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秀丽 《临床荟萃》2007,22(1):24-25
随着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广泛应用,大剂量输血和疑难复杂手术增多,使临床应用血小板的数量也急剧增加;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同时还可以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控制非适应证输血对临床输血合理性的影响,探讨提高临床输血合理性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控制非适应证输血前(2005年)和控制非适应证输血后(2006年)临床输血适应证符合率及使用血液成分构成比的变化。结果2005年和2006年临床输血适应证符合率分别为66.6%和89.7%,P<0.05;红细胞使用率分别为34.9%和45.8%,P<0.05;血浆使用率分别为41.9%和26.6%,P<0.05。结论控制非适应证输血可有效提高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水平。  相似文献   

3.
成分输血(第六讲)——四、血小板输血(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四)剂量每袋内血小板含量与供血者原有的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计数愈高愈好.美国血库协会(AABB)要求,至少在75%室温保存的常规制备(手工)的血小板浓缩液(PC)中,每袋(由全血450ml制成)含血小板至少5.5×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规范化输血培训来提高输血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降低缺陷发生率,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规范化输血培训前的归档护理文件98份设为对照组;实施规范化输血培训后的归档护理文件104份设为试验组,通过实施发放文件资料、简化和修订输血相关护理记录单、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等规范化输血培训的方式,使全院护理人员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输血安全的重要性,加强输血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控制。结果:试验组的输血归档病历的护理文件书写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各项输血护理文件缺陷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输血培训可以明显提高输血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减少书写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大量输血方案(MTP)是指以标准流程的形式指导大出血和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涉及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的输注及重组凝血因子的使用时间、剂量和时间等方面.该过程需要急诊科、外科、检验科、血库等多部门的积极协作.MTP可优化血液制品的输注流程,避免在危急和快速运作情况下发生错误,可减少血液制品的使用总量,提高输血效率,减轻创伤性凝血病的严重程度,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现就MTP及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宗旨是提供血小板输血疗法指南,其中包括血小板输血适应证;血小板浓缩剂的控制和管理;血小板输血效果的评估和血小板输血无效性病人的处理,以及血小板输血后的反应等。此外,还就对可能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进行输血支持治疗提出一些建议。血小板输血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滤除白细胞成分输血技术能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改善浓缩红细胞或浓缩血小板的保存条件;对于降低术后感染、肿瘤复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TAGVHD)、输血相关性肺微血管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库血中细菌数量等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阶血输往及济协代替骨髓进行造血于细胞移植为近年来的血液方面重大进展,我院对30例多次输血及浓缩血小板输往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检测,其中14例阳性,为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或输血后紫机采用脐血输往疗效好。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1993年5月至1996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均有多次输血及浓缩血小板输控或有输血后反应,经血小板抗体检测,其中14例阳性。2.方法:①血小板抗体筛选采用混合被动凝集法一MPHA,日本柴田详一提供抗体血清,由哈尔滨市中心血站血型试验室监测。②脐血收集:选择甲乙丙型肝炎…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病人的成分输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或淋巴)干细胞的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 (白血病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并浸润肝、脾和淋巴结等组织器官,使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受到抑制.白血病病人由于正常血细胞一种或多种减少,其病程的某一阶段,或为保证化疗周期的顺利完成,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经常需要输血.因此,应正确掌握白血病病人的输血原则和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杨珊  李聚林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105-1106,1110
血小板输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用于由血小板减少症所引起的出血可减少患者的出血死亡率,对一时性或慢性骨髓障碍的患者是良好的维持疗法,尤其是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肿瘤患者。在化疗、放疗和抗癌药物治疗的同时,血小板输注可以作为辅助疗法,借以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和治愈率。但是随着血小板成分输血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二三级医院输血科(血库)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随着输血事业快速发展,输血科(血库)对保证临床血液安全作用极为显著.目前,医院用血管理相对薄弱,基层医院输血事故时有发生.输血科(血库)具有"血液收发、交叉配血"等职能,而且还是"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实施"功能的临床科室.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输血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90年11月在美国洛杉矶市召开了国际输血协会和美国AABB联合大会。会上发表了许多输血领域的论文,其中关于90年代输血前景的文章,对我们国家正在蓬勃发展的输血事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90年代输血的方针政策荷兰Paul V指出,对输血的适应证和输血的危险性在过去的10年中已经过了反复的论证。认为无论是全血还是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和浓缩红细胞,输前应有明确的指征。对输血的副作用,Anneke Brand认为,输血如同用药,其原则是必须利大于弊。由于输血造成  相似文献   

13.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第一条 为了规范、指导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第三条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生血方对防治肿瘤患者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及减少成分输血的作用。方法将72名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6名患者在放化疗同时口服生血方;对照组:36名患者单纯接受放化疗;观察2组骨髓抑制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出现毒副反应的例数分别为24、34、21,仅1名患者因重度贫血输注红细胞2 U;对照组患者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出现毒副反应的例数分别为34、35、27,有3名患者因贫血输注红细胞2 U,有1名患者因血小板Ⅳ度抑制需要输注血小板治疗。实验组患者血红蛋白抑制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生血方可减轻放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有明显保护作用,从而起到减少成分输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输血后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附1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反复输血(血小板)的患者,可产生血小板无效输注。血小板同种抗体是导致无效输注的主要原因。为了探索输血后血小板同种抗体产生的情况,及其在血小板输注疗效中的意义,对118例多次输血的患者进行了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包括PAIgG、PAIgM和PAIgA)  相似文献   

16.
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5,自引:7,他引:58  
血液作为一种组成复杂的组织已经常规应用了一个世纪,自1818 年发现其种属特异性和1900年发现红细胞抗原主侧配血以来的半个世纪,人们主要关注输血后白细胞引起的各种效应[1].20世纪70年代报道用离心法去白细胞以减少输血副作用后,去白细胞也逐渐常规应用于制备各种血液制品,去白细胞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2].近年来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都表明,去白细胞具有三项已得到国内外输血界公认的减少同种异体输血副作用的效果: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防止HLA同种免疫和血小板输注无效;降低传播白细胞相关传染性病原体(CMV、HTLV-I/Ⅱ)的危险性.有资料显示在以下几方面也可能有效:①防止输血传播C MV、HTLV-Ⅰ/Ⅱ以外的病毒,清除细菌和寄生虫;②防止或消除输血相关免疫抑制综合征;③防止输血后GVHD(PTGVHD);④降低传播克劳伊氏病(CJD)和新型变异克劳伊氏病(nvCJD)的危险性.正是最后一点促使英国在19 99年底制定了常规去白细胞输血政策.  相似文献   

17.
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民  周文杰  王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3):2573-2574,2577
目的观察不同输血量对患者出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相应的输血对策。方法对185例普通失血患者(A组)和56例容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B组)进行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测定。结果 A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A3组(输血量大于或等于12 U)的患者输血后比输血前有明显变化(P0.01)。B1组(输血量小于或等于6 U)的患者与A1组相比,输血后凝血功能有变化(P0.01)。结论普通失血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6 U,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输血量大于或等于3 U时,可结合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和冷沉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阐述不同成分用血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对各类成分用血输血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各成分用血输血反应的认识和处理能力。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各种血液成分输血后所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3 850例输血患者中,共发生输血反应65例,总输血反应率为1.69%,悬浮红细胞1.25%,冰冻血浆3.75%,血小板2.50%,滤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90%,滤白细胞冰冻血浆1.80%,冷沉淀2.50%。血小板与冷沉淀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血液制品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次数为1、2、3和大于或等于4次输血反应构成比分别为1.45%、1.61%、2.00%和3.80%,由输血次数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占输血反应的53.85%,妊娠史占输血反应的30.77%。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64.8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2.60%。结论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应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以减少输血反应。输血次数越多,输血反应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近6个月内临床输血申请单质量缺陷的种类及比例,探讨缺陷的发生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方法 分析统计近6个月内临床输血申请单中3大类,共17个小类质量缺陷.结果 经整理统计分析:配备血用途填写混淆、输血检查项目不全,无妊娠史(女性患者)占输血申请单前3位.相对于其他14类质量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临床输血申请单整体信息中17小类质量缺陷仍需要同等重视.结论 规范临床用血行为,增强医护人员责任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真正提高临床用血安全,避免因输血产生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20.
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成分输血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出凝血功能的变化及输血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肝移植术前肝功能Child分级均为C级 ,出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的 19名患者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成分进行纠正。无肝期采用体外静脉转流 ,术中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出凝血功能变化及出血量 ,根据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各项出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给予相应的输血处理 ,分别以术后生存情况和围手术期输血量分组 ,分析各种输血因素对移植术中、术后的影响。结果 在术前肝功能分级、出凝血功能、手术方式、方法、时间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输血总量、红细胞用量、冰冻血浆用量与术后存活率呈明显负相关 ,偏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75 18(P <0 .0 1)、- 0 .710 4 (P<0 .0 1)、- 0 .5 14 4 (P <0 .0 5 )。死亡组输血量明显高于存活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输血量≥ 10 0 0 0ml组死亡率明显高于输血量 <10 0 0 0ml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所有病例中无一发生输血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颅内出血。结论 术前充分纠正出凝血功能异常 ,术中进行动态监测 ,及时通过各种血液成分在品种和剂量上的合理输注进行调控及应用去白细胞输血等新技术 ,可保证原位肝移植手术顺利进行 ,有效降低输血总量 ,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