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82例抗痨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生化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为(46.3±45.1)U/L对(90.2±106.6)U/L、(68.8±45.0)u/L对(100.5±32.2)U/L和(54.9±16.6)U/L对(84.0±11.3)U/L(P﹤0.01),胆碱酯酶、总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分别为(4182.7±301.2)U/L对(4035.1±293.0)U/L、(65.1±20.4)μmol/L对(81.8±18.4)U/L和(50.7±11.8)U/L对(82.3±21.1)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能有效治疗抗痨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能够使抗痨治疗得以继续。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组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7.9%,总有效率为92.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6.8%和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甘草酸镁能提高常规治疗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异甘草酸镁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异甘草酸镁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应用异甘草酸镁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药物性肝损伤采用1990年国际标准[1]:血清ALT(丙氨酸转氨酶)或DBil(结合胆红素)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或AS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异甘草酸镁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诱发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院诊治的74例因服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37例观察组接受异甘草酸镁治疗2 w,37例对照组接受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2 w。常规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和C反应蛋白(CRP),采用欧洲抗风湿联盟标准进行DAS28评分。结果 在治疗2 w结束时,两组AST、ALT、ALP、GGT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观察组患者降低得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和关节肿胀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CRP、血沉和DAS28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和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因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而诱发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痨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抗痨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均采取常规保肝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1.1%,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7%,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ALP、AST、TBil及ALT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痨药物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肝功能,且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化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符合化疗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45例,给予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和对照组35例,只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 w,观察血ALT、AST水平变化。结果在治疗2 w结束时,对照组患者血ALT和AST分别为(88±45) U/L和(98±53) U/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分别为(130±60) U/L和(138±70) U/L,P〈0.05],而联合治疗组ALT和AST分别为(55±38) U/L和(56±43) U/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125±47) U/L和(158±68) U/L,P〈0.05],后者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在小于60岁患者,27例联合治疗组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分别为(45±23) U/L和(40±35) U/L,与20例对照组[(60±30) U/L和AST(65±34) U/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在&gt;60岁患者,18例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ALT和AST水平分别为(103±45) U/L和(99±50) U/L,明显低于15例对照组水平[(145±80) U/L和AST(151±65) U/L,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显著降低化疗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血ALT和AST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DILI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给予对照组异甘草酸镁治疗,给予观察组异甘草酸镁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白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分别为(14.2±4.6)μmol/L、(62.9±6.8)U/L、(67.5±6.9)、(54.9±8.9)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4±7.3)μmol/L、(90.3±8.4)U/L、(86.4±7.5)U/L、(63.6±6.4),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DA水平为(4.8±0.7)μmol/L ,显著低于对照组【(6.2±1.1)μmol/L,P<0.05】,血清SOD和GSH-Px水平分别为(81.5±7.9)U/L和(124.7±9.9)U/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5.5±8.3)U/L和(92.6±8.7)U/L,P<0.05】,血清IL-6和PCT水平分别为(4.2±0.7)pg/L 和(0.3±0.1)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6±1.2)pg/L和(0.5±0.1)ng/L, P<0.05】。结论 联合应用异甘草酸镁和乙酰半胱氨酸治疗DILI患者,近期效果较好,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应用甘草酸二胺与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环磷酰胺所致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8年7月~2021年1月南通市肿瘤医院就诊的因应用环磷酰胺抗肿瘤治疗诱发的DILI患者9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50例,分别接受复方甘草酸苷或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6个月。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POPs);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一氧化氮(NO)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结果 在6个月治疗结束时,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分别为(12.3±1.5)μmol/L、(34.9±9.5)U/L和(36.9±8.8)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7±3.1)μmol/L、(75.3±18.2)U/L和(74.2±15.2)U/L,P<0.01】;研究组血清TNF-α、IL-6和MIF水平分别为(4.1±0.8)ng/ml、(17.6±5.3)pg/ml和(6.0±0.5)ng/m...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66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100 mg,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100 mg+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两组均加入5%葡萄糖100 ml(或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5 d。观察比较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恢复肝脏功能方面疗效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异甘草酸镁治疗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月住院的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3例为观察组,另选不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给予异甘草酸镁200 mg/d,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情况,观察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免疫学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每月随访肝功能,随访时间6个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LT[35. 4(29. 2~42. 0) U/L vs 289. 0(226. 6~460. 3) U/L,Z=-8. 661,P 0. 001]、AST[46. 3(15. 6~183. 5) U/L vs306. 3(32. 2~589. 8) U/L,Z=-5. 271,P 0. 001]、GGT[77. 0(53. 2~183. 2) U/L vs 129. 0(77. 8~232. 5) U/L,Z=-3. 437,P=0. 001)]、ALP[83. 1(64. 9~83. 1U/L vs 119. 4 (104. 9~146. 9) U/L,Z=-3. 485,P 0. 001]和TBil[(27. 5±10. 3)μmol/L vs(59. 7±18. 6)μmol/L,t=6. 673,P 0. 001]水平均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LT[33. 1(14. 9~106. 4) U/L vs300. 6(206. 8~679. 5) U/L,Z=-8. 232,P 0. 001]、AST[44. 1(20. 8~151. 6) U/L vs 321. 7(36. 2~553. 2) U/L,Z=-3. 549,P 0. 001]、GGT[82. 7(50. 6~168. 5) U/L vs 133. 5 (72. 2~254. 2) U/L,Z=-2. 364,P=0. 018]、ALP[87. 6 (74. 3~139. 4) U/L vs128. 0(106. 3~201. 4) U/L,Z=-4. 303,P 0. 001]和TBil[(23. 8±10. 9)μmol/L vs (58. 3±19. 8)μmol/L,t=-8. 450,P 0. 001]水平也明显降低。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gG水平由(15. 8±3. 2) g/L降至(14. 2±2. 0) g/L,治疗前Ig G水平升高(16 g/L)患者22例中18例(81. 8%)恢复正常。36例ANA阳性患者19例(52. 7%)阴转。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行肝穿病理检查患者中,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7/32,53. 1%)明显高于对照组(3/17,17. 5%)(χ~2=5. 785,P=0. 016)。结论异甘草酸镁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样药物性肝损伤安全有效,是临床治疗的可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血红素单加氧酶1(HO-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8年1月 ~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DIL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39...  相似文献   

12.
异甘草酸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81例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65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8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4周。观察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ALT、AST、TBIL复常率分别为92.6%、88.9%和87.7%,对照组则分别为90.8%、86.2%和83.1%,两组无明显差异;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ALT的恢复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复常时间为17.0±10.5天,而对照组为24.7±13.7天。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发生2例不良反应。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腺苷蛋氨酸与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DILI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组45例,分别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常规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本组患者治疗2~6 (3.1±1.4) w,观察组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61.2±8.3)U/L、(54.5±7.4)U/L和(14.4±4.1)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6.5±11.5)U/L、(63.1±8.0)U/L和(21.5±5.4)μmol/L,P<0.05】;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分别为(205.5±1.9)mg/L和(5224.1±589.9)u/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8.5±34.2)mg/L和(4933.9±602.2)u/L,均P<0.05】,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为(7.1±1.7)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9.5±2.1)μmol/L,P<0.05】;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IG)对慢性肝病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的价值。方法 66例应用MIG注射液(150mg/日)和129例应用非甘草酸类(非-MIG)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80mg/日)单独或合并应用其他保肝药物治疗,观察治疗1周和2周时患者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非-MIG治疗组比,MIG治疗1周时能升高白细胞(P=0.01),ALT、AST、ALP和GGT降低非常明显(P<0.01)。MIG开始治疗时患者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是非-MIG治疗组患者的5倍(P<0.01)、2.94倍(P<0.01)、2.41倍(P<0.01)和1.63倍(P<0.01),治疗2周后MIG治疗组这些指标分别下降到非-MIG治疗组的1.53倍(P=0.03)、1.04倍(P=0.79)、1.29倍(P=0.26)和1.1倍(P=0.33);治疗2周后,MIG组和非-MIG治疗组患者TP、ALB、Hb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G对慢性肝损伤的治疗安全有效,血清酶学恢复迅速,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IG)对慢性肝病患者实验室指标改善的价值。方法 66例应用MIG注射液(150mg/日)和129例应用非甘草酸类(非-MIG)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80mg/日)单独或合并应用其他保肝药物治疗,观察治疗1周和2周时患者血常规、血电解质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非-MIG治疗组比,MIG治疗1周时能升高白细胞(P=0.01),ALT、AST、ALP和GGT降低非常明显(P<0.01)。MIG开始治疗时患者ALT、AST、ALP和GGT水平分别是非-MIG治疗组患者的5倍(P<0.01)、2.94倍(P<0.01)、2.41倍(P<0.01)和1.63倍(P<0.01),治疗2周后MIG治疗组这些指标分别下降到非-MIG治疗组的1.53倍(P=0.03)、1.04倍(P=0.79)、1.29倍(P=0.26)和1.1倍(P=0.33);治疗2周后,MIG组和非-MIG治疗组患者TP、ALB、Hb均有所下降,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IG对慢性肝损伤的治疗安全有效,血清酶学恢复迅速,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治疗酒精性肝硬化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咸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复方甘草酸苷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及联合用药组.复方甘草酸苷组患者每天给予120 mg复方甘草酸苷进行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患者每天给予1.8g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联合用药组患者每天给予120 mg复方甘草酸苷+1.8 g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治疗周期均为20 d.结果 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能显著改善患者各临床症状(P<0.05),患者经联合用药治疗后,GGT、AST、ALT、TBIL水平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复方甘草酸苷组总有效率为62.5%,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总有效率为65.0%,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2.5%,联合用药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酒精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用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短期效果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CHB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加用甘草酸二铵口服,两组均持续治疗观察12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HA) 、层粘连蛋白(LN) 、IV型胶原( CIV) 、III型前胶原(PIIIP) 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 2(IL- 2)、白介素4(IL- 4)、白介素 10(IL- 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 T 细胞亚群。结果 在治疗12个月末,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为8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2.3±6.9)U/L和(38.3±4.7)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5±7.6)U/L和(52.9±5.1)U/L,P<0.05】;观察组血清HA和PⅢP水平分别为(90.6±9.5)ng/mL和(141.6±32.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6.8±14.6)ng/mL和(168.2±29.9)ng/mL,P<0.05】;观察组血清IL-4和TNF-α水平分别为(48.8±7.9)ng/L和(11.3±1.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6±8.8)ng/L和(18.5±1.7)ng/L,P<0.05】,而血清IL-10水平为(19.2±2.5)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2.7±3.4)ng/L,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43.5±5.5)%和(1.6±0.2),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4±4.7)%和(1.4±0.4),P<0.05】。结论 应用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CHB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进程,控制体内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协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我院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及其发生比例。方法 纳入我院200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分析引起DILI的药物种类。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异甘草酸镁、谷胱甘肽和多烯磷酯酰胆碱中的1~3种药物治疗,对伴有高胆红素血症者加用腺苷蛋氨酸;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熊去氧胆酸,两组疗程均为4 w,观察治疗后肝功能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引起DILI的首位药物是免疫抑制剂(34.0%),其次为中药(28.5%),其后依次为抗生素(13.0%)、抗结核药物(7.5%)、抗肿瘤化疗药(7.5%)和解热镇痛药(4.5%);治疗组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尽管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引起我院住院患者DILI的最常见的药物为免疫抑制剂,可能与我院开展器官移植较多有关。熊去氧胆酸在甘草酸制剂等的基础上可以较快地改善DILI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