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课题组前期通过锥形束CT测量研究发现,Ⅲ类错颌的牙轴倾斜特征受垂直方向不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代偿表现。而中国人作为Ⅱ类错颌的高发人群,在不同骨面型的诊治策略上有所不同,推测与各牙位的牙轴倾斜代偿差异有关。目的:探究骨性Ⅱ类错颌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全牙长轴在矢状向及冠状向的倾斜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不同垂直面型的骨性Ⅱ类错颌70例(均角30例、高角20例、低角20例)、骨性Ⅰ类均角30例患者头颅锥形束CT影像的Dicom数据,应用invivo 5.1软件进行骨性Ⅱ类高、均、低角错颌及骨性Ⅰ类均角错颌全牙轴倾角、转矩角的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①骨性Ⅱ类错颌中,低角骨面型的牙轴倾角与高角、均角骨面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高角和均角骨面型的牙轴倾斜特征基本相似;②骨性Ⅱ类低角与Ⅱ类均、高角比较:矢状向,上前牙正转矩角减小及下前牙相对倾斜直立,上后牙冠近中轴倾角减小及下后牙近中轴倾角增大;冠状向上,Ⅱ类低角上下尖牙的近中轴倾度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骨性Ⅱ类与Ⅰ类均角比较:矢状向,除下前牙外,Ⅱ类高、均角与Ⅰ类均角的牙轴特征基本相似,但两组与Ⅱ类低角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下前牙中,Ⅱ类错颌组间差异较小但与Ⅰ类均角相比下前牙表现为牙轴唇倾增加;冠状向,后牙中,Ⅱ类各组间牙轴倾斜特征相似,但与Ⅰ类相比上后牙有舌向倾斜趋势,下后牙有颊向倾斜趋势,且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前牙中,Ⅱ类错颌与Ⅰ类错颌牙轴倾斜特无明显差异;④提示骨性Ⅱ类错颌整体存在下前牙及后牙的牙齿代偿,其中低角较高角、均角的牙齿代偿明显;骨性Ⅱ类低角错颌的矢状向牙齿倾斜特征与颌骨的旋转有关。https://orcid.org/0000-0003-3283-1290 (周星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与蝶鞍大小、形态及鞍桥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2年4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科的骨性Ⅱ类患者118例。垂直骨面型划分按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测量均值划分为:高角组44例(GoGn-SN>37.7°)、均角组44例(27.3°≤GoGn-SN≤37.7°)、低角组30例(GoGn-SN<27.3°)。通过头颅侧位片观测三组蝶鞍大小、形态及鞍桥发生情况,并比较组间及性别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蝶鞍直径、深度、长度测量参数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患者不同性别蝶鞍直径及低角组患者性别间蝶鞍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角组不同性别蝶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角组不同性别蝶鞍长度及深度,均角组不同性别蝶鞍长度、深度及直径,低角组不同性别蝶鞍深度及直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角组及低角组不同性别蝶鞍形态,三组患者蝶鞍形态、蝶鞍鞍桥发生率,以及三组不同性别蝶鞍鞍桥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直骨面型与蝶鞍大小存在关联,垂直骨面型与蝶鞍形态以及蝶鞍鞍桥无关联,可为口腔正畸诊断及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冯建坤  高建红 《解剖学报》2019,50(2):241-24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探讨52例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高角错(牙合)畸形切牙区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及分布情况,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18年1月于承德市口腔医院进行CBCT检查的患者中,随机选取临床诊断为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畸形青少年病例52例,将其扫描数据导入SIDEXIS XG 2. 56软件,在测量平面上根据定义诊断上下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和骨开裂,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对其分布在性别、上下颌骨、牙位间的差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样本人群中牙槽骨缺损的发生率高达86. 53%。其中骨开窗和骨开裂的发生率分别为65. 38%和67. 30%。416颗纳入牙中82颗牙齿出现骨开窗,107颗牙齿出现骨开裂。骨开裂发生率在牙位间差异显著(P<0. 05)。骨开窗发生率上下颌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开裂则主要发生于下颌骨(P<0. 05)。男性与女性切牙区牙槽骨骨开窗与骨开裂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高角错(牙合)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切牙区即存在广泛的牙槽骨缺损,正畸治疗开始前及过程中医师应密切关注患者牙槽骨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对中国辽宁汉族成人下颌骨进行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差异。方法:使用VG Studio 2.2 MAX软件对106例(低角29例、均角47例、高角30例)辽宁汉族成人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颅骨提取,并在三维颅骨模型上测量下颌骨的三维坐标;使用WinEDMA1.0.1软件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的下颌骨做形状差异性分析并对差异进行bootstrap非参数检验。结果:欧几里得几何距离矩阵分析显示,辽宁不同垂直骨面型汉族成人的下颌骨按高角、均角、低角的顺序,下颌升支相对与整个下颌体由短变长,而下颌骨水平部的垂直高度由长变短。其主要差异集中在下颌骨升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辽宁地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的下颌骨形态差异显著,在正畸治疗方案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该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的冠状位及矢状位锥形束CT(CBCT)影像表现。方法 :收集涉及上颌窦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结果 :右侧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分别主要为斜形型、平坦型,分别占55.80%、53.40%,冠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凹面型,分别占84.80%、61.30%;右侧上颌第一、二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平坦型,分别占74.90%、69.80%,冠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平坦型,分别占61.40%、64.30%;左侧上颌第一、二前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分别主要为斜形型、平坦型,分别占52.60%、53.60%,冠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凹面型,分别占71.90%、50.30%;左侧上颌第一、二磨牙牙位上颌窦底矢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平坦型,分别占77.20%、67.50%,冠状位形态均主要为平坦型,分别占58.70%、64.90%。骨嵴出现率为33.44%。结论 :本研究测量了各个牙位上颌窦底形态及其骨嵴分布情况,为上颌窦底提升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够有效实现磨牙的远中移动,但是对于远移磨牙后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垂直向如何变化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垂直向上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安氏Ⅰ类13例,安氏Ⅱ类20例,安氏Ⅲ类7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高角组13例,均角组17例,低角组10例;年龄10-53岁,平均28.5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均采取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由同一位专业正畸医师对牙齿和颌骨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每个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矫治后牙列拥挤解除,前牙建立正常覆合覆盖,面型得到一定改善;(2)高角组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GoGn-SN)减小0.4°,均角组、低角组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GoGn-SN)增加小于1°,3组中的前下面高(ANS-Me)增加小于1 mm,治疗前后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3)低角组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点至上腭平面的距离(U6-PP)减小0.47 mm(P <0.01),均角组下颌中切牙切端至下颌平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BACKGROUND:In alveolar cleft patients, the amount of bone stock after alveolar bone grafting is mostly measured and analyzed by two-dimensional imaging, which can result in a large error.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6-month osteogenesis of alveolar bone graft in alveolar cleft patients using cone beam CT.METHODS: Alveolar bone grafting was performed in 25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complete alveolar cleft.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 the osteogenesis of the bone graft was evaluated by CBCT.RESULTS AND CONCLUSION: After the surgery, the labial bone support was better than the palatal on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of the cleft region and the normal region of the central incisor as well as the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of the cleft region and the normal region of the canine tooth 0 mm distant to the alveolar crest.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palatal bone support is less than the labial one, and the bone support of the central incisor is not satisfactory, which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tooth movement in the alveolar bone grafting and the orthodontics treatment.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文题释义:牙周炎:是一种由牙菌斑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槽组吸收,骨量丢失,是成年人牙齿丢失和缺损的主要病因。绝经后女性是牙周炎易感人群,绝经后机体雌孕激素的变化可恶化牙周炎病情,加速骨量丢失和骨组织微结构的变化。 仙灵骨葆胶囊:是临床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等常用中药制剂,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仙灵骨葆胶囊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并能显著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对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有确切疗效。然而仙灵骨葆胶囊在绝经后女性牙周炎的报道较为少见,其对牙槽骨骨量影响值得探讨。 背景:仙灵骨葆胶囊具有减少骨质流失、促进成骨细胞生成作用,在骨质疏松骨折中疗效已经得到初步证实,但在绝经后女性牙周炎的疗效尚未阐明。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技术评价仙灵骨葆胶囊对绝经后妇女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诊治的135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试验组(基础治疗+仙灵骨葆胶囊),各45例。所有患者接受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刷牙方法、自我控制菌斑,实施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等以消除菌斑及牙石的牙周病基础治疗,每3个月进行一次,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同时口服钙尔奇-D(每片含钙600 mg、维生素D 125 U),1片/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试验组口服仙灵骨葆胶囊1.0 g/次,3次/d,3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采用锥形束CT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牙槽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的变化。试验已于2015-05-29获得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会批准(编号:K2015-186)。 结果与结论:①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牙槽骨缺损高度显著缩小(P < 0.05),骨密度显著增高(P < 0.05),空白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及骨密度均无变化(P > 0.05),试验组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 < 0.05);②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炎病情加重,牙槽骨缺损高度逐渐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P < 0.05),与治疗前相比,46-50岁组患者治疗后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改善(P < 0.05),51-55岁组患者骨密度增加明显(P < 0.05),牙槽骨缺损高度无显著改变(P > 0.05),>55岁组牙槽骨缺损高度、骨密度均无变化(P > 0.05);③轻度和中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均显著改善(P < 0.05),重度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缺损高度和骨密度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提示仙灵骨葆胶囊治疗绝经后妇女牙周炎可显著改善牙槽骨缺损高度、骨密度,同时锥形束CT可用于评估其临床疗效。 ORCID: 0000-0002-1977-639X(张钰晶)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张勤  陈曦  祝军  刘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2):2207-2211
背景: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一种低摩擦轻力矫治技术,其无需结扎的自锁托槽与高性能的弹性弓丝的结合使用,带来了临床的高效矫治和固定正畸技术革命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 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Roth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3例,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Damon-Ⅲ自锁组和Roth直丝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增大,下牙槽座点角减小,说明治疗后上下颌矢状向的不调得到了纠正;治疗后与自锁组比较,直丝组下颌有顺时针旋转趋势,下后牙升高量不明显(P < 0.05),下前牙唇倾较明显(P < 0.05)。提示Damon-Ⅲ自锁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引起下颌及面部比例的改变比直丝弓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更明显,在下前牙唇倾度上有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背景:部分唇腭裂患者在9-10岁(尖牙牙根发育1/2-2/3)接受植骨后,矫治效果不能保持;且7-10岁患者植骨前后的治疗程序目前尚不统一。锥形束CT可在不破坏正常组织结构的前提下精确反映组织的微细结构,并通过相配套的计算机软件获得相关测量数据。目的:利用锥形束CT测量结果,比较不同顺次的正畸联合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至2013年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60名,分为3组,各20例。A组患者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后佩戴保持器保持3个月行正畸治疗;B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即刻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并后期佩戴保持器3个月;C组患者正畸治疗后佩戴保持器3个月后行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植骨治疗,植骨治疗完成后保持器保持3个月。结果与结论:锥形束CT结果显示,C组患者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SNA)、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SNB)、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ANB)、上中切牙切缘与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连线的交角(U1/NA)和U1/NA(L1/NB)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B组患者的SNB、L1/NB较A组明显增大(P < 0.05);C组与B组比较,SNB、U1/NA明显减小,SNA、L1/NB明显增大(P < 0.05)。提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牙槽嵴植骨治疗前、治疗后正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治疗前或治疗后正畸治疗,并有利于上颌骨矫正后的稳定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