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目的] 研究早产儿早期不同营养方式对出院时体重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临床对照研究方法,分别选取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两个时间段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一致.实验组采用胃肠内早期营养,微量喂养代替禁食,管饲的同时提供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采用晚喂养,喂养不耐受时采取禁食,喂养过程中未采取非营养性吸吮等营养方式.对比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住院一段时间后,两组体重开始增长时间,到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天数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结果] 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时间,到达足量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天数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体重增长速度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早期实施胃肠内营养对早产儿追赶性生长有一定的意义,亦可有效的降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
吴慧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1):1198-1200
目的 评价早产儿不同时期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1年9月-2012年12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符合入选条件的191例早产儿住院情况及出院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以体重进行评价,出生时、出院时及矫正胎龄至48周时、6月龄时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分别为19.4%、32.5%、24.7%,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以出院体重评价,胎龄、出生体重10、有肠外营养PN、首次应用PN日龄、应用PN持续时间是早产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影响最大的因素。3)以矫正至6月龄时体重评价,出院体重10是早产儿发生出院后生长发育迟缓的最大影响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及EUGR早产儿管理;对早产儿的不同时期均应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早产儿在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P10相应宫内生长曲线)。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出院的早产儿318例(入院胎龄评分<37周;入院日龄<24小时;住院天数≥7天;具有完整的出生体重、头围和出院体重、头围),胎龄评分采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简易胎龄评分法,宫内生长曲线值采用中国15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头围值(1986~1987年),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结果318例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以出院体重评价为48.7%,以出院头围评价则为21.1%;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入院胎龄对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和非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呈非正态分布,非参数检验2组差异有显著性(Z=-2.659,P=0.008);出生体重对2组呈正态分布,单向方差检验2组差异有显著性(F=97.366,P=0.000)。结论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在早产儿中仍然是严重的问题,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5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历资料,参考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分为宫外生长迟缓组(32例)以及非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22例),比较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宫外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患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包括出生胎龄、体质量恢复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口服热卡以及宫内生长迟缓等,而高危因素包括体质量恢复时间、宫内生长迟缓、出院时口服热卡较少以及肠内营养开展时间较晚,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高危影响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干预,早期对患儿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与早期积极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on,EN)的应用,极低体重儿和超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升高,生后营养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近年来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越来越受重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不仅关系到早产儿近期体格发育和并发症,还会影响到远期的健康。而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早产儿出院时生长落后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浙江温州地区医院住院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 000例早产儿为调查对象,以研究对象体质量、身长及头围作为评估指标,根据体质量和胎龄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早产儿体格生长发育及神经发育情况,并寻找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根据早产儿体质量、身长及头围进行评估,早产儿出生时宫内发育迟缓率分别为12. 0%、12. 0%、13. 0%,出院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分别为40. 0%、31. 0%、22. 0%。按胎龄分组:≥34周早产儿体质量、身长及头围均明显高于30周、30~34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30周组、30~32周组出生后6个月发育商粗大动作能和精细动作能力及应物能明显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按体质量分组:1 500 g组在出生后1、6个月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及发育商各指标均明显低于1500~2 250 g、≥2 250 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语言、应物及应人能方面评分明显低于非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浙江温州地区早产儿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较高,且胎龄越低、出生时体质量越小,其越易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出生后经积极干预,出生体质量越轻、胎龄越小早产儿体格生长发育与神经发育越差,且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者神经发育较非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者差。所以要加强观察和积极干预,避免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和神经发育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270例于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存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历资料;将患儿分组为宫外生长迟缓与非宫外生长迟缓.统计患儿宫外生长迟缓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出生胎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出院口服热卡,出院日龄,宫内生长迟缓为影响患儿宫外生长迟缓的相关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宫内生长迟缓(OR=9.479),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晚(OR=3.798),出院时口服热卡摄入少(OR=1.929)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长(OR=2.459)为影响患儿宫外生长迟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加强极低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相关危险因素的预防,积极规范营养支持,对极低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影响早产儿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EUGR)发生的相关因素, 为制定预防早产儿发生EUGR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本院NICU 2012年2月-2013年2月出生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出院胎龄(周)=入院胎龄+住院天数/7;宫内生长曲线值采用中国15个城市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重值;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定义为生长指标≤P10(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结果 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66.2%, 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37.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71.3%, 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组EUGR发生率为44.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中, 宫内发育迟缓、感染、生后体重下降时间是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结论 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 发生EUGR的可能性越大。导致EUGR的因素是多重的, 其中IUGR及感染、生后体重下降时间对EUGR影响最大, 应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 重视早产儿早期营养, 缩短患儿的体重下降时间是避免EUGR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与生长发育监测研究,探讨半量强化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14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出院后个体化营养强化方式(半量强化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分为两组,监测纠正周龄40周、52周时身长、体质量、头围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14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纠正周龄40周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分别为35.25%、32.43%、14.41%;纠正周龄52周时分别为9.52%、10.81%、2.7%;半量强化母乳组与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组生长发育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纠正周龄40周、52周、56周时,分别有18.67%、56.0%和68.75%的病例停用强化营养,改为普通配方奶或纯母乳喂养。结论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强化管理能更快实现追赶生长,半量强化母乳与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体格发育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出生时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和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EUGR)的发生比例,并评估EUGR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本院NICU126例早产儿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宫内、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比例进行统计,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126例早产儿出生时IUGR的比例为29.37%,出院时EUGR的比例占27.78%,其中SGA早产儿EUGR发生比例达54.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EUGR有关的高危因素包括出生胎龄小、低出生体重以及合并并发症等。结论 NICU中早产儿IUGR、EUGR的发生比例仍较高。对其采取正确的、积极的早期营养支持,并防治早产儿常见合并症,对减少EUGR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的影响因素,为早产儿追赶性生长细分干预阶段和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总结回顾2010年10月-2016年9月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科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至校正年龄满1周岁的247例早产儿病例追赶性生长的情况,分析早产儿校正1周岁时未达追赶性生长的风险因素。结果 247例早产儿校正1周岁以前达到追赶性生长共206例(83.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时体重宫外生长受限(EUGR)是早产儿校正1周岁时仍未达到追赶性生长的最大独立危险因素(OR=4.586,95%CI:1.712~12.288,P=0.002),而存在高危营养风险(OR=4.815,95%CI:1.860~12.467,P<0.001)、母亲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疾病(OR=2.861,95%CI:1.384~5.914,P=0.005)是早产儿出院时体重EUGR的危险因素,较高出生体重(OR=0.151,95%CI=0.065~0.348,P<0.001)出院时体重EUGR的保护因素。胎龄<32周,出生体重越小,达到追赶性生长越晚。出生胎龄越小,头围达到追赶性生长越晚。结论 加强早产儿院内管理,尤其是早期积极、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减少EUGR发生,并坚持出院定期随访指导可能有助于降低早产儿追赶性生长不达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5例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UGR分为发育迟缓组与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 迟缓组的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时胎龄(<28周)、出生头围(≤33 cm)、体重下降时间(>6 d)、母体妊娠高血压构成比以及最低体重、出院时体重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迟缓组的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微量喂养持续时间、败血症构成比、呼吸窘迫综合征构成比、喂养不耐受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500 g(OR=1.719, 95%CI:1.115~2.652)、出生时胎龄<28周(OR=1.587, 95%CI:1.052~2.396)、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17 d(OR=1.835, 95%CI:1.144~2.943)是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胎龄≤34周早产儿EUGR的影响因素为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胎龄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应尽早采取营养支持,降低EUGR风险。  相似文献   

13.
分析营养包干预下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问题的进一步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营养包覆盖地区19 552名6~23月龄婴幼儿为调查对象。通过血红蛋白检测判断婴幼儿是否贫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婴幼儿看护人基本情况、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营养包服用情况及过去24 h喂养情况,并计算辅食喂养指标合格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人群贫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被调查儿童总贫血率为30.0%(5 883/19 552)。非贫血组婴幼儿看护人有81.9%为初中及以上学历,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42.4%,均高于贫血组看护人。非贫血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时长为(7.37±4.76)个月,长于贫血组婴幼儿。非贫血组婴幼儿最小膳食种类合格率、最低膳食频次合格率及最低可接受膳食合格率分别为69.2%、68.0%和41.9%,同样高于贫血组婴幼儿,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性别(OR=0.918,95%CI:0.856~0.985,P=0.017)、年龄(OR=0.947,95%CI:0.936~0.958,P<0.001)、看护人学历(OR=0.772,95%CI:0.742~0.804,P<0.001)、营养知识掌握正确率(OR=0.995,95%CI:0.993~0.997,P<0.001)、辅食种类合格情况(OR=1.128,95%CI:1.044~1.219,P=0.002)及辅食频次合格情况(OR=0.678,95%CI:0.629~0.730,P<0.001)及营养包服用时长(OR=0.984,95%CI:0.973~0.995,P=0.005)均为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持续有效的营养包服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及改善婴幼儿辅食喂养情况将有利于控制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母乳喂养与幼儿神经心理发育的关联,为提升母乳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6年8-12月在广东省某两家妇幼保健院常规保健的幼儿,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幼儿基本信息和喂养方式,采用年龄与进程问卷(ASQ)评估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运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喂养方式和各神经发育能区的关联。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45名幼儿,其中母乳喂养102名(41.6%)。所有幼儿中异常率最高的能区为沟通(46.5%),最低为粗大动作(16.3%)。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母乳喂养幼儿相比,人工喂养幼儿的沟通得分及个人-社会得分较低(β=-11.18,95%CI:-18.13~-4.22,P<0.001;β=-7.61,95%CI:-12.59~-2.64,P<0.001),社交-情绪得分较高(β=17.78,95%CI:4.88~30.69,P=0.01)。此外,人工喂养幼儿在个人-社会、社交-情绪能区发育异常的风险更大(个人-社会:OR=3.24,95%CI:1.19~9.10,P=0.02;社交-情绪:OR=3.39,95%CI:1.34~8.94,P=0.01)。结论 母乳喂养与幼儿个人-社会、社交-情绪能区发育关联密切,是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2019年石家庄各区县学龄前儿童的体检数据,采用我国2005年九大城市儿童体格发育生长标准作为参考值,评价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结果 1)共收集49 644例学龄前儿童的有效体检数据,其中男童25 885例(52.1%),女童23 759例(47.9%)。2)其中体重过轻(<P3)的儿童有1 212人(2.4%),体重过重(<P97)的5 353人(10.8%);身高过矮(<P3)的儿童有1 497人(3.0%),身高过高(>P97)的儿童有6 876人(13.9%)。3)母儿ABO血型不符(OR=0.671,95%CI:0.481~0.935,P=0.019)、出生体重偏低(OR=0.546,95%CI:0.443~0.674,P<0.001)、出生时身高偏低(OR=0.335,95%CI:0.272~0.414,P<0.001)是学龄前儿童身高过矮的独立相关因素;出生时身高过矮(OR=0.330,95%CI:0.269~0.404,P<0.001)、体重过轻(OR=0.330,95%CI:0.269~0.404,P<0.001)是学龄前儿童体重过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与2005年九市的标准相比较,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高于全国城市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不良受到出生时身高和体重的影响;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三级预防及孕产期高危因素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为NEC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足月NEC患儿资料,根据起病前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及配方奶喂养组。比较三组间一般情况、起病情况/基础疾病、住院经过、疾病转归,并对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足月NEC患儿275例,其中母乳喂养69例(25.1%),混合喂养118例(42.9%),配方奶喂养88例(32.0%)。配方奶喂养组起病日龄中位数为6 d,小于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组(H=41.415,P<0.001),其 NEC Ⅲ期(P确切概率=0.008)、CRP升高、血小板减少及合并腹膜炎、败血症比例,均高于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χ2=32.273、15.158、15.329,P<0.05)。配方奶喂养组合并呼吸衰竭(P确切概率=0.006)、电解质紊乱(χ2=7.522,P=0.023)、休克(P确切概率=0.003)的比例显著高于混合喂养组。配方奶喂养组治愈率低于母乳喂养及混合喂养组(89.8% vs. 94.2%、98.3%,χ2=7.137,P=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足月NEC合并休克(OR=9.598, 95%CI:1.507~61.112)、代谢性酸中毒(OR=6.632, 95%CI:1.693~25.974) 及NEC Ⅲ期(OR=17.180, 95%CI:1.402~210.524)是NE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合理的母乳喂养可以推迟足月NEC的发生,配方奶喂养的足月NEC患儿病情更为严重,合并症多见,治疗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CH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本地区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新生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地区CH发病率及分布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5—2019年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人数总共为127 524例,确诊为CH患儿45例,5年CH总体发病率为35.29/105。冬春季CH发病率高于夏秋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P=0.347);早产儿CH发病率最高,发病率为251.68/105(18/7 152),早产儿CH发病率高于足月儿20.93/105(25/119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83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出生体重(OR=3.172,95%CI:2.185~8.116,P=0.012)、早产(OR=2.662,95%CI:1.904~7.115,P=0.008)、合并妊娠期糖尿病(OR=1.973,95%CI:1.362~4.950,P=0.037)、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892,95%CI:1.207~4.216,P=0.024)、孕期用药史(OR=2.350,95%CI:1.802~6.713,P=0.016)、孕期射线接触史(OR=2.712,95%CI:1.938~7.346,P=0.028)及孕期碘摄入量不足(OR=4.120,95%CI:2.713~9.150,P<0.001)是CH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本地区CH发病率较高,影响CH发病的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这些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减少CH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18个月婴幼儿头颅畸形的头颅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头颅畸形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选取2019年1—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时诊断为头颅畸形的228名婴幼儿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94名头颅形态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婴幼儿头颅形态特征,并通过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母亲孕产史、睡眠姿势、骨密度等差异分析头颅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8个月头颅畸形患儿头颅形态特征:头颅畸形组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月±7 d的占比最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颅畸形占比呈下降趋势;短头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同类型头颅畸形在年龄(χ2=34.409)和严重程度(χ2=11.40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颅畸形组和正常组在单/双胎(χ2=4.724)、新生儿期头部损伤史(χ2=8.430)、睡眠姿势(χ2=23.881)和骨密度(t=2.77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极早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极早早产儿NEC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32周的极早早产NEC患儿及分层随机抽样选择同期同胎龄的非NEC患儿各1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极早早产儿NEC的临床特征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极早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结果 1)病程与转归:极早早产儿NEC的发病日龄为[12.0(5.0~22.5)]d,Ⅲ期较Ⅱ期NEC患儿发病日龄更早(Z=3.05,P=0.002)、出生体重更低(t=2.46,P=0.015)、病死率更高(χ2= 63.65,P<0.001)。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呼吸暂停、肉眼血便和呕吐,Ⅲ期较Ⅱ期NEC腹胀更严重(χ2=5.09,P=0.024)。3)合并症:Ⅲ期NEC中重度窒息、机械通气、Ⅲ~Ⅳ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败血症以及男婴的发生率均高于Ⅱ期 NEC(χ2=4.69、8.51、5.32、3.89、5.75,P<0.05或<0.01);而发病前喂养率、发病前喂养量均低于Ⅱ期NEC(χ2=12.32,Z=3.93,P<0.001)。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婴(OR=1.888, 95%CI:1.019~3.499,P=0.043 )、败血症(OR=6.866, 95%CI:3.522~13.385,P<0.001)、低钙血症(OR=2.684, 95%CI:1.053~6.840,P=0.039)是极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因素,纯母乳喂养(OR=0.318,95%CI:0.108~0.933,P=0.037)为保护因素。结论 极早早产儿NEC的临床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临床上应加强对高危早产儿的早期识别,早期采取预防措施,降低NE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地区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预防和干预早产儿贫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出生后72 h内收入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按贫血和对照两组进行住院早产儿贫血发生现状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653例早产儿中发生贫血322例(49.3%),贫血组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黄疸出现日龄等均小于对照组,住院天数、禁食时间、静脉采血总次数等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贫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天数(OR=2.72,95%CI:1.652~4.477,P<0.001)、出生体重评价(OR=2.424,95%CI:1.673~3.511,P<0.001)、静脉采血总次数(OR=1.559,95%CI:1.203~2.02,P<0.001)。结论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医源性失血越多、病情危重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