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可监测微生物入侵和组织损伤等生理病理异常状态,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作为DNA感受器,cGAS主要识别异常定位于细胞质的双链DNA(dsDNA),通过催化合成二级信使环鸟苷酸-腺苷酸启动由STING介导的Ⅰ型干扰素和炎症信号通路。微核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错误分离的产物,也是细胞质dsDNA的重要来源之一。作为一类不稳定的亚细胞器结构,微核核膜倾向于不可逆的破裂,导致微核基因组DNA暴露在细胞质中。暴露的微核基因组DNA招募并激活cGAS-STING信号通路,诱导STING下游信号通路活化,包括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经典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导致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的发生,从而介导免疫系统的活化以清除肿瘤细胞,或者直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另外,STING持续激活诱导的内质网应激,以及慢性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非经典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营造了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肿瘤转移和肿瘤细胞存活。因此,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活化的cGAS-STING免疫通路扮演着...  相似文献   

2.
代谢性心血管疾病是糖脂代谢紊乱与心血管功能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联的临床常见综合征,但具体发病机制不清。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信号通路通过识别双链DNA激活固有免疫。代谢性危险因素引起线粒体DNA、核DNA在细胞质中的浓度上升以及内质网应激,驱动cGAS-STING通路激活,从而触发反复无菌性免疫炎症反应、细胞自噬水平上调、细胞衰老及细胞凋亡,最终表现为心血管不良结局的发生与发展。因此,靶向干预c GAS-STING信号通路或将成为治疗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崭新方式。  相似文献   

3.
李静 《医学综述》2014,20(20):3686-3688
钟样受体4(TLR4)是钟样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能识别宿主源性激动剂,在固有免疫和后天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来有研究发现损伤组织释放的自身成分能激活TLR4引起炎性反应,但TLR4信号通路在非感染性炎症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仍不清楚,如缺血/再灌注、创伤、组织修复与重构和自身免疫疾病等。该文就TLR4信号通路与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贾圣男  史家欣 《重庆医学》2016,(18):2567-2570
炎症性疾病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如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非病原体感染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肿瘤的流行病学也与长期慢性炎症持续状态关系密切。抗炎与促炎是感染及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的两个对立面,两者调节的平衡与否推进着疾病的进展,最终影响疾病的结局。因此,研究疾病的促炎与抗炎平衡及其调节机制可为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理清思路,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是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重要接头蛋白,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MP-AMP synthase,cGAS)是其上游 DNA 识别受体,两者共同参与的 cGAS-STING 通路在识别外源性 DNA、介导产生Ⅰ型干扰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最近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入侵宿主细胞后,能激活 cGAS-STING 通路,诱导天然免疫反应,抑制 HIV 病毒活性。本文将对该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及相关内容加以综述,以期为开拓新的抗 HIV 药物靶点和分子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脂多糖相关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多糖(LPS)的识别与跨膜信号转导需要一系列分子的参与,如LPS结合蛋白、杀菌性/通透性增加蛋白、CD14、Toll样受体4等,是引起细胞炎性效应的关键,这一转导过程也是导致感染性休克、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的重要机制。Toll样受体4与LPS结合后,活化髓样分化因子88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条信号途径。前者活化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后者活化核因子κB和干扰素调节因子3信号通路。研究通路中的信号传递分子和信号转导环节可以为临床治疗寻找"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机体对感染性(细菌、病毒等)和非感染性(中毒、创伤等)外界刺激因子引发与脏器组织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产生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产生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如TNF-α、IL-6等启动因子),导致炎性介质级联反应和凝血级联反应的相互影响,并激发免疫系统的应激反应对抗之。炎症反应应视处理及时与得当否?可经由局部的炎症反应与有限的炎症反应和失控的全身炎性反应(致炎/抗炎因子失衡),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8.
炎症是清除体内危险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性小体通过促炎细胞因子的裂解并使其成熟来调节炎症。NLRP3炎性小体能活化胱天蛋白酶(caspase)1,并引起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和IL-33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机体抵抗病原体免疫应答。各种内源或外源的刺激可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激活NLRP3炎性小体来活化caspase-1。该文介绍了NLRP3炎性小体的结构、激活途径及其对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是一转录调控因子,它能调控多种与免疫、炎症反应等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它在胞浆中与其抑制蛋白(IκB)结合呈非活化状态,在外界刺激信号作用后IκB解离,NF-κB进入核内与特异性基因片段结合而调控其表达。NF-κB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银屑病、红斑狼疮、感染性皮肤病、皮肤肿瘤性疾病等。近年来针对NF-κB的研究,为皮肤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带来了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相关的婴幼儿起病的血管病(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 associated vasculopathy with onset in infancy,SAVI)是一种罕见的单基因遗传的自身炎症性疾病[1],为Ⅰ型干扰素通路疾病[2],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具有全身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3]。该疾病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STING)本身发生功能获得性突变[4]。  相似文献   

11.
线粒体是细胞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重要细胞器,除了管控细胞的能量制造和代谢外,线粒体还能参与细胞的抗感染、凋亡以及自噬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当外界环境或者细胞内部的有害刺激对线粒体造成应激反应时,线粒体会将包含其自身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线粒体基质释放到细胞质中.胞质内的mtDNA作为一种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鉴别诊断及对感染性疾病的病情评价作用。方法选取147例病人分为A组、B组、C组、D组。C组+D组称为感染组。测定各组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值,同时记录APACHEⅡ评分。结果感染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在感染组的记录指标中仅PCT与A 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39,P〈0.05)。结论 PCT可用于鉴别感染性和非感染性SIRS;与传统的炎症指标相比,PCT可以更准确地对感染性疾病作出病情评价、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和重要的炎性标志物,可用于感染性疾病和某些非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判断等。该文就hs-CRP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超敏C-反应蛋白(hish 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一种重要的炎性标志物。可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评估、疗效判断,也可在一些非感染性疾病中应用。该文就hs-CRP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6):162-164
[摘要]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少见的、非感染性的嗜中性皮肤病,是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征的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多种炎症因子刺激、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及遗传易感性等可能与此相关。皮损起初为炎性丘疹、水疱、脓疱或结节,后迅速破裂形成大的糜烂或溃疡,常伴有剧烈疼痛。坏疽性脓皮病可单独发病,也可伴系统损害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实体恶性肿瘤等,现对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坏疽性脓皮病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报告,以增加对坏疽性脓皮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33(IL-33)是IL-1家族的一个新的细胞因子,并通过磺基转氨酶2受体介导它的生物学效应。动物实验表明,IL-33具有很强的促炎作用,且其致损伤作用有赖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和干扰素γ的存在,IL-33在许多炎性疾病中大量表达,这里主要介绍类风湿关节炎。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大量表达IL-33,IL-33通过肥大细胞依赖途径促进疾病从急性到慢性的转化,从而导致疾病的迁延难愈。由于可溶性ST2有助于减轻IL-33引起的炎性效应,从而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看到了曙光。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using procalcitonin (PCT) and interleukin-6 (IL-6) to differentiate sepsis from non-infectious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Methods We made a prospective study in a general intensive care unit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Twenty patients with sepsis and 31 patients with non-infectious SIR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PCT, IL-6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were determined within 24 h after clinical onset of sepsis or non-infectious SIRS. Leukocyte count, 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 and 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 as well as maximal body temperature were also recorded.Results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PCT, IL-6, and CRP, as well as maximal body temperatu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eptic patients [3.6 (1.8, 27.5) μg/L, 810±516 ng/L, 180±108 g/L, 38.6±1.2℃] than non-infectious SIRS patients [0.5 (0.2, 1.8) μg/L, 235±177 ng/L, 109±70 g/L, 37.9±0.9℃]. IL-6 and PCT exhibited the best discriminative power between sepsis and non-infectious SIRS, with sensitivity above 80% and specificity above 70%. A sepsis score with combination of IL-6 and PCT showed the best discriminative power with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0.923.Conclusions Assessing IL-6 and PCT levels are more reliable ways to differentiate sepsis from non-infectious SIR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inflammatory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65例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进行了临床—病理—病毒学研究,结果表明:肝内HBV DNA存在游离型、游离—整合型和整合型三种分子状态,或肝内HBV感染发展的三个时相。表达于血液的HBV感染过程为:处于传染时相的病毒携带,非传染时相的抗原携带,以及病毒清除后仅残留于肝内的基因组携带。游离型HBV DNA是病毒的复制状态,表达为HBeAg、HBcAg和血清HBV DNA;血清HBsAg水平与之呈平行关系,但难以划分传染与非传染时相的界限值;抗HBe亦不是否定血液传染时相的标志。表明病毒感染状态的大多数参数,在不同肝组织病变间无明显差别,可能由于慢性无症状感染者的低免疫应答性以及病变可能主要是对长期感染的组织反应积累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It is accepted that ocular trauma may be the precipitant of non-infectious uveitis.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ho developed unilateral nodular anterior scleritis following ocular trauma. Infection and systemic inflammatory diseases were excluded as causes of the inflammation. Our observations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that ocular trauma may act as a trigger for scleriti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0年来新生儿疾病构成比及病死率的变化趋势。方法: 将1983~2002年住院的7560例新生儿按疾病名称分4个年段进行分类统计,资料用统计学软件EPI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 近20年来,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构成比逐年段下降,而非感染性疾病构成比有逐年段上升趋势;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各年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逐年段下降(P<0.005);病死率与日龄关系密切,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0.005)。结论: 加强围生期护理和提高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可以降低住院新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