重儿的能量需求,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1例静滴脂肪乳营养混合液外渗致皮肤坏死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乳营养混合液可提供人体营养所需的热量和必要的脂肪酸,是临床常用的全胃肠外静脉营养能量补充药物,儿科常用于低体重儿的常规治疗,可使新生儿成活率明显提高,体重增加,并发症减少,我院儿科病区在使用静脉滴注脂肪乳营养混合液时,出现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皮肤坏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护理的经验,更好地促进惠儿的生长发育.方法对28例应用静脉营养混和液治疗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28例均采用药房制剂室配制的静脉营养混和液,行脐静脉输入.护理时须注意:感染的预防及导管的维护,与糖代谢紊乱有关并发症的预防,与脂肪代谢紊乱有关并发症的预防,胃肠道外营养治疗中还须注意的其他问题.结果除1例死于呼吸衰竭外,27例顺利完成治疗,患儿体重平均每天增长15.6±9.7g,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胃肠道外营养是危重新生儿康复的基础,良好的护理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改善进行部分静脉营养(PPN)的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糖耐量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运用电脑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的方法对15例日龄3~15d、孕周25.3~28W、出生体重<1000g的ELBW高血糖症(>9mmol/L)进行治疗,根据不同血糖浓度调节静脉滴注胰岛素的速度,同时监测血糖浓度(q1~4h),观察血糖下降到正常的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在血糖浓度<9mmol/L时逐渐停用胰岛素。结果15例ELBW血糖浓度为(12.6±1.9)mmol/L,开始治疗时间为(132.2±57)h;静脉滴注胰岛素的速度为(0.08±0.32u)/(kg·h);高血糖持续时间为(160.9±34.8)h,胰岛素持续应用时间为(223.4±77.8)h,血糖恢复正常时间为(30.4±17.8)h;补葡萄糖速度为(17±2mg)/(kg·min),达到完全热卡时间为(166±31)h。其中2例出现低血糖。结论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能安全、有效地改善ELBW对葡萄糖的耐受性,使ELBW获得足够的热卡,达到能量需求,使糖耐量低下的ELBW增加体重。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23例胎龄<28周的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过程中,制订合理的喂养方案并通过母乳喂养、舒适体位、合理胃管固定及管理等措施,使早产儿能够尽快适应肠道营养供给,增加营养支持,达到稳定生长并减少并发症的目的.本组患儿平均胎龄(26.96±0.62)周;住院天数(77.17±16.55)d;出生体重(976.30±167.77)g,出院体重(2945.44±685.30)g;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2.08±3.03)d,恢复出生体重后日均体重增长(30.50±6.66)g.本组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2例(8.7%)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  相似文献   

9.
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质量<1500 g的早产儿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存活者后遗症发生率较其他早产儿更高.因VLBWI存在着营养上的缺陷,出生时营养储备少,容易患疾病,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感染等.所以合理喂养对提高VLBWI的存活率至关重要.笔者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 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住的110例VLBWI患儿的喂养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质量<1500 g的早产儿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存活者后遗症发生率较其他早产儿更高.因VLBWI存在着营养上的缺陷,出生时营养储备少,容易患疾病,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感染等.所以合理喂养对提高VLBWI的存活率至关重要.笔者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 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收住的110例VLBWI患儿的喂养护理情况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在新生儿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2例出生48h内行腹部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给予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28例和对照组(给予早期全静脉营养)24例。实验组在留置胃管情况下于出生6~24h后开奶,并给予静脉营养;对照组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病情稳定后开奶并逐步加奶。结果:两组术后3d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均较术前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左右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体重改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随着患儿身体恢复,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上升至正常值范围,体重增加,且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拔除胃管时间、达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的早期微量喂养结合静脉营养,可改善新生儿腹部手术后的营养状况,缩短达到足量喂养时间,维持并促进体重增加,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I)的成活率逐渐提高,存活者的后遗症虽有减少,但如何有效地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提高VLBWI成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我科NICU 2003年5月-2005年5月收治VLBWI 84例,总结了各种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84例中男52例,女32例,孕周均≤32周,其中≤30周8例,~31周26例,~32周50例,平均胎龄(30.8±1.2)周。体重<1 000 g 3例,~1 250 g 22例,~1 500 g 59例,平均体重(1 241±105)g。2.主要并发症。84例患儿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并发呼吸暂停67例,肺透明膜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极低体重早产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实施两种不同喂养方法的效果比较,探讨适合VLBWI生长发育及疾病康复的喂养方式。方法将70例VLBWI随机分为经口胃管喂养组和经口十二指肠喂养组,每组各35例,均用同一种配方奶喂养,均从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分别记录其在住院期间喂养并发症的发生、体重增长量及住院天数。结果两组VLBWI喂养并发症的发生、体重增长量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LBWI出生后早期采取经口十二指肠喂养法优于经口胃管喂养法,其喂养相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危重早产儿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危重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方法将58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27),观察组于入院2~5日TPN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体重增加及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愈率(90.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0.3%)(P〈0.05)。结论周围静脉全胃肠外营养可明显增加危重早产儿的体重,对提高危重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确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淑云  魏春兰  赖汝萍 《全科护理》2012,(31):2902-2903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极低体重早产儿(VLBWI)体重的影响。[方法]将90例VLBWI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经口胃管喂养,观察组采用经口饲或滴管加口胃管喂养。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胎便排尽时间、体重增长、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胎便排尽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LBWI出生后早期采取经口饲或滴管加口胃管喂养,能减少VLBWI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量喂养在危重新生儿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江苏响水县人民医院2006-2009年住院重症新生儿89例随机分成微量喂养组和胃肠外全静脉营养组,观察两种不同营养方式新生儿治疗转归。结果不论是早产儿或足产儿,微量喂养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产后吸入性肺炎、胃肠功能、窒息、呼吸暂停发生率均不增加;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全静脉营养组。结论微量喂养并不增加危重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而且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可减轻黄胆,有利于体重增加等身体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氨基酸营养治疗在早产儿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体重在1~2.5 kg的早产儿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出生12 h开始使用氨基酸3.0 g/(kg·d);低剂量组:出生24 h后使用氨基酸,剂量从1.0 g/(kg·d)开始,每日增加0.5 g/(kg·d),直至总量达3.0 g/(kg·d)。两组均及早开始胃肠内微量喂养,同时按常规治疗并发症。结果:高剂量组体质量下降,体质量回升天数均低于低剂量组;两组总胆红素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NEC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低剂量组中出生体重为1~1.5 kg的低体重组最大体重下降值、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开始持续肠道营养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一般资料有效性指标均与同组体重1.5 kg的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NEC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大于1 kg小于2.5 kg的早产儿在出生12 h开始静脉微量泵匀速输注小儿复方氨基酸3.0 g/(kg·d),可明显减少体质量下降,缩短体质量回升天数,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住院费用。但高剂量组总胆红素尿素氮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样本量较少,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8.
静脉营养支持在先天性食管闭锁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湛  陈捷  何悦概 《临床医学》2004,24(2):8-10
目的 :探讨静脉营养支持在先天性食管闭锁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 :11例TPN组患儿在围手术期输注全营养液 ,平均热量摄入 64± 11kcal/kg/d ,9例对照组患儿输注葡萄糖及血浆 ,平均热量摄入 3 9± 8kcal/kg/d。结果 :TPN组TPN前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无下降 ,体重平均增加 16± 2 4g/d。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总蛋白、白蛋白下降 ,体重平均减少 2 1± 3 2g/d。两组体重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P <0 0 5 )。结论 :合理的TPN能改善食管闭锁患儿的营养状况 ,维持并促进体重的增加 ,减少并发症 ,改善预后。合理应用TPN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简易喂养法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通过简易喂养法在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应用 ,以期探讨一种新的喂养方法 ,既能避免静脉营养的高昂费用及经鼻、经口胃管喂养的某些弊端 (如影响患儿肺功能等 ) ,又能有利于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方法设简易喂养法组为观察组 ,同期应用其它方法组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儿肠鸣音正常与否 ,有无腹胀发生 ,胎便排出情况 ,黄疸持续时间及体重增长 (从出生第 7天开始到出院平均每日增长克数 )情况。结果肠鸣音正常、未发生腹胀者观察组 2 6例 ,占 86 7% ,对照组 2 6例 ,占 74 2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胎便排尽时间观察组平均 7 4 7天 ,对照组平均 7 1 4天 ,黄疸持续时间观察组平均 9 5 3天 ,对照组平均 1 3 91天 ;体重增长观察组平均每天 1 1 78g ,对照组平均每天 9 1 5 g ;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 1 4 5天 ,对照组 1 8 2 6天。结论简易喂养法对早产儿及部分低出生体重儿较静脉营养费用低 ,较经鼻、经口胃管喂养经济方便 ,效果好 ,且能促进患儿胃肠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 ,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0.
郭雪梅  罗峰  曾小贞  凌永昌 《全科护理》2022,(27):3803-3806
目的:探讨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早期应用舌下黏膜滴注初乳干预进行肠内营养建立的效果。方法:选取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4月—2021年12月出生的75例ELBWI/VLBWI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对照组),每组25例。A组在出生第2天~第6天给予舌下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