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鉴别肝脏结节性病变性质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50例,使用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记录不同病灶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结果 肝血管瘤HAP为(0.7±0.2)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4±0.2)mL·min-1·mL-1和(0.3±0.2)mL·min-1·mL-1,P<0.05】,HPP为(0.6±0.2)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2±0.1)mL·min-1·mL-1和(0.4±0.1)mL·min-1·mL-1,P<0.05】, TLP为(1.4±0.4)mL·min-1·mL-1,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比,差异显著【(0.7±0.3)mL·min-1·mL-1和(0.8±0.4)mL·min-1·mL-1,P<0.05】,而肝细胞癌HAPI为(0.7±0.2)mL·min-1·mL-1,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比,差异显著【分别为(0.4±0.1)mL·min-1·mL-1和(0.5±0.2)mL·min-1·mL-1,P<0.05】;肝细胞癌动脉期病灶均呈环状高回声增强、延迟期均为低回声、造影模式呈“快进快出”,肝转移瘤动脉期多呈均匀增强、门脉期偶见弥漫增强、延迟期多为低回声,造影模式呈“快进快出”,而肝血管瘤动脉期多呈周边环形缓慢增强、门脉期偶见向心增强、延迟期多呈等回声,造影模式呈“慢进慢退”;超声造影肝细胞癌增强时间为(13.2±4.0)s,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15.6±2.4)s和(18.7±3.2)s比,差异显著(P<0.05),肝细胞癌达峰时间为(19.2±3.4)s,与肝转移瘤和肝血管瘤的(28.3±5.9)s和(67.3±24.2)s比,差异显著(P<0.05),而肝血管瘤开始消退时间为(307.4±75.6)s,与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39.1±4.2)s和(35.4±6.8)s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诊断肝脏结节性病变安全无创、方便快捷、应用价值高,能为肝脏结节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测定肝血管瘤(HH)容积的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HH患者88例,接受64层螺旋CT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经后处理系统,测定瘤体容积和增强容积,计算动脉期强化比率,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的意义。结果 在88例HH患者中,CT平扫检出122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54例(61.4%),多发病灶34例(38.6%);肝右叶95例(77.9%),肝左叶27例(22.1%);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0个(82.0%),边界清楚,不规则22个(18.0%);病灶直径为2~10 cm者87个(71.3%),>10 cm者35个(28.7%);CT平扫显示111个(91.0%)为低密度灶,7个(5.7%)为等密度灶,4个(3.3%)为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102个(83.6%)存在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其中轻度强化灶25例(24.5%),中等强化灶37例(36.3%),明显强化灶40例(39.2%);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98个(80.3%)存在造影剂向病灶内部填充,密度逐渐下降,另24个(19.7%)病灶未观察到增强;在增强扫描后经3D后处理,发现直径大于10 cm的HH病灶瘤体容积和强化容积分别为(370.1±52.8)cm3和(50.7±10.9)cm3,均显著大于【分别为(118.8±24.6)cm3和(42.3±10.6)cm3,P<0.05】,而动脉期强化比率为(13.7±4.3)%,显著小于直径≤10 cm的HH【(35.6±10.2)%,P<0.05】。结论 使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明确肝血管瘤的形态、大小和密度,测定HH动脉期强化比率可准确地反映病变的血供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采取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和自适应迭代算法(ASIR)诊断肝血管瘤(HH)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HH患者144例,根据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预设噪声指数(NI)分为A组(平扫,NI设为9)、B组(动脉期,NI设为9)、C组(静脉期,NI设为11)和D组(延迟期,NI设为13),各组扫描时ASIR均设为50%。记录并分析各组图像噪声值、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 本组各期(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需要并获得最终诊断;A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9±0.3)分,显著高于C组和D组【分别为(4.4±0.4)分和(3.8±0.4)分,P<0.05】,图像噪声值为(9.5±0.9)HU,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分别为(12.4±1.0)HU、(14.1±1.1)HU和(16.3±1.1)HU,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8±0.3)分,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图像噪声值为(12.4±1.0)HU,显著低于C组和D组(P<0.05); A组DLP和ED分别为(253.2±100.8)mGy-cm和(3.8±1.6)mSv,显著高于C组【分别为(174.5±80.2)mGy-cm和(2.6±1.1)mSv,P<0.05】或D组【分别为(128.50±60.4)mGy-cm和(1.9±0.9)mSv,P<0.05】;B组DLP和ED分别为(246.2±93.1)mGy-cm和(3.7±1.3)mSv,显著高于C组或D组(P<0.05)。结论 采取多层螺旋CT ATCM和ASIR技术检查HH患者在平扫和动脉期将NI设为9时,虽可提高图像质量,但辐射剂量偏高,而在静脉期和延迟期分别设定NI为11和13时,虽所获得的图像质量稍差,但并不影响诊断,而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值得临床斟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使用256排CT检查在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肝囊肿患者77例和肝包虫病患者34例接受256排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囊液抗原抗体(EgCF)、抗头节抗原抗体(EgP)、抗囊液半纯化抗原抗体(EgB)和抗泡球蚴抗体(Em2)。结果 本组肝包虫病患者术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0.1)×109/L,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0.1±0.1)×109/L,P<0.05】;肝包虫病患者血清抗EgCF抗体和抗E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3%和61.8%,均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分别为31.2%和0.0%,P<0.05】;增强CT扫描,肝包虫病患者肝内存在类圆形、圆形或分叶状囊性灶,囊壁钙化;在入组的111例患者中,CT检查将3例(2.7%)肝包虫病误诊为肝囊肿,1例(1.0%)肝包虫病被误诊为肝转移癌,2例(1.8%)肝囊肿被误诊为肝包虫病。结论 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肝包虫病囊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对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有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非肝硬化门脉高压症(NCPH)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2月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的28例NCPH患者,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颈内静脉,使用一次性球囊导管测定肝静脉压力,计算 HVPG,接受肝活检检查。结果 在本组28例NCPH患者中,诊断特发性门脉高压(IPH)11例,非特发性门脉高压(NIPH)17例;IPH组平均年龄为(40.6±15.8)岁,显著小于NIPH组【(53.0±12.9)岁,P<0.05】;IPH组HVPG水平为(9.9±5.2)mmHg,显著低于NIPH组【(14.3±5.1)mmHg,P<0.05】;IPH组血清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分别为(41.4±4.9)g/L和(6411.7±1839.3)U/L,显著高于NIPH组【分别为(33.9±6.1)g/L和(4438.5±1854.0)U/L,P<0.05】;IPH组腹水发生率显著低于NIPH组(27.3%对94.1%,P<0.01);腹水与HVPG高度相关(r=0.66,P<0.01),而消化道出血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与HVPG无显著性相关(r=0.193,P=0.324;r=-0.197,P=0.315);本组病例肝组织病理学共同特征为均无纤维化改变,但不同疾病有其独特的病理学表现。结论 在NCPH患者中,现有的技术手段可以区分IPH与NIPH,了解每种疾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正确处理,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时注射对比剂流率对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PV)成像延迟时间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68例,均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检查。在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时,将患者分成三组,每组56例,分别以2 mL/s的流速(A组)、3 mL/s的流速(B组)和4 mL/s是流速(C组)注射。结果 对MSCTP图像行后处理显示,均能显示PV 3级以上分支,PV主干和左右分支明显增粗,胃底周围侧枝循环开放,肝脏和脾脏呈肝硬化改变;A组PV CT值和PV-肝实质CT值差分别为(160.8±20.2)HU和(58.3±16.5)HU,显著小于C组【分别为(184.9±26.9)HU和(75.3±15.9)HU,P<0.05】,A组显示PV分支级别为4.6±1.3,显著小于C组(5.7±0.9,P<0.05),A组肝实质CT值与C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PV成像延迟时间为(44.5±1.2)s,显著长于B组【(42.2±0.8)s,P<0.05】或C组【(34.5±0.7)s,P<0.05】,B组PV成像延迟时间也显著长于C组(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对比剂注射流率对肝硬化患者MSCTP图像质量和PV成像延迟时间具有明显的影响,注射流率为4 mL/s时其MSCTP图像质量最佳,PV成像延迟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测定全肝体积与脾脏体积之比(TLV/SV)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38例和同期良性肝病或体检者130例,均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应用Add/Remove Structure软件测量全肝体积(TLV)、右半肝体积(RV)、左内叶体积(LMV)、左外叶体积(LLV)、尾状叶体积(CV)、脾脏体积(SV)及TLV/RV、TLV/LMV、TLV/LLV、TLV/CV和TLV/SV比值。结果 肝硬化组TLV、RV和LMV分别为(1078.2±315.7)cm3、(543.8±186.5)cm3和(163.6±73.7)cm3,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70.4±199.7)cm3、(933.3±174.1)cm3和(216.2±40.1)cm3,P<0.05】,肝硬化组LLV和SV分别为(327.8±121.9)cm3和(863.4±396.8)cm3,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75.9±65.7)cm3和(256.3±81.7)cm3,P<0.05】;肝硬化组TLV/RV比值为2.0±0.9,显著高于对照组【(1.6±0.7),P<0.05】,而TLV/LLV、TLV/CV和TLV/SV比值分别为(3.3±1.5)、(25.3±12.4)和(1.3±0.6),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3±2.5、(32.8±16.1)和(5.7±2.4),P<0.05】,两组CV和TLV/LMV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测定TLV/SV比值等参数在肝硬化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CEUS)检查肝转移癌(LM)与肝细胞癌(HCC)的表现特征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6年~2019年就诊于我院的肝脏占位患者117例,常规行CEUS检查,分析比较HCC与LM病灶在增强模式、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减退时间等方面的异同。结果 在77例HCC 患者中,有79个病灶,在40例LM患者中,有41个病灶;HCC病灶呈I型 增强为2.5%,II型为26.6%,III型为70.9%,而LM病灶分别为36.6%、9.8%和53.7%,差异显著(P<0.05);HCC病灶增强达峰时间和减退时间分别为(29.16±7.87)s和(51.89±22.80)s,与LM病灶的【(25.98±5.30)s和(37.49±10.68)s,P<0.05 】。结论 HCC与LM病灶在CEUS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对鉴别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CT和MRI按照2018年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LI-RADS)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效能。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有HCC高危因素的72例患者(HCC 53例、非HCC恶性肿瘤10例、良性病变9例),接受CT和MRI检查。根据2018年版LI-RADS定义的影像学征象和分类法则,对所有病灶进行分类,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种检查方法的分类结果,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LR-5类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T和MRI的LI-RADS分类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93【(95%CI:0.545~0.841),P<0.00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827(95%CI: 0.708~0.946)和0.856(95%CI: 0.761~0.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R-5为阳性,MRI诊断HCC的敏感性为81.1%(43/53),显著高于CT诊断的66.0%(3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诊断HCC的特异性分别为78.9%(15/19)和89.5%(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I-RADS定义的主要征象中,MRI对强化包膜的显示率为40.3%,显著高于CT的5.5%(P<0.001)。结论 基于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CT和MRI诊断HCC有相当高的效能,而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性高于CT,特别在显示强化病灶包膜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胸腔注射尿激酶减少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膜粘连的效果。方法 收治渗出性胸膜炎 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60例。治疗组第 1、2、3次抽液后注射尿激酶 10万IU+生理盐水 20ml,化疗方案等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20ml,化疗方案等其他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胸液吸收时间治疗组 20.2±3.1d ,对照组 19.6±4.2d(P>0.05 )。抽液总量 ,治疗组 3648±512ml,对照组 2934±478ml(P<0.01)。抽液次数 ,治疗组 5.2±1.6次 ,对照组 4.8±1.6次 (P>0.05 )。形成纤维分隔、多房积液 ,治疗组 2例 ,对照组 9例 (P<0.01)。 2月后B超查胸膜厚度 ,治疗组 1.22±0.19mm ,对照组 1.48±0.32mm(P<0.01);肺功能FEV1% ,治疗组 89.2%±1.6% ,对照组 82.3%±2.1% (P<0.01)。FVC%治疗组 94.3%±2.2% ,对照组 90.2%±2.4% (P<0.01)。结论 胸腔注射尿激酶能减少胸腔分隔、多房的形成。减轻胸膜增厚 ,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分段注射对比剂CT造影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静脉显影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9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2例,在CT增加造影检查时,分为观察组32例,采取分段注射对比剂,和对照组30例,常规注射对比剂碘伏醇。记录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和动脉灌注分数(APF)。结果 在32例观察组中,CTA显影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肝静脉CT值【(138.6±13.4)HU 对(125.5±11.8)HU】、门静脉主干CT值【(218.8±41.3)HU对(176.9±35.8)HU】、门静脉右支CT值【(204.6±31.5)HU对(163.3±28.7)HU】和门静脉左支CT值【(198.5±21.9)HU 对(154.0±23.2)H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剂门静脉峰值时间【(17.5±2.2)HU 对(19.7±3.0)HU】和肝实质峰值时间【(35.7±3.8)HU对(40.1±4.3)HU】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P【(16.3±4.8)ml/min/100ml 对 (15.8±5.2)ml/min/100ml】、HPP【(18.9±5.7)ml/min/100ml对(17.5±6.4)ml/min/100ml】、HPI【(40.6±10.1)% 对(42.2±9.6)%】和APF【(31.2±8.3)%对(30.9±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分段注射对比剂行CTA造影检查有助于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腹部CT检查的图像质量,尤其是能提高肝静脉显影效果,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表现和CT定量参数特征。方法 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72例,其中Child-Pugh A级26例、Child-Pugh B级21例和Child-Pugh C级25例,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25名。使用飞利浦64排CT行上腹部平扫和增强扫描,选择感兴趣区,获取肝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和肝动脉灌注量(HAP)。结果 72例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出现较典型的肝硬化CT表现、肝功能损伤的血生化学改变和脾功能亢进症表现;健康人腹部CT灌注参数BV、BF、MTT、HAF和HAP分别为(47.3±8.2)ml/100g、(211.9±42.1)ml/min/100g、(12.9±3.1)s、(0.2±0.0)和(16.3±7.9)ml/min/100g,Child-Pugh A级患者分别为(40.8±7.6)ml/100g、(183.1±37.2)ml/min/100g、(15.8±3.7)s、(0.3±0.0)和(19.1±8.8)ml/min/100g,Child-Pugh B级患者分别为(35.5±6.9)ml/100g、(124.7±33.2)ml/min/100g、(19.2±4.5)s、(0.3±0.0)和(24.5±9.9)ml/min/100g,Child-Pugh C级患者分别为(24.8±8.4)ml/100g、(115.5±28.1)ml/min/100g、(24.6±5.5)s、(0.4±0.1)和(33.5±12.5)ml/min/100g,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血吸虫病性肝硬化患者行CT检查能够了解肝脾形态学改变信息,测量CT灌注参数也能够为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使用磁共振成像(MRI)多回波水脂分离技术(IDEAL-IQ)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能。方法 2018年2月~2020年2月我院诊治的120例NAFLD患者和65例体检健康人,接受MRI检查,分别采用IDEAL-IQ定量检测肝脏相对脂肪含量(RLC)和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RS)检测脂肪分数(FF),NAFLD患者接受肝活检。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IDEAL-IQ和MRS技术诊断NAFLD患者肝脏脂肪变的价值。结果 NAFLD组血清ALT、GGT、TC、TG、RLC和FF水平分别为(54.8±10.6)U/L、(103.1±5.6)U/L、(6.2±0.7)mmol/L、(2.7±0.6)mmol/L、(17.4±9.2)%和(18.0±6.5)%,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分别为(25.7±11.4)U/L、(59.7±2.7)U/L、(4.6±0.4)mmol/L、(1.6±0.2)mmol/L、(3.5±1.3)%和(6.2±2.1)%,P<0.05】;15例肝脏重度脂肪变患者RLC和FF分别为(32.5±4.8)%和(28.6±4.0)%,显著高于39例中度脂肪变患者【分别为(23.1±6.2)%和(20.8±5.1)%,P<0.05】或66例轻度脂肪变患者【分别为(10.6±3.0)%和(13.9±4.2)%,P<0.05】;以RLC>23.7 %为截断点,诊断中重度NAFLD的AUC为0.894,其约登指数为0595,敏感度为88.7%,特异性为70.8%,而以FF>20.4 %为截断点诊断中重度NAFLD的AUC为0.870,其约登指数为0.910,敏感度为97.0%,特异性为90.0%,显著优于前者(Z=3.025,P<0.05)。结论 使用MRI IDEAL-IQ技术诊断NAFLD患者肝脂肪变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结核性及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液蛋白电泳进行分析及ADA检测,探讨二者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及3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液标本行琼脂糖凝胶蛋白电泳并应用比色法检测腺苷脱氨酶(ADA)浓度。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与恶性胸腔积液组的胸液α1球蛋白分别为4.32±1.35和3.41±0.97(P<0.05),α2球蛋白分别为8.98±1.50和6.01±1.53(P<0.000),α2球蛋白/白蛋白的比值分别为0.15±0.03和0.09±0.03(P<0.000),ADA分别为71.35±24.00和31.21±11.90(P<0.000)。根据ROC曲线结果判断分别取0.13及45为界值,计算α2球蛋白/白蛋白对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6%、89%、83%;AD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78%、80%。采用平行试验方法,联合α2球蛋白/白蛋白和ADA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达到88%,100%和94%。结论(1)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液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α2球蛋白/白蛋白的比值及ADA均高于肿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联合检测α2球蛋白/白蛋白和ADA可以提高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茵陈四苓颗粒对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功能损害的改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茵陈四苓颗粒干预组,采用α-异硫氰酸萘酯(ANIT)灌胃法制备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白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法尼酯X受体(FXR)mRNA水平。结果 茵陈四苓颗粒干预组动物血清ALP和GGT水平分别为(254.3±16.4)U/L和(14.3±5.8)U/L,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625.8±36.5)U/L和(26.7±7.9)U/L,P<0.05】;血清IL-17、IFN-γ和丙二醛水平分别为(162.2±16.4)pg/ml、(28.9±6.2)pg/ml和(19.2±3.8)U/ml,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223.4±18.8)pg/ml、(39.3±9.8)pg/ml、(28.6±2.4)U/ml,P<0.05】,而血清SOD水平为(324.1±33.5)U/ml,显著高于模型组【(250.8±25.4)U/ml,P<0.05】;茵陈四苓颗粒干预组肝组织IL-17和IFN-γ mRNA水平为(2.1±0.3)和(17.3±3.5),显著低于模型组【分别为(3.4±0.5)和(34.5±7.2),P<0.05】,而SOD和FXR mRNA水平为(0.8±0.4)和(2.2±0.5),显著高于模型组【分别为(0.3±0.2)和(1.5±1.1),P<0.05】。结论 茵陈四苓颗粒能明显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炎大鼠肝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IL-17、IFN-γ和MDA等因子水平,降低炎症反应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取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与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方法 2016年3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128例PLC患者,均接受LH手术治疗,其中57例在术中采取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法,另71例采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血流速度(PVV)。结果 区域血流阻断组术中出血量和肝血流阻断时间分别为(305.4±58.6)mL和(0.0±0.0)min,显著少于或短于全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为(382.5±60.3)mL和(24.2±7.5)min,P<0.05】;在术后7 d,区域血流阻断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6.4±8.5)μmol/L,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5.6±5.3)g/L,与全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为(25.7±7.2)μmol/L和(32.4±4.9)g/L】比,差异显著(P<0.05);区域血流阻断组MAP、HR和PVV分别为(85.6±2.3)mmHg、(78.7±8.3)次/min和(20.3±0.2)cm/s,与全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为(86.8±2.5)mmHg、(79.6±8.1)次/min和(20.1±0.3)cm/s】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区域血流阻断组腹腔内出血、胆汁漏、胸腔积液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8.5%、14.1%和5.6%,与全肝血流阻断组(分别为3.5%、10.5%、22.8%和10.5%)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LH治疗PLC患者有较好的手术和术后恢复效果,能够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肝血流阻断时间,减轻术后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脂蛋白α(Lp-α)和人新饱食分子蛋白1(nesfatin-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9年7月~2021年11月我院诊治的NAFLD患者119例和同期经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ysC、Lp-α和nesfatin-1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指标评估重度NAFLD的效能。结果 NAFLD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5±0.4)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8±0.2)mg/L,P<0.05】,而血清Lp-α和nesfatin-1水平分别为(88.5±18.6)mg/L和(0.9±0.2)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0.3±29.5)mg/L和(1.6±0.3)ng/mL,P<0.05】;重度NAFLD患者血清CysC水平为(1.9±0.3)mg/L,显著高于中度患者【(1.6±0.3)mg/L,P<0.05】或轻度患者【(1.2±0.2)mg/L,P<0.05】,而血清Lp-α和nesfatin-1水平分别为(63.6±15.9)mg/L和(0.4±0.1)ng/mL,显著低于中度患者【分别为(88.2±14.3)mg/L和(0.9±0.2)ng/mL,P<0.05】或轻度患者【分别为(104.3±17.8)mg/L和(1.2±0.3)ng/m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C、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水平或血清Lp-α和nesfatin-1低水平是严重NAF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联合应用血清CysC、Lp-α和nesfatin-1水平评估重度NAFLD发生的AUC为0.887,显著高于三项指标单独评估的0.738、0.773和0.776(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7%、80.9%和82.4%。结论 NAFLD患者血清CysC水平升高,而血清Lp-α和nesfatin-1水平降低,它们水平的变化与肝脂肪变程度相关,其临床意义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