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镜像疗法(M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7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n= 26)、MT组(n= 26)和联合组(n= 26),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阳极tDCS、MT和tDCS联合MT。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量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CL和CMCT,以及FMA-UE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2.609, P < 0.001),联合组优于tDCS组和MT组( P < 0.05)。 结论 tDCS和MT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大脑皮质兴奋性和上肢运动功能,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黄双玲  倪斐琳   《护理与康复》2020,19(12):59-61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住病房的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单侧空间忽略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线段删除试验、画钟试验异常率低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授权赋能式健康教育在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在山东省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85例作为干预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接受连续6周的授权赋能式健康教育。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lf-dfficacy for managing a chronic disease scale, SEMCDS)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的FMA评分、MBI评分和SEMC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组间=34.618,P<0.001;F组间=124.195,P<0.001;F组间=32.234,P<0.001),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组间=43.830,P<0.001)。结论 授权赋能式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升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自理能力、自我效能,降低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4.
张勤  裴艳红 《中国临床护理》2021,13(11):698-700
目的 探讨集体颈肩操锻炼对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82例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2组,将2018年3-12月收治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将2019年1-10月收治的4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体颈肩操锻炼。比较2组患者术后颈部伤口引流量、颈部运动度、颈部瘢痕变化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肩臂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颈部伤口引流量、瘢痕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188,P=0.836;F组间=0.875,P=0.411);观察组颈部向患侧旋转、向健侧旋转、向患侧侧屈以及向健侧侧屈角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臂综合征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 =4.496,P=0.034;t=-8.782,P<0.001)。结论 在常规早期康复功能训练基础上给予集体颈肩操锻炼,可促进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早期康复,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及单侧空间忽略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单侧空间忽略检测异常率(线段删除试验和画钟试验)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单侧空间忽略检测异常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嵌入式运动想象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眶周穴位按摩结合温针灸对难治性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cular myasthenia gravis,OMG)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7月风湿科收治的31例难治性OMG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8月-2020年3月收治的37例难治性OMG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温针灸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眶周穴位按摩,采用重症肌无力临床绝对和相对记分法(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score of MG,ARS-MG)对2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组左眼及右眼ARS-MG得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1.418,P<0.001;F组间=3.213,P=0.029;F交互=16.473,P<0.001;F时间=37.413,P<0.001;F组间=4.239,P=0.036; F交互=44.576,P<0.001)。结论 对难治性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联合应用眶周穴位按摩和温针灸,可明显缓解患者眼部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呼吸内科就诊的1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月-12月就诊的63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1月-12月就诊的61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出院准备计划的干预,比较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6个月后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FVC和FEV1%)、生活质量以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 2组FEV1/FVC在组间效应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4.850,P=0.039),FEV1%在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6.570,P=0.019;F交互=6.310,P= 0.021)。2组生活质量评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呼吸困难评分在时间效应、交互效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600,P=0.028;F组间=4.570,P=0.045;F时间=10.200,P=0.005;F交互=8.100,P= 0.010)。结论 将出院准备计划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可以改善其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睡眠障碍和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运动引导想象训练组、音乐组和对照组。运动引导想象训练组在听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引导想象训练,音乐组实施音乐干预,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6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3组患者睡眠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程度。结果 干预后2周、6周,3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运动想象训练的干预效果优于音乐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引导想象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缓解其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青年肺结核患者营养护理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现况调查和专家会议法形成青年肺结核患者营养护理方案。选取某三级专科医院2019年8月1日—10月30日入院的青年肺结核患者为试验组,实施青年肺结核患者营养护理方案;选取2019年4月1日—6月30日入院的青年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营养护理;比较入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两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和生活质量。 结果 入院时、出院后1个月和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体重高于对照组(F组间=12.955,F时间=5.735,F交互=36.713,均P<0.05);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CD3+、CD4+高于对照组(t=16.548,P=0.037;t=18.607,P=0.028),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t=5.351,P<0.001),但生理功能维度、心理功能维度和社会功能维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t=0.417,P=0.678;t=1.020,P=0.310;t=0.539,P=0.591)。 结论 青年肺结核患者营养护理方案可改善患者体重、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收集功能性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4例患者。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常规组(MD = 9.77, 95%CI 6.36~13.17, 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干预4周以上(MD = 13.42, 95%CI 8.43~18.41, P < 0.001)或以下(MD = 5.82, 95%CI 2.58~9.06, P < 0.001),干预30 min以下(MD = 9.78, 95%CI 6.26~13.29, P < 0.001)或45 min以上(MD = 14.20, 95%CI 0.99~27.40, P < 0.05),均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功能性电刺激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MD = 13.72, 95%CI 11.60~15.84, P < 0.001)。 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干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结合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并伴有单侧空间忽略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二等分线段、删除试验和临摹图形评定,凯瑟琳-波哥量表(CBS)评价法、上下肢Fugl-Meyer评价法(FMA),评估患者的单侧空间忽略程度和运动功能。结果:治疗6周后,2组二等分线段、删除试验和临摹图形试验、CBS、FMA评定均有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结合反馈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单侧忽略的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让患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中心的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9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振动组和结合组,每组30例。镜像组采用镜像疗法专用镜盒进行上肢和手部镜像训练,根据患者功能情况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动作任务,如修饰、进食、系扣子、翻书、持物训练等,每次30 min,1次/d,每周6 d,持续8周;振动组采用全身振动训练,应用德国SVG公司生产的Wellengang振动治疗仪,振动频率30 Hz,振动幅度3 mm,总时间30 min,1次/d,每周6 d,持续8周;结合组采用镜像疗法(20 min)+全身振动训练(10 min)的方式,每周6 d,持续8周。3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凯瑟琳-波哥量表(CBS)测评患者存在空间忽略的严重程度;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测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指数)测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CBS评分、MMSE评分、FMA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3组的C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MSE评分、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结合组优于镜像组和全身振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结合全身振动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空间忽略程度、认知功能障碍,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率及对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72名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分析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各项日常生活能力表现特点,并制定相应早期康复护理对策,分别于2周末、4周末进行Barther 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Barther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差异性;比较两组在治疗4周末单侧空间忽略改善率.结果 2周末Fugl - Meyer评分观察组较对照组、入院有明显改善(P<0.05),BI指数差异不明显(P>0.05);4周末FuglMeyer评分及BI指数观察组较对照组、入院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末观察组的单侧空间忽略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可减轻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症状,并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局部脑血流半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强化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恢复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基础运动想象组(A组)和强化运动想象组(B组),每组各15例,另选入健康人5例为对照组,A、B组分别进行偏瘫侧下肢的步态运动想象训练与强化的步态运动想象训练,应用SPECT观察皮质局部脑血流(rCBF)灌注的动态改变情况,并通过简化Fugly-Meyer量表下肢部分(FMA-L)、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治疗前后评定。结果:A、B组与对照组均激活初级运动区、辅助运动区及顶叶。A、B组患者运动想象训练后激活中心主要为对侧初级感觉区、同侧初级运动区、同侧辅助运动区及相关后顶叶。A、B组患者治疗后大脑皮层脑血流灌注均有改善(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B组患者的下肢功能均有提高,且B组MWS及BBS评分均高于A组(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强化步态运动想象疗法可更好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改善步行功能,疗效优于基础运动想象疗法,其机制可能与相关脑区的脑血流改变而引起脑功能重组有关,是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侯红  吴玉霞  王彤 《中国康复》2018,33(4):283-285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对于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侧忽略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2例和镜像组12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针对偏侧忽略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中国行为性忽略测试-香港版(CBIT-HK)量表进行评估,并分别比较常规测试评分、行为测试评分及总评分。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CBIT-HK常规测试评分、行为测试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3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镜像治疗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短期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侧忽略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末端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9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偏瘫肢体综合训练、中频脉冲电刺激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步行训练,训练组接受末端驱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6 d、持续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部分(FMA-LE)、威斯康星步态量表(WGS)及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AC、FMA-LE、WGS及BB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训练组治疗后FAC分级[(2.61±0.70)级]、WGS[(23.29±3.85)分]及BBS评分[(35.40±8.41)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 结论 末端驱动型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较传统康复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9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神经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者FMA、BBS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镜像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健侧下肢的镜像疗法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下肢部分、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价法、Barthel指数(BI)及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分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与同组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镜像组患者治疗前后FMA、BI评分差值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镜像组与对照组Brunnstrom分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镜像组处于分离运动期的患者多于对照组。镜像组与对照组BBS评分差值虽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镜像组BBS评分差值更大。结论:镜像疗法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可能对下肢分离运动及平衡能力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方法。经运动想象问卷(KVIQ)评定后,入选的3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19),治疗组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FMA和MB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观察组:第一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第二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1次/d,5次/周,为期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下肢肌痉挛(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LE评分、MAS、FAC、6MWT和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第一、第二疗程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第二疗程的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 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