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鹰嘴豆芽素A改善ox-LDL诱导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RBECs分为对照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模型组及鹰嘴豆芽素A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其中ox-LDL诱导是给予100 μg·mL-1 ox-LDL诱导RBECs细胞凋亡,鹰嘴豆芽素A干预组是给予低、中、高剂量(25,50,100 μmol·L-1)鹰嘴豆芽素A进行药物干预。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脑血管内皮细胞Dil细胞膜荧光标记的ox-LDL (Dil-ox-LDL)荧光强度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RBECs细胞中TXNIP、NLRP3、Wnt5a、β-catenin及bax、bcl-2、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TXNIP、NLRP3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表达。进一步转染siRNA-TXNIP沉默RBECs细胞中TXNIP,考察鹰嘴豆芽素A对于TXNIP介导的Wnt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ox-LDL可诱导RBECs细胞凋亡,同时诱导NLRP3、Wnt5a、β-catenin及凋亡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不同剂量的鹰嘴豆芽素A干预后,均可降低RBECs细胞中Dil-ox-LDL的荧光强度,并且能够抑制TXNIP由细胞核向细胞质转移,同时显著降低凋亡蛋白bax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并升高bcl-2表达。沉默TXNIP后能够明显减弱鹰嘴豆芽素A对NLRP3、Wnt5a、β-catenin蛋白的抑制作用,并减弱鹰嘴豆芽素A对ox-LDL诱导RBECs细胞凋亡的改善作用。结论:鹰嘴豆芽素A能够改善ox-LDL诱导的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TXNIP介导的Wnt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明奥氮平不同给药次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获得奥氮平不同给药次数的有效浓度范围及警戒浓度值。方法: 纳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采用奥氮平治疗14 d以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年龄、性别、奥氮平日给药剂量、浓度、给药天数、给药次数/日、合并用药、量表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分析奥氮平给药次数与收集指标的关系,确定奥氮平不同给药次数的有效浓度范围,结合不良反应发生率确定奥氮平警戒浓度值。结果: 奥氮平的给药次数与日给药剂量(β1)、浓度(β2)、减分率(β3)具有相关性(r=0.381、0.102、-0.082,均P<0.01),多元回归方程为y=0.882+0.041β1 -0.002β2-0.002β3;根据检出率值最大原则,奥氮平浓度qd和bid给药分别对应的10,90 ng·mL-1和15,110 ng·mL-1的界值,检出率数值均大于总病例的上限界值2.02;当奥氮平浓度≥130 ng·mL-1界值时,不良反应发生率≥70%。结论: 当奥氮平剂量相同时,给药次数增加,峰浓度降低,有效浓度范围更宽,对于奥氮平大剂量使用时更安全。奥氮平qd和bid给药有效浓度范围分别是10~90 ng·mL-1和15~110 ng·mL-1,最佳疗效浓度范围为15~45 ng·mL-1,安全使用警戒浓度值应小于130 ng·mL-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艳山姜挥发油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内皮间质转分化(EndMT)的干预作用及信号机制。方法:以10 ng·mL-1 TGF-β1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建立EndMT模型。实验共分为两个部分:(1)分组:正常组,模型组(10 ng·mL-1 TGF-β1),EOFAZ低剂量组(10 ng·mL-1 TGF-β1+1 μg·L-1 EOFAZ),EOFAZ高剂量组(10 ng·mL-1 TGF-β1+4 μg·L-1 EOFAZ)。EOFAZ干预作用2 h后加入TGF-β1共同孵育72 h。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波形蛋白(Vimentin)和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以及Notch-1的蛋白表达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2)分组:正常组,模型组(10 ng·mL-1 TGF-β1),γ-分泌酶抑制剂组(10 ng·mL-1 TGF-β1+15 μmol·L-1 DAPT),EOFAZ高剂量组(10 ng·mL-1 TGF-β1+4 μg·L-1 EOFAZ)。DAPT及EOFAZ干预作用2 h后加入TGF-β1共同孵育72 h。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otch-1,Snail和Slug的表达。结果:内皮细胞经TGF-β1处理72 h后,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CD3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Vimentin,Notch-1,Snail和Slug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1,P<0.05),给予EOFAZ作用后能逆转上述改变。同时在给予DAPT阻断Notch信号后,Notch-1,Snail和Slug蛋白水平下降(P<0.05)。结论:EOFAZ干预TGF-β1诱导EndMT的作用与Notch信号相关,其可以进一步调控Snail和Slug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NS)时的最佳血药浓度范围。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武汉儿童医院住院,接受他克莫司治疗的难治性NS患儿95例,随访至少1年,每例患儿均在用药过程中监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观察患儿的缓解率和不良反应情况。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合ROC分析结果和文献报道,将患儿分为A(<3 ng·mL-1)、B(3~4 ng·mL-1)、C(4~5 ng·mL-1)和D(5~10 ng·mL-1)4组,使用卡方或Fisher检验比较各组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54例患者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19例治疗无效,3种疗效组间他克莫司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谷浓度作为疗效预测因子构建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谷浓度临界值为3.40 ng·mL-1。将95例患儿按浓度分组,A组疗效显著低于D组,B组和C组的疗效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他克莫司治疗不同类型NS时的最佳浓度,结果发现激素耐药型NS和频复发型NS患儿中,只有A组疗效显著低于D组;在病理为微小病变的患儿中,A组和B组疗效显著低于D组;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儿中,只有A组疗效显著低于D组。结论:他克莫司治疗儿童NS的疗效与谷浓度水平密切相关,在诱导缓解期其治疗窗的下限可由5 ng·mL-1降低至4 ng·mL-1,此浓度既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又能降低患儿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药利拉鲁肽浓度与其不良反应相关性,确定最佳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接受利拉鲁肽药物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用药过程中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治疗时间1年,根据血糖临床控制疗效标准确定显效、有效及无效组。分别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不良反应及相关因子指标;ROC曲线分析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最佳血药利拉鲁肽的浓度。结果:HPLC检测利拉鲁肽血药浓度色谱图基线平稳,回归方程线性良好;显效患者42例,有效患者25例,无效患者13例,3组患者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分别为116.40,102.58,82.33 ng·mL-1,显效组中位利拉鲁肽谷浓度最高,有效组次之,无效组最后,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分成A组(<100 ng·mL-1)、B组(100~120 ng·mL-1)、C组(120~140 ng·mL-1)及D组(>140 ng·mL-1)4个浓度区间;当高于120 ng·mL-1时,易发生低血糖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血药浓度对FPG、PBG、HbA1c、TC、TG、LDL-C、ALT、Cr、AIP、IMT厚度、sICAM-1、sVCAM-1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面积影响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利拉鲁肽最佳浓度为108.44 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度调整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液中利拉鲁肽浓度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群体药动学模型仿真为基础,探索氨磺必利有效浓度范围,解决临床实际应用中血药浓度超过治疗参考范围的问题。方法:回顾性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至2020年接受氨磺必利治疗的精神科患者的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数据及相关病历资料,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氨磺必利血药浓度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通过协变量筛选评估获得最终模型,模拟仿真各种剂量下氨磺必利血药浓度分布范围。结果:121名患者的330个血药浓度数据的68%可信区间血药浓度范围是185.59~650.94ng·mL-1,采用建立的一室模型[最终模型:CL/F=61.1×(AGE/32)-0.624,L·h-1],模拟仿真发现当给药剂量在200~400mg·d-1时,氨磺必利的平均血药浓度范围在《神经精神科治疗药物监测共识指南(2017版)》推荐有效浓度范围(100~320ng·mL-1)内,在给药剂量400~800mg·d-1时,平均血药浓度为300~600ng·mL-1结论:可根据临床治疗情况,将氨磺必利有效浓度范围暂定100~600ng·mL-1,对应的推荐给药剂量为200~800mg·d-1。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薯蓣皂苷元的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特征,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大鼠灌胃低(17.5 mg·kg-1)、中(35 mg·kg-1)、高剂量(70 mg·kg-1)薯蓣皂苷元后,于不同时间眼眶取血,以延龄草苷作为内标,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采用LC-MS/MS进行测定。利用DAS 2.0计算药动学参数。色谱、质谱条件:采用Sun Fire C18(150 mm×2.1 mm,5 μm)为色谱柱,以甲醇-乙腈-10 mmol·L-1乙酸铵(86∶11∶3)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1,柱温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源),以选择反应监测(MRM)方式并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用于定量的离子对分别为m/z 415.5→271.5(薯蓣皂苷元)和m/z 577.5→271.5(内标延龄草苷)。结果: 薯蓣皂苷元血药浓度在1~2 00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回收率在81.7%~83.9%之间,定量下限(LLOQ)为1 n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小于10%。药动学结果表明不同剂量薯蓣皂苷元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AUC0-t分别为1 872,3 144,6 625 ng·min·mL-1;Cmax分别为136,276,470 ng·mL-1;t1/2分别为5.73,5.31,6.42 h。结论: 薯蓣皂苷元在17.5~70.0 mg·kg-1范围内其药动学行为呈线性相关,无动力学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在中国健康人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单次给药、随机、开放、两周期、双交叉的试验设计,健康受试者分别在空腹和餐后条件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各40 mg,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相关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1)空腹试验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546.52±102.32),(521.71±85.80)ng·mL-1,AUC0-t分别为(7 398.89±1 298.56),(7 278.29±1 173.38)ng·h·mL-1,AUC0-∞分别为(7 488.82±1 311.38),(7 372.49±1 172.09)ng·h·mL-1。(2)餐后试验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max分别为(529.41±82.52),(502.21±65.15)ng·mL-1,AUC0-t分别为(7 305.10±1 320.74),(7 066.12±1 136.99)ng·h·mL-1,AUC0-∞分别为(7 393.21±1 317.32),(7 160.22±1 140.11)ng·h·mL-1。(3)空腹和餐后试验中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Cmax、AUC0-t和AUC0-∞几何均数的90%CI均在80.00%~125.00%范围内,表明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安罗替尼血药浓度的方法,探讨安罗替尼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血浆样品采用乙腈沉淀蛋白进行前处理,以[D5]-氘代安罗替尼为内标;色谱柱: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0.01%氨水-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0.5 μL;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方式,多反应监测模式。对UPLC-MS/MS进行方法学考察,将其用于测定肺癌患者血浆中安罗替尼浓度,收集相关病例的不良反应信息,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浆中安罗替尼在5~250 n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5 ng·mL-1,标准曲线为y=0.007 2x+0.004 9(r=0.999);批内和批间精密度、提取回收率及稳定性考察均符合要求。共测定了51例患者血浆中安罗替尼的稳态谷浓度,其中8 mg组27例患者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9.08±8.35)ng·mL-1;12 mg组24例患者的平均质量浓度为(40.79±23.91)ng·mL-1。发生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或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的患者平均血药浓度均高于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患者的平均血药浓度(P<0.05),相关风险的阈值浓度分别为31.22,23.13,43.15 ng·mL-1和45.59 ng·mL-1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肺癌患者体内安罗替尼的血药浓度。较高的安罗替尼稳态谷浓度会增加患者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和促甲状腺激素升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贝伐珠单抗单药及联合紫杉醇加卡铂给药,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Ishikawa细胞,MTT法检测贝伐珠单抗(Bev)、紫杉醇(T)、卡铂(C)抑制Ishikawa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不同浓度的Bev将实验设为4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B组:低浓度组(Bev 2.5 mg·mL-1);C组:中浓度(Bev 5.5 mg·mL-1);D组:高浓度组(Bev 11 mg·mL-1)。采用MTT法在24,48,72 h分别检测A、B、C、D 4组对Ishikawa细胞抑制增殖的作用。同时实验根据IC50值还将不同浓度的Bev联合紫杉醇、卡铂分为4组,分别为a组(Bev 5.5 mg·mL-1);b组(Bev 2.5 mg·mL-1+卡铂7.0 mg·mL-1+紫杉醇10 μg·mL-1);c组(Bev 5.5 mg·mL-1+卡铂7.0 mg·mL-1+紫杉醇10 μg·mL-1);d组(Bev 11 mg·mL-1+卡铂7.0 mg·mL-1+紫杉醇10 μg·mL-1)采用MTT法检测对Ishikawa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分析48 h贝伐珠单抗A、B、C、D四组对Ishikawa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MTT法测定出A、B、C、D 4组药物对Ishikawa细胞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并随着剂量的增大、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明显增强;MTT法显示不同浓度Bev联合紫杉醇、卡铂,a、b、c、d 4个组均显著抑制Ishikawa细胞的增殖,与a组相比,Bev(5.5 mg·mL-1)+紫杉醇、卡铂组对Ishikawa细胞有显著抑制增殖作用(P<0.05),Bev(11 mg·mL-1)+紫杉醇、卡铂组对Ishikawa细胞表现出更为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P<0.01);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48 h后A、B、C、D 4组均能诱导细胞的凋亡,且随着剂量增加作用也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单药及联合卡铂和紫杉醇给药,均能在体外抑制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细胞增殖反应,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雷美替胺的气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GC-MS/MS)检测方法,为临床药物分析提供依据。方法:血浆样品以乙酸乙酯提取后,经色谱柱BR-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程序升温,以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离子检测。利用保留时间和离子对比例定性,外标法和工作曲线定量,建立人血浆中雷美替胺的GC-MS/MS检测方法。结果:雷美替胺标准曲线范围为1.0~1 000.0 ng·mL-1,定量下限为3.0 ng·mL-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雷美替胺血药浓度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他唑巴坦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情况,评估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fT>MIC≥50%达标率,为该药临床给药方案的筛选及优化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头孢噻肟单药、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 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临床分离菌株的MIC值,计算MIC50及MIC90,并统计MIC的分布情况。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计算不同给药方案下头孢噻肟/他唑巴坦达目标 PK/PD靶值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相比与单药头孢噻肟,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质量浓度4 μg·mL-1)及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对于实验菌株的MIC50和MIC90均明显降低。头孢噻肟/他唑巴坦(他唑巴坦固定浓度4 μg·mL-1)所有给药方案下的CRF均大于90%;头孢噻肟/他唑巴坦(6∶1)仅3.0 g q8h静滴4 h和6 g q24h持续静滴给药方案下CRF大于90%。当MIC≤2 μg·mL-1时,头孢噻肟/他唑巴坦所有给药方案均能使PTA>90%。当MIC≤8 μg·mL-1时,q8h及24 h持续静滴方案下的PTA>90%。结论:对于国内产ESB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头孢噻肟/他唑巴坦钠(6∶1)的配伍明显提高了头孢噻肟对产ESBL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作用。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当MIC≤2 μg·mL-1时,可以选择头孢噻肟/他唑巴坦2 g q12h给药方案,对于高MIC菌株,日剂量不变时,q8h方案比q12h方案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定量检测小鼠血清中吲哚乙酸(IAA),考察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小鼠血清中IAA水平。方法:采集对照组与NAFLD组小鼠的血清,UPLC-MS/MS法定量检测IAA含量。色谱条件:色谱柱为BEH C18(2.1 mm×50.0 mm,1.7 μm),流动相为0.01%甲酸乙腈-0.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1,电喷雾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结果:IAA质量浓度在5~1 000 ng·mL-1r2=0.996 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均<15%,提取回收率为76.83%~98.8%,基质效应为90.2%~103.8%,稳定性良好。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AA浓度为(130.65±31.23) ng·mL-1,NAFLD组小鼠血清中IAA浓度为(28.72±4.83) ng·mL-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单,专属性高,稳定性好,可准确检测小鼠血清中IAA的含量。NAFLD组小鼠血清IA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IAA可能是NAFLD诊断的潜在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燕霞  张慧  罗轶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20):2127-2131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MS)同时测定宽胸气雾剂中桉油精、龙脑、甲基丁香酚、异龙脑、α-红没药醇、榄香素、反式橙花叔醇、石竹烯、α-葎草烯、β-蒎稀、α-蒎稀、左旋樟脑等12种指标性成分方法。方法: 采用内标法,样品经乙醇稀释,GC-MS/MS测定,程序升温,MRM模式检测;并使用热图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种指标成分分别在1~10 ng·mL-1和50~1 000 ng·mL-1两个量级内呈线性;回收率为97.5%~104.8%,RSD为1.14%~2.89%(n=3);8批样品中上述成分含量分别为22.24~26.79,22.22~26.88,20.74~22.99,13.72~16.78,10.25~11.23,5.25~5.81,4.60~4.78,2.63~3.06,2.18~2.47,1.92~2.18,1.55~1.94,1.02~1.07 mg·mL-1;热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企业不同批次样品整体质量一致性较好。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测定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为宽胸气雾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检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ZTW-41的浓度,并将该方法应用于ZTW-41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以卡马西平为内标,血浆样品用甲醇沉淀蛋白后,通过ZORBAX Esplise XDB-C18色谱柱(4.6 mm×100 mm,3.5-Micron)进行分离,选择75%甲醇溶液(含5 mmol·L-1甲酸铵和0.1%甲酸)-甲醇溶液(含5 mmol·L-1甲酸铵和0.1%甲酸)作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1。通过ESI,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正离子检测,ZTW-41和卡马西平的MRM离子对分别为m/z 540.0→168.2和m/z 237.0→194.2;大鼠尾静脉给予ZTW-41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血浆样品前处理后进行LC-MS/MS检测分析。结果: 大鼠血浆中ZTW-41在10~3 000 ng·mL-1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 ≥ 0.99;定量下限和各浓度质控样品批间、批内精密度(RSD%)在5.82%以内,准确度(RE%)在-0.81%~4.87%之间。大鼠尾静脉给予20 mg·kg-1的ZTW-41后,Cmax为(244.78±46.67)ng·mL-1t1/2为(21.17±2.08)h。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可快速、灵敏、准确地测定大鼠血浆中ZTW-41的浓度,并成功应用于ZTW-41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小儿解感片中芦丁、槲皮苷、橙皮苷、黄芩苷、汉黄芩苷、山奈酚及黄芩素7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HPLC-CAD)法,色谱柱为Waters XBridge C18(250 mm×4.6 mm,5 μm),甲醇(A)-20 mmol·L-1乙酸铵(乙酸调pH至4.5)(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5℃,进样量20 μL,CAD雾化器温度为35℃,过滤常数5.0。结果:芦丁、槲皮苷、橙皮苷、黄芩苷、汉黄芩苷、山奈酚及黄芩素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28~5.60 μg·mL-1r=0.999 2),0.23~4.60 μg·mL-1r=0.999 6),0.17~3.40 μg·mL-1r=0.999 1),1.88~37.60 μg·mL-1r=0.999 6),0.51~10.20 μg·mL-1r=0.999 5),0.15~3.00 μg·mL-1r=0.999 4),0.16~3.20 μg·mL-1r=0.999 1);检测限分别为0.06,0.06,0.06,0.07,0.07,0.05,0.05 μg·mL-1,定量限分别为0.17,0.16,0.16,0.18,0.19,0.13,0.13 μg·mL-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4%,98.83%,98.44%,98.60%,98.05%,99.02%及98.53%,RSD分别为1.70%,1.47%,0.89%,1.20%,1.13%,1.80%及1.32%(n=6)。结论:本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简便易行,可用于小儿解感片中多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吲达帕胺试验制剂(缓释片)和参比制剂(片剂)的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24名健康志愿者按随机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口服受试制剂(吲达帕胺缓释片)和参比制剂(吲达帕胺缓释片)1.5 mg,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方法测定吲达帕胺的全血浓度。利用DAS药动学程序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和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吲达帕胺试验制剂和参比片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2.9±7.1),(32.3±5.4)ng·mL-1;Tmax分别为11(5,15),12(5,15)h;T1/2ke分别为(15.0±2.2),(14.9±2.1)h;AUC0-t分别为(977.3±217.7),(965.1±179.6)ng·h·mL-1;AUC0-分别为(1 028.6±237.1),(1 015.3±193.7)ng·h·mL-1;受试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27±11.3)%。结论:经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结果显示,受试的吲达帕胺缓释片与参比的吲达帕胺缓释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活化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MCs)凋亡与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UA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原代培养并分离、纯化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活化后,熊果酸按低剂量(2.5 μmol·L-1)、中剂量(5 μmol·L-1)、高剂量(10 μmol·L-1)进行干预。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系膜细胞活力及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测定系膜细胞TGF-β1受体(TβRI、TβRII)、磷酸化蛋白P-smad信号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 5 μg·L-1 TGF-β1明显激活系膜细胞增殖,上调TGF-β1受体表达及Smad2的磷酸化,抑制系膜细胞凋亡。低、中、高剂量熊果酸均能抑制系膜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并下调系膜细胞TGF-β1受体表达,抑制Smad2的磷酸化。结论: 熊果酸可通过影响TGF-β1/Smads信号通路,诱导系膜细胞凋亡,拮抗细胞增殖,这可能是熊果酸抗肾脏纤维化的部分细胞学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与肿瘤影像学改变的关系,探讨血清NSE与晚期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南京市脑科医院胸科院区呼吸内科和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70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入选患者检测血清NSE均在化疗前一周,疗效评价均为化疗2周期后按照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进行评估,探讨血清NSE下降幅度及下降率与晚期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的相关性。结果:血清NSE与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NSE在化疗近期疗效上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部分缓解(PR)组、疾病稳定(SD)组患者所测得的血清NSE中位数分别为:3.55 ng·mL-1,2.39 ng·mL-1;临床获益组患者(PR+SD)所测血清NSE中位数为3.40 ng·mL-1;PD组患者所测血清NSE中位数为-5.31 ng·mL-1,PR患者的血清NSE下降幅度、下降率均高于SD及疾病进展(PD)的患者。临床获益组(PR+SD)患者血清NSE下降幅度、下降率均高于获得PD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趋势。结论:血清NSE与晚期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NSE下降幅度及下降率可以辅助及时评价晚期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对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人CHON-001软骨细胞分为空白组(常规培养基培养)、模型组(用10 ng·mL-1 IL-1β培养)、高剂量实验组(用5μmol·L-1依托咪酯+10 ng·mL-1 IL-1β培养)、抑制药组[用5μmol·L-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3a(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药IWR-1-endo+10 ng·mL-1 IL-1β培养]、抑制药+高剂量实验组(用10 ng·mL-1 IL-1β+5μmol·L-1依托咪酯+5μmol·L-1 IWR-1-endo培养)。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用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啶(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的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