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的影响,为改善儿童睡眠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5-6月随机抽取芜湖市7所幼儿园,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利用Green 综合评分评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使用父母行为问卷(PBI)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价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的睡眠情况。结果 共调查了2 201名学龄前儿童,男童睡眠行为总分为49.79±4.65,女童为49.80±4.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05)。共有14.54%儿童(n=320)存在睡眠问题,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其父、母亲敌意/强制教养方式的得分高于无睡眠问题组的得分(t=6.31,5.58,P<0.001),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得分低于无睡眠问题组(t=2.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方式得分越高,越增加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OR=1.04,95%CI:1.01~1.06、OR=1.04,95%CI:1.02~1.07),而父亲支持/参与教养方式减少儿童睡眠不良发生的风险(OR=0.98,95%CI:0.96~1.00)。家庭因素中本次研究仅发现家庭距主干道距离过近(≤50 m)可增加儿童睡眠不良的发生(OR=1.68,95%CI:1.07~2.63)。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家长在于学龄前儿童相处时应采用更积极的教养方式,其次,家庭距主干道距离也是影响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应做好居民住宅的相关规定,为保障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白春玉  张迪  汤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28):4605-4606
目的: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沈阳市3所小学3~6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版)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1%;行为问题流动男童的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分值高于非行为问题流动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行为问题流动女童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分值低于非行为问题流动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流动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胡馨 《现代预防医学》2018,(20):3723-3726
目的 了解郑州市流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睡眠质量状况,探索两者间存在的关系,为流动儿童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郑州市流动人口较多地域的6所中学进行调查,共调查1 344名流动初中学生。调查问卷采用自编信息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进行。结果 郑州市流动初中学生的PSQI总均分为(5.67±3.77)分。睡眠存在问题的学生为28.13%。初三年级的PSQI总分最高,3个年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3.54, P<0.01)。随着年级的增高,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时间等方面得分呈现上升趋势。睡眠无问题组与睡眠存在问题组母亲和父亲教养方式3个维度的得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3、6.38、-4.84、-7.23、5.89、-2.89,P值均<0.01)。结论 郑州市流动初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睡眠质量存在相关系;父母对学生越关心,学生的睡眠质量越好,相反则越差。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方式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性格和特定的行为取决于父母和儿童双方的行为和两方面的相互影响,亲子关系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或相互影响的,形式多样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为预防儿童忽视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市8所幼儿园1 148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采用“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调查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哈尔滨市3~5岁城区儿童总忽视率为34.9%,总忽视度为33.7,与2002年全国的调查结果相比,总忽视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忽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在忽视率和忽视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忽视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与母亲在采用保护担忧、鼓励成就的教养方式上存在差异性。父母教养方式中接受、鼓励独立、鼓励成就等与忽视各维度的忽视度呈显著负相关,拒绝与身体忽视度、情感忽视度等呈显著正相关,惩罚定向与医疗忽视度、安全忽视度呈正相关。父母教养方式中无忽视组家庭在接受、鼓励独立、惩罚定向、保护担忧及鼓励成就等五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有忽视组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状况较全国严重,并且儿童忽视与家庭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分别测查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父母教养方式,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1.07%;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对行为问题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 存在行为问题的小学生只占少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接纳、较少干涉和保护、较少使用惩罚是良好的教养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小学生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气质特点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的牙科畏惧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312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儿童牙科畏惧调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 CFSS-DS)评估学龄前儿童的牙科畏惧水平,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Betraffende Uppfostran for Children, EMBU-C)评估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Temperament Scale, CPTS)评估学龄前儿童的气质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312例学龄前儿童CFSS-DS总分(45.62±6.57)分,其中165例有牙科畏惧症,发生率为52.88%(165/312)。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教养方式一致性对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的影响,为制定早期家庭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安庆市共抽取19所幼儿园的2744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父母行为量表(PBI)调查家长的教养方式,使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中文版(CSHQ)评估学龄前儿童睡眠情况.结果 学龄前儿童总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睡床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系,为提高其睡眠质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2月以珠三角地区139名4~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了解儿童的睡床方式(即与家人同床、与家人同房不同床及单独睡眠),采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分值越高表示存在睡眠问题越严重)调查其睡眠质量,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与家人同房不同床睡眠的儿童(β=-3.23)就寝习惯问题得分低,单独睡眠的儿童(β=-2.06)就寝习惯问题得分低,单独睡眠的儿童睡眠持续时间问题(β=0.98)得分高,夜醒(β=0.51)问题得分高,而睡眠焦虑(β=-1.20)问题得分低。以实际计算的夜间及日间平均睡眠时间为结局,与家人同房不同床、单独睡眠的儿童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与家人同床睡眠的儿童比,单独睡眠的儿童就寝习惯及睡眠焦虑问题更少,但增加其睡眠持续时间及夜醒问题,而与家人同房不同床睡眠的儿童就寝习惯问题更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的影响.方法:使用相关量表,对200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结果:经评估,男生情绪问题检出率略高于女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问题儿童与非情绪问题儿童的养育方式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情绪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能有效降低儿童不良情绪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家庭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状况的关系,寻求对儿童睡眠有利的养育方式,为改善儿童睡眠质量提供相应的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1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儿科体检的214名6~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儿童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C)及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评价家长养育方式及儿童睡眠状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SHQ总分在不同年龄(t=6.45,P<0.001)、共睡情况(F=11.82,P<0.001)、电子屏幕使用时间(F=5.13,P=0.007)等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父母EMBU-C与CSHQ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从与抚养人同床睡到不同房间睡,CSHQ总分逐渐降低(β=-1.81),母亲情感温暖得分与CSHQ总分呈负相关(β=-0.50),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CSHQ总分呈正相关(β=1.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共同解释18%的变异(ΔR2=0.18)。结论 儿童的睡眠状况与年龄及家庭养育方式有关,家庭养育方式中的共睡和屏幕使用时间过长会降低儿童的睡眠质量,母亲情感温暖则对儿童睡眠的改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儿童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了遗传潜质外 ,与环境因素 ,特别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密切。本文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 (EPQ)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对南阳市第十四小学 1999届 10 0名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以便了解和探讨少年儿童人格、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关系 ,结果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9年 5~ 6月对南阳市第十四小学 99届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 10 0名进行了调查与研究。1.2 方法 采用问卷方法进行资料收集。1.2 .1 一般情况调查 了解儿童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1.2 .2 艾森克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期采用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05年2月~2009年10月出生婴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0例不给予家长教养方式的干预,实验组210例,我们对家长进行指导,告知其早期教育方式,并做好跟踪随访2年.使用DST量表对两组儿童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实验组儿童经过早期教育,儿童在6个月、12个月、1.5岁和2岁时智力发育均优于对照组儿童,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儿童进行早期教养干预能够促进其智力发育,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父亲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为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应用自编调查问卷、父母行为量表(PBI)及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卷对芜湖市2 201名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或主要监护人进行调查,应用卡方分割法进行不同组别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问题的比较,应用 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父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总检出率为35.4%,男童的检出率(37.7%)高于女童的检出率(32.9%),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 5.45,P = 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敌意强制程度高的教养方式能显著增加学龄前儿童吸吮手指(OR = 2.73 95%CI = 1.39~533)、喜爱吐舌、伸舌(OR = 4.25 95%CI = 1.54~11.71)、咬嘴唇(OR = 2.45 95%CI = 1.22~4.96)、咬指甲、玩具(OR = 1.75 95%CI = 1.03~2.96)、侧边咀嚼(OR = 3.93 95%CI = 1.57~9.86 )、夜间磨牙(OR = 3.93 95%CI = 1.57~9.86 )、不良姿势(OR = 4.23 95%CI = 1.69~10.63)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发生风险。结论 父亲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6.
3~12岁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093-1094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从秦皇岛市3个行政区随机抽取939名3~12岁儿童,采用自行设计的儿童睡眠现状调查问卷进行儿童睡眠状况调查,并采用Achenbach(CBCL)量表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估。结果本次调查的939例儿童中,睡眠问题检出率28.65%;睡眠问题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睡眠问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P0.01);男童睡眠问题组9个行为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男童无睡眠问题组;女童睡眠问题组除交往不良和分裂样因子外,其余行为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童无睡眠问题组(P0.01)。结论儿童睡眠状况与行为问题相关,对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应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7.
幼儿期是个体各种行为习惯形成的起点。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并且承担着幼儿教养的重要职责,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是直接而深刻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幼儿终身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养的方式及其一致性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是长久且深远的。当今社会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父母需要清楚自己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再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程进  魏锁  潘淳  王君 《中国公共卫生》2022,44(11):1417-1422
  目的  了解安徽省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6 — 7月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安徽省池州市幼儿园抽取1815名3~6岁儿童家长就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质量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  安徽省池州市最终纳入1758名学龄前儿童的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为76.3 %,其中就寝习惯不良、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睡眠焦虑、夜醒、异态睡眠、睡眠呼吸障碍和白天嗜睡的检出率分别为85.6 %、46.6 %、46.6 %、84.7 %、19.4 %、45.1 %、11.0 %和71.0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亲人同床睡、与亲人同房分床睡、主要代养人就寝时间在22点及以后和主要代养人睡前使用电子产品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和午睡习惯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保护因素;每次使用电子产品时间 ≥ 30 min、与亲人同床睡和与亲人同房分床睡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就寝习惯不良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就寝习惯不良的保护因素;主要代养人就寝时间在22点及以后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的保护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和午睡习惯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持续时间不规律的保护因素;与亲人同床睡和与亲人同房分床睡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焦虑的危险因素,年龄5和6岁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焦虑的保护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夜醒的保护因素;男童和主要代养人睡前使用电子产品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异态睡眠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异态睡眠的保护因素;主要代养人就寝时间在22点及以后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白天嗜睡的危险因素,有安静睡眠环境是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白天嗜睡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安徽省池州市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检出率较高,其中就寝习惯不良是最主要的睡眠问题;睡床方式、有无安静睡眠环境、有无午睡习惯、主要代养人就寝时间和主要代养人睡前是否使用电子产品是该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质量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气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运动伤害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太原市8所小学2 212名四、五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运动伤害发生率为33.3%。男童运动伤害发生率(37.9%)高于女童(28.2%)(χ2=22.688,P<0.001)。除FFI(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外,各因子得分越高,儿童发生运动伤害的可能性越大(均有P<0.05)。活动水平、节律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坚持性各维度得分越高,儿童发生运动伤害的可能性越大(均有P<0.05)。儿童气质在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运动伤害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8%;儿童气质在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运动伤害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4%。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气质对运动伤害的发生均存在一定的影响,父母避免采用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儿童运动伤害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均衡混杂因素,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教养方式中的危险因素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ASD儿童200例与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14名,运用PSM对两组儿童进行1:1匹配。匹配后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D儿童的教养方式危险因素,并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 匹配后每组10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过度满足(OR=3.45,95%CI:1.52~8.15,P=0.004)、父亲带养时间小于1 h(OR=3.26,95%CI:1.21~9.13,P=0.021)是ASD儿童的独立危险因素;儿童互动对象人数大于3人(OR=0.16,95%CI:0.04~0.52,P=0.004)是ASD儿童的独立保护因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养育态度(过度满足),儿童互动对象人数(≥3人)及父亲育儿时间(<1 h)三者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 应该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在ASD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