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血浆kisspeptin,神经激肽B(NKB)及强啡肽浓度的变化,探索其在ICP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ICPP并未经治疗的女童50例,观察并比较ICPP女童与正常健康女童以及ICPP女童治疗前后性发育状况和血浆kisspeptin、神经激肽B、强啡肽浓度的变化。结果 未行治疗的ICPP女童的骨龄、骨龄/年龄、身高标准差单位(SDS)、黄体生成素基础值(B-LH)、卵泡刺激素基础值(B-FSH)、雌二醇(E2)、kisspeptin、NKB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其B-LH、黄体生成素峰值(P-LH)、B-FSH、卵泡刺激素峰值(P-FSH)、P-LH/P-FSH、E2、kisspeptin、NKB较治疗之前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12个月后上述指标与治疗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啡肽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P女童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后,其性发育在3个月之内均得到明显控制,持续观察至12月,性发育均未再明显进展。Kisspeptin和NKB、P-LH、P-LH/P-FSH、E2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NKB和kisspeptin、P-LH、P-LH/P-FSH、E2也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Kisspeptin和NKB在ICPP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有可能成为监测儿童性发育及评价ICPP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检测Kiss肽(Kisspeptins)在健康女童及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ICPP)女童治疗前后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ICPP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对诊断及治疗该病的意义。方法 以20名6~8岁TannerⅠ期健康女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经生长发育评价及相关检查选取20名6~8岁处于TannerⅡ期的ICPP女童作为实验组,对实验组女童进行促性腺激素拟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s,GnRHa)治疗6月;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血清中黄体生产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女童血清中Kisspeptins水平。结果 治疗前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增加了0.86倍(P<0.01),治疗后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了0.97倍(P<0.01);治疗前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与LH峰值、骨龄均存在正相关,(r=0.42和0.38,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Kisspeptins水平与LH峰值、骨龄不具有明显相关性(r=0.05和0.09,P>0.05)。 结论 Kisspeptins/G蛋白偶联受体54(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4,GPR54)信号在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启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清Kisspeptins水平对诊断及治疗特发性性早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ICPP)女童、单纯性乳房早发育(simple premature thelarche, SPT)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瘦素(leptin)、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测定28例ICPP及32例SPT女童BMI、血清IGF-1和leptin的水平,并以26名正常青春发育期女童及30名未发育女童作为对照,观察BMI及血清IGF-1、leptin水平的相互关系;以IGF-1及leptin为诊断指标,对ICPP进行诊断试验评价。 【结果】 ICPP组女童血清IGF-1及leptin水平均明显高于SPT及未发育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正常青春发育女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P组女童IGF-1及leptin水平均与BMI呈正相关(r=0.67,0.71,P<0.01);正常青春发育组女童IGF-1及leptin水平均与BMI亦呈正相关(r=0.63、0.68,P<0.01);SPT组、未发育组女童IGF-1及leptin水平均与BMI无相关关系(P>0.05)。IGF-1>319.47 ng/mL对诊断ICP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5.4%、96.3%、95.6%;leptin>6.32 ng/mL对诊断ICPP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5%,95.7%,94.8%。 【结论】 IGF-1和leptin水平的测定可作为ICPP诊断的参考指标,对鉴别ICPP与SPT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IGF-1和Leptin可能是激活GnRH脉冲分泌的相关代谢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患儿和单纯乳房早发育患儿体内血清铁的变化及ICPP患儿黄体生成素(LH)峰值与血清铁的相关性。方法:对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9例ICPP患儿(ICPP组)及11例单纯乳房早发育患儿(单纯乳房早发育组)体内血清铁水平进行检测,以15名同龄健康女童为对照组,分析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并评价ICPP患儿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中LH峰值与血清铁水平的相关性。结果:ICPP组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乳房早发育组和对照组的血清铁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P组患儿的LH峰值与血清铁水平无相关性(r=0.31,P>0.05)。结论:ICPP患儿血清铁水平偏高,考虑其为ICPP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肌酐(Cr)、尿酸(BUA)水平与黄体生成素(LH)、骨龄的关系。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宁海分院2019年10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122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纳入病例组。并选取80例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血清IGF-1、Cr、BUA水平以及LH、骨龄的差异,并观察病例组患儿血清IGF-1、Cr、BUA水平与LH、骨龄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女童IGF-1(405.66±62.41)μg/L、LH(7.89±1.14)U/L和骨龄(7.22±1.04)岁均明显较高,而BUA水平(253.66±94.36)μmol/L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Pearson分析ICPP女童IGF-1、Cr、BUA与LH、骨龄的关系,发现Cr与LH、骨龄无明显相关性(OR=0.020,P=0.829;OR=0.152,P=0.094),IGF-1与LH、...  相似文献   

6.
梁向荣  王树芳  王茹  周朋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6):2540-2541
目的:观察曲普瑞林治疗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临床疗效,为ICPP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曲普瑞林对29例ICPP女童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第二性征、卵巢发育情况、血清雌二醇(E2)、垂体促性腺素浓度、骨龄(BA)、生长速率(GV)及身高(PAH)等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儿乳房、卵巢体积均有缩小;E2、促黄体生成激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峰值均显著降低;骨龄成熟延迟,骨龄/实际生活年龄(BA/CA)值下降;治疗前预测成人终身高为(155.5±0.61)cm,治疗12个月后为(159.1±0.81)cm,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曲普瑞林治疗ICPP效果显著,能有效抑制性腺轴及性腺的发育和骨龄的增长,改善成年身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特发性性早熟(ICPP)女童的临床特点和发病的相关性因素进行探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儿科收治的ICPP女童45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龄的45例正常女童作为对照组,观察和检测2组女童的一般临床特征、生理性指标、性激素水平和发病影响因素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ICPP女童乳房发育和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7.5±0.4)岁和(9.3±0.5)岁,比正常女童提前了1~3 a。ICPP女童的身高、体质指数(BMI)、瘦素、骨龄(BA)、卵巢容积、子宫容积和乳晕直径等生理性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P女童的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基础值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FSH和LH的峰值、雌二醇(E2)、垂体催乳素(PRL)和孕酮(P)等性激素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P女童的生理、环境、饮食、遗传和家庭等发病率影响因素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P女童的乳房发育和月经初潮年龄提前,与BMI、身高和瘦素水平明显增加,卵巢、子宫和乳房发育明显提前,FSH和LH的峰值、E2、PRL和P等性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呈明显的正相关;该研究因调查样本量小,尚不能说明ICPP女童的发病与生理、环境、饮食、遗传和家庭因素等有明显的关系。提示社会各方应重视和加强对儿童的心理和生殖健康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对性早熟患儿应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尽早给予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减少性早熟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性早熟女童生长潜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性早熟女童的生长潜能 ,提高GnRHa改善性早熟女童终身高的疗效。方法 对 2 5例正常未发育和 177例不同Tanner期的特发性早熟发童测定血IGF Ⅰ ,比较各组性早熟女童的体重指数、骨龄进展、年龄及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血IGF Ⅰ水平 ,TannerⅡ期中枢性(CPP)和乳房早发育 (PT)与同年龄对照组 3组之间比较以及 3组不同Tanner期CPP女童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且其水平上升与Tanner期进展相关。 (2 )骨龄进展和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分值 ,CPP与PT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Tanner期CPP之间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3 ) 18例治疗满 1年的CPP女童 ,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分值和体重指数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PT不完全是对儿童生长潜能没有影响的自限性疾病 ;骨龄进展的程度和骨龄的身高标准差分值可作为CPP选择GnRHa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杭州地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的临床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未来女童ICPP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8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诊治的ICPP女童104例为观察组,抽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常规体检的健康女童100例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女童资料,对比其一般情况,调查ICPP女童的临床特征,分析可能影响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ICPP女童表现出乳房发育、外生殖器丰满、阴毛生长、阴道黏液出现、月经来潮及腋毛生长等改变。ICPP女童身高、体质指数、骨龄较高,卵巢容积、子宫容积及乳晕直径偏大,FSH峰值、LH峰值、E_2、PRL及P等性激素水平较正常值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合并症、孕期长期食用保健品、生活环境受污染、女童开灯睡觉、过早接触性信息、大量食用零食、油炸类食品、父母超重、母亲乳房发育年龄<10岁、月经初潮年龄<12岁、家庭收入低、父母文化程度低、参加运动次数少、经常使用成人化妆品、觉得学业负担过重等均可能是女童ICPP的影响因素(均P<0. 05)。结论 ICPP女童受生理、环境、饮食及遗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母亲初潮年龄小、儿童饮食习惯不佳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较显著,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女童心理与生殖健康教育,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给予家长正确的饮食指导,对于高度疑似者应尽早发现并诊断,并积极开展综合干预,减少性早熟对女童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改善成年身高(FAH)的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单独应用GnRHa治疗,并已达或接近FAH的ICPP女童生长发育资料。结果 经GnRHa治疗(22.50±5.48)月,并随访(58.00±7.44)月,26例ICPP女童FAH为(161.50±4.41)cm,较治疗开始时预测成年身高(157.23±5.51)cm显著增高(P<0.01),身高净获(4.27±4.05)cm。治疗前、治疗终止时患儿体重指数(BMI)为(16.32±1.67)kg/m2、(17.39±2.41)kg/m2,达到FAH时BMI为(19.95±2.21)kg/m2,均在与年龄相应的±1s范围。26例ICPP女童月经来潮年龄(12.5±0.7)岁。FAH的最终获得与停药时身高、初潮年龄呈正相关(P<0.01或<0.05),与停药时骨龄呈负相关(P<0.01)。结论 GnRHa对改善ICPP女童FAH有显著疗效,FAH的最终获得与停药时身高、停药时骨龄及初潮年龄相关,停药后患儿青春发育与正常儿童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学龄女童接触双酚A(BPA)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ICPP的110例6~9岁女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女童的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选取110名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女童尿BPA浓度,并测试其与ICPP风险的关系。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雌二醇(E2)水平,基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的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骨龄(BA),子宫和卵巢大小。结果 ICPP组和对照组的尿BPA中位数浓度分别为6.25 μg/g Cr和1.07 μg/g Cr(Z=-3.845,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与BPA浓度最低的女童相比,最高浓度女童ICPP风险是其9.07倍(OR=9.07,95%CI:2.82~29.14) 。在ICPP组中,尿BPA浓度与FSH基础水平(r=-0.235,P=0.005)或FSH峰值水平(r=-0.171,P=0.044)呈负相关。结论 BPA暴露与学龄女童ICPP风险升高有关,潜在的机制可能归因于相对较低的FSH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学龄女童接触双酚A(BPA)与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女童特发性性早熟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9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被诊断为ICPP的110例6~9岁女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女童的年龄和体重指数(BMI)相匹配,选取110名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女童尿BPA浓度,并测试其与ICPP风险的关系。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雌二醇(E2)水平,基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的促黄体激素(LH),促卵泡激素(FSH)水平,骨龄(BA),子宫和卵巢大小。结果 ICPP组和对照组的尿BPA中位数浓度分别为6.25 μg/g Cr和1.07 μg/g Cr(Z=-3.845,P<0.001)。调整混杂因素后,与BPA浓度最低的女童相比,最高浓度女童ICPP风险是其9.07倍(OR=9.07,95%CI:2.82~29.14) 。在ICPP组中,尿BPA浓度与FSH基础水平(r=-0.235,P=0.005)或FSH峰值水平(r=-0.171,P=0.044)呈负相关。结论 BPA暴露与学龄女童ICPP风险升高有关,潜在的机制可能归因于相对较低的FSH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内脂素(visfatin)、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常德桃源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入院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本院体检正常者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isfatin和MPO水平。收集各入选病例相关临床资料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并计算反映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 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不稳定斑块组血清visfatin、MPO水平以及Crouse积分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1);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796, P<0.01; r=0.723, 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isfatin(OR=1.42,95%CI:1.15~1.75,P=0.001 1)、MPO(OR=1.08,95%CI:1.03~1.13,P=0.001 5)、脂蛋白(a)(OR=1.11,95%CI:1.02~1.21,P=0.015 6)、低密度脂蛋白(OR=2.13,95%CI:1.25~3.63,P=0.005 4)、高血压病(OR=1.98,95%CI:1.13~3.45,P=0.020 1)、糖尿病(OR=1.23,95%CI:1.02~1.48,P=0.030 2)和年龄(OR=1.95,95%CI:1.11~3.43,P=0.020 2)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与其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检测患者血清visfatin、MPO水平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病情监测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18个月婴幼儿头颅畸形的头颅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头颅畸形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选取2019年1—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时诊断为头颅畸形的228名婴幼儿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94名头颅形态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婴幼儿头颅形态特征,并通过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母亲孕产史、睡眠姿势、骨密度等差异分析头颅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8个月头颅畸形患儿头颅形态特征:头颅畸形组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月±7 d的占比最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颅畸形占比呈下降趋势;短头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同类型头颅畸形在年龄(χ2=34.409)和严重程度(χ2=11.40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颅畸形组和正常组在单/双胎(χ2=4.724)、新生儿期头部损伤史(χ2=8.430)、睡眠姿势(χ2=23.881)和骨密度(t=2.77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骨矿物质含量(BMC)与肥胖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提供更有力的依据.方法 于2017-2020年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银川市随机抽取1578名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骨矿物质含量测定,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定义的肥胖指标与骨矿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血清P1NP、β-CTX、N-MID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102例ICPP女童作为研究对象,予以GnRH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生长发育情况、激素水平、骨代谢水平。结果 治疗后的BMI、PA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子宫容积、卵巢容积显著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P-LH、P-FSH、E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β-CTX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P1NP、N-MI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nRHa在治疗ICPP女童方面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机体激素水平,抑制成骨细胞功能,改善患儿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热性惊厥与频繁夜间遗尿症的关系,为遗尿症的危险因素提供研究依据,并分析在儿童不同年龄及性别中二者相关性的变化。方法 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上海市抽取3个市区和4个郊区,以5~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并分发问卷85 860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热性惊厥与频繁夜间遗尿症的关系,敏感性分析观察二者相关性在年龄和性别中的变化。结果 上海市共有62 290名5~12岁儿童纳入研究。控制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热性惊厥儿童患频繁夜间遗尿症的风险较高(OR=7.740,95%CI:5.512~10.870,P<0.001)。随着儿童年龄增加二者相关性越强(P<0.001),尤其在女童中(OR=13.798,95%CI:8.056~23.631,P<0.001)比男童(OR=4.422,95%CI:2.580~7.579,P<0.001)更为显著。结论 热性惊厥与频繁夜间遗尿症显著相关,尤其在高年龄组与女童中更为显著,提示热性惊厥为频繁夜间遗尿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频繁夜间遗尿症与出生窒息的关系,为频繁夜间遗尿症的病因研究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上海市区3个区(静安、徐汇和杨浦)和郊区4个区(闵行、浦东、奉贤和崇明)选取62 290名5~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频繁夜间遗尿症与出生窒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