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低频度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的可行性,为ADH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选取44例儿少门诊就诊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6~12岁ADHD儿童,按照家长意愿分为训练组和药物组,以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和执行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作为可行性分析指标。采用SNAP-Ⅳ量表对症状进行评估;Stroop色词关联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WISC-Ⅳ的数字广度测试、译码测验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低频度执行功能训练结束后患儿的ADHD症状改善,SNAP-Ⅳ的对立性、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6、2.976,Z=-2.026,P<0.05或<0.01);部分执行功能指标改善,患儿Stroop甲表正确数、乙表错误数、乙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2.727、2.368、-2.987,P<0.05或<0.01);WCST持续错误数、概念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2.614,P<0.05);WISC-Ⅳ顺背数字得分和译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2.723,P<0.05)。患儿对训练的接受程度较高,脱落率低。药物组患儿8周末,SNAP-Ⅳ对立性和注意缺陷因子得分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troop 乙表正确数增加,乙表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3.360,P<0.001)。结论 低频度的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有效、可行,可改善ADHD患儿的症状和部分执行功能,患儿接受程度高,可在医疗机构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低频度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的可行性,为ADH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7年10月-2018年5月选取44例儿少门诊就诊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6~12岁ADHD儿童,按照家长意愿分为训练组和药物组,以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和执行功能改善情况、对治疗方案的接受程度作为可行性分析指标。采用SNAP-Ⅳ量表对症状进行评估;Stroop色词关联测试、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WISC-Ⅳ的数字广度测试、译码测验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低频度执行功能训练结束后患儿的ADHD症状改善,SNAP-Ⅳ的对立性、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86、2.976,Z=-2.026,P<0.05或<0.01);部分执行功能指标改善,患儿Stroop甲表正确数、乙表错误数、乙表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Z=-2.727、2.368、-2.987,P<0.05或<0.01);WCST持续错误数、概念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5、-2.614,P<0.05);WISC-Ⅳ顺背数字得分和译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3、-2.723,P<0.05)。患儿对训练的接受程度较高,脱落率低。药物组患儿8周末,SNAP-Ⅳ对立性和注意缺陷因子得分降低,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troop 乙表正确数增加,乙表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3、3.360,P<0.001)。结论 低频度的计算机执行功能训练有效、可行,可改善ADHD患儿的症状和部分执行功能,患儿接受程度高,可在医疗机构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共患和不共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抽动障碍(TD)患儿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病例随机选自2018年6月-2019年1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6~12岁符合研究标准的单纯TD患儿及TD共患ADHD(TD+ADHD)患儿共计408例(单纯TD患儿296例,TD+ADHD患儿112例),调查两组患儿抽动障碍病程、亚型分布、抽动障碍始发年龄等发病情况以及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的差异;分析TD+ADHD组患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情分布情况。结果 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总分及损害率方面,TD+ADHD组明显高于单纯TD患儿(t=-23.24、-19.17,P<0.001),但其分值高低却不受ADHD亚型的影响;在TD+ADHD患儿组中,注意缺陷子量表分值高于多动/冲动子量表(t=2.96,P<0.05);与TD共患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TD+ADHD-I)患儿相比,TD共患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TD+ADHD-HI)与TD共患混合型ADHD(TD+ADHD-C)的就诊年龄较偏小(F=7.93,P=0.019)。结论 TD+ADHD的患儿抽动障碍病情更为严重,但其严重程度却不受ADHD亚型的影响;TD+ADHD-HI与TD+ADHD-C患儿的早期行为问题更加突出且易被发现,因此更早地选择去医院就诊,但TD+ADHD-I患儿在就诊时其注意缺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小班学龄前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状况及其与儿童心理状况的关系,以期为幼儿教育和心理工作的拓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上海某幼儿园学龄前儿童51名,采用亲职压力量表(PSI)和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对其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学龄前男童、女童在PSI儿童适应性(t=2.376,P<0.05)、接受度(t=2.517,P<0.05)、儿童总分(t=2.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学龄前男童、女童在SDQ行为问题因子分(t=2.064,P<0.05)和社交行为因子分(t=-2.743,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SDQ困难总分与PSI总分显著正相关(P<0.01),SDQ各因子与PSI多个因子分相关(P均<0.05);4)半年后随访,PSI总分及儿童注意不能多动、适应性、要求、心境、接受度,父母竞争性、依恋性较基线时升高(P均<0.05)。结论 健康学龄前女童行为问题少于男童,社交行为优于男童。健康学龄前女童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较男童家长少。亲职压力与儿童行为表现相关,学龄前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家长感受到的亲职压力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为ADHD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4月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800例ADHD儿童为ADHD组,同时选取800例健康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两组儿童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病史资料,采用单因素χ2检验比较ADHD组和对照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过敏性疾病共患时儿童ADHD患病风险及抗过敏治疗对ADHD症状的影响。结果 ADHD组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20,P<0.001);单一过敏性疾病组儿童ADHD患病风险OR值为1.681(95%CI:1.163~2.375),混合过敏性疾病组儿童ADHD患病风险OR值为2.494(95%CI:1.912~3.254);当ADHD患儿出现过敏症状时,58.2%的患儿ADHD症状较前加重,其中混合过敏性疾病组ADHD症状较前加重的患儿比例高于单一过敏性疾病组(60.6% vs.53.7%,χ2=434.161,P<0.001)。结论 ADHD儿童过敏性疾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过敏性疾病增加儿童 ADHD的患病风险,过敏性疾病共患种类越多,ADHD患病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营养素水平及体脂代谢情况,分析营养代谢水平与大脑皮质功能的相关性,为ADHD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就诊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初诊确诊为ADHD的患儿,招募同期体检的正常儿童,由家长提供人口学资料,临床医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访谈评估。借助人体成份分析仪及脑功能定量成像装置分别检测体脂及脑功能,对所有研究对象行静脉血检测以获取维生素、微量元素、25(OH)D等营养素水平。结果 选取筛选后的有效样本共60名,其中ADHD组和对照组各30名,维生素B12水平分别为(375.45±69.25)pm/ml、(421.68±103.72)pm/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1,P<0.05)。与正常儿童相比,ADHD儿童的体重指数(BMI)及体脂率明显增加(t=2.026、2.106,P<0.05)。ADHD的脑皮质功能受损以右前额叶背外侧区域最为显著,25(OH)D、维生素E水平与大脑皮质激活程度相关(r=0.695、-0.571,P<0.05)。结论 ADHD儿童存在更高的肥胖风险,25(OH)D与大脑皮质激活程度呈正相关,可为临床辅助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教结合对学龄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干预效果,为后续开展ADHD儿童的诊疗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1-12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嘉定区14所小学一到五年级共9 295名儿童进行ADHD筛查并随机分组,确诊为ADHD的儿童共243名,干预组采用医教结合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两组研究对象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和随访6个月时分别运用SNAP-Ⅳ、父母育儿压力问卷进行评估。结果 本研究6个月后随访干预组共纳入105名,对照组共纳入99名儿童。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干预后,两组在SNAP-Ⅳ总分(t=5.04,P=0.026)和育儿压力总分(t=6.49,P=0.01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两组在SNAP-Ⅳ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P=0.006),但在育儿压力总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1,P=0.148)。结论 医教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改善了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缓解了父母的照顾压力,为ADHD儿童的多模式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月龄幼儿血清维生素D(VitD)水平对神经发育的影响,为VitD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5月对1 283例18月龄幼儿进行血清VitD含量检测,将其分为缺乏、不足、正常组;采用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比较三组幼儿发育商(DQ)和在运动、社会适应、智力能区的差异。结果 1)18月龄幼儿血清VitD缺乏、不足、正常率分别为3.35%、30.16%、66.48%,不同性别幼儿血清VitD的分布 ( 缺乏、不足、正常)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507,P>0.05) 。2)VitD缺乏组在智力能区得分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57,P<0.05)。结论 VitD缺乏对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有不良影响,应及时给予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综合干预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症状及执行功能缺陷的改善情况,为ADHD诊疗参考。方法 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18年1月-2019年2月儿少科门诊就诊的61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与药物治疗组,评估其症状及执行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1)综合干预组治疗后SNAP-Ⅳ评分中注意缺陷、多动、对立性因子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39、5.637、7.211,P<0.001);Stroop测试乙表正确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6,P<0.001);WCST持续错误数低于治疗前,分类完成数、概念化水平、持续应答数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61、-2.465、-5.585、-3.524,P<0.05)。2)治疗后综合干预组SNAP-Ⅳ评分中注意缺陷、多动、对立性因子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70、6.818、10.786,P<0.05或<0.001);Stroop色-词测试甲表正确率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25,P=0.001);WCST持续错误数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概念化水平、持续应答数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7、5.775、4.436,P<0.05)。结论 综合干预治疗可以改善ADHD患儿的核心症状和执行功能缺陷,是治疗ADHD的优化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音乐治疗的方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治疗作用,为ADHD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门诊2017年 1月-2019年 1月首次确诊的ADHD患儿随机分为三组:音乐治疗组(n=47)、盐酸哌甲酯缓释片治疗(n=46)和综合治疗(音乐治疗结合药物治疗)(n=43),评估和比较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执行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1)音乐治疗组治疗后Conners量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及多动指数得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42~3.687,P<0.05);在Stroop测验的乙表正确率,WCST测试中的持续错误数、概念化水平、持续应答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2~4.695,P<0.05)。2)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显示,在控制基线水平后,三组在PSQ的冲动多动和焦虑因子和WCST测试中的持续错误数、分类完成数、概念化水平和持续应答数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32~6.610,P<0.05)。结论 音乐治疗能改善ADHD儿童的临床症状和执行功能,而联合治疗疗效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男童智力特征,为诊断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6月-2017年6月就诊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95例4~16岁ASD男童进行评估,工具为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第四版(WPPSI-Ⅳ)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结果 ASD男童的总智商分布从智力低下至超常,40%男童知觉推理指数分布在85~114为主,而总智商和其他指数以低于70为主。在分测验中,7~16岁组知觉推理分测验中,积木得分高于其他分测验(F=4.454,P=0.013);工作记忆分测验中,“背数”高于“字母-数字”(t=2.285,P=0.026)。智力均衡性方面,4~6岁组工作记忆指数高于加工速度指数(t=3.453,P=0.002);7~16岁组知觉推理指数均高于言语理解指数(t=2.542,P=0.013),而在两组中,一般能力指数均高于认知效率指数(t=3.385,3.467,P<0.01)。结论 ASD男童存在智力发展不均衡,在重视言语训练的同时,要加强认知效率的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和不伴对立违抗障碍(ODD)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智力和反应抑制功能特点,为证明ODD是否会加重ADHD认知损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1月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共患ODD(ADHD+ODD)、单纯ADHD(ADHD)、以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健康儿童各30例,采用韦氏儿童智力测试第四版(WSIC-Ⅳ)对其进行智力测试,Stroop效应测试对其反应抑制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对比。结果 两病例组在智力测试方面,言语理解、工作记忆、加工速度、认知效率指数、总智商方面均落后于对照组(F=3.663、5.761、5.436、9.468、6.412,P均<0.05);ADHD+ODD组的一般能力指数落后于正常对照组(F=2.751,P<0.05);两病例组在反应抑制功能测试中的字义干扰时间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910,P<0.05);两病例组之间智力及反应抑制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703、0.578,P均>0.05)。结论 ADHD儿童智力及反应抑制功能均落后于正常儿童,共病ODD会加重ADHD的儿童一般能力损害,但不会加重反应抑制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攻击性以及父母攻击性的相互影响。方法 2019年1—12月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108人为ADHD组,正常儿童110人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及其父母均完成攻击问卷。通过构建网络的方法对ADHD及对照组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其父母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ADHD组儿童躯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易怒得分高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2.94、5.92,P<0.001)。ADHD父母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分量表显示ADHD组父母易怒(t=3.83、3.70)、父母敌意(t=2.69、3.06)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父母的攻击性和ADHD儿童的攻击性有显著相关(P<0.01);网络分析显示ADHD儿童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存在不同的攻击性网络结构,其网络全局强度高于对照组(Z=2.06,P<0.05)。结论 ADHD儿童和其父母较正常儿童均具有较高水平的攻击行为,父母的攻击性和ADHD儿童的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ADHD患儿的智力特征以及智商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韦氏智力测试第Ⅳ版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对185例6~16岁ADHD患儿进行智力测试和行为评估,并与健康儿童对比。结果 1)研究组的智力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亚型之间智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之间认知效率指数和认知效率相对低下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DHD患儿智力和行为问题之间具有相关性。结论 ADHD患儿智商低于正常儿童,且存在认知效率低下的智力内部特征,其智商与学习行为和焦虑情绪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