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早产儿1岁以内的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状况。方法选择146例胎龄28~36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206例足月适于胎龄儿为正常对照组,对其0~12月内的体质量、身长及头围分别进行Z值评估并分析,计算年龄别身长Z值(LAZ)、年龄别体质量Z值(WAZ)、身长别体质量Z值(WLZ)和年龄别头围Z值(HCZ);分别于6月龄和12月龄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试随访对象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早产儿以矫正月龄计算。结果早产儿矫正月龄1岁内大多数月龄LAZ、WAZ、WLZ和HCZ均大于0,且增长最快的阶段在3月以内,体质量追赶速度优于身长追赶速度;矫正胎龄后早产儿6月龄,12月龄MDI和PDI与足月儿接近。结论生后早期是早产儿的快速生长期;体格发育各指标间存在不平衡性;经早期干预的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水平可以接近足月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1岁内不同胎龄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差异。方法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出生146例早产儿,根据出生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胎龄32周)和中晚期早产儿(胎龄≥32周),其中早期早产儿65例,中晚期早产儿81例;要求研究对象矫正月龄1~6、8、10及12月进行随访,生长发育评价使用Z值(Z score)评价,生长标准选用WHO 2006生长标准,对其0~12月内的体重、身长及头围分别进行Z值评估并分析,计算年龄的身长Z值(Z score of length for age LAZ)、年龄的体重Z值(Z score of weight for age WAZ)、身长的体重Z值(Z score of weight for length WLZ)和年龄的头围Z值(Z score of head circumference HCZ);分别于矫正6月龄和12月龄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试随访对象智力发育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PDI)。结果两组早产儿男女构成比和出生体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2周早产儿矫正6月龄和12月龄LAZ低于≥32周早产儿;32周早产儿矫正6月龄WAZ低于≥32周早产儿;32周早产儿矫正6月龄WHZ低于≥32周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早产儿HCZ各月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矫正后得分,32周早产儿6月龄和12月龄MDI低于≥32周早产儿,12月龄PDI亦低于后者。结论早期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状况落后于中晚期早产儿,应重视不同胎龄的早产儿保健。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促进早产儿发育的效果,为开展高危早产儿随访监测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早期发展门诊(研究组)和普通门诊(对照组)随访的高危早产儿各71例,研究组采取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的方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方式。动态监测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矫正月龄12个月内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矫正1月龄仅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9,P<0.05);矫正3、6、12月龄研究组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得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正3、6月龄20项神经运动发育的通过率较对照组提高(χ2=4.064、8.414,P<0.05),且随着月龄增长,研究组的通过率上升较为明显。研究组矫正12月龄智能缺陷、运动落后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769、5.182,P<0.05)。结论 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能促进高危早产儿早期发展,同时还可降低高危早产儿智能缺陷、运动落后的发生,有利于脑损伤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危早产儿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绒毛膜羊膜炎(CA)对小于34周早产儿在婴儿期体格及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收集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NICU住院且出院后随访至纠正年龄12个月的小于34周早产儿共78例,根据胎盘病理有无CA,分为CA组(A组)早产儿41例、非CA组(B组)早产儿37例,随机抽取同时期在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查体的足月儿33例(C组),分析比较三组婴儿期的体格生长指标﹑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及神经运动发育的差异。结果 1)纠正年龄6月龄时A、B组体重及身长发育落后于C组,纠正年龄12月龄时B组身长发育落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纠正年龄6月龄时A组MDI、PDI得分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年龄12月龄时三组婴儿MDI、PD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年龄6、12月龄时A、B两组早产儿20项神经运动检查异常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绒毛膜羊膜炎暴露的小于34周的早产儿在婴儿期发生体格及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GA)矫正12月龄内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方法将出生并系统随访SGA31例(男17例,女14例)为SGA组,早产适于胎龄儿(AGA) 101例(男56例,女45例)为对照(AGA组)。研究对象矫正6月龄内每月随访1次,6~12月龄内每2月随访1次,生长发育评价使用Z值(Z score)评价,对其0~12月内的体质量、身长及头围分别进行Z值评估并分析,计算年龄的身长Z值(LAZ)、年龄的体质量Z值(WAZ)、身长的体质量Z值(WLZ)和头围Z值(HCZ);分别于矫正6月龄和12月龄使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测试随访对象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并根据随访结果给予干预和指导。结果两组早产儿胎龄和男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SGA组矫正1~12月龄LAZ低于0,其中1~6月龄LAZ低于AG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12月龄两组LAZ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SGA组矫正1~6月龄WAZ低于0,且低于AG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早产SGA矫正12月龄WAZ追赶至0. 47,SGA和A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SGA和AGA组WLZ仅在矫正1月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月龄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SGA组矫正1月龄和3月龄HCZ低于AGA组,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而6月龄和12月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早产SGA矫正6月龄MDI和PDI分别为92. 9和91. 0分,与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SGA矫正12月龄MDI和PDI分别为88. 2和83. 1分,与AG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经早产儿系统保健的早产SGA婴儿早期体格发育落后于早产儿AGA,矫正12月龄追赶上AGA,早产SGA神经心理发育可与AGA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围生期高危因素对早产儿早期外周血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明确γδ-T细胞对早产儿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12例胎龄28~37周的早产儿(包括早期早产儿88例、中晚期早产儿24例)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15例胎龄37~42周的足月儿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生后24 h内外周血γδ-T、CD4+、CD8+、CD3+及总淋巴细胞的比例,分析胎龄及早产高危因素对早期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影响,研究早产儿近期结局与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 1)早期早产儿、中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外周血γδ-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5,P<0.001),且早期早产儿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2) 不同早产原因组间各淋巴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医源性早产原因的4个亚组间γδ-T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5,P<0.05),且胎儿生长受限组患儿γδ-T细胞比例降低(P<0.05);4)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在早发型感染组与无早发型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矫正胎龄6月龄和12月龄时,早产儿发育正常组、脑瘫/发育落后组和死亡组外周血中γδ-T等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外周血γδ-T细胞主要受胎龄影响,并对胎儿生长受限敏感,与早产儿近期发育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出生至矫正6月龄早产儿体格生长规律,为早产儿保健提供指导。方法 对78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早产儿进行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定期随访至矫正6月龄。按出生胎龄(<32、32~33+6、34~35+6、36~36+6周)和出生体重与胎龄关系(小于、适于、大于胎龄儿)分别进行分组,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变化趋势。结果 四组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组间效应(F值分别为11.88、29.91、19.19)和时点效应(F值分别为7 678.78、11 922.57、7 913.7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小于、适于和大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组间效应(F值分别为88.01、79.36、50.27,P均<0.001)和时点效应(F值分别为1 192.38、1 836.58、1 225.7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矫正6月龄时,50%以上早产儿的三项指标处于我国足月儿参考值的第25至75百分位。结论 早产儿的体格生长与出生胎龄和体重密切相关,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早产儿体格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2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为促进儿童早期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早期发展门诊定期随访的1 04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胎龄分为4组,即早期早产儿(28~33+6周)组、晚期早产儿(34~36+6周)组、早期足月儿(37~38+6周)组和完全足月儿(39~41+6周)组,并在其校正年龄2岁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结果 4组儿童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发育商(DQ)比较,适应性、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52、2.821、5.256,P<0.05);组间两两比较,早期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均落后于早期足月儿和完全足月儿,晚期早产儿精细运动落后于完全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儿童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0、27.128,P<0.05),且表现为完全足月儿<早期足月儿<晚期早产儿<早期早产儿。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2岁时精细运动发育落后的风险增加(OR=1.809,95%CI:1.102~2.970,P<0.05)。结论 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在2岁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发育落后,需延长随访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期间及出院后行早期干预对早产小于胎龄儿的体格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 为早产高危儿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2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小于胎龄儿做为观察组(n=103), 分别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给予早期干预, 将此前在本院住院的早产小于胎龄儿但并未实行早期干预措施的患儿做为对照组(n=89), 记录两组患儿体格发育指标, 并于关键年龄行0~1岁20项神经运动评估(INMA)及贝利婴幼儿发育(BSIDⅡ)评估, 将两组患儿上述检查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矫正年龄6、12月龄时, 体重、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12月龄时两组间头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0, P=0.032)。矫正年龄18月龄时, 体重、身长及头围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 -3.381, -2.627, P<0.05)。矫正年龄6月龄时体重及头围的追赶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χ2 =3.891、4.444, P<0.05), 矫正年龄18月龄身长的追赶率观察组亦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516, P=0.034);矫正年龄6月龄前行INMA提示观察组矫正年龄4月、5月时INMA异常率较对照组低(χ2 =4.401、4.786, P<0.05), 矫正年龄12月龄及18月龄时运动发展指数(PDI)及智力发育指数(MDI)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645、3.492、2.427、2.437, P<0.05)。结论 对早产小于胎龄儿进行早期干预, 可以促进其体格发育及神经心理发育, 有利于早期实现追赶生长, 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实现此类高危儿健康生长轨迹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分析早产儿运动发育特点,并与同胎龄足月儿进行比较,为TIMP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儿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617名婴儿的一般资料和TIMP测试结果,按照矫正年龄分为40~41+6周(62例)、44~45+6周(285例)、48~49+6周(155例)及52~53+6周(115例)4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随着周龄增大,早产儿TIMP总分从矫正胎龄40~41+6组的49.46±7.91逐渐增加至矫正胎龄52~53+6组的78.09±12.09,呈逐渐增加的趋势(F=67.853,P<0.001);观察项目和诱发项目得分亦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11,65.360,P<0.001)。矫正年龄48~49+6周、52~53+6周组早产儿诱发项目得分和总分较同组足月儿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7,2.238,1.906,2.008,P<0.05)。结论 中文版TIMP能够反映不同周龄组早产儿运动能力变化,适用于早产儿运动评估。早产儿运动发育与足月儿存在差异,所以在对早产儿运动能力评价和早期干预方案的制定上需要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并选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使用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对昆明地区168名婴儿进行测试,并与美国常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影响得分的相关因素及临床应用价值,为TIMP的本土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 对昆明地区168例足月儿及矫正胎龄 34~57+6 周早产儿进行TIMP测试,并记录原始得分及婴儿一般情况。 结果 1)随着婴儿胎龄的增加,TIMP测试得分逐渐升高,且各组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同周龄组美国常模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63、-4.181、-3.554、-3.423、-2.489、-3.463、-4.579、-2.612、-2.359、-3.249、-3.038、-4.248,P<0.05);2)足月儿的TIMP得分高于早产儿(t=2.615,P<0.05);出生体重≥2 500 g婴儿的TIMP得分高于出生体重在1 500~<2 500 g之间的婴儿(t=-2.593,P<0.05);测试时矫正年龄在<40周、40~44周、45~48周、49~52周、≥53周的各组婴儿间TIMP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226,P<0.001)。3)出生时胎龄(足月或早产儿),以及进行TIMP测试时的矫正胎龄分组是TIMP得分的影响因素(β=0.164、0.743,P<0.05)。 结论 TIMP评估得分能反映不同矫正胎龄婴儿的运动表现能力,各组测试得分均明显低于同周龄组美国常模标准,因此需要建立中国常模提供本土化数据参考;并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给予早期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实施高危早产儿随访质量改进的效果, 为完善多学科合作的早产儿随访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7月1日-2018年7月31日, 从同济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268例, 纳入高危新生儿随访项目, 早期随访患儿为对照组(n=185), 给与常规出院指导与随访, 后期随访患儿为干预组(n=83), 实行随访质量改进措施, 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在纠正月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随访率以及6月龄Gesell 评分。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儿随访率在纠正月龄1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3个月、6个月时干预组随访率均较对照组增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7、7.965, P<0.05);纠正月龄6个月时干预组应物能和应人能得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9、3.661, P<0.05)。纠正月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均规律随访的早产儿, 其在大运动及应物能方面得分均高于未按规律随访的患儿(F=8.486、7.056, P<0.05)。结论 高危早产儿随访质量改进可提高随访率, 间接促进早产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内发育迟缓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5-2017年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建立专案管理的符合入组条件的449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小于胎龄(SGA)儿91例,适于胎龄(AGA)儿358例;同期随机抽取300名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儿童进行体格发育监测及个体化喂养指导,随访至纠正12月龄,分析SGA组与AGA组后期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以及三组儿童生长速率之间是否存在不同。 结果 1)早产儿生后不同月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月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SGA=24.242,46.761,9.891,P<0.05;χ2AGA=17.536,45.763,13.829,P<0.05);2)相同月龄SGA组与AGA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纠正6个月以内SGA组、AGA组、足月儿组三组之间生长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呈追赶性生长,SGA早产儿的追赶趋势最强,但有20%的SGA早产儿在1岁时仍存在体格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胎龄和日龄对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基于胎龄和日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方法 收集2017年5月—2020年5月在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指标[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结果。按照胎龄和生后日龄分组,对比各组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并分析各检测指标随胎龄和生后日龄的变化。结果 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早产儿497例,其中早期早产儿组206例、中期早产儿组128例和晚期早产儿组163例。1)早期早产儿组甲状腺功能指标分别与中期、晚期早产儿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早产儿组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晚期早产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胎龄组早期早产儿T4、FT4和T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6.588、32.381、43.021,P<0.01),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后日龄7~14 d组与14~28 d组早产儿T4、FT4和T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06、6.904、9.497,P<0.05),而血清T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早产儿T4、FT4、T3水平与胎龄、日龄呈正相关性,而TSH 水平与胎龄、日龄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早期早产儿T4、FT4、T3水平与胎龄、日龄呈正相关,需基于胎龄和日龄制定适用于早产儿的甲状腺功能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策略对中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生后矫正胎龄12月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院的中度BPD患儿31例,采用前瞻性方法,出院后均以 0.9%氯化钠2 ml+布地奈德1 ml雾化吸入 bid×1月。然后根据随机方式,将出院1月后~矫正胎龄12月时雾化吸入策略分为3种:长期吸入组(n=11)、按需吸入组(n=10)及无吸入组(n=10)。分析雾化吸入策略对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内呼吸道症状如喘息及发热、上感及肺部感染频次、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次数及矫正胎龄1月及12月潮气肺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按需吸入组及无吸入组相比,长期吸入组患儿1年内发生喘息及发热、肺部感染频次、入住PICU次数及健康状态时活动后气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期吸入组患儿上感次数明显减少(P<0.05)。31例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后,三组间潮气量(VT/kg)、 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呼出25%潮气容积时段的平均呼气流量(TEF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按需吸入组及无吸入组相比,长期吸入组矫正胎龄12月时达峰容积比(VPEF/VE)明显升高(F=36.36,P<0.05);长期吸入组矫正胎龄12月VPTEF/VE较1月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布地奈德吸入策略可减少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频次,改善VPTEF/VE,但对呼吸系统症状急性加重或恶化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策略对中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生后矫正胎龄12月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扬州大学附属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院的中度BPD患儿31例,采用前瞻性方法,出院后均以 0.9%氯化钠2 ml+布地奈德1 ml雾化吸入 bid×1月。然后根据随机方式,将出院1月后~矫正胎龄12月时雾化吸入策略分为3种:长期吸入组(n=11)、按需吸入组(n=10)及无吸入组(n=10)。分析雾化吸入策略对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内呼吸道症状如喘息及发热、上感及肺部感染频次、入住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次数及矫正胎龄1月及12月潮气肺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按需吸入组及无吸入组相比,长期吸入组患儿1年内发生喘息及发热、肺部感染频次、入住PICU次数及健康状态时活动后气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长期吸入组患儿上感次数明显减少(P<0.05)。31例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后,三组间潮气量(VT/kg)、 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呼出25%潮气容积时段的平均呼气流量(TEF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按需吸入组及无吸入组相比,长期吸入组矫正胎龄12月时达峰容积比(VPEF/VE)明显升高(F=36.36,P<0.05);长期吸入组矫正胎龄12月VPTEF/VE较1月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布地奈德吸入策略可减少中度BPD患儿矫正胎龄12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发生频次,改善VPTEF/VE,但对呼吸系统症状急性加重或恶化的保护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早期被动操结合主动运动训练对早产/低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的影响,为其在早产/低体重儿体格及神经心理发育中的促进作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 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金安区妇幼保健院高危儿门诊建档的218名早产/低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家长是否按照要求坚持对早产/低体重儿进行早期(校正6月龄前)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不同进行分组,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比较各组校正6月龄、12月龄时体格发育及Gesell评分情况。结果 早期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频率越高及持续时间越长,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与12月龄时其体格测量值及智能发育商数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训练频率≤1 d/周组相比,除校正6月龄头围外,训练频率2~3 d/周组及≥4 d/周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及12月龄时体重、身长和头围测量值及适应能力、大运动、精细动作能区发育商数更高(P<0.05);与持续时间0~2个月组相比,持续时间5~6个月组的早产/低体重儿在校正6月龄及12月龄时体重、身长及适应能力、精细动作、社交行为等能区发育商数更高(P<0.05)。结论 家长坚持给予早产/低体重儿做被动操及主动运动训练对其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