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ETV)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对既往核苷类似物(NAs)治疗失败的慢性乙肝(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应答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NAs治疗失败,经ETV和ADV治疗24周以上(随访中位数18周)的45例CHB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比较治疗24和48周病毒学应答率(VR)、生化学应答率(BR)及联合应答率(CR)。运用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24周时VR率、BR率和CR率分别是66.7%、77.8%和57.8%;48周时VR率、BR率和CR率分别是76.2%、78.6%和61.9%。与基线相比,24周VR率(Z=-4.796,P=0.000)、BR率(Z=-5.196,P=0.000)及CR率(Z=-3.606,P=0.000)均显著提高。48VR率(Z=-3.742,P=0.000)、BR率(Z=-4.472,P=0.000)及CR率(Z=-4.690,P=0.000)均显著提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比非肝硬化BR率低(24周:BR率17.1%vs82.9%,χ2=4.546,P=0.048;48周BR率23.8%vs76.2%,χ2=6.364,P=0.023)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基线HBVDNA水平3~6Log10copies/ml与>6Log10copies/ml相比,前者48周VR率高于后者(85.2%vs40%,Z=-4.796,P=0.037)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TV联合ADV对既往NAs治疗失败的CHB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治疗方案。治疗前HBVDNA水平低的非肝硬化患者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恩替卡韦(ETV)治疗后出现低病毒血症(LLV)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取序贯联合艾米替诺福韦(TMF)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1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经ETV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期间HBV DNA水平,将患者分为完全病毒学应答组(64例)和LLV组(136例),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根据LLV组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3组:续用ETV为对照组(40例)、换用TMF为序贯组(45例)、ETV联合TMF为联合组(51例),持续治疗48周。比较3组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和肝硬度测定值(LSM)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完全病毒学应答组HBeAg阳性率、HBV DNA、PLT、LSM、ALT、AST均低于LLV组(P <0.05)。治疗24周后,完全病毒学应答组Cr、AST、HBeAg阳性率、HBV DNA、PLT均低于LLV组(P <0.05)。治疗48周后,联合组Cr低于对照组和序贯组(P &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TDF)和恩替卡韦(ETV)初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96周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108例CHB患者,其中接受TDF初始治疗48例,ETV初始治疗6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2周、24周、36周、48周、72周和96周时ALT、HBV DNA变化和病毒学应答(VR)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2... 相似文献
4.
王杰彬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该院收治50例慢性乙肝患者,均接受半年以上的干扰素治疗,疗效较差。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未接受免疫调节剂和抗病毒药物的治疗,给予患者每天1次,0.5 mg的恩卡韦分散片,观察疗程为1 a。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发生不良反应和相关生化及病毒学指标的变化。结果50例患者均完成抗病毒治疗,可对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 HBV)复制进行快速抑制,第2周可实现HBV-DNA转阴,平均转阴时间是8.5周;第4周实现HBeAg转阴,第8周实现HBeAg血清转换,患者在接受完1疗程的治疗后,对其各项指标进行观察,19例患者为完全应答,占38%,23例为部分应答,占46%,总治疗有效率为84%。结论对于应用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肝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毒,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恩替卡韦初治慢性乙肝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10例接受抗病毒治疗前均未接受过核苷类芗药物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樗标志物及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2周、4周、12周、24周、48周、96周时转氨酶复常率分别为:14.76%、75.24%、92.38%、96.19、99.05%、95.24%、98.57%。疗程结束时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6.83%及21.95%,HBVDNA降到检测线以下分别为:7.62%、38.57%、52.86%、75.24%、95.24%、98.57%。结论: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及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硬化及肝癌等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河南医学研究》2016,(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在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西峡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应用4HREZ/4ER方案治疗肺结核,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口服恩替卡韦,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于治疗2周、4周评估肝功能指标,对比治疗后12周HBV-DNA载量,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肝功能指标TBIL、AST、ALT、HBV-DNA载量、不良发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肝合并肺结核可减轻肝功能损伤,提高抗结核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少,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中国民康医学》2019,(4)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恩替卡韦,观察组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比较两组病毒学应答率、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两组病毒学应答率及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GFR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与恩替卡韦相当,且替比夫定对肝脏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好,对肾脏造成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苦参素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3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6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干预,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用苦参素注射液+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2.61%(57/69)高于对照组68.12%(47/69)(P<0.05);治疗后两组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V-C、HA、PIIINP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注射液+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效果显著,可提高肝功能,缓解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的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某院近年收治的80例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改用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继续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对治疗前、治疗4、8、24周后两组患者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观察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复常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分别为92.5%、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24周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清除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干扰素失败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基于替诺福韦酯(TDF)的联合治疗对既往核苷(酸)类似物(NAs)应答不佳/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NAs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予以入组,给予以TDF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一组为NAs组,给予TDF+拉米夫定(LAM)、TDF+恩替卡韦(ETV);另一组为干扰素(IFN)组,给予TDF+IFN、TDF+LAM+IFN、TDF+ETV+IFN。预计疗程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的疗效。结果 入组68例(NAs组41例,IFN组27例)患者基线耐药检测阳性率为77.9%。治疗48周,NAs组和IFN组乙肝病毒(HBV)DNA下降分别为(3.52±2.42)lg IU/ml、(3.62±1.29)lg IU/ml(P=0.832),HBV DNA转阴(〈20 IU/ml)率分别为73.1%、96.3%(P=0.043)。IFN组较NAs组e抗原(HBe Ag)下降更明显[(1.07±1.30)lg COI vs.(0.35±0.98)lg COI,P=0.017]。NAs组和IFN组表面抗原(HBs Ag)下降分别为(0.09±0.61)lg IU/ml、(0.54±1.05)lg IU/ml(P=0.015)。48~96周的延长疗程中NAs组和IFN组分别有1例、3例患者出现HBs Ag转阴。结论 以TDF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及HBs Ag转阴/转换率方面,IFN组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区耐药变异情况及rtA181变异准种的分布.方法 提取患者血清中HBV DNA,PCR扩增逆转录酶区域,产物测序后经软件比对分析耐药变异情况和基因型;对部分rtA181变异标本进行克隆后测序分析准种分布.结果 489例标本中,检出明确耐药变异265例,在B、C基因型中分布比例存在差异(56.6% vs 43.0%,P=0.022).拉米夫定相关耐药138例(52.1%),以M204I、M204I/V+L180M±L80I/V变异为主;阿德福韦相关耐药35例(13.2%),以N236T+ A181T/V较为多见;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相关耐药70例(26.4%),几乎都和A181有关.rtA181准种分析发现1例位于同一病毒株的多耐药组合,且未发现单一A181T变异的病毒准种.结论 HBV耐药变异主要表现为M204和A181相关变异,耐药模式复杂;检测HBV逆转录酶区的变异有助于临床及时发现和确认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进行抗病毒用药. 相似文献
14.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4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综合性护肝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口服恩替卡韦0.5 mg,每日1次;对照组22例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疗程均3个月。观察患者病毒量、血清病毒标志物、生化学指标(ALT、TB IL、ALB、PTA)及病死率的改变。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HBV-DN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观察组=5.012 8,t对照组=4.906 0,P<0.01),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t=2.339 7,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ALT、TB 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ALT=10.858 9,tTB IL=8.560 5,P<0.01),ALB、PTA显著升高(tALB=6.197 5,tPTA=24.671 1,P<0.01);观察组ALT、TB IL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ALT=12.636 6,tTB IL=9.166 4,P<0.01),ALB、PTA显著升高(tALB=8.921 5,tPTA=27.766 6,P<0.01);且观察组ALT、TB IL明显低于对照组(tALT=2.461 2,tTB IL=2.335 7,P<0.05),ALB、PTA明显高于对照组(tALB=2.520 1,P<0.05;tPTA=3.101 2,P<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无显著差异(2χ=0.00,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χ=4.13,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与核苷(酸)类似物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追查了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到2011年12月。纳入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单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用Cochrane协作网专用软件Rev Man5.0.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9篇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共计7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纳入,其方法学质量评价均为C级。Meta分析显示,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的血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高于核苷(酸)类似物单用组(P<0.00001、P=0.008、P<0.00001、P<0.00001),但HBsAg阴转率两组间无差异[OR=1.21,95%CI(0.36,4.06),Z=0.31(P=0.76)]。结论:叶下珠制剂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核苷(酸)类似物。但由于纳入的文献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不高,上述结论仍有待于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核苷(酸)类似物(NAs)的长期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肝移植术后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7例服用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拉米夫定(LAM)或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的肝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经肾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和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公式计算基线时(术后3个月)及术后9、15、21和27个月时各治疗组患者的eGFR.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肝移植术后27个月时患者eG-FR较基线值变化≥20%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177例患者中,ETV治疗组66例、LDT治疗组21例、LAM治疗组61例、ADV治疗组29例.与患者的基线eGFR相比,LAM治疗组和ADV治疗组患者的eGFR在术后9个月时降低(P<0.05),且在术后27个月内呈进行性降低趋势(P<0.001);而LDT治疗组患者的eGFR在术后9个月时升高(P<0.05),且在术后27个月内呈进行性升高趋势(P<0.001);ETV治疗组患者的eGFR在随访期内无显著变化.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AM或ADV治疗是术后27个月时eGFR较基线值降低≥20%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而基线血清尿素氮水平和LDT治疗是eGFR较基线值升高≥20%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患者长期服用LAM或ADV具有潜在的肾脏毒性,而LDT治疗则能改善患者的eGFR,ETV对患者的eGFR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4年4月接受马来酸恩替卡韦或者恩替卡韦治疗的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0.5 mg/d恩替卡韦片,B组给予0.5 mg/d马来酸恩替卡韦片治疗,共48周。此后所有患者均给予0.5 mg/d马来酸恩替卡韦片治疗,共24周。于基线和治疗72周后进行透明质酸(HA)、肝纤维化指数(Fibroindex)、血清HBV标志物检测和分析,比较两组肝纤维化的变化情况。结果 共184例患者纳入,男134例(72.8%),女50例(27.2%),HBe Ag阳性146例(79.3%)。A组和B组基线血清HBV DNA分别为7.7(6.5,8.2)log10IU/ml,7.6(6.5,8.2)log10IU/ml(Z=0.078,P=0.938);72周HBV DNA分别为1.3(1.3,1.9)log10IU/ml和1.3(1.3,2.1)log10IU/ml(Z=0.066,P=0.947),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基线HA分别为37.4(20.7,55.0)μg/L和34.0(22.2,56.5)μg/L(Z=0.161,P=0.872);72周时HA分别为24.7(17.9,36.6)μg/L和25.8(20.0,35.1)μg/L(Z=0.519,P=0.603),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基线Fibroindex分别为1.7(0.6,3.6)和1.7(0.6,4.1)(Z=0.073,P=0.941);72周时Fibroindex分别为0.5(0.2,1.1)和0.5(0.1,1.2)(Z=0.143,P=0.887),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线和72周Fibroindex均与基线体重和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基线HBV DNA、基线HBe Ag状态呈负相关(P〈0.05)。结论 马来酸恩替卡韦和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可降低血清HBV DNA水平,还可使血清HA和Fibroindex指数较快下降,改善肝纤维化。男性、基线体重大、基线年龄大、基线HBe Ag阴性、基线HBV DNA低者的肝纤维化较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比较治疗后6周、12周、24周两组患者乙肝病毒DNA(HBV-DNA)阴转率、治疗24周后HBV-DNA水平、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Cllild-Pugh评分、疾病进展情况等指标。结果①HBV-DNA阴转率:治疗6周、12周、24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TBil、HBV-DNA水平:治疗24周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Child-Pugh评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Child-Pugh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恩替卡韦短期应用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9.
Low-level viremia (LLV) was defined as persistent or intermittent episodes of detectable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2000 IU/mL, detection limit of 10 IU/mL) after 48 weeks of antiviral treatment. Effective antiviral therapies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patients, such as entecavir (ETV),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TDF), and tenofovir alafenamide (TAF), have been shown to inhibit the replication of HBV DNA and prevent liver-related complications. However, even with long-term antiviral therapy, there are still a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or intermittent LLV.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LLV to address whether adversely affect the clinical outcome is limited, and the follow-up treatment for these patients is open to ques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echanism of LLV is not clear.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incidence of LLV,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LV and long-term outcomes, possible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 these patien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