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3):98-101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对肝癌超声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疼痛和焦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2月60例我院肝病科肝癌介入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疼痛及用药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耳穴压豆。分别使用数字疼痛评分法、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围手术期肝癌介入患者疼痛及焦虑进行评估,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疼痛及焦虑发生率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疼痛评分分别为(4.81±1.34)分;(2.09±1.67)分,(1.65±1.2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78±1.47)分;(2.69±1.26)分,(2.11±1.29)分;观察组SAS评分分别为(62.3±6.8)分,(54.2±7.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2±6.4)分,(54.2±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4.67、3.85、6.263、3.85、3.65,P0.05)。结论耳穴压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及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有广泛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管理理论护理在晚期肝癌(HCC)介入患者姑息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0年11月我院90例晚期HCC介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SAS)评分指标、抑郁(SDS)评分指标和癌阴性疲乏量表(CRF)评分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CR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CRF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晚期HCC介入患者实施基于症状管理理论的姑息性护理,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吉林医学》2016,(6)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的焦虑状况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分析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发放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及VAS数字疼痛评估定量表,对80例接受肝癌TACE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肝癌患者TACE术后6 h、24 h疼痛程度评分分别为(6.23±2.52)分及(4.52±2.43)分,前者以中、重度为主,后者以轻中度为主;术后24 h疼痛与术前状态焦虑呈正相关(r=0.283,P<0.01)。结论:肝癌患者TACE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与术前心理状态关系密切,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前应通过护理措施来减轻患者术前焦虑状态,有利于缓解患者TACE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肝癌手术后患者焦虑与疼痛不适的影响。方法:将实施肝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6例,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程度、疼痛不适的程度。结果: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干预组患者的术后焦虑、疼痛不适的情况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增强了手术治疗的信心。结论:对肝癌术后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手术后患者的焦虑与不安,减轻疼痛不适的影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 ,肝癌病人就诊时多属病程中晚期 ,80 %的病人又伴有肝硬化 ,使手术切除受到限制。大多数病人需要接受肝动脉栓塞或植泵化疗等姑息治疗。因此 ,熟练地掌握肝癌姑息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是有关各科医生的重要基本功。1 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癌的基础理论1 1 正常肝血循环特点 众所周知 ,肝脏具有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血供。门静脉收集胃肠胰脾的静脉血 ,进肝后不断分支 ,最后直接进入肝窦 ,主要营养肝实质细胞。它提供全肝血流的 80 %、和全部氧需求的 5 0 %。其血流富含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和从胰十二指肠区入血的胃肠道激素 ,对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晚肝癌患者多次介入治疗后焦虑、忧郁的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本院多次进行介入治疗术后的中晚肝癌患者,在术后24小时~1周内,用SA8及SDS量表调查他们的焦虑、忧郁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行多次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与忧郁情绪,其中不同文化程度、家庭类型、住院费用的支付方式、治疗次数的患者焦虑、忧郁程度不同。结论中晚期肝癌多次介入治疗的患者存在较高的焦虑及忧郁情绪,应加强对他们的健康教育,指导其有效利用社会保障及支持系统,建立心理辅导的有效减压机制。 相似文献
7.
晚期癌症病人常经受中至重度疼痛,并由此产生抑郁、恐惧、无望等心理变化,三阶梯治疗效果较差。笔者通过小剂量芬太尼病人自控静脉镇痛,辅助必要的心理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姑息性护理干预对原发性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8例明确诊断原发性肝癌行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姑息性护理干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QSI)评分及生存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评分间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D-RISC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障碍及PQSI总分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在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躯体功能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姑息护理可显著提高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焦虑与抑郁的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70例确诊肝癌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①70例肝癌患者,焦虑发生率为57.14%,抑郁发生率为65.71%;②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示经济收入、疼痛、担心预后、担心放化疗,家人支持、个性特征等因素对肝癌患者焦虑与抑郁状况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肝癌患者焦虑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正> 肝癌介入治疗对各期肝癌的疗效多年来已被广大同仁认可,并得到广泛推广与运用。我院从1991—2000年共收治400余例,取得了明显效果。现结合我院情况及一些资料对其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肿瘤本身 1·1 肿瘤类型:病理上肝癌有肝细胞肝癌,胆管细胞癌及混合性肝癌。肝细胞肝癌占90‰以上,介入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在肝癌介入患者疼痛综合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组抽取该院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期间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综合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1.79%,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护理满意率为97.44%,对照组患者的综合护理满意率为66.67%,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在肝癌介入患者疼痛综合护理中的应用,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综合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散注意力对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疼痛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术中由护士陪伴,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术后对疼痛进行评估。结果介入治疗前两组患者肝癌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过程中观察组的疼痛比对照组明显减轻(P〈0.01)。结论分散注意力可以预防或减轻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09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6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的护理.结果:TACE术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及其发生率共100例次,穿刺部化出血5例次(5.0%),上腹痛86例次(86.0%),发热61例次(61.0%),呕吐81例次(81.0%),骨髓抑制57例次(57.0%),上消化道出血6例次(6.0%),可逆性肝功能损伤80例次(80.O%).结论:通过正确的术后的护理,可减少副作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肿瘤患者进行姑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肿瘤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有可比性的两组,其中对照组88例,在院内接受抗肿瘤治疗后于院外正常生活;观察组9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于社区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包括病情评估、护理、康复治疗以及临终关怀在内的全面姑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体健康状况以及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疲劳、疼痛、失眠气促、食欲差以及便秘等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济状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别不大,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症状评分虽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姑息治疗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中晚期肝癌病人在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进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观察病人血液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和术后反应,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人治疗后血液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肝功能恢复快,门静脉压力降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性脾栓塞应用于治疗肝癌有助于改善病人肝功能,促使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升高,有助于病人的恢复和为肝癌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评估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9例,患者术前均行MRI常规+增强序列扫描,并统计患者灶周ADC值等。统计介入治疗前后患者ICGR15、Child-Pugh评分情况。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2例,肝右叶27例。介入治疗后3d、5d、7d和14d患者ICGR15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44.90%和48.98%且发生复发和转移患者的ADC值均低于无复发和转移患者,ICGR15则高于无复发和转移患者(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癌介入治疗MRI检测所得灶周ADC值与其ICGR15、Child-Pugh评分、复发率和转移率呈负相关(r=-0.763,-0.743,-0.685,-0.783,P0.05)。结论我们发现原发性肝癌灶周MRI-ADC值越低,患者灶周肝实质肝硬化/肝纤维化越重,肝癌复发、转移率就越高,预后就越差。因此,MRI-ADC值检测结果对肝癌介入治疗肝储备和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术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bolization,TACE)肝癌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并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分析MSCT影像表现与疗效相关性及MSCT对病灶复发或者残余预测的准确性。结果MSCT对病灶复发或者残余预测灵敏度83.33%(80/96),特异度92.06%(58/63),准确性86.79%(138/159),Kappa值为0.73;结节血供:动脉血供型38个、门静脉血供型27个、动脉与门静脉双重血供型36个、无血供型58个;碘油分布:密实型57个、缺损型38个、簇集型20个与稀少型44个;结节内有坏死灶119个,无坏死灶40个;结节内血供与术后6个月疗效呈负相关(P<0.05),碘油分布、结节内有坏死灶与术后6个月疗效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检测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术后病灶复发或者残余具有较高准确性,可通过结节血供、碘油分布预测术后疗效,为其后续有效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细致化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患者睡眠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2年5月于本院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进行细致化护理干预,然后将两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1周的PSQI量表和POMS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PSQI量表和POMS量表各个指标的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护理后观察组PSQI量表和POMS量表各个指标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细致化护理对肝癌介入患者睡眠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肝癌介入术后辅以中药治疗肝脏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介入加中药)、对照组(单纯介入);每组30例.使用Light speed 16 层CT机,对患者行CT灌注扫描,扫描应用MSCT的" Toggling-table"技术.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肝癌组织的感兴趣区选择为介入治疗后无碘油沉积的区域.灌注成像参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血流量(BF)、血容量 (BV)、血管表面通透性 (PS)和肝动脉灌注分数(HAF).结果 肝癌组织,中药组和非中药组在BF、BV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正常肝组织,同侧肝组织:中药组和非中药组在BF、BV、MTT、PS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药组,同侧肝组织和对侧肝组织在BF、BV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中药配合治疗,可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征.肝癌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快速的功能性成像方法,在显示解剖细节同时,还能提供肿瘤各部位的血流灌注信息,为评价栓塞和中药疗效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慢性疼痛患者发生抑郁和焦虑症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疼痛患者疼痛与抑郁、焦虑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7月-200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住院的慢性疼痛患者131例.根据疼痛种类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三叉神经痛组(Ⅰ组)45例,颈腰椎源性疼痛组(Ⅱ组)39例,复杂神经痛组(Ⅲ组)47例.入院后均采用神经微创介入方法治疗疼痛.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的疾病程度,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RS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结果 (1)治疗前Ⅰ组患者疼痛程度与Ⅱ组比较,治疗后Ⅰ组患者疼痛程度与Ⅲ组比较,治疗后3个月Ⅰ组患者疼痛程度与Ⅱ组、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1例慢性疼痛住院患者中,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49.62%和57.25%.治疗前Ⅲ组患者抑郁发生率(72.3%)与Ⅰ组(37.8%)、Ⅱ组(3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Ⅲ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4%、10.3%和25.5%)及治疗后3个月抑郁发生率(分别为0、15.2%和17.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Ⅲ组患者焦虑发生率(68.1%)与Ⅱ组(4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Ⅰ、Ⅱ、Ⅲ组患者焦虑发生率(分别为57.8%、43.6%和68.1%)与治疗结束后(分别为13.3%、15.4%和27.7%)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为0、24.2%和20.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焦虑发生率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疼痛住院患者存在较高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最高,而复杂神经痛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率最高;疼痛微创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抑郁、焦虑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