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基于看图说话语言任务,分析上海市5~7岁痉挛型脑瘫儿童言语流利性障碍的临床特征,为解决言语不流利性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0年11—12月在上海地区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7岁痉挛型脑瘫儿童与普通儿童各44例为研究对象,以《做家务》主题图片作为测试材料收集语音样本,比较两组儿童在看图说话语言形式下语速、停顿、拖延与重复的言语流利性特征差异。结果 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言语速率、构音速率得分低于普通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88、-25.665,P<0.05);而异常停顿次数、异常停顿时长、拖延次数、拖延时长与重复次数得分高于普通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891、39.188、28.960、18.393、26.246,P<0.05)。结论 5~7岁痉挛型脑瘫儿童在连续语音过程中存在典型的言语流利性障碍特征,表现为语速偏慢、异常停顿、异常拖延与异常重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宋鲁平 《医药与保健》2012,20(10):44-45
口吃病,俗称结巴、嗑巴等。口吃患者说话时容易产生言语重复、停顿、拖长现象,有时会伴有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心慌意乱、肌肉痉挛、面红耳赤、惧怕说话等症状。口吃多发生在7岁前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言语节律性异常,国际疾病分类对口吃的定义为:口吃者知道自己想说的确切言语,却因为不随意的、音节的重复、拖长或停顿而不能及时说出。大多数口吃发生在7岁之前。在2~4岁儿童学习说话时期,约有5%的孩子会出现口吃现象。其中2/5的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轮替运动速率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为语音矫治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选择3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和年龄匹配,选择3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以汉语构音能力测验(华东师范大学黄昭鸣词表)作为测试材料,测试患儿构音能力;同时测试患儿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轮替运动速率。结果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异常发生率较正常儿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存在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轮替运动速率的异常,在矫治过程中应加强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亲职压力之间的关系,为抽动障碍学龄期儿童的科学干预提供数据。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亲职压力简表(PSI—SF)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83例学龄期抽动障碍患儿与佛山市某小学91名正常儿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学龄期抽动障碍组儿童的行为问题多于正常对照组(t=-9.06,P<0.01);抽动障碍组儿童母亲亲职压力总分、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是-4.52,-3.66,-2.07,-5.15,P值均<0.05);男童行为问题总分、分裂性、抑郁、体诉、社交退缩与亲职困扰分量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23,0.18,0.22,0.20,P值均<0.05),女童行为问题总分、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多动、残忍与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0.51,0.42,0.43,0.29,0.30,0.28,P值均<0.05)。结论学龄期抽动障碍儿童比正常儿童行为问题多,交际能力较差,病例组母亲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母亲感受到的亲职困扰越多,男童出现内向性行为问题越多;而亲子互动功能失调与女童行为问题的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时长、视频终端使用时长与干眼症发生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于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就诊的患儿1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合并干眼症划分为患病组和未患病组。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是否佩戴角膜塑形镜、是否近视、是否佩戴隐形眼镜及视力等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畏光、眼红、眼痒、眼分泌物增多、频繁瞬目及眼痛等眼部相关症状的差异;泪液分泌试验(SIT)、裂隙灯下角膜染色(CFS)及泪膜破裂时间试验(BUT)等眼部专科检查结果的差异;睡眠时长、视频终端使用时长、户外活动频次、平均运动时长及阅读时长等生活习惯的差异。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各观察指标与儿童干眼症发生的相关性,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儿童干眼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78例入组患儿中,54例判定发生干眼症(30.34%)。患病组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比例(29.63%vs.15.32%,χ^(2)=4.875,P<0.05)、佩戴隐形眼镜比例(20.37%vs.8.87%,χ^(2)=4.592,P<0.05)、眼部畏光(44.44%vs.29.03%,χ^(2)=3.999,P<0.05)、眼痒(40.74%vs.25.81%,χ^(2)=3.970,P<0.05)、频繁瞬目发生率(42.59%vs.26.61%,χ^(2)=4.455,P<0.05)、CFS阳性率(35.19%vs.19.35%,χ^(2)=5.145,P<0.05)及平均视频终端使用时长(5.80±1.74 vs.4.36±2.41,t=3.937,P<0.001)均显著高于未患病组儿童;患病组儿童平均SIT(8.30±2.75 vs.9.46±1.52,t=3.603,P<0.001)及睡眠时间(8.65±1.68 vs.9.40±1.30,t=3.213,P<0.05)均显著低于未患病组儿童;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比例(r=0.165,P<0.05)、佩戴隐形眼镜比例(r=0.161,P<0.05)、畏光(r=0.150,P<0.05)、眼痒(r=0.149,P<0.05)、频繁瞬目情况(r=0.158,P<0.05)、CFS阳性率(r=0.170,P<0.05)及视频终端使用时长(r=0.462,P<0.001)与发生干眼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SIT(r=-0.380,P<0.001)、BUT(r=-0.336,P<0.001)及睡眠时长(r=-0.219,P<0.05)与发生干眼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其中BUT水平(OR值=0.726,P<0.001)、睡眠时长(OR值=0.774,P<0.05)及视频终端使用时长(OR=1.315,P<0.05)是发生干眼症的影响因素。结论BUT水平较低、睡眠时长较短及视频终端使用时长较长的儿童更容易发生干眼症,应及时改善儿童相关生活习惯以降低干眼症发病率,提高儿童眼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言语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中的表现特征与差异,同时考察其与语言发育水平的关系。方法 招募符合研究标准的正常儿童18例,孤独症儿童15例。由专科医生进行能力评估,包括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盖塞尔发育量表(GDDS),并进行言语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speech-ABR)测试,记录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波幅。结果 孤独症儿童speech-ABR的瞬态成分各波潜伏期均出现延迟,持续性成分中E波、F波潜伏期延迟。孤独症儿童speech-ABR的V波、A波、F波潜伏期与盖赛尔发育量表中的语言维度成绩显示负相关(r=-0.525、-0.563、-0.580,P=0.04、0.029、0.024)。结论 孤独症儿童对言语声刺激的神经编码受损,具体表现为神经同步性的降低。脑干及皮层的听觉通路受损可能是孤独症语言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探讨抽动障碍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与母亲亲职压力之间的关系,为抽动障碍学龄期儿童的科学干预提供数据.方法 使用Achenbae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亲职压力简表(PSI-SF)对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83例学龄期抽动障碍患儿与佛山市某小学91名正常儿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学龄期抽动障碍组儿童的行为问题多于正常对照组(t=-9.06,P<0.01);抽动障碍组儿童母亲亲职压力总分、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值分别是-4.52,-3.66,-2.07,-5.15,P值均<0.05);男童行为问题总分、分裂性、抑郁、体诉、社交退缩与亲职困扰分量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23,0.18,0.22,0.20, P值均<0.05),女童行为问题总分、抑郁、社交退缩、体诉、多动、残忍与亲子互动失调分量表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0.51,0.42,0.43,0.29,0.30,0.28,P值均<0.05).结论 学龄期抽动障碍儿童比正常儿童行为问题多,交际能力较差,病例组母亲普遍存在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母亲感受到的亲职困扰越多,男童出现内向性行为问题越多;而亲子互动功能失调与女童行为问题的出现有关.  相似文献   

8.
言语性学习障碍儿童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言语性学习障碍儿童的临床表现,以便为防治言语性学习障碍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对言语性学习障碍儿童63例进行临床表现分析.结果言语性学习障碍儿童智力检测结果(IQ)基本正常,与对照组儿童的智力结构构成、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1).结论言语性学习障碍儿童智力构成各要素发展水平均与正常儿童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手功能及日常活动参与的疗效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陕西省康复医院做康复训练的4~14岁痉挛型脑瘫儿童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儿童分别应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精细运动(PDMS-FM)、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进行功能及能力评定并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PDMS-FM评分、PED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研究组:t值分别为4.514、22.557;对照组:t值分别为3.451、16.013,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16、4.011,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学龄期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学龄前期儿童(t值分别为3.968、4.625,均P<0.05),手功能分级(MACS)为Ⅰ~Ⅱ级的儿童PDMS-FM、PEDI评分均高于MACSⅢ~Ⅳ级儿童(t值分别为2.917、3.579,均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通过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改善双手抓握及实物操作能力;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年龄及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等因素可能影响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运动能力的影响,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偏瘫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三组:试验A组(20例)、试验B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OT治疗,试验组采用手-臂双侧徒手强化训练(HABIT)治疗,试验A、B组训练时间分别为每日0.5h、每日1h。三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2周采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QUES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Peabody-FM)、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进行评定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儿童治疗后12周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PEDI分数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A、B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B组均优于试验A组(P<0.05);试验A、B各组组内对比,治疗后不同时长各项评分均有提高,治疗12周时各项评分与治疗8周时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BIT治疗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可有效提高儿童患手-臂的结构与功能、双手协作表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每日1h的HABIT训练较每日0.5h训练效果好,8周的治疗时间改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微小RNA-138(miR-138)、微小RNA-338(miR-338)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表达水平,并探究两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64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同期选取62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应用口肌运动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语言发育及流涎的影响,以期为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62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干预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联合口肌运动训练,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分析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疗效,为蜡疗在儿童痉挛型脑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CMB、CNKI和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搜集蜡疗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由至少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查、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统计学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1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1 063例患者,蜡疗组为552例,对照组511例。Meta分析结果:蜡疗组在提高有效率(OR=5.72,95%CI:3.6~9.11,Z=7.36,P<0.001),改善MAS评分(MD=0.54,95%CI:0.35~0.73,Z=5.57,P<0.001)、GMFM-88评分(MD=5.46,95%CI:2.84~8.07,Z=4.09,P<0.001)、关节活动度(MD=10.89,95%CI:3.47~18.3,Z=2.88,P<0.004)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蜡疗能够提高儿童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肌肉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痉挛型脑瘫的方法;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温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476例痉挛性脑瘫患儿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28例、针刺组28例和实验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实验组在针刺组基础上予以悬吊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中C区、D区、E区及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对3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每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三组间GMFM-C、GMFM-D、GMFM-E、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4.044、16.874、13.246、14.590,P<0.05),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 悬吊技术结合针刺治疗可以进一步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FAD)患者舌面音异常的语音特点及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FAD患者,分析其舌面音异常的语音特点,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康复训练,对舌面音构音异常和年龄的关系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j/音构音错误主要置换成/x/和/d/、侧化、脱落;/q/音主要置换成/j/、/x/、/t/和侧化;/x/音主要置换成/j/和侧化;三者均涉及的错误方式主要为置换(与u、i为介母的韵母组合时)和侧化(与i为介母的韵母组合时)。经过3~6周的针对性训练,104例痊愈,13例好转,总治愈率为86.67%(104/120),轻、中、重三组治愈率分别为100%(7/7)、82.61%(19/23)、86.67%(78/90)。发音错误字数由训练前的23.11±9.41减少到1.85±6.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3.012,P<0.001)。FAD患者舌面音错误字数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045,P=0.626)。结论 舌面音构音错误类型主要为置换、侧化;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是矫治FAD患者舌面音异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核心稳定训练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能力的效果,为指导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对PubMed、中国知网等8个数据库采用布尔逻辑链接关键词和自由词检索文献,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23日。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1 085名患儿,其中对照组542名,实验组543名。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患儿在步行能力(MD=4.58,95%CI:3.73~5.43)、精细运动能力(MD=1.96,95%CI:0.47~3.45)、平衡能力(MD=6.03,95%CI:3.87~8.20)、功能独立性(MD=6.35,95%CI:5.49~7.25)以及粗大运动功能(MD=3.37,95%CI:1.40~5.34)得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各项运动能力,促进患儿的动作和姿势发展。但是由于同质性的文献较少且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纳入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进一步评估核心稳定训练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简化版的汉语普通话噪音下听觉测验(MHINT)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群体中的适用性。观察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对汉语普通话语音感知能力是否存在障碍。方法对18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及18例正常儿童(年龄、性别匹配)分别应用原始版和简化版MHINT测试其语言感知能力,分析两种测试方法的一致性,比较两组儿童的测验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 1)简化版MHINT测试数据与原版MHINT的一致性检验结果为:孤独症组儿童(安静条件r=0.931,P=0.001;噪音条件r=0.869,P=0.018);对照组儿童(安静条件r=0.911,P=0.001;噪音条件r=0.858,P=0.003),两种测试材料的一致性较好。2)应用两种测试材料的实验结果均为安静条件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噪音条件下孤独症组儿童测试成绩显著低于正常儿童,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简化版MHINT测试与原版的一致度较好,可以用于测试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言语感知能力;与正常儿童对比,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噪音下对汉语普通话语言信息的分辨能力降低,可能存在语言感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运动能力的影响,为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6月-2019年5月诊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9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振动训练组、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30例,评估三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的组内比较,每组儿童的各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踝关节活动度、MMT、MAS、PBS、GMFM-C区、D区及E区、PEDI、6MW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278、26.886、14.149、25.883、3.769、4.254、6.512、5.194、6.982,P<0.05),且常规-束腹带-振动训练组各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结合束腹带更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痉挛程度,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