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本院2016?2020年间血液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血流感染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Bruker MALDI-TOF质谱仪进行细菌鉴定,VITEK 2 Compact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部分采用纸片扩散法,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本院临床血液标本来源分离菌株共893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502株(50.4%),革兰阴性菌4429株(49.6%)。肠杆菌目细菌大肠埃希菌(1773株,19.9%)居首位,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1067株,11.9%),非发酵菌以鲍曼不动杆菌(293株,3.3%)和铜绿假单胞菌(238株,2.7%)为主,葡萄球菌菌种前三位分布为表皮葡萄球菌(970株,10.9%)、人葡萄球菌(713株,8.0%)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41株,6.1%)。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多粘菌素B、替加环素及碳青霉烯类药敏的体外活性较高,敏感率均在90%以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2%~3.4%。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见抗生素体外耐药率高于大肠埃希菌,仅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B的敏感率大于90%,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升高。铜绿假单胞菌自2017年起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有下降(25.6%~18.6%),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73.7%~91.3%和73.0%~91.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属细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性均较低。  结论  本院临床血液标本常见病原菌菌种分布无明显改变,但多重耐药菌的耐药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相似文献   

2.
杨颖嘉  马艳 《四川医学》2011,32(5):691-693
目的了解我院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常见细菌分布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对33例股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患者血培养细菌及药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标本中分离出17种病原菌,葡萄球菌属15例(45.5%),其他革兰阳性球菌7例(21.2%),革兰阴性菌6例(18.2%),真菌5例(15.2%)。检出的葡萄球菌中9株MRS阳性,革兰阴性菌中1株ESBL阳性。葡萄菌属、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结论我院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菌血症菌群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经验性治疗可选用万古霉素,同时警惕革兰阴性菌的院内感染和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3.
施明美  郭普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42-1544
  目的  对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以及常见细菌耐药态势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诊疗血流感染提供参考与支撑。  方法  将马鞍山十七冶医院2016年7月—2019年7月门诊及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纳入研究,将同一患者的重复菌株剔除,将已确认的污染菌剔除,依据统一方案分离血流感染病原菌,对血培养标本进行培养鉴定与药敏分析。  结果  经统计,收集非重复性病原菌合计708份,其中包含革兰阳性菌326株,占比为46.05%,革兰阴性菌373株,占比为52.68%,真菌9株,占比为1.27%。前5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100%敏感,对红霉素耐药率>7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47.02%和30.15%,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30%~50%,铜绿假单胞菌对测试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 < 30%,所有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 < 5%。  结论  血培养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菌谱广,耐药差异显著,临床医生应及早形成血培养检测意识,加强对血培养病原菌分布以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的监测,对患者施以“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测耐药态势变化,亟待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血流感染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2008年9月~2010年8月收治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783例,采集患儿呼吸道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783份标本分离出细菌19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7株(51.05%),以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93株(48.95%),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为主.肺炎链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敏感,对红霉素高度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青霉素、复方新诺明仍较敏感,对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非常敏感,对头孢唑啉、红霉素高度耐药.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常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仍较敏感,对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耐药率较高,对第二、三代头孢也有一定的耐药.结论:应根据本区域近期病原菌谱及药敏情况选择合适抗菌药物,在病原菌未明确的小儿呼吸道感染可首选苯唑西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耐药性较强的感染可选用万古霉素或碳青酶烯类抗菌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近2018—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临床血液培养标本中细菌分布及耐药性,为血流感染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细菌耐药监测网点医院的血培养分离菌及耐药性资料,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共收集血液标本分离细菌6 7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 697株(占54.7%),革兰阳性菌3 060株(占45.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 074株(占30.7%)、肺炎克雷伯菌696株、铜绿假单胞菌139株和鲍曼不动杆菌121株;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 691株(占25.0%)、金黄色葡萄球菌 442株、链球菌属431株、肠球菌属379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6.6%和22.6%、1.0%和3.7%。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0%(12/139)和80.7%(71/12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26.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7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葡萄球菌属细菌。3年仅1株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未检出耐利奈唑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结果 宁夏回族自治区临床血液标本分离菌以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其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平稳,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低水平。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高水平,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有所上升,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不同感染级别的病原菌特征及耐药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糖尿病足科住院的212例DFI患者,对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及耐药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DFI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中度DFI组和重度DFI组,比较两组间病原菌特征及耐药情况。结果:212例患者足分泌物标本中共分离出287株病原菌,前3位为鲍曼不动杆菌(11.50%)、肺炎克雷伯菌(11.15%)、金黄色葡萄球菌(10.80%)。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率均为100%。革兰阴性菌中,中度DFI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多为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CR-AB),仅对替加环素敏感;重度DFI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100%敏感。与中度DFI患者比较,重度DFI患者中混合感染的比例升高(44.68% vs.29.09%,P<0.05)。检出的多重耐药菌中革兰阴性菌总体耐药率(19.46%)高于革兰阳性菌总体耐药率(11.96%),以CR-AB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DFI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中、重度感染菌群分布不同。随着感染程度分级的加重糖尿病足混合感染的比例升高。检出的多重耐药菌以CR-AB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引起成人胸腔感染的病原菌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成人胸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研究病原菌菌种分布和耐药表型以及不同病原菌感染患者的住院死亡率。  结果  纳入339例胸腔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71株,包括革兰阴性菌189株(50.9%)、革兰阳性菌137株(36.9%)、真菌23株(6.2%)和分枝杆菌22株(5.9%)。革兰阴性菌以鲍曼不动杆菌(44/189,23.3%)、大肠埃希菌(34/189,18.0%)及肺炎克雷伯菌(29/189,15.3%)为主,革兰阳性菌以屎肠球菌(25/137,18.2%)、金黄色葡萄球菌(17/137,12.4%)和星座链球菌(17/137,12.4%)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占90.9%(40/44),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占84.1%(37/4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61.8%(21/34)和27.6%(8/2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58.8%(10/17),未查见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31.2%(59/189)、18.2%(25/137)、17.4%(4/23)和4.5%(1/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结论  引起成人胸腔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菌种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死亡率高,应进一步关注该类细菌引起胸腔感染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402例卒中相关性肺炎痰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2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细菌228株,检出率为56.7%。其中革兰阳性菌61株,占26.8%,排在前三位的是金葡菌(12.3%)、肺炎链球菌(7.9%)、β溶血性链球菌(3.9%);革兰阴性菌158株,占69.3%,排在前三位的是肺炎克雷伯杆菌(30.3%)、鲍曼不动杆菌(11.0%)、铜绿假单胞菌(9.6%);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但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机体免疫力低,感染细菌种类广泛,在用药方面应根据病原菌及药敏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抗菌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云南省9所三级医院2017—2021年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演变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采用药敏纸片法或仪器法,对9所不同地区的三级医院按统一技术方案,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21年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折点标准判断结果,使用WHONET5.6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1年血流感染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2 00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 442株(62.0%),革兰阳性菌4 562株(38.0%),分离株数呈上升趋势;门诊分离出163株(1.4%),住院11 840株(98.6%);排名前三的革兰阴性菌依次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其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N)309株(4.2%),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29株(0.4%),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19株(0.3%),CR-KPN检出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排名前三的革兰阳性菌依次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检出213株,占27.7%,且由2017年的40.0%下降至2021年的23.4%,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属及肠球菌属。结论 多中心血流感染病原菌5年检出率及构成变化不大,但各医院检出情况不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检出数逐年增加,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我院近2年ICU病房病原菌菌群分布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对ICU分离出2720株病原菌的分类、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20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1686株占62.0%,革兰阳性菌628株占23.1%,真菌406株占14.9%。革兰阴性菌构成比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在革兰阳性菌中居主导地位的是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主要致病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稍敏感,而对替卡西林、头孢噻吩、哌拉西林与阿莫西林均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呋喃妥因、米诺四环素及呋西地酸敏感,而对青霉素耐药率高达100%。结论ICU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检出菌均存在严重耐药问题,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用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昆明市儿童医院2017~2020年引起血流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儿童血流感染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昆明市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门诊和住院患儿临床诊断为菌血症,且血液标本培养为大肠埃希菌或肺炎克雷伯菌的血培养结果,用WHONET 5.6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从血培养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大肠埃希菌193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00株,阳性率为51.8%;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O)8株,阳性率3.3%;肺炎克雷伯菌46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18株,阳性率39.1%,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N)14株,阳性率30.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耐药率较非产ESBLs菌株高。CR-ECO对氨曲南耐药率为87.5%,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100%;CR-KPN对氨曲南耐药率为61.1%,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44.4%,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5.6%。14株CR- KPN中有12株对亚胺培南MIC值 ≥ 16 μg/mL,占85.7%(12/14);8株CR-ECO中有7株对亚胺培南MIC值 ≥ 16 μg/mL,占87.5%(7/8)。分离菌株临床科室分布以新生儿病房最高,其次为血液肿瘤和重症监护病房;年龄以 < 28 d的新生儿居多,其次是 > 28 d~1岁。  结论  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病区、血液肿瘤、重症监护病区面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困境,且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这对临床治疗上述2种菌引起的血流感染,选用抗生素的压力也越来越困难,应高度重视。合理有效地控制感染,减少耐药菌株出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云南省无菌体液标本(不含血液)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21年云南省9家三级综合医院无菌体液标本,排除同一患者重复株,使用WHONET5.6软件对药物敏感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腹水是菌株分离率最高的标本类型,占32.7%。所有标本中共分离出5 305株菌,革兰阳性菌占53.3%,分离率第一为表皮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占46.7%,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二者相当。屎肠球菌对于常用抗菌药耐药率呈下降的趋势。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6%、40.3%,均高于2021年我国CHINET水平,且耐药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鲍曼不动杆菌仍保持耐多药的形式,尤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高达82%。结论 监测无菌体液病原菌来源广泛,不同菌属间碳青霉烯耐药形势严峻。仍需重点监测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肠杆菌和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四川地区初治HIV/AIDS患者的HIV基因亚型分布特点和传播性耐药现状。  方法  纳入四川地区住院且无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药物暴露史的成年HIV/AIDS患者,采用In-house测序法进行HIV基因测序,系统进化树判定HIV基因亚型,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在线比对耐药突变位点并确定是否存在耐药及耐药种类、耐药水平。  结果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采集120份血液样本。87.5%样本HIV基因扩增成功(105/120),HIV基因亚型分布特点:CRF01_AE占比46.67%(49/105),CRF07_BC占比39.05%(41/105),其他占比14.28%(15/105)。不同性别、年龄、民族、感染途径、耐药、HIVRNA水平、CD4水平等基因亚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份样本检测到耐药突变位点(20.83%),20份样本潜在耐药(16.67%),5份样本传播性耐药(4.17%)。24份样本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耐药,V179D/E位点突变频率最高,1份样本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M46I,未发现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及整合酶抑制剂耐药。  结论  四川地区初治住院成年HIV/AIDS患者HIV基因亚型分布特点以CRF01_AE和CRF07_BC为主,传播性耐药率较低,以NNRTIs耐药为主。进行HIV基线耐药检测对制定有效ART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以及肠杆菌属细菌(Enterobacter spp )合称ESKAPE病原体。本研究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ESKAPE病原体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死亡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  收集2013?2018年就诊于四川省肿瘤医院的恶性肿瘤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根据血培养分离所得病原菌分为ESKAPE血流感染组与非ESKAPE血流感染组,分析ESKAPE易感因素;以感染30 d患者是否存活,将ESKAPE血流感染组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计纳入753例患者,共分离出795株病原菌,其中ESKAPE病原菌278株,占全部分离菌的34.97%。分离出非ESKAPE病原菌的481例患者中,男性200例,女性281例。分离出ESKAPE病原菌的272例患者中,男性142例,女性130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例ESKAPE患者中47例失访,余下225例ESKAPE血流感染组患者中,死亡组27例,存活组198例,死亡率为12.00%(27/22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患者、多种病原体感染、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暴露史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ESKAPE病原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腹腔感染及真菌感染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男性、多重感染、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用药史、有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应警惕ESKAPE病原体感染,若感染者存在真菌感染、腹腔感染,则应警惕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脂多糖(LPS)脂质A生物合成基因lpx A、lpx C、lpx D突变对多黏菌素耐药的意义,并筛选合适的联合治疗方案。  方法  选择近两年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72株XDRAB为研究对象。根据XDRAB菌株对多黏菌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将其纳入耐药组和敏感组;PCR扩增lpx A、lpx C、lpx D基因序列,分析突变情况,比较耐药组和敏感组突变率;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评价联合用药药效,分为多黏菌素+亚胺培南组、多黏菌素+美罗培南组、多黏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多黏菌素+左氧氟沙星组、多黏菌素+磷霉素组。计算联合用药方案部分抑菌(FIC)指数,比较表现协同、相加、无关、拮抗作用的菌株百分比。  结果  获得XDRAB菌株共72株,其中耐药组共21株,占29.17%,敏感组共51株,占70.83%;部分菌株存在lpx A、lpx C、lpx D基因突变;耐药组基因突变率为90.48%,高于敏感组的1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多黏菌素+亚胺培南组协同作用百分比高于多黏菌素+磷霉素组,无关作用百分比低于多黏菌素+磷霉素组(P<0.01)。多黏菌素+亚胺培南组、多黏菌素+美罗培南组、多黏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组、多黏菌素+左氧氟沙星组协同作用及无关作用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XDRAB对多黏菌素存在耐药现象,与lpx A、lpx C、lpx D突变有关,临床治疗推荐多黏菌素+亚胺培南等联合用药方案,以减少耐药菌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近年来硅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痰液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为硅肺防治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职业病科诊断的硅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例信息及药敏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病原学检测阳性的硅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18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1.00岁,接尘工龄中位数为12.40年,病例主要行业为建筑业、有色金属矿选业和煤矿开采业,主要工种为风钻工、挖煤工和采矿工;壹、贰、叁期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7.54%、28.32%、32.97%。共培养出341株病原菌,真菌占54.1%,其中白色念珠菌114株(35.8%);细菌占53.1%,其中革兰阴性菌168株(52.8%),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30.2%);革兰阳性菌仅1株(0.3%),为溶血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性最高,对青霉素G和氧氟沙星敏感性高。结论 随着硅肺的进展,硅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微生物分析中真菌检出率高,细菌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总体耐药率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某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为医院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某儿童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临床分离病原菌中排名前5位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结果等资料,了解检出多重耐药菌的患儿年龄、性别、科室分布情况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3 a...  相似文献   

18.
张欢  梁立全  卢云  刘少烽 《中国热带医学》2021,21(12):1150-1154
目的 了解贺州市艾滋病(AIDS)患者合并血流感染(BSI)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有效控制AIDS患者血流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6月贺州市人民医院经血培养阳性150例AIDS 住院患者资料,并对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0例AIDS患者,男性117例,女性33 例,男女比为3.5∶1;以18~<60岁年龄段患者为主(占77.3%)。150份血培养阳性标本共分离155 株病原菌,分别为真菌134株(占86.45%)、革兰氏阴性菌13株(占8.39%)、革兰氏阳性菌8株(占5.16%%),其中5株马尔尼菲篮状菌(TM)合并其他菌感染。除TM无药敏结果外,新型隐球菌、念珠菌等真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好,耐药率低。G-菌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药物敏感性较好;G-菌对氨曲南、不含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药物耐药菌株较多。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好,可视病情轻重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但对磺胺类、青霉素G的耐药高。结论 贺州市AIDS合并BSI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中年患者为主;BSI病原菌以真菌为主,G-菌和G+菌较少。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可用于经验性治疗;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可用于G-菌的中重度感染治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左氧氟沙星等可用于G+菌感染治疗;而氨苄西林、磺胺类、青霉素G的耐药菌株较多,不宜用于一般细菌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