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为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在新冠肺炎疫情前于儿科住院的患儿1 188例以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于儿科住院的患儿91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季度、年龄段及发生部位进行比较。结果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不同季度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肺炎疫情期第一季度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新冠疫情前(P<0.05)。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及疫情期,不同年龄段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肺炎疫情前与疫情期儿科住院患儿在医院感染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多种防疫措施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年龄小的患儿医院感染高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非感染患儿住院防控管理策略。包括:调整病区布局、优化就诊流程、完善入院评估、实行病区门禁管理、加强人员管理及加强病区环境的清洁、消毒等。武汉儿童医院于2020年1月23日—3月15日,在门诊成功初筛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患儿23例,入院前再次筛查疑似/确诊新冠肺炎患儿2例;病房非新冠肺炎住院患儿共102例,其中新收住院患儿58例,原有住院患儿44例;住院期间,患儿、陪护家属、医护人员、清洁员及送餐员均实现"零感染"。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某医院泌尿外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某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以2019年1—12月的1 123例老年患者为疫情前组,2020年1—12月的982例老年患者为疫情组,对2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部位及季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疫情前组泌尿外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疫情组(P<0.05),疫情期间呼吸系统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P<0.05)。2019年不同季度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20年不同季度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泌尿外科老年住院患者呼吸系统的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2020年第一季度泌尿外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季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为加强防控措施提供针对性指导建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某妇女儿童专科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2018—2020年共调查该医院患者206 759例,发生医院感染1 32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0.64%。妇产科和儿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分别为0.21%和1.47%。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28.28%;其次为血液系统、上呼吸道和口腔,分别占16.59%、12.44%和8.97%。感染病原体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口腔/缓症链球菌,分居前5位。感染患者抗菌药使用率为65.84%。结论 该妇儿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在控制范围,应重点关注新生儿科和儿童血液科患儿血液系统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儿童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PICU住院患儿,及普通儿科病房的100例患儿,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儿童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情况及为危险因素。结果儿童重症监护患儿的医院感染率(15.00%)显著高于普通儿科病房患儿(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室的15例医院感染患儿主要以呼吸道、胃肠道为感染部位,其构成比分别为40.00%、26.67%,泌尿道感染与皮肤软组织的感染率均为13.33%,血液部位的感染率最低,为6.67%。100例PICU患儿的危险因素以有创操作、机械通气、入住PICU时间、激素使用情况及广谱药物使用情况。结论儿童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主要由创伤性操作等因素构成,需要将创伤性操作、维护手卫生作为防控目标,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血液净化中心实施的防控管理措施。方法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管理培训,制订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本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共有456人,核酸检测及抽血检查均为阴性。结论加强标准预防、手卫生、正确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预防新冠状肺炎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感染管理护士为主体的院感管理系统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儿医院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择NICU长期工作的42例护理人员及同期收住科室的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实施基于感染管理护士为主体的院感管理的时间顺序分为实施前组(2019年1~12月, 患儿476例)和实施后组(2020年1~12月, 患儿494例), 实施前组实施常规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实施后组实施基于感染管理护士为主体的院感管理系统, 对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考试得分、患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性实施前组分别为69.05%、59.52%, 实施后组分别为90.48%、85.71%,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效果知识考试得分高于实施前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医院感染率、医院感染例次率实施前组分别为9.03%、10.50%, 实施后组分别为4.45%、5.26%,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置管相关感染率实施前组分别为5.25...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现患率状况及感染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别在2011-2013年同一时段对某儿童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该儿童医院在连续3年调查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36%、6.99%和4.55%。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液科、神经内科、消化科、肾内科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其次是胃肠道和血液系统。共检出病原微生物18种57株,病毒性感染居首位,占50.88%;其次是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构成比分别为26.32%、15.79%;真菌和支原体均为3.51%。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31%,病原学标本送检率为54.71%。结论该儿童医院住院患儿连续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无显著变化,应结合儿童医院特点制定有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防控不同时期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新冠病毒抗体检测结果,评估不同时期献血人群的抗体水平及感染情况,为后续的血液检测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4 768份血浆标本来自于深圳地区不同时期(2022年9月30日—10月3日、11月3—6日、12月27—31日、2023年1月6—18日)的献血者,并且对新冠疫情流行期的献血者(2023年1月17—18日)进行征询是否处于新冠病毒感染康复期。采用核酸检测方法对4 768份献血者血浆标本进行8混样检测,同时对这些标本1 000倍稀释后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新冠病毒总抗体检测。分析疫情防控的不同时期血液筛查标本、新冠病毒感染者康复期标本的抗体反应性率,从性别、年龄、血型分析其抗体水平差异性。结果 4 768份献血者血浆标本核酸检测均为无反应性,抗体检测检出反应性标本2 342份,反应性率49.1%。4个时间段的反应性率分别为21.3%、15.8%、65.9%、93.9%。结论 新冠疫情防控不同时期深圳地区献血人群新冠病毒抗体反应性率差异较大;不同性别、血型人群抗体反应性率无差别,年轻人群抗体反应性率较高;经输血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极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灾害脆弱性分析法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呼吸内科传播的防控策略。方法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识别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主要风险,并将主要风险作为科室优先改进项目,制定应急管理体系,实施应急管理策略。结果措施实施后呼吸内科医患未发生新冠肺炎感染,医护人员防控培训合格率、标准预防及手卫生执行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手卫生知识的掌握、口罩佩戴率等较实施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识别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主要风险,实现应急管理关口前移,可以有效应对疫情传播。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肿瘤医院内科住院患者的护理管理体会。主要护理管理对策包括:病区管理、人员管理、病情观察、心理支持、出院管理等,本科室护理管理的重点是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医院在疫情期间未发生医务人员及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非发热诊区疫情防控管理的应急策略,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提供借鉴.方法基于各区域特征,制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标准和应急管理策略,专人分区进行专项督查,根据数据反馈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质量改进.结果院内员工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医院入口处人员口罩佩戴率为100%,住院患者家属口罩佩戴率为94.62%;各入口体温检测率均为100%;流行病学史筛查率:医院入口为95.93%,门诊、病房入口均为100%;工作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为96.14%,手卫生执行正确率为84.78%;患者和家属新冠肺炎防范措施知晓率为95.38%,护工为95.92%;医疗用品、环境消毒率为100%.结论制订的医院非发热诊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应急管理策略切实有效.后期医院入口流行病学史筛查率、住院患者家属口罩佩戴率以及各级人员手卫生和防控知识培训仍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b> 研究住院新生儿患者机械通气相关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方法 <\b> 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妇幼保健院住院新生儿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操作的患者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b> 调查期间该医院共有382例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操作,发生医院感染4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83%;感染病例中有35例为肺部感染,14例为血液相关感染,感染率分别为9.16%和3.67%。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住院时间构成新生儿患者机械通气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b> 该医院住院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出生体重低的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b>研究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患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NICU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b>通过目标性监测方法,对丽水市中心医院NICU住院新生儿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b>共监测该医院NICU住院患儿868例,确诊医院感染患儿16例、19例次,感染率为1.84%、例次感染率为2.18%。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胃肠道,构成比分别为31.25%和25.00%。呼吸机的使用、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长构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从19例次感染患儿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4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9株、革兰阳性球菌11株、真菌1株。结论 <\b>该医院NICU患儿医院感染率较低,主要发生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提示应重点加强肺部感染防控。  相似文献   

15.
杨艳娜  郑燃燃  崔燕  张萌 《疾病监测》2023,38(2):163-165
目的 调查2019—2021年北京市通州区学校及托幼机构、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后厨工作人员诺如病毒隐性感染状况,为科学开展诺如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通州区餐饮服务单位、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宾馆住宿场所等的后厨工作人员(冷荤后厨工作人员优先)为研究对象,采集其肛拭子或粪便样本,使用实时荧光RT-PCR试剂盒对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并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其隐性感染状况。结果 共采集552家单位,3 880份样本,检出阳性15份,其中GⅠ组1份,GⅡ组14份,隐性感染率为0.39%(15/3 880),其中男性隐性感染率为0.30%(5/1 656);女性隐性感染率为0.45%(10/2 224)。18岁以下及60岁以上年龄组均无隐性感染者;19~岁年龄组2 055人,阳性率为0.34%(7/2 055),46~岁年龄组1 637人,阳性率为0.49%(8/1 63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2019年采集肛拭子样本100份,隐性感染率为1.00%(1/100);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2020年采集肛拭子样本2 805份,隐性感染率为0....  相似文献   

16.
<正>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潜伏期1~14 d,且存在无症状感染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1]。北京地坛医院作为市属传染病医院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定点救治医院之一,承担了北京地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应急救治工作高效有序,并且医务工作人员实现了零感染。本文总结疫情防控管理经验,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1多部门联动合力防控疫情1.1较早部署防控体系自新冠感染疫情暴发以来,该院快速反应,建立新冠感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集中统一调配,医疗救治组、医院感染防控组、预防保健组、医疗设备组、物资保障组和舆情管控组职能明确、责任到人的立体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住院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观察防控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观察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在没有实施规范防控措施的对照组407例住院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1例,感染率为10.1%。经实施严格而规范的控制措施之后的观察组531例住院脑卒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0例,感染率为3.8%。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观察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及药物使用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该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通过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明显降低了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以降低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的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接受化疗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将其分为医院感染组(病例组)及非医院感染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汇总,并对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儿童恶性肿瘤患者化疗268例,发生医院感染103例(182次),医院感染率为38.4%,人均感染1.8次。感染以肺炎为主(48.4%);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占优势(10.4%),革兰阴性菌占9.3%,真菌及病毒各占1.1%。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是否为急性白血病、有无侵袭性操作及是否入住层流床与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医院感染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OR=1.057,95%CI:1.033~1.081)、白细胞(OR=0.635,95%CI:0.404~0.997)和中性粒细胞数量(OR=0.151,95%CI:0.058~0.393)及侵袭性操作(OR=9.757,95%CI:3.579~26.597)为恶性肿瘤患儿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恶性肿瘤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住院时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量、侵袭性操作,应根据这些危险因素积极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程颖  陈晓春  袁婷  郑燕  耿艳  张雯雯  屠琼 《上海护理》2020,20(10):58-60
文章总结了新冠肺炎防控期间,儿童内科病房感染管理工作重点,主要包括:制订出入院管理措施,优化病房空间布局及管理,加强人员管理、培训、防护,加强病房清洁、消毒管理等内容。2020年1—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内科病房收治患儿共786例,其中疑似新冠肺炎0例,特殊感染0例;陪护家属出现发热症状5例,经后续追踪其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患儿予以解除隔离;家属满意度为97%;防控期间实现患儿、陪护家属、工作人员"零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构建血液净化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体系,并探讨其实施效果。方法成立感染防控工作组,建立三级防控体系,加强人员及环境物品的管理,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工作思路不断优化防控策略体系,预防血液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结果 2020年1月20日-4月30日某院血液净化中心共接诊862例血液透析患者,完成血液透析治疗17 462例次。其中,通过三级防控体系共筛查发热患者21例,均排除新冠肺炎感染;筛查流行病史阳性患者2例,予隔离区透析3周后,均排除新冠肺炎感染;透析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口罩佩戴正确率分别为89. 5%和93. 6%,透析患者手卫生规范执行率为83. 5%,血液透析患者及医护人员对防控措施满意度均高于98%。结论通过建立并落实防控措施,血液净化中心避免了新冠肺炎感染的发生,为血液透析患者这一特殊人群新冠肺炎的防控提供了工作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