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制备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及其冻干粉末,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纳米混悬剂粒径为指标,单因素考察投药量、稳定剂用量、大豆磷脂(SPC)占稳定剂的比例等影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工艺,测定粒径及Zeta电位,并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纳米粒子形貌。冷冻干燥法制备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析存在状态,平衡法测定溶解度,透析袋法评价其体外溶出度。结果: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最佳处方为:投药量为30 mg,稳定剂用量为88 mg,大豆磷脂占稳定剂比例为60%。平均粒径为(187.29±6.46)nm,与Box-Behnken响应面法预测值接近。Zeta电位值为(-31.58±1.77)mV,柠檬苦素纳米粒子外貌为球形或类球形。X射线粉末衍射法结果显示柠檬苦素纳米混悬剂冻干粉中以无定型状态存在,溶解度提高至95.63倍,纳米混悬剂在240 min累积溶出度达到96.11%。结论:将柠檬苦素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可以提高其溶解度和溶出度,为进一步临床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稳定的莪术醇纳米混悬剂以改善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方法以莪术醇为主药,采用沉淀法和高压均质法联合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处方中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反应温度、高速剪切时间、均质反应的压力、表面活性剂与药物质量比、均质反应的次数、冻干保护剂等因素,通过单因素考察以药物粒径为考察指标,筛选出莪术醇纳米混悬剂的最佳处方,制备成稳定的莪术醇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低温(0~3℃)下搅拌分散、2×10~4r·min~(-1)下高速剪切4 min、m(莪术醇)∶m(聚乙烯吡咯烷酮)∶m(卵磷脂)=2∶1∶1、均质压力为13.6×10~7Pa、均质次数为15次、冻干保护剂为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莪术醇纳米混悬液平均粒径为110.4 nm,多分散系数为0.239,冻干粉复溶后粒径略微增大,平均粒径为134.7 nm,多分散系数为0.247。结论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可将难溶性药物莪术醇制备成纳米混悬剂,改善其溶解性,提高生物利用度。莪术醇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难溶性药物水飞蓟宾的溶出度,本试验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水飞蓟宾纳米混悬剂(Sy-NS),并以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PDI)为指标,优化了处方因素(如稳定剂、投药量、冻干保护剂)和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由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烯基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组成复合稳定剂,且在药...  相似文献   

4.
张源  张建华  张剑萍 《中南药学》2011,9(9):661-664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的布地奈德(BUD)纳米混悬吸入剂,评价其在豚鼠哮喘模型上的治疗作用,以期开发糖皮质激素新剂型用于哮喘长期吸入治疗。方法以HPMC、SLS为基质材料,采用高压乳匀技术制备BUD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体外特征评价,体内过敏实验及药效学研究。结果 BUD纳米混悬剂为稳定、均匀的混悬液,纳米粒径呈正态分布,均值为122.5 nm;制备的纳米混悬剂对豚鼠无过敏反应,能明显控制哮喘发作,并呈剂量依赖性;纳米混悬治疗组中白细胞总数和肺泡灌洗液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BUD纳米混悬液能够提高药物在体内吸收程度,显著抑制气道内炎性细胞浸润,是一种适合哮喘患者吸入的新剂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9,(15):2037-2041
目的:制备厚朴酚纳米晶体混悬剂(MAG-N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以粒径和多分散系数的"归一值"(OD)为评价指标,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辅-药比、厚朴酚浓度为考察因素,优化MAG-NS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对最优制备工艺所制MAG-NS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优选的制备工艺为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1:5,辅-药比4:1,厚朴酚浓度2 mg/mL。在3次验证试验中,平均OD为0.940 0(RSD=0.08%),与预测值0.977 7的相对误差为3.86%。最优制备工艺所制MAG-NS的厚朴酚纳米晶体为圆球状、大小均匀、表面光滑,粒径为(34.88±0.33)nm,多分散系数为0.032±0.001,载药量为(17.83±0.92)%。结论:建立的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所制MAG-NS质量符合要求,可为MAG-NS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淼  何瑶 《中国药师》2018,(7):1167-1171
摘 要 目的: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分布作为评价指标,均质压力(X1)和均质次数(X2)为考察对象,利用Box 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考察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的外观、微观形态、平均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比较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与市售卡巴他赛注射液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最优制备工艺为:850 bar均质压力下均质处理6次,制备的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在扫描电镜下呈大小均匀分布,平均粒径为(208.6±33.6)nm,PdI为(0.179±0.015),Zeta电位为(-32.4±0.3)mV,将卡巴他赛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可提高其体外溶出速率。结论: 高压均质法制备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工艺简单易行,卡巴他赛纳米混悬剂能够加快药物释放,提高药物体外溶出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并评价其质量。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超声法制备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以泊洛沙姆作为凝胶基质将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制备成原位凝胶,并以泊洛沙姆407 (P407)与泊洛沙姆188 (P188)的质量浓度作为考察因素,以凝胶化温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原位凝胶处方,得到满足凝胶化温度范围的设计空间;评价了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比较了夫西地酸原料药、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以及原位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结果制备的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35.7±34.5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216±0.015,Zeta电位为-9.4±0.8 mV;扫描电镜下显示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呈球形或近球形分布;通过实验优化得到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的设计空间,在设计空间内任取一点:P407的质量浓度为22.0 mg·mL~(-1),P188的质量浓度为6.0 mg·mL~(-1),凝胶温度为34.0℃;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与原料药相比释药速度及程度显著提高,1 h内药物累积释放完全,而原位凝胶可减慢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的释药速率。结论将夫西地酸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可提高药物溶解度,改善药物释放速度,进一步制备成原位凝胶有望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9.
摘 要 目的:制备氯雷他定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并考察体外溶出度和稳定性。方法: 采取反溶剂沉淀法制备氯雷纳米混悬剂冻干粉,采用纳米粒度仪、透射电镜进行形态表征,筛选出最优的冻干保护剂;利用HPLC法考察体外溶出度和稳定性。结果:制备所得氯雷他定纳米混悬剂复溶后平均粒径为175.6 nm,多相分散系数(PDI)为0.200,zeta电位为-56.3 mV;透射电镜观察到氯雷他定纳米混悬剂冻干粉成类球形;以10%蔗糖做冻干保护剂极易复溶,复溶后粒径和PDI最优;冻干粉的体外累积溶出度显著高于原料药,且在4℃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制备方法简便,有望成为氯雷他定新型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并表征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重结晶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以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结果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粒径为214.4 nm,跨距为0.46,平均Zeta电位为-22.7 mV,体系稳定.结论 制备的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柠檬苦素固体脂质纳米粒(LM-SLN)及冻干粉,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LM-SLN,以载药量及包封率为指标,借助均匀设计联合Box-Behnken法优化处方;采用Nano ZSE+MPT2粒度检测仪观测形态与粒径;透析法研究冻干粉体外释药行为。结果:处方工艺为柠檬苦素-硬脂酸-卵磷脂-4.5%泊洛沙姆188(10∶30∶35∶10),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4 min;以5%甘露醇为冻干保护剂,于-20 ℃预冻12 h,转至-40 ℃以下冷冻干燥22 h。LM-SLN冻干粉呈类球形,结构均匀,包封率为79.38%、载药量为10.88%,平均粒径(182.4±0.2)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90±0.013,Zeta电位为(-14.5±0.1)mV;原药12 h累积释放率为89.31%,LM-SLN冻干粉48 h为85.21%,48 h后释放趋于平缓。结论:LM-SLN处方工艺简单且重复性好,体外释放结果表明,LM-SLN冻干粉具有一定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扎来普隆脉冲释放微丸,并对其进行处方筛选与优化。方法以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为内包衣溶胀层,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为外包衣控释层制备扎来普隆脉冲释放微丸,考察处方因素及介质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溶胀层厚度、组成及控释层包衣增重对微丸的时滞和释药速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按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所得最优处方制备的微丸具有良好的延时脉冲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舒林酸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对肿瘤组织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以油酸钠为稳定剂,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舒林酸纳米混悬剂,考察其粒径大小、分散指数、电位及颗粒形状,采用MTT比色法使用乳腺癌细胞MCF-7、4T1进行体外抗肿瘤药效评价,采用4T1荷瘤小鼠进行体内抗肿瘤评价。结果舒林酸纳米粒形状为球形,分散指数值小于0.3,平均粒径为(264.1±2.9)nm。相比较于游离药物,纳米粒显著提高了舒林酸对乳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对MCF-7、4T1的IC50值分别为(22.1±4.6)、(19.2±1.2)μg/m L,体内抑瘤率为(35.4±18.8)%。结论将舒林酸制备成纳米粒后,拓宽了舒林酸的给药途径,显著增强其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化咖啡酸苯乙酯纳米混悬剂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作用.方法 以泊洛沙姆188、蜂胶作为载体,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并考察咖啡酸苯乙酯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载药量、包封率以及冻干保护剂的筛选,同时考察对4T1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细胞摄取情况.结果 咖啡酸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穿心莲内酯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me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mPEG-PLGA]纳米粒处方,并进行体外释药评价。方法:乳化法制备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筛选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最优处方,测定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质量分数为5%的甘露醇和乳糖等量混合物作为冻干保护剂,进一步制备成冻干粉,考察体外释药行为。结果: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最佳处方为:mPEG-PLGA用量为589 mg、水相体积为70 mL、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Solutol HS 15)质量分数为1.2%,包封率为(82.07±1.62)%,载药量为(3.87±0.21)%,粒径为(179.56±9.19)nm,Zeta电位为(-10.91±1.84)mV。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体外释药具有缓释特征,释药过程符合Weibull模型:lnln[1/(1-Mt/M)]=0.410 3lnt-1.434 1。结论:可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穿心莲内酯mPEG-PLGA纳米粒,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性质考察。方法采用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以粒径分布、药载比、稳定性为指标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优处方进行体外性质考察。结果以超声注入联合高压均质法制备,最佳处方为TPGS为稳定剂、DMF为有机试剂,药载比为5∶1;最佳工艺条件为低温10℃超声、200 MPa、循环5次。制备得到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粒径为(173.21±0.90)nm,电位为(-19.02±0.15)m V,载药量为(80.40±1.44)%,包封率为(96.41±1.72)%。药物在纳米粒中以结晶状态存在,能够体外缓释36 h。结论利用TPGS可制备高载药量、小粒径的槲皮素纳米混悬剂,其体外具有明显缓释作用,解决了槲皮素水溶性差的难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制备眼用妥布霉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并评价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采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妥布霉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并以微球的收率、粒径分布和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使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妥布霉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最优处方。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微球的粒径分布,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考察微球在人工泪液中的释药性能。结果 优化得到微球的处方组成:羧甲基壳聚糖质量浓度为3.5%,甲醛质量浓度为1.5%,Span-80质量浓度为0.8%;妥布霉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2.3±0.4)μm,呈圆整球状分布,无聚集;体外释药前期较快,后期较为缓慢,药物释放符合Higuchi释药模型。结论 通过使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制备得到妥布霉素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制备工艺简易,重现性良好,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可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利格列汀(LGP)壳聚糖-磷脂自组装纳米粒(LGP-CS/LC-NPs),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以及对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溶剂滴入法制备LGP-CS/LC-NPs,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LGP-CS/LC-NPs处方中LGP与磷脂(LC)的质量比,CS与LC的质量比,以及醋酸溶液pH值;考察LGP-CS/LC-NPs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微观形态,以及体外药物溶出速率;采用Caco-2细胞单层模型评价LGP-CS/LC-NPs的细胞跨膜转运;考察LGP原料药混悬液和LGP-CS/LC-NPs经大鼠ig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以及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控制效果。结果 优化得到LGP-CS/LC-NPs的最优处方:LGP与LC的质量比为1∶3,CS与LC的质量比为1∶20,醋酸溶液pH值为4~5;制备的LGP-CS/LC-NPs的粒径为(195.5±7.8)nm,Zeta电位为(35.6±0.8)mV,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LGP-CS/LC-NPs为球形“核-壳”结构;LGP-CS/LC-NPs的体外溶出速率显著高于LGP混悬液;LGP-CS/LC-NPs能有效提高LGP的跨膜转运能力;与LGP混悬液相比,大鼠ig LGP-CS/LC-NPs后可显著提高LGP生物利用度,且可较好地控制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血糖水平。结论 以CS和LC作为载体材料,将LGP制备成LGP-CS/LC-NPs,能够显著提高LGP口服生物利用度,达到良好的控糖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达沙替尼-NLCs及其冻干粉末,考察体外释药情况及释药模型。方法: 热熔乳化超声法制备达沙替尼-NLCs,单因素考察固-液脂质比例、药-脂比例、泊洛沙姆188和大豆磷脂比例、表面活性剂浓度等因素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处方。筛选冻干保护剂种类及质量浓度,制备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冻干粉末。结果: 按照最佳处方制备的达沙替尼-NLCs,包封率为(74.91±1.53)%,载药量为(2.22±0.13)%,平均粒径为(168.43±8.14)nm,PdI为0.094±0.008,Zeta电位为(-36.0±2.3)mV。3%甘露醇制备的达沙替尼-NLCs冻干粉末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体外释药模型更符合Higuchi模型:Mt/M=0.153 5 t1/2+0.005 9(r=0.991 9)。结论: 达沙替尼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工艺重复性良好,体外释药缓释特征明显,为进一步体内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不同载体的木犀草素(LUT)固体分散体(SD),提高LUT的溶解度和溶出度,并探讨不同载体对药物溶解度和溶出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平衡溶解度和超饱和溶液抑晶试验,筛选合适的载体材料并采用溶剂法制备SD;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药载比、温度和乙醇用量为影响因素,溶出度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SD进行表征。结果:选择聚乙烯己内酰胺-聚醋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和共聚维酮(PVP/VA)为载体材料;最优条件为药载比1∶11,温度60℃,乙醇用量50 mL(Soluplus?)或35 mL(PVP/VA);与原料药相比,2种SD溶解度分别提高42倍(Soluplus?)和102倍(PVP/VA);120 min时2种SD的累积溶出度均达到95%;SEM、DSC和XRD表征结果显示,药物在SD中均以无定形态存在;IR结果显示,药物与载体之间存在氢键作用。结论:2种载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