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风险评估中CT血管造影成像(CTA)应用有效性,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103例IA病人临床资料,对比破裂和未破裂者CTA影像形态学表现,并分析与瘤体破裂的相关性。结果103例病人中,瘤体破裂78例(84个瘤体),未破裂瘤体25例(28个瘤体);IA破裂以后交通动脉为主,其次是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后循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裂组和未破裂组病人的瘤体大小、瘤体位置、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AR)、瘤体深度和载瘤动脉直径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及子囊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瘤体大小、AR、SR、面积比是动脉瘤瘤体破裂独立危险因素(P < 0.05)。结论CTA可清晰、准确显示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瘤体大小、AR、SR及面积比等形态学表现可作为IA破裂风险的独立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形态学参数在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溪市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1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和CTA检查结果为判断依据,将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破裂组(n=75),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患者纳入未破裂组(n=38)。测量载瘤动脉直径(carrier artery diameter,Dv),计算瘤体深度与宽度比值(ratio of tumor depth to width,AR)、瘤颈宽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ratio of tumor neck width to parent artery diameter,NP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ize ratio,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载瘤动脉面积比值(面积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破裂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CTA形态学参数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CTA检查出动脉瘤未破裂有44个,破裂有85个...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相关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造影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9枚,其中破裂动脉瘤28枚,未破裂动脉瘤11枚。重建三维脑血管造影影像获得动脉瘤模型,测量其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破裂组瘤高/颈宽比(AR)为1.233±0.483,高于未破裂组(0.832±0.252,P=0.002);破裂组标准化壁面切应力(WSS)为0.545±0.259,低于未破裂组(0.761±0.216,P=0.015);破裂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为(11.669±16.041)%,高于未破裂组[(1.236±2.212)%,P=0.040]。其余指标,包括瘤体/载瘤血管直径比(SR)和剪切震荡指数(OS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AR值、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影响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利用4D—CTA成像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3月昆明市延安医院放射科前交通动脉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是否出现破裂)分为破裂组、未破裂组(每组各50例)并对未破裂组(50例)1~12月保守治疗下并随访观察,测量100例动脉瘤的瘤颈宽(Wn)、瘤高(H)、载瘤动脉平均直径(DA)、瘤长(L)、瘤颈比(AR)、动脉瘤的瘤高与载瘤动脉直径之比(SR)、动脉瘤体积/动脉瘤底面积(VOR)等相关数值以及动脉瘤搏动点的寻找,分析数值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 破裂组1的Wn、AR、L和SR均大于非破裂组1(P <0.05);破裂组2的Wn、AR、L和SR均大于非破裂组2(P <0.05);4D-CTA中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的CT值以及脑实质CT值和噪声均高于3DCTA(P <0.05)。结论 应用4D-CTA成像量化分析前交通动脉瘤,不仅可以对前交通动脉瘤预测破裂风险,还可以得到较3D成像更好的图像质量同时降低辐射剂量,4D-CTA成像对临床动脉瘤的诊疗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CT血管成像(CTA)形态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63例患者的612个MCA动脉瘤。通过观察CTA图像将MCA动脉瘤按部位分为分叉处动脉瘤和其它部位动脉瘤,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瘤形态学表现的差异。结果612个MCA动脉瘤中位于分叉处409个(66.8%),其中破裂动脉瘤280个,发生率远高于其它部位(P=0.001)。分叉处动脉瘤在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动脉瘤高度、动脉瘤高度与血管径比(SR)、垂直高度与瘤颈宽比(AR)、血管角度、血流角度、血管管径、动脉瘤形状、冠状面朝向和横断面朝向等方面与其他部位动脉瘤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不同部位动脉瘤形态差异显著的参数为SR(OR=1.143,95%CI:1.002~1.303,P=0.046)、血管角度(OR=1.016,95%CI:1.009~1.024,P=0.000)、动脉瘤形状(OR=1.648,95%CI:1.118~2.431,P=0.012)、冠状面朝向(OR=0.519,95%CI:0.336~0.802,P=0.003)。结论MCA动脉瘤部位与动脉瘤的破裂有关,MCA分叉处的动脉瘤更易发生破裂,可能与CTA动脉瘤形态学参数SR、动脉瘤形状、血管角度及瘤顶冠状面朝向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用4D-CTA结合SDF-1a/CXCR4信号通路评估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 将50名未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和50名破裂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未破裂组1和破裂组1。所有患者均接受4D-CTA检查并检测血清SDF-1a水平。非破裂组1接受了12个月的随访后把后脉瘤破裂的患者被纳入破裂组2,动脉瘤未破裂的患者被纳入非破裂组2。结果 诊断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Wn、AR、L、SR、SDF-1a及其组合的AUC值均大于0.70。破裂组2 Wn、AR、L、SR和SDF-1a及其组合预测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AUC值均大于0.70。结论 4D-CTA联合SDF-1a能有效区分破裂的颅内后交通动脉瘤并预测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8例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患者(一侧破裂,一侧未破裂)。在破裂和未破裂的镜像动脉瘤的配对中,使用头颅CT血管造影(CTA)测量了7个形态学参数,并使用Pyradiomics提取了12个影像组学衍生形态学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特征构建形态学、影像组学及混合模型以预测大脑中动脉瘤是否破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出7个形态学参数(动脉瘤大小、垂直高度、动脉瘤高度、瘤颈、AR、SR及形状)及6个影像组学参数(Maximum3DDiameter、Maxium2DDiameterSlice、Maximum2DDiameterColumn、Maximun2DDiameterRow、SurfaceArea及SurfaceVolumeRatio)。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的AUC为0.85,高于形态学模型(AUC=0.83)及影像组学模型(AUC=0.71)。结论:基于动脉瘤形态学及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能有助于独立于患者个体特征而评估大脑中动脉镜像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统计颅内动脉瘤破裂情况,依据是否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分为发生破裂组与未发生破裂组,比较两组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相关参数[动脉瘤直径、数目、入射夹角、瘤体长与瘤颈宽比值(AR)、瘤体长与载瘤动脉直径比值(SR)]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15例,占24.19%,未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47例,占75.81%;两组肿瘤直径、肿瘤数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破裂组入射夹角、AR、SR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入射夹角、AR、SR单独及联合检查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AUC分别为0.824、0.738、0.794、0.875,三者联合检查评估价值最高。结论: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具有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颅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形态学危险因素,以期为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为后交通动脉瘤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动脉瘤形态学参数,根据是否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有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患者在基础特征如性别、年龄、吸烟史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高血压、动脉瘤的最大直径小于5 mm、入射角 > 90°、子囊和泡样突起、形态是否规则的、瘤顶朝向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OR:5.82,95%CI:1.23~27.51)、射角大于90°(OR:7.88,95%CI:1.27~48.59)、子囊和泡样突起(OR:11.92,95%CI:2.06~68.76)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血压史、最大直径小于5 mm、入射角大于 90°、子囊和动脉瘤泡样突起、瘤顶朝向后外下方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阈值。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子囊形成发生率多于未破裂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瓶颈因子(bottle neck factor, BNF)、纵横比(aspect ratio, AR)、尺寸比(size ratio, SR)、高宽比(height/width, H/W)、深宽比(Hmax/width, Hmax/W)大于未破裂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小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位于分叉部、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diameter of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金属基质蛋白-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金属基质蛋白-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金属基质蛋白-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SAA(serum amyloid A,SAA)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关系。  方法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30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30例、同期正常足月妊娠者30例作为对照。经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法检测3组孕妇外周血中MMP-1、MMP-3、MMP-9及SAA水平,将3组孕妇胎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判断是否存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  结果  (1)MMP-1、SAA在PPROM(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组、PRO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组患者外周血中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两两比较后,MMP-1和SAA在PPROM组中含量较PROM组明显升高(P < 0.05)。而MMP-3在PPROM组中含量明显高于PROM组和对照组(P < 0.05),但在PROM组和对照组间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MP-9在3组孕妇之间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 PROM组70%(21/30)、PROM组33.3%(10/30)、对照组33.3%(10/30)。PPROM组产妇胎盘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阳性率较PROM组和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841,P < 0.05)。PROM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妇的血清MMP-1、MMP-3、SAA均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早期绒毛膜羊膜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创建了一个联合预测模型并探讨其预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破裂风险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就诊的ATAAD患者的相关资料以及入院后首次肌钙蛋白I(troponin-I,cTn-I)值,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发生主动脉破裂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n = 44)和存活组(n = 109)。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cTn-I值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探索ATAAD患者破裂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2组患者在晕厥、WBC > 15×109/L、心包积血、主动脉周围血肿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其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的cTn-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晕厥、WBC > 15×109/L、心包积血、主动脉周围血肿及cTn-I被纳入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表明心包积血、主动脉周围血肿、cTn-I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上述因素创建的联合模型预测ATAAD破裂死亡的AUC为0.859(P < 0.05)。  结论  联合预测模型对预测ATAAD破裂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康复指导联合体位性复位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唐山市第二医院骨科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 = 34,康复指导、体位性复位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常规组(n = 34,体位性复位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分析病人术前、术后3 d、3个月、0.5 a、1 a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体临近矢状面局部Cobb角、视角模拟疼痛(VA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 < 0.05),术后12个月联合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常规组,(P < 0.05);术后椎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P < 0.05),组间无差异(P > 0.05)。2组术后椎体临近矢状面局部Cobb角低于术前(P < 0.05),组间无差异(P > 0.05);术前VAS评分高于术后(P < 0.05),术后3 d、3个月、0.5 a的VAS评分常规组高于联合组(P < 0.05),术后1 a VAS评分组间无差异(P > 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8.82%)低于常规组(17.65%),(P < 0.05)。  结论  在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过程中,科学、充分的康复指导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MRI测量正常成人距骨表面软骨厚度,得出正常成人距骨软骨厚度的参数以及与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的关系。  方法  选择踝关节无关节炎、无外伤史的成人100名,男、女各50名,18~60岁,行MRI检查,通过MRI测量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测量结果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男性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分别为(1.00±0.18)mm、(1.40±0.21)mm、(0.87±0.18)mm;女性前、中、后距骨关节面软骨厚度分别为(0.96±0.19)mm、(1.29±0.20)mm、(0.86±0.15)mm;男性和女性距骨前、后关节软骨面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距骨中关节面软骨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男性与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男性距骨中关节面平均软骨厚度大于女性;前后关节面软骨厚度无差异;男、女性身高、体重、年龄与前、中、后关节面软骨厚度均无相关性;在距骨软骨损伤时对需要修复的软骨量提供依据,在距骨解剖假体设计时加入相应软骨厚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初步预测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按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80例和未破裂组113例,根据三维CTA模型,记录并比较两组间其瘤体平均大小,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不同瘤顶指向,有无子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55±2.85)mm,未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38±3.71)m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有子囊(OR=12.895,P=0.001);A R值(OR=4.899,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498,P=0.029)。结论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中的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 R值)、有无子瘤、瘤顶指向后下外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破裂风险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频率强脉冲光(IPL)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70例140眼MG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35例。A组在0周、第1周、第3周、第7周各进行1次IPL治疗(共治疗4次),B组在0周、第1周各进行1次IPL治疗(共治疗2次)。荧光素钠眼科检测试纸检测泪膜破裂时间。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平均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av)、首次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BUTf)、泪河高度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比较不同频率IPL治疗前后患者泪膜破裂时间、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NIBUTav、NIBUTf、泪河高度、睑板腺分泌能力评分、睑板腺分泌物评分以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A组和B组泪膜破裂时间和OS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泪膜破裂时间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A组和B组之间OS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NIB...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无牙颌患者制作全口义齿数字化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4例无牙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数字组采用数字化方法修复全口义齿,传统组采用传统方法修复全口义齿,对比两组修复效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修复后1月内,数字组义齿压痛点总个数比传统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修复后1个月,数字组咀嚼效率比传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修复后6个月,数字组下牙槽骨前牙、后牙区牙槽骨骨吸收量比传统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修复后1周、2个月,数字组在义齿使用舒适感、佩戴稳定性和咀嚼能力方面评分比传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义齿美观性、发音清晰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无牙颌患者使用数字化全口义齿临床效果良好;数字化全口义齿在减轻患者疼痛,减少牙槽骨吸收,提升佩戴舒适感、增强佩戴稳定性、提高咀嚼效率方面具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比现阶段胸科手术常用的3种神经阻滞方法(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皮区痛觉阻滞平面差异,比较何种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镇痛更适合胸科手术患者。方法 选择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胸科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3组。T组:局麻药物注入胸7椎旁间隙;E组:局麻药物注入胸6、胸7横突外侧竖脊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筋膜层;S组:局麻药物注入腋后线第6、7肋骨处背阔肌和前锯肌的筋膜间隙。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确保针尖位置无误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5±3)mL,注入局麻药20 min后,以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效果和平面。结果 T组对于胸前壁(锁骨中线、腋前线处)阻滞平面比E组和S组更广泛,T组均值分别为12.04(P <0.05)、9.76(P <0.05);而对于胸侧壁(腋中线、腋后线处)的阻滞范围则是S组更广泛,S组均值分别为9.8(P <0.05)、10.48(P <0.05)。结论 对于胸科手术特别是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作为辅助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浅析“金标准”内3D-DSA技术较常规2D-DSA在神经介入中的诊断优势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使用2D及3D-DSA技术行神经介入患者277例。其中:脑血栓取栓111例、动脉瘤106例137个(普通囊状动脉瘤75例97个、巨大型动脉瘤5例6个、宽颈动脉瘤21例29个、夹层动脉瘤等2例2个、梭形动脉瘤2例2个、复杂型动脉瘤1例1个)、动静脉畸形45例、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5例。由工作经验丰富的2位副高以上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和3D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测量,进而比较2D、3D图像测量数据差异及疾病检出率。  结果  2D-DSA在普通脑血栓对各段血管的显示率与3D-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D-DSA检出动脉瘤93例(122个),3D-DSA检出106例(137个)(P < 0.05),不含假阳性2例;2D-DSA检出动静脉畸形44例,3D-DSA检出45例(P > 0.05);2D-DSA显示颈动脉狭窄15例,3D-DSA检出1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D-DSA在颅内动脉瘤检出率、瘤颈、瘤体形态、瘤径、载瘤血管、穿支血管显示等方面显示效果明显优于2D-DSA。  结论  3D-DSA技术提高了对神经性疾病的检出率;同时也提高了对疾病的定性、定量诊断准确率;并且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