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比较单点法和两点法腰硬膜联合麻醉 (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剖宫产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点法组(A组):L3~4 CSEA +硬膜外术后镇痛,其中需硬膜外补充麻醉的患者归为A1亚组;两点法组(B组):L3~4单次腰麻联合T12-L1硬膜外麻醉+硬膜外术后镇痛,其中需硬膜外补充麻醉的患者归为B1亚组.观察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记录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结果 两组间腰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需硬膜外麻醉的A1和B1组间比较,硬膜外麻醉后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1组达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所需局麻药量少、时间短、下肢最大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低(P<0.05);术后镇痛A、B两组间比较,B组术后8~48h时视觉模拟镇痛评分低、术后24h下肢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两点法CSEA能减少硬膜外局麻药的使用量,硬膜外麻醉起效快,改善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减轻硬膜外镇痛引起的下肢运动阻滞,促进肠蠕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与静脉联合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该院2012年8月—2014年3月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镇痛处理,观察组患者则行硬膜外与静脉联合自控镇痛,对两组不同时段(术毕、术后6 h、24 h)血浆DA(多巴胺)、E(肾上腺素)、各时间点(镇痛泵开启后4 h、8 h、12 h)NRS评分及RS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6 h、24 h血浆DA、术后24 h血浆E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镇痛泵开启后4 h、8 h时NRS评分、开启后4 h、8 h及12 h时R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较对照组的3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良好,老年患者应激反应少,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胸腔镜直视下肋间神经阻滞(IC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在单孔胸腔镜手术后早期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至6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ICB组(I组)、TPVB组(P组),每组各30例。关胸腔前,I组行胸腔镜直视下ICB,P组行胸腔镜直视下TPVB,每组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C组不做任何阻滞。术毕3组患者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I组与P组神经阻滞操作时所需肺萎陷评分,阻滞部位渗血发生情况,拔管后30min阻滞平面个数。记录3组患者术后6、8、12、24h静息和咳嗽时数字疼痛评分(NRS),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舒芬太尼消耗量、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恶心、呕吐、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后24h安静和咳嗽时NR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I组和P组术后6、8、12h安静和咳嗽时NRS评分降低,PCIA首次按压时间晚、补救镇痛例数减少(均P<0.05),P组舒芬太尼消耗量降低(P<0.05);与I组比较,P组所需肺萎陷评分高,阻滞部位渗血发生率高,拔管后30min阻滞平面范围广,术后6、8h咳嗽时NRS评分降低,PCIA首次按压时间晚,补救镇痛例数少(均P<0.05)。术后6、8h安静时、12h安静和咳嗽时N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毕前行胸腔镜直视下ICB和TPVB,均可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早期镇痛,TPVB在咳嗽状态下镇痛效果优于ICB,但操作难度稍大,易发生渗血。  相似文献   

4.
多模式镇痛对围术期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围术期多模式镇痛与传统术后镇痛方法对于患者应激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40例胸科手术病人,麻醉方式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随机分为2组:多模式镇痛组(A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 in静脉推注氯诺昔康0.12mg/kg,并于切皮前进行一次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手术结束开始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单纯硬膜外镇痛组(B组)于手术结束后开始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分别于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病人的VAS评分、经中心静脉抽血检测病人血糖、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记录PCA的按压次数、生命体征及副作用。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血糖、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P〈0.05)。A组患者在上升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1,P〈0.05)。(2)平卧时A组患者于术后8 h、12 h、24 h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活动时A组患者术后1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48 h,72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3)72 h内PCA按压次数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用于开胸手术病人,可有效调控围手术期应激反应,而且镇痛效果,优于传统的单纯硬膜外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0例应用连续股神经阻滞进行术后镇痛的全膝关节置换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C组)镇痛药液配方0.2%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组(D组)在C组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0.1 μg·kg-1·h-1。记录术前、术后镇痛治疗期间3、6、12、24、48 h各时间点的静息痛、运动痛和镇静的评分,术前、术后24、48 h各时间点的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以及心动过缓,低血压,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结果D组在术后6、12、24、48 h静息痛和运动痛的NRS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 < 0.05~P < 0.01)。D组病人在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镇静评分均高于C组(P < 01)。D组病人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也均明显高于C组(P <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进行连续股神经阻滞可以增强镇痛效果,增加镇静效果,同时不影响股四头肌肌力,但在应用时需提防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刘超武  岑盛华  唐黎威  梁磊  陈浩  袁旭晶  杨国才 《浙江医学》2023,45(16):1744-1747,1752
目的 探讨不同镇痛方法用于电视胸腔镜肺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 年 8 月至 2021 年 12 月舟山医院收治的肺癌并行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共 12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阻滞镇痛组、肋 间神经阻滞镇痛组、静脉泵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每组各 30 例。分别于术后 6、12、24、48 h 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 情况,同时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对比 4 组患者术后镇痛针剂应用剂量、术后拔除胸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 4 组患者术 后 12、24、48 h VAS 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静脉镇痛泵组术后 12 h VAS 评分相对较高,与前锯肌阻滞组、 肋间神经阻滞组及传统镇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前锯肌阻滞组术后 24、48 h VAS 评分相对较低,与肋间 神经阻滞组、静脉镇痛泵组及传统镇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静脉镇痛泵组术后拔管时间最长,而前锯肌 阻滞组术后住院时间最短。 结论 前锯肌阻滞镇痛方式用于胸腔镜肺癌手术能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 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阻滞组(B组)和硬膜外组(E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静脉全身麻醉,在麻醉诱导实施前B组行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组行硬膜外穿刺置管。B组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E组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记录术后2、4、8、12、24、48 h的静息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眩晕、呼吸抑制、尿潴留等。 结果 2组术后静息疼痛VAS评分随术后时间越来越高(P<0.05),组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补救性镇痛例数为1例(3.3%),E组2例(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B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E组(P<0.05),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E组(P<0.05);术后48 h内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 结论 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复合静脉镇痛与连续硬膜外镇痛均能为胃癌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者不良反应更少,患者满意度更高,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阻滞(continuous fascia iliac compartment block,CFICB)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7月于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CFICB组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每组各34例。采用15项恢复质量量表(15-item quality of recovery questionnaire,QoR-15)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4h和48h的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h、3h、6h、12h、24h和48h静息和运动时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首次镇痛补救时间、镇痛补救发生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24h和48h,CFICB组患者的QoR-15总分及身体舒适度、情绪状态、心理支持、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PCI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身体独立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3h、6h、12h和24h,CFICB组患者的静息和运动时NRS评分均显著低于PCIA组(P<0.05);术后48h,CFICB组患者的运动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CI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静息时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ICB组患者术后静息和运动时NRS评分的AUC均显著小于PCIA组,首次镇痛补救时间长于PCIA组,镇痛补救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PCIA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CFICB能够提高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的恢复质量,并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 1月—2018年12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阻滞组),每组30例。阻滞组麻醉诱导前在双侧T8横突行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照组不行阻滞,然后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术毕两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气管导管拔管后即刻(T0)、术后3?h(T1)、6?h(T2)、12?h(T3)、24?h(T4)、36?h(T5)和48?h(T6)时静态VAS评分,记录T4~T6时动态VAS评分(患者在病床上翻身和坐起时)。统计术后0~24?h和>24~48?h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患者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需要补救性镇痛的比例、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停留尿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48?h评估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比较,阻滞组患者在T0~T6时静态VAS评分和T4~T6时动态VAS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阻滞组患者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延长,术后24和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需要补救性镇痛的例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阻滞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而两组瘙痒、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阻滞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停留尿管时间均缩短(P?<0.05);阻滞组患者术后48?h总体满意度评分为(3.8±1.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8±0.7)分(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能够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ricapsular nerve group,PENG)阻滞联合切口浸润(wound infiltration,WI)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THA的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ENG阻滞组和PENG阻滞+WI组,每组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静息与运动时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后运动阻滞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抢救性镇痛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6h、12h,PENG阻滞+WI组患者的静息NRS评分均显著低于PENG阻滞组(P<0.05),术后6h、12h、24h,PENG阻滞+WI组患者的运动NRS评分均显著低于PENG阻滞组(P<0.05)。PENG阻滞+WI组患者的首次下地行走时间显著短于PENG阻滞组[(22.48±4.00)h vs.(24.73±1.94)h,t=3.150,P=0.003]。两组患者的抢救性镇痛发生率、不同时点运动阻滞发生率、恶心呕吐、术后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G阻滞+WI可减轻THA患者的术后疼痛,有利于早期活动,符合外科所倡导的快速康复理念。  相似文献   

11.
刘林  肖飞  张引法 《浙江医学》2014,(14):1242-1244
目的 观察腹横肌平面(TAP)阻滞联合患者静脉自控(PCIA)多模式镇痛用于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拟在全麻下行经腹子宫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模式镇痛组(Ⅰ组)和PCIA组(Ⅱ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TAP阻滞,Ⅰ组每侧注射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每侧注射等容量0 9%氯化钠溶液.术毕所有患者均行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8、12、24h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记录术后24h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PCIA的用量.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Ⅱ组相比,Ⅰ组术后2、4、8和12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P<0.01),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升高(P<0.01),术后24h内PCIA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与TAP穿刺相关的并发症.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阻滞联合PCIA多模式镇痛用于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能明显减少PCIA的需要量,增强了术后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术前股神经阻滞联合手术结束前关节腔内注射罗哌卡因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静脉镇痛组(V组)、股神经阻滞组(F组)及股神经阻滞与关节腔内注射联合组(FN组),每组20例.术后观察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8h和12h时FN组VAS评分最低,F组低于V组(P<0.05);24 h时FN组最低,F组和V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时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组发生恶心、呕吐6例.结论 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术后早期镇痛效果优于单纯静脉镇痛和单纯股神经阻滞,且未见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兰宣鹤 《四川医学》2011,32(11):1756-1758
目的比较碳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T组和Y组,各40例。分别予1.72%碳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T组),2%盐酸利多卡因7.5ml复合1%盐酸罗派卡因7.5ml行硬膜外麻醉(Y组)。两组患者均选择T12~L1行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2%盐酸利多卡因3ml作为试验剂量,再注入10ml局麻药作为初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进行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舒适度(BCS)评分、术者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以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监测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情况(采用针刺皮肤法)、切皮前运动神经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评分法)和入室(T0)、术前(T1)、切皮(T2)、术毕(T3)的HR、MAP、SpO2及呼吸频率(f)。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及MAP、HR、呼吸频率(f)、SpO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VAS疼痛评分T组低于Y组(P〈0.05),BCS评分T组高于Y组(P〈0.05)。T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达最高平面时间显著短于Y组(P〈0.05)。切皮前T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优于Y组(P〈0.05)。T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Y组(P〈0.05)。T组术者满意度优于Y组(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复合盐酸罗派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优于盐酸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影响.方法 连续硬膜外联合腰麻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阻滞镇痛组和药物镇痛组.阻滞镇痛组术后给予持续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药物镇痛组术后按需给予哌替啶肌注.监测术后两组股静脉血流量(BF)、VAS评分及出血凝血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BF术后各时点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1~6 d时BF均较高(P<0.05).与术前比较,药物镇痛组术后1~6 d时VAS评分升高;阻滞镇痛组术后3~6 d时VAS评分均升高(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1~4 d时VAS均较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升高(P<0.05);与药物镇痛组比较,阻滞镇痛组术后血浆D-二聚体较低(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患者下肢股静脉血流增多,降低D-二聚体的升高,有利于防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硬膜外和静脉术后镇痛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方法 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5例,随机分为连续腰丛阻滞组(N组),硬膜外术后镇痛组(E组),静脉术后镇痛组(Ⅴ组),每组25例.于术后各时点记录3组患者的VAS评分、HR、MAP和呼吸频率(RR),以及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术后不良反应与患者满意度.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息与运动时VAS评分、HR、MAP和R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患者术后开始进食的时间早于E组和V组(P<0.05);Ⅴ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N组和E组(P<0.05).结论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可为单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长时间硬膜外镇痛辅助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膝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50例,术后连续硬膜外镇痛2d,其后以口服药镇痛;改良组50例,皮下埋置硬膜外导管,术后连续硬膜外镇痛10 d.采用相同的功能锻炼方法,观察两组不同时点的VAS疼痛评分和下肢运动阻滞评分,追加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的比例,不同时点患肢被动活动度(PROM)、自主活动度(AROM)情况,自主活动度(AROM)达到90°,110°,130°的比例,评价两组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结果 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4,6,8,10 d改良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 0.01);两组均无明显下肢运动阻滞;追加口服或者肌注镇痛药的比例改良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术后6,8,10,15,30 d时被动活动度(PROM)及自主活动度(AROM)改良组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或P<0.01);术后8,10,15,30 d时患肢自主活动度(AROM)达到90°,110°,130°比例改良组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或P<0.01).结论 改良硬膜外镇痛模式,辅助膝关节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锻炼效果,加快康复进程,有效预防膝关节僵硬.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开胸术后多模式复合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肋间神经阻滞+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组(MA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合并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RP组)及芬太尼-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组(P组),记录并比较术后48 h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Ramsay评分、不良反应及镇痛泵药量消耗情况。结果 MA组与RP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1、6 h MA组的VAS评分又明显低于RP组(P<0.05);术后1、6、24 hMA和RP组的Ramsay评分均明显低于P组(P<0.05);术后三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的发生数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嗜睡在MA组和RP组均显著少于P组(P<0.05);PCA药量消耗MA与RP组均显著低于P组(P<0.05),而MA组的消耗量又明显低于RP组(P<0.05)。结论 MA组、RP组与P组相比镇痛效果优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开胸术后应用多模式镇痛有利于缓解疼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单次小剂量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剖宫产的产妇120例,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依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随机均分为3组。I组为舒芬太尼150μg、0.375%罗哌卡因5ml持续静脉自控镇痛;Ⅱ组为吗啡40μg/kg、0.375%罗哌卡因5ml;Ⅲ组为吗啡80μg/kg、0.375%罗哌卡因5ml。后两组采用单次硬膜外给药法。记录术后VAS和舒适评分(BCS),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产妇术后2、36、48hVAS和B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4hⅡ、Ⅲ组的VAS和BCS评分分别低于和高于I组(P〈0.05),Ⅱ、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不良反应明显较Ⅰ、Ⅱ组多(P〈0.05);Ⅱ组皮肤瘙痒发生率较I组高(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吗啡40ug/kg单次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完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患者自控连续股神经镇痛用于老年全膝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患者自控连续股神经镇痛组(F组)与患者自控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每组各20例.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下手术.F组在手术结束后行股神经穿刺,术后行自控镇痛.两组镇痛泵的配方如下:F组为罗哌卡因60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300 ml,输注速度为6 ml/h;E组为罗哌卡因225 mg,稀释至100 ml,输注速度为2 ml/h.观察术后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变化、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E组术后血液动力学波动较明显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股神经阻滞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对于老年全膝置换术患者能提供有效的镇痛效果,且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