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42例56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及矫正视力 .结果 术后1周裸眼视力超过0.5以上者49眼占87.5%,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低于术后3个月视力,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的宽光束和小光斑飞点扫描切削模式对复性近视散光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溯研究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复性的近视散光共92眼。按照准分子激光切削模式分为A组(小光斑飞点扫描切削模式)51眼;B组(宽光束切削模式)41眼,做两组患者之间年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以及两组术后裸眼视力统计学处理。结果A、B两组在年龄、屈光度、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上无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达到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水平。B组术后平均裸眼视力低于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术后平均裸眼视力A组高于B组。结论 小光斑飞点扫描切削模式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效果优于宽光束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板层角膜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MLK-E)治疗高度近视的预测性、稳定性及安全性.方法:利用SCMD公司生产的微型角膜刀及Compak-20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65例(124眼)-6.00 D以上的高度近视施行矫治手术,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Ⅰ组(-15.00 D以下)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裸眼视力分别为0.70±0.26、0.75±0.24,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为50.6%、75.0%,3个月时的欠矫率10.9%.Ⅱ组(-15.00 D以上)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裸眼视力分别为0.36±0.16、0.29±0.16,裸眼视力达到及超过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为60.6%、50.0%,3个月时欠矫率21.2%.结论:MLK-E对于矫正-6.00D以上的高度近视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应注意其潜在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改善以及晶状体在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选择2012-04至2014-02在我院眼科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白内障患者20例(28眼), 均为规则性角膜散光且散光>1.00 DC, 并完成3~8个月的随访。观察术眼术前眼轴、术前和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前预留球镜度和术后残余球镜度、术前角膜散光和预计残余散光、术后残余散光及人工晶状体偏转轴位。结果 术后3~8个月, 20眼(71 %)裸眼视力≥0.6。7眼(21 %)裸眼视力≥0.8。25眼(89 %)最佳矫正视力≥0.8。术后3~8个月残余球镜度和IOL Master 预留球镜度的误差范围在(-0.90~+0.85)DS, 平均球镜度偏差为(0.46±0.23)DS。术后球镜度的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关系:Y=11.908x-231.65, R2=0.817, P<0.05。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1.84±0.55)DC, 术后3~8个月残余散光为(0.18±0.11)DC, 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晶状体轴位与预定轴位相比偏移了0°~12°, 平均轴位发生偏转为(3.96±3.46)°。结论 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残余球镜度和IOL Master 预留球镜度存在一定的误差;术后球镜度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呈正相关, 随眼轴的增加而增大;Acrysof Toric人工晶状体矫正规则性角膜散光误差小, 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凌富 《航空航天医药》2001,12(4):187-188
目的 :为了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 (PRK)的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VISX2 0 -2 0型准分子激光仪对 6 8例 133眼近视患者行PRK治疗。结果 :3~ 6个月 ,残余屈光度为t0 0 8± 0 2 9D ,裸眼视力≥ 0 8者占 94 2 % ,≥ 1 0者占 90 4% ,术前屈光度在 - 1 5 0~ - 6 0 0D者术后 3~ 6个月后裸眼视力≥ 0 8者占 95 2 % ,≥ 1 0者占 94 2 % ,术前屈光度在 - 6 2 5~ - 12 0 0D者术后 3~ 6个月后裸眼视力≥ 0 8者占 91 7% ,≥ 1 0者占 6 5 4%。实际矫正度数在预测屈光度± 0 5 0D范围者占 84 6 % ,0 8%术眼有 2级以上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 ,无 1例用药后眼压增高者 ,最佳矫正视力下降 1行者占 6 8%。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对低中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 ,对低中度近视效果更佳 ,对高度近视的预测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SMILE矫正高度近视散光术后1年的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和角膜地形图的变化,评价SMILE矫正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接受SMILE手术的高度近视散光(散光度数≥-1.0 D)患者38只眼,跟踪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3、6和12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UDVA)、最佳矫正视力(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CDVA)、屈光度、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总高阶像差(higher-order aberrations,HOAs)、球差Z(4,0)、垂直彗差Z(3,-1)、水平彗差Z(3,1)、角膜不规则指数(corneal irregularity measurement,CIM)和形状因子(shape factor,SF)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术前的等效球镜度数为(-7.16±1.28)D,散光为(-2.24±0.72)D;术后1、3、6、12个月的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0.16±0.35)D、(-0.25±0.41)D、(-0.31±0.47)D、(-0.38±0.57)D。统计分析显示,术后3个月时等效球镜度数有(0.41±0.39)D回退改变,与术后1个月时的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后等效球镜度数稳定(P0.05)。术后1、3、6、12个月残余散光分别为(-0.26±0.18)D、(-0.27±0.21)D、(-0.28±0.31)D、(-0.29±0.38)D,术后不同观察时间点的残余散光度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裸眼视力恒定(P0.05);术后1个月时88%和95%的患者目标屈光度在±0.5 D和±1.0 D;术后12个月时82%和91%的目标屈光度在±0.5 D和±1.0 D;与术前相比,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总高阶像差、球差和彗差均较术前增大(P0.05),但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总高阶像差和球差有逐渐恢复的趋势,然而彗差基本变化不大(P0.05);术后角膜不规则指数(CIM)和形状因子(SF)均较术前增加(P0.05),且切削的角膜基质透镜厚度越大增加的越明显。术后对比敏感度(CS)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MILE矫正高度近视散光具有较好的可预测性,术后残余散光度恒定;术后屈光和视觉效果稳定;极小的等效球镜度数的回退对患者主观视力没有影响;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对患者主观对比敏感度(CS)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OQAS评价后房型有晶体眼ICL植入术和飞秒LASIK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高度近视患者84例168只眼,年龄18~42岁。术前等效球镜(-6.0~-12.0 D)。分为两组:ICL组41例82只眼;FS-LASIK组43例86只眼,检查并记录术前、术后1 d、1和3个月双眼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术前及术后1、3个月用客观视觉质量分析仪(OQAS)测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SR),眼内散射指数(OSI)及不同对比度视力(OV)。结果:两组术后均无BCVA丢失,安全系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ICL组有效系数明显高于FS-LASIK组(P0.05)。术后1、3个月ICL组的平均MTFcutoff,SR分别是31.56±7.31,0.20±0.05,高于FS-LASIK组30.81±6.43,0.18±0.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ICL组的OSI为1.06±0.57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为0.79±0.45恢复到术前(P0.05),且两组O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CL组100%、20%和9%对比度下的OV值分别是1.02±0.31,0.97±0.25,0.86±0.24;FS-LASIK组分别是0.98±0.25,0.91±0.23,0.69±0.27,两组9%对比度的OV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房型有晶体眼ICL植入和飞秒LASIK均能安全有效的矫正高度近视,ICL术后视觉质量优于FS-LASIK,暗视状态下客观视力更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LASIK手术治疗-10D以上近视303眼。术前平均裸视力0.1±0.05(0.005~1.0),平均屈光度(-15.25±5.25)D(-10.00D~-26.00D),散光度数(-4.25±2.12)D(-0.75~-6.25D),术前平均屈光力(K)值43.60±1.52。随访8~12个月,平均裸眼视力升至0.52±0.25(0.25~1.0),平均屈光度降至( 0.85±2.59)D,K值降至37.53±1.73,散光度数降至(0.00±1.52)D(0.00~-3.00D)。结果表明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效果可靠,预测性强,手术精确度高,优于PRK。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半飞秒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诊断为高度近视,并进行半飞秒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手术患者24例45只眼的临床资料,年龄17~38岁,平均年龄(26.59±5.3)岁。于术后1周、1、3和6个月随访,对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0.8,98%患者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其中9%的患者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升1行。9%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提升1行,4%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提升2行,96%患者术后球镜度±0.5 DS以内,98%的患者术后柱镜度在±0.5 DC之内;术后1个月时角膜内皮计数较术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和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患者均未发生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未出现异常角膜混浊反应。结论:半飞秒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手术矫正高度屈光不正,术后早期可以获得良好的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稳定,未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及其他并发症、安全性、有效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4例(29只眼)混合性、并发性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吸除,通过4.0 mm切口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平均年龄63.8岁(38~80岁).结果:术后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4者,占73.7%,术后3月为84.2%.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等优点,但高度近视并发玻璃体及视网膜疾病者,视力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75例93只眼LASIK术后残余近视的患者行二次LASIK手术,全部采用掀瓣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7.18±3.56)个月.术后平均随访超过6个月.结果 二次LASIK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屈光度在±0.5 D以内者为90只眼(96.8%),20只眼(21.5%)术后裸眼视力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出现.结论 小光斑飞点扫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小光斑飞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生产的Esiris第六代小光斑飞点式准分子激光系统和法国Moria公司生产的气动平推式角膜板层刀,对67例134眼近视患者(-2.00D~-15.00D)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分析视力及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术前矫正视力≥1.0的125眼,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在0.5、0.8、1.0以上的分别为96.8%(121眼)、81.6%(102眼)、78.4%(98眼),术后1、3、6个月裸眼视力>1.0的分别为98.4%(123眼)、97.6%(122眼)、97.6%(122眼);术前矫正视力≤0.8的9眼,术后6个月时裸眼视力较术前矫正视力提高者占55.6%(5眼);所有患者屈光度在术后1~3个月时基本稳定。结论小光斑飞点式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术后视力恢复快,稳定快,无偏心切削、中心岛形成及不规则散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20μm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只眼分为两组,A组为超薄瓣LASI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25 D),柱镜度0~2.50 D(平均-0.96 D);B组为LASE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35 D),柱镜度0~2.75 D(平均-0.90 D)。分别于术后1周和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波前相差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A组视力1.11±0.37,B组视力为0.76±0.3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1、3和6个月A组UCVA分别为1.13±0.26、1.12±0.34和1.12±0.25,B组UCVA分别1.08±0.26、1.11±0.25和1.10±0.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与术前比较无1例下降。A组无Haze,B组少量Haze出现。术后1周,1个月两组均表现为轻度过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屈光回退现象,B组回退(-0.16±0.53)D,A组回退(-0.14±0.49)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1、3和6个月两组总高阶相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和球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总高阶相差增加倍数低于A组(P<0.05)。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超薄瓣LASIK早期视力恢复快,LASEK视觉质量优于超薄瓣LASIK。  相似文献   

14.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85例746只眼行LASEK手术,术前球镜屈光度-0.75-16.0D,柱镜屈光度0~-6.0D以下。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屈光度基本稳定。术后屈光回退者16眼(2.14%);出现角膜上皮下基质混浊者6眼(8.04%);术后裸眼视力〉t1.0者709眼(95%),〉0.5〈1.0者40眼(5%)。结论:IASEK既解决了LASIK手术禁忌的部分病例,也弥补了PRK手术的不足。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好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2年视力及稳定性。方法对22例(42眼)高度近视患者行ICL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术后1个月、6个月和2年UCVA及BCVA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但这3个时间点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残留屈光度(等效球镜)较小,术后2年较1个月和6个月在数值上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段UCVA≥0.5的眼数比例分别为100%、100%和97.62%;UCVA≥1.0的分别为66.67%,73.81%和71.43%。术后2年时,BCVA同术前相比,只有2眼(4.76%)与术前相同,14眼(33.33%)较术前提高1排,17眼(40.48%)较术前提高2排,有9眼(21.43%)较术前提高了3排。术后2年患者满意度达100%。结论 ICL植入术术后远期视力稳定性好,患者满意度高,建议在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1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角膜相对较薄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中央角膜厚度480~520μm且近视等值球镜度(sperical equivalent,SE)(-6.00~-10.00)D的患者90例。分为:A组,飞秒激光制瓣SBK组患者59例118只眼,SE平均(-7.20±0.80)D。B组,LASEK组患者31例62只眼,SE平均(-7.31±0.96)D。观察两组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及角膜恢复情况,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S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反应轻,角膜恢复快于B组。术后1周A组裸眼视力(1.06±0.11)优于B组(0.73±0.20)。但术后1、3、6和12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A组无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B组有少量haze出现。在术后各期SE在±0.50~±1.00D的眼数A组均大于B组,术后6个月以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B组明显高于A组。结论飞秒激光制瓣SBK与LASEK是治疗角膜相对较薄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飞秒激光制瓣SBK术后视力恢复快,且预测性和稳定性优于LASEK。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飞秒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术前检查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行飞秒LASIK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000例(7963眼),分析术前临床检查及术后1年随访情况。结果 68例角膜中央陡峭屈光力值超过46.00 D;100例角膜中央陡峭屈光力值低于40.00 D;750例为薄角膜,其中央厚度检查低于470 μm;16例眼压>21 mmHg,但视神经纤维层早期分析正常;870例眼底检查中发现病变,其中826例为视网膜变性,40例存在视网膜裂孔,14例为视网膜浅脱离。1450例为高度近视(等效球镜度>-6.00 D)。术后1年随访,未发现新的视网膜病变、圆锥角膜和青光眼等相关并发症。结论 飞秒LASIK术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术前检查极为重要,可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屈光手术安全性,改善术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透镜切除术(femtosecond lenticule extraction,FLEx)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只眼),按照非随机自愿原则分为两组:FS-LASIK组患者30只眼,采用飞秒手术系统制作角膜板层瓣联合准分子激光仪进行屈光治疗。FLEx组患者30只眼,采用飞秒手术系统制作角膜板层瓣并同时完成角膜基质透镜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前测量中央角膜厚度≥500μm,计划治疗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300μm。术后跟踪随访6个月。记录术后1周,1、3和6个月时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客观验光值、眼的高阶像差值、对比敏感度值。结果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及术前屈光度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危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时,FLEx组30只眼,96.7%的欲矫正屈光度与实际矫正的屈光度值相差在±0.75 D以内,93.3%的裸眼logMAR视力在4.9及4.9以上(平均4.99±0.13),80.0%的最佳矫正视力未变,13.3%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3.3%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3.3%的BSCVA下降一行。FS-LASIK组30只眼,90.0%的欲矫正屈光度与实际矫正的屈光度值相差在±0.75 D以内,86.7%的裸眼logMAR视力在4.9及4.9以上(平均4.98±0.12),83.3%的最佳矫正视力未变,6.7%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6.7%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3.3%的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一行。两组中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两行及两行以上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内屈光度的变化:FLEx组的平均屈光度术后1周时为(+0.25±0.79)D,术后半年时为(-0.05±0.56)D,半年内平均屈光度数变化0.30 D。FS-LASIK组的平均屈光度术后1周时为(+0.72±0.92)D,术后6个月时为(-0.15±0.65)D,半年内平均屈光度数变化0.87 D,向近视方向漂移,表明FLEx组术后屈光度比FS-LASIK组更稳定。在6 mm瞳孔直径下检查术后眼的高阶像差值,无论是总高阶像差值还是球差值,FLEx组均明显小于FS-LASIK组(P〈0.01)。在暗光5 mm瞳孔直径状态下,FLEx组术后6个月时各空间频率(1.5、3、6、12、18 c/d)下的对比敏感度值均高于FS-LASIK组(P〈0.01)。结论 FLEx术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在术后屈光度的稳定性、避免术后高阶像差增加、以及提高术后对比敏感度方面,FLEx术比FS-LASIK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屈光回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36只眼PRK术后屈光回退患者施行LASEK。LASEK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1.98±0.65)D,平均角膜厚度为(470.17±18.46)μm,LASEK平均切削深度为(36.58±11.24)μm。结果术后第12个月裸眼视力1.0以上22只眼(占61.1%),0.8以上31只眼(占86.1%),0.5以上36只眼(占100%),平均屈光度为(-0.18±0.53)D,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角膜瓣混浊0级29只眼(占80.6%),0.5级5只眼(占13.9%),1级2只眼(占5.5%)。结论 LASEK治疗PRK术后屈光回退安全有效,长期效果有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